• 当前位置:首页 记录片 面面大观

    面面大观

    评分:
    0.0很差

    分类:记录片大陆2017

    主演:内详 

    导演:内详 

    猜你喜欢

     剧照

    面面大观 剧照 NO.1面面大观 剧照 NO.2

    剧情介绍

    美食、美景、风情、故事,备受关注的大型电视纪录片《面面大观——丝绸之路上的面食》即将于2017年9月4日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播出。该纪录片是系列纪录片《面面大观》的第一季作品,作品采用全新的户外纪实类节目制作模式,以明快的叙事节奏、活泼的讲述语言、逼真的影像风格来满足受众的观赏期待,聚焦于丝路沿线多样的面食文化,从美食看生活,从美食讲丝路。

     长篇影评

     1 ) 大米中国面食学习之路

    富有感染力的乐观大米+中文二语学习者独有幽默感

    Ep1 西安

    羊肉泡馍+biangbiang面

    Ep2 陕西??

    采莲藕

    Ep3 吴忠

    面肺+黄河鲤鱼 + 拉面

    Ep4 敦煌

    杏皮水+敦煌拉面+泡儿油糕+西瓜泡干馍+烤红枣+驼掌肉

    Ep5 吐鲁番

    葡萄干+馕+丁丁炒面+皮牙子馕+烤全羊

    Ep6 乌鲁木齐

    马奶子+烤马肉

     2 ) 丝绸之路上的“中西面食文化”碰撞,色香味俱全!(多图预警)

    真的好喜欢大米的节目,之前看了《奶奶最懂得》就被圈粉,特意前来补习大米的其他美食片。

    “中西美食文化”的碰撞,似乎一直是大米美食片的特色。

    这次他把目光瞄准了“丝绸之路”上的中国面食,虽然从中国文化深度的发掘上来讲,这部片子做得还不够;但通过同一种食材,碰撞出中西不一样的食物做法,将两者的文化差异直观地呈现出来,其实背后也凝练着巨大的信息量,待有心人自己去挖掘。

    EP1 西安面食

    第一站是古丝绸之路的发源地——西安。

    作为一个在那度过四年书、动不动和本地朋友一起去刷回民街的人,满满的回忆杀。

    西安美食真真是物美价廉,但前提是:得找到本地会吃的朋友带你。

    黑撒乐队出来惊到我,居然还接这活呢?一群搞摇滚的大老爷们坐那掰馍,画面太有意思了。

    于是,想起了以前和思辨社的朋友一起出去玩,走到老白家(羊肉泡馍的店)都快饿晕了,但还是忍着饿在那掰馍,还必须掰的足够小,这样之后加了汤才入味,等好不容易掰的差不多了,手都给掰红了,结果却饿过劲了,等馍泡好再端上来,根本就吃不下了,简直白白掰了那么久的馍。心塞。

    水盆泡馍

    其实,陕西美食种类丰富,味道独特,大米纪录下的还只是冰山一角。

    记得以前下晚课,最喜欢去学校南门的夜宵街吃炒细面,过了这么多年,还是觉得只有西安的炒细面做得最合我意,加两个蛋和老干妈、再来瓶冰峰,就是当年的豪华套餐了;或者,起了个大早赶一二节的课,来不及吃早餐,正好下了早课去吃brunch,而校门口的臊子面不知道慰藉了我多少次的碌碌饥肠。等等等等,不胜枚举……写下这些的我咽下了口水,回西安的行程安排上。

    不过,当真羡慕大米可以直接去店里跟师傅学手艺,想想这种体验就很棒,至于我的技术,就只能干瞪眼了~

    EP2 陕西合阳

    第二站是陕西合阳,这个地方倒是不熟,当年上学时陕西的同学也主要是宝鸡或者咸阳的。

    不过,看到第二集就会发现一件有趣的事情:每一集大米都会有个小情景任务,然后通过完成这个任务来带出当地的美食和文化,比如在西安是与黑撒一起唱摇滚,在合阳是为人家的婚礼准备祝词和菜肴,后面在宁夏是给年轻的朋友开发健康绿色的菜肴等。不同的当地文化风俗与美食理念通过此传达出来,能感到创作者的用心。

    这一集除了”珠联璧合“、辣子豆腐这种当地名菜,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当属大米挖完藕后就地做的印度小吃——烤莲子,就地支锅、荷叶作盖,撒上海盐、咖喱粉、辣椒粉和孜然粉,很有”以天为盖地为庐“、返璞归真的田园生活味道,有机会倒是想自己尝试下。

    印度烤莲子

    而真正和合阳“面文化”最相关的,我认为还是动手做婚礼上要用的”花馍“,感觉也很有趣。

    如果只看到成品,我似乎很难想到那些居然是用食物做的,但再一想,这不就是中国古代的蛋糕吗?

