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记录片 德·帕尔玛

    德·帕尔玛

    评分:
    0.0很差

    分类:记录片美国2015

    主演:布莱恩·德·帕尔玛 

    导演:诺亚·鲍姆巴赫,杰克·帕特洛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剧照

    德·帕尔玛 剧照 NO.1德·帕尔玛 剧照 NO.2德·帕尔玛 剧照 NO.3德·帕尔玛 剧照 NO.4德·帕尔玛 剧照 NO.5德·帕尔玛 剧照 NO.6德·帕尔玛 剧照 NO.16德·帕尔玛 剧照 NO.17德·帕尔玛 剧照 NO.18德·帕尔玛 剧照 NO.19德·帕尔玛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A documentary about writer and director Brian De Palma.

     长篇影评

     1 ) [译] 聚焦:德·帕尔马

    聚焦:德·帕尔马

    迈克尔·萨格洛2016.6.9

    《德·帕尔玛》之于导演传记,就如布莱恩·德·帕尔玛的电影之于传统的惊悚片:其中闪耀的才情、幽默感和人情味将之与寻常的“拍摄”档案或DVD花絮区分开来,并远远超越这些寻常之作。鲜少有电影人如此激情地将导演中的压力和愉悦如此娓娓道来。《德·帕尔玛》由两位导演合作执导,他们是诺亚·鲍姆巴赫(《年轻时候》、《美国情人》)和杰克·帕特洛(《年轻人》)。两人恰到好处的编排值得称道——编排地毫无痕迹。电影时长111分钟——剪辑自30-40小时的材料——由德帕尔玛向镜头之外的他们讲述。纪录片以第三人称拍摄,清晰地录下谈话的声音,保证他们记录下100%的谈话内容,并且他们柔和地将电影片段和照片与德·帕尔马的侃侃而谈相结合,从而与观众形成一条难以忘怀的联系。鲍姆巴赫和帕特洛与德·帕尔玛是朋友,但是他们并没有炫耀这层私交,而是尝试与观众共享这层关系。有一次德·帕尔马说的“你们”,观众还要想一下才意识到这是指两位导演,而不是他们和自己的对象。

    从一开始,纪录片就澄清对德·帕尔马褒贬不一的评论家造成的误解。对宝琳·凯尔来说,没有像德·帕尔马一样对她更有启发、更有感触的导演了,但她有次还是将他和斯科塞斯、科波拉和奥尔特曼归于天主教导演,他们“从小就有一种罪恶感,根深蒂固地相信生活不会好转。他们不是升华这也不是改革者,不像早期新教徒导演;也不是揭露丑闻的理想主义者,不像早年的犹太导演……[天主教导演的作品]将宗教和诗歌的元素,融入强化的现实主义中。”她敏锐地发现了这些电影才俊共有的情感,但是对德·帕尔马来说,天主教对他的气质和正常似乎没那么大影响。他在宾夕法尼亚州的温尼伍德的贵格会中央学校上的学:那是知名的贵格会学校,其他知名校友有诗人希尔达·杜丽特尔(又名H.D.),还有建筑家、城市规划家埃德蒙·培根。德·帕尔马那血腥的画面,主要源自少时目睹他那做矫形医生的父亲做手术的经历;那种弥漫的罪恶感则来自他得知父亲对母亲不忠。德·帕尔马吐露道,父母那不幸婚姻毒害了家庭;他忆起提刀追踪父亲的情人,最后在柜子里发现了她。

    鲍姆巴赫和帕特洛也澄清了研究趋势的人对朋友造成的误解:研究者总是将德·帕尔马和斯蒂芬·斯皮尔伯格、乔治·卢卡斯和“电影小子”帮归为一类。与其他人相比,他和马丁·斯科塞斯更加反主流,充满了街头智慧。从《德·帕尔马》的开头起,明显能感觉到他那讥讽戏谑中的睿智机敏,他的风趣和独特的人格,他那精明的生存本能,还有他追求艺术的决心。电影并没有在德·帕尔马的电影之外的人生上多做停留,不过的确谈到他青年时,曾是科技节赢家,也和女孩眉来眼去。德·帕尔马其实是个风趣的故事大王,特别是谈自己的糗事的时候。比如说,一次女孩赌他不敢去女生的性教育课,他当然敢了,还让这个女孩带他去。

    讨厌电影小子的人也许会为之惊异:帕尔马去了哥伦比亚大学,读物理、数学和俄语,不过他后来流连于纽约的胶片的绿洲间,比如阿莫斯·沃格尔的16影院,那里也播放了他的早期短片《沃坦的觉醒》(1962)。他在莎拉劳伦斯学院戏剧艺术系的毕业作品是和导师威尔福德·里奇和同学辛西娅·门罗合作指导的《结婚派对》(63年拍摄, 69年发行),他之后意识到自己比戏剧专业的导师更懂得如何执导电影(里奇之后两度夺得托尼奖)。德·帕尔马在戏剧和表演班的经验让他学到选角的诀窍:《结婚排队》是罗伯特·德尼罗首次亮相,也是莎拉劳伦斯学院表演系学生吉尔·克雷伯格和珍妮弗·索尔特的首次出演(克雷伯格嫁给了德·帕尔马未来的搭档,编剧大卫·拉伯,索尔特也一度入股德·帕尔马的公司)。

    德·帕尔马打造了茜茜·斯派塞克和派珀·劳瑞在《魔女嘉莉》中的精湛表演,还执导了约翰··特拉沃尔塔(《凶线》)、迈克尔·J·福克斯(《越战创伤》)、阿尔·帕西诺和西恩·潘(《情枭的黎明》)、肖恩·康纳利(《铁面无私》)。在《德·帕尔马》中,当他绘声绘色地描述获奖的同事,像作曲伯纳德·赫曼、摄影师维尔莫什 · 日格蒙德和帕西诺时,他表现得又像个一流的喜剧演员。

    在鲍姆巴赫和帕特洛指导下,德·帕尔马又回忆起早年创作岁月,就像回忆个人的纽约新浪潮。在60年代,他主要靠拍纪录片维持生计,也拍了表演艺术电影《狄俄尼索斯在69年》。他在其中运用分屏摄影捕捉观众和演员的反应。他凭有争议的“地下”喜剧《帅气逃兵》(68)和《嗨,妈妈!》(70)引起评论家注目,后者是个脏兮兮的代表作,包含一段传奇般的讽刺片段“黑点吧,宝贝”。他那惊悚题材的讽刺音乐剧《天堂魅影》(74)本可以成为流行摇滚的里程碑之作,但是并没有收获好评,票房也不佳。直到反应青少年焦虑的黑色恐怖电影《魔女嘉莉》(76)上映,他才名利双收。和《大白鲨》助力斯皮尔伯格腾飞不同,《魔女嘉莉》并没有助他起飞。德·帕尔马的电影生涯总是在能待在游戏中的“聪明”的职业动作和个人表达的欲望中间徘徊。

    支持他的人如凯尔,就写道,他在两方面都在雕琢技艺,扩大视野,并且抓住创新的机会。不过只有如《剃刀边缘》(80)这样的电影,才会同时让影评人和观众满意,但是他还是要受剥削女性、庸俗地模仿希区柯克这样的批评。可惜,不折不扣的杰作《凶线》(81)和《越战创伤》(89)却受到两极分化的评价,也没能吸引广大观众。(在80年代初,我还是《滚石》杂志的评论员,当时撰文盛赞《凶线》)

    值得高兴的是,鲍姆巴赫和帕特洛快速剪辑了一系列电影片段;导演持续不断的评论则冲击了传统观念,同时也展现了他的高超