    只不过将食材的使用属性转化掉:观赏性甚于可食性罢了。由此有想到了很多小时候的玩意:什么吹糖人、捏面人之类的。其实,中国工匠的匠人精神一点都不输给闻名在外的日本,只是这种精神如何传承、如何保护,或许多宣传、让更多人了解只是第一步吧。

    合阳花馍

    EP3 宁夏吴忠

    清真菜+健康菜,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很意外。果然美食文化也是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

    特别搞笑的是大米去学做“黄河鲤鱼”时,要坐“羊皮筏子”过河,结果大米吹羊皮的时候,被味道熏的整个面部都是狰狞的哈哈哈哈哈,而且自己一个人先坐上了筏子后,还特别惶恐地对船家说“你快上来”,不要留我一个人在上面。真是太可爱了。

    大米在吹羊皮

    其实,这里的“羊皮筏子”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交通工具,北长滩村是丝绸之路北线必经之地、水路运输的重要驿站,西边来的货物都是乘在羊皮筏子上,沿黄河顺流而下进行运输的。又想到抗战时期的传闻有人用羊皮筏子给重庆送汽油,只能感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诚不欺我啊!

    至于黄河鲤鱼的传统做法,倒很是简单,只需要等简单的葱姜蒜、盐、胡椒粉等调料,意外的是花椒叶的加入,不仅有花椒本身的麻香、还有绿叶的口感,不禁想到黄河边的祖先就地取材原汁原味、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风范。

    传统做法的黄河鲤鱼

    与面食文化紧密相关大概就是“拉面”的制作吧,生活中多少人都吃过遍地连锁的“兰州拉面”,看着师傅操作起来似乎很是容易,但看到厨艺精湛的大米屡屡抓狂,可见人生处处皆学问啊。

    最后,大米结合这些天所学,与黄河鲤鱼混做了营养的荞麦面,在保留传统清真美食文化的基础上,与现代健康绿色的饮食观念相结合。

    传统美食如何翻新又不失原味,是大米想要传达的,也是每一个食客需要去思考的。

    EP4 敦煌

    开头就在沙漠做菜实在是“城会玩”哈哈哈哈,同时带出这集发布的任务是:参加朋友母亲的生日宴。为此,大米去学习了两道当地特色菜:泡儿油糕和雪山驼掌。

    泡儿油糕

    为了学习做驼掌,大米拿着葡萄去放骆驼实在是xswl,结果骆驼完全不鸟他,还不如大爷风风火火地骑着沙漠摩托来得有用又拉风。

    骆驼鄙夷的神情

    大爷来救场

    不过说到“雪山驼掌”真的要夸一夸,用蛋清打成雪山模样的写意菜,感觉新技能Get!

    雪山驼掌

    最后大米的融合菜是结合了,的确很有创意,但似乎……大可不必,怎么说……拔……拔丝地瓜的既视感,脑袋里已经反映出那种令我头皮发麻的甜腻味道,劝退三连哈哈哈哈哈哈。

    泡儿油糕做成的“法式”蛋糕油塔

    EP5 吐鲁番

    映入眼帘的吐鲁番葡萄架,真的是满满小学课本的回忆。说起来虽然身边有很多新疆的朋友,但新疆之行却常因为各种原因搁置。以前看《万水千山走遍》,一直羡慕三毛定居撒哈拉的勇气,“说走就走”哪怕在现在这个时代,需要多少取舍和魄力,又是何等恣意与潇洒。而那个女人就这样活成了传奇。

    疫情当前,宅在家中数月,原定的旅行计划不得已取消的同时,读到谷崎润一郎的散文集《阴翳礼赞》,其中谈到对旅行的看法:比起过度宣传的一流名盛,更愿意去哪怕是景色二流三流但人烟稀少的地方;比起快速的长途旅行,更喜欢慢速的近地旅行。不去赶那个热闹,才能让身心得到真正放松,真正有心情去体悟那份自然和不过分商业化的真实人文生活;同时不舍近求远,往往能重新发现那些就在身边却常常被人忽略的美。

    当然,那种不过度开发的地方,虽然服务肯定不比一流的舒服,但“不磨不成器”,旅行中的困难和心态不也正是旅行需要修行的一部分吗?如此说来,作者颇有游历山水的古代贤士之风。

    而反思自己之前的旅行,即便是与两三朋友自由行,可一旦去了名声在外的地方,除了拍照外反而不能好好享受那份精致,比如去年去江西婺源,篁岭的晒秋真是令人失望,反倒不及旁边一个无名的村庄来得有趣。

    最近看了很多旅行和美食的节目,再想想自己耽搁的行程,希望疫情结束后,自己也能潇洒地去真正让精神获得愉悦的旅行吧。

    言归正传,说回吐鲁番的葡萄架,而浇灌葡萄的水正来自于北方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喀拉乌成山上的雪水,人们造出“坎儿井”利用地下水流灌溉,避免了炎热干燥气候带来的水分蒸发,当真是先民的智慧。

    大米在喝坎儿井的水

    坎儿井

    接下来,大米去学习大家耳熟能详的新疆“丁丁炒面”的做法,而其中的食材——西红柿,正是与向日葵一起于明朝传入中国的。吐鲁番称“西红柿”为“Pamidur”,正好与意大利语的“Pomodoro”发音类似,无处不体现丝绸之路上中西文化融合的历史。

    据说,西红柿曾用名番茄,原产于美洲,大约在16世纪末或17世纪初(明万历年间)传入我国,一个番字其实就表明它不是我们国家的土著。万历年间有一本叫《植品》的书就记载有西方传教士带来西番柿,天启年间的《群芳谱》把西红柿叫做蕃柿,《植物名实图考》称为“小金瓜”,《烟雨楼笔记》称为洋柿,我们这里一直就沿用着洋柿子的名称。在清代,西红柿可不是用来吃的,而是用来看的,人们普遍把它当作一种观赏性的植物,在苗圃中种植。(转载来源:舌尖上的美味)

    不过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大米做的“中东馕”。

    馕上用模具印出气孔花纹

    新疆的馕和大盘鸡当年在西安回民街上已经领略过,有的店我已经觉得很好吃了,不过我新疆的朋友还是说没有他们家乡的好。大米回想起一种阿拉伯国家的叫manakish的面包做法,正与馕的做法相似,撒上名叫zatar和sumac的中东香料,做成了大米牌“中东馕”。

    试尝的师傅充满“怀疑”和“拷问”的小眼神,实在太好玩了

    大米沿街叫卖自制“中东馕”

    EP6 乌鲁木齐

    第一季的最后一站。我真的!太爱这种草原氛围了!

    在草原上骑马的大米和小塞

    正赶上“古尔邦节”,大米要去制作马奶子,结果发现第一步“挤马奶”就是难题。原来,马奶不是所有人都能挤的,得有专门的挤奶工,如果被其他人挤了,第二天马会发很大的脾气,还可能永远都挤不出奶了。天啊突然感觉很牛羊比起来,马怎么这么有个性、有……“气节”?哈哈哈哈,最后大米还是选了一匹“最老实”的马(马善被人欺啊,说的就是你)还蒙上了它的眼睛才成功挤出。整个过程太有意思了。

    大米成功挤到了“马奶”,超级兴奋

    接下来,大米上街寻找做融合菜的灵感,结果发现了“烤包子”,维语叫“沙米萨”,和印度的samosa叫法发音相似。这里包包子的皮是一种类似于西餐的薄片酥皮(放久了会变得干而脆),大米将这种做法融合到了随后的创意菜中——摩洛哥鸡肉饼。

    成品的摩洛哥风味鸡肉饼

    这个是真的想吃!很想自己尝试做,来扒一下做法:

    这个饼分为三层:第一层是鸡肉和洋葱,第二层是鸡蛋,第三层是

    首先,在锅里加生姜粉、肉桂粉、孜然粉、盐;杏干和无花果;放入整鸡,再倒入藏红花煮的水,焖煮。煮好后撕成条,和洋葱、杏干、无花果一起搅拌。第一层就做好了。

    第二步,将煮鸡时留下的汁,加一部分到鸡蛋中,搅匀,就做好了第二层。

    第三步,撒一些糖粉在巴旦木上(便于上色),炒熟,切碎;

    最后做派底,把之前擀好的薄面铺在锅底,每一面都刷上黄油,然后依次放上做好的鸡肉洋葱层、鸡蛋层、巴旦木碎,再最上面盖上一层薄面,放入烤箱,烤半个小时出炉。

    大米用“馕坑”当烤箱

    大米带着这份美食礼物参加了古尔邦节家庭聚会,载歌载舞,热闹非凡。

    古尔邦节家庭聚会

    总体来说,这种中西美食文化碰撞的节目,大抵是不会出错的,毕竟美食无国界。不过聊不了太深,包括很多地方美食秘方也无法外传,对于想深究文化和仿作美食的人来说,都有些缺憾。但作为初步入门,广泛了解,多个角度,看个新鲜还是不错的。

     短评

    好好拍美食就拍美食,老整乱七八糟的幺蛾子干啥,两星给我大西北的面食。

    8分钟前
    • 林呆玉
    • 较差

    大米的中文说的简直太棒了

    12分钟前
    • sunnydaisy
    • 力荐

    西域美食之旅

    15分钟前
    • 风中奇缘
    • 推荐

    大米主持的三档美食纪录片都看完啦~

    16分钟前
    • Niqa
    • 推荐

    这样的面请给我来两大碗

    19分钟前
    • 只为你而来
    • 力荐

    蛮可爱的

    20分钟前
    • 三日
    • 推荐

    轻松诙谐,不拘一格。脱离了央视纪录片正统的套路,外国厨师大米和当地人民饮食的融合分寸拿捏的很好。

    23分钟前
    • 猫咪菜菜
    • 力荐

    真想去旅行啊

    28分钟前
    • 量子
    • 还行

    好看的旅游节目。爱美食的大米在中国生活的太好了。好吃的面食都在陕西哇

    32分钟前
    • Xingxing ZHANG
    • 还行

    我一个不爱吃面的人看的口水直流吧。。。

    36分钟前
    • 筱晗
    • 推荐

    不会做美食的主持人不是一个合格的美食纪录片主持人

    41分钟前
    • 深溪虎
    • 力荐

    有东西方美食的碰撞,可完全是中国人的视角。难道因为是主持人全程英国味的普通话?

    43分钟前
    • atengbriliance
    • 推荐

    中文说得好的很多,但能听懂各地方言无障碍交流很不容易。这节目我爷爷一定会喜欢,有各地各式面食,还有他去不了的地方看不到的风景。但很微妙的是和我爸在家一起看这节目感觉就像是我爸已经开始变成我爷爷,但我还没长成我爸。

    44分钟前
    • 脱氧核糖十三
    • 推荐

    喜欢大米

    46分钟前
    • 六子Elise
    • 推荐

    大米还是那么可爱有亲和力,证婚的时候良缘念成了“狼”缘哈哈。想吃吐鲁番的葡萄。

    49分钟前
    • 𓆡𓆝𓆟𓆜𓆞𓆝𓆟
    • 推荐

    剪辑比上季成熟了

    53分钟前
    • 等待不是虚度
    • 力荐

    文化交流语言不通也可以,比如美食、体育。大米做节目的时候总是笑,很阳光。好想吃烧烤呀。牦牛肉比牛肉腥,味道重。意大利浓缩咖啡特别苦。户县软面,大肉辣子疙瘩,油泼辣子,张掖卤肉炒炮,炒拨拉,烧壳子,德国饺子,德国酸菜,德国香肠,意大利烤乳猪http://tv.cctv.com/2020/01/07/VIDAcKL1SpyJVEEJC5HG0Mnn200107.shtml

    54分钟前
    • O型血
    • 还行

    镜头不可谓不多,景别不可谓不全,素材量的积累是非常可心的,然而剪接搞得这么破碎是什么意思。审美没有做到统一,甚至称不上风格,就好像,好像pilot试播集一样。再说一次,伟大的主题也需要足够坚实的承载形式。

    56分钟前
    • 妍春
    • 还行

    中国人策划的美食纪录片,找了一个外国人出镜,中不中,洋不洋,还不如看舌尖系列。

    1小时前
    • CarrieD
    • 较差

    大米人格魅力迷人,富有人情味的人与美食之旅,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完全融入到当地人的文化环境中了。西安-合阳-吴忠-敦煌-吐鲁番-乌鲁木齐。

    1小时前
    • 青鸾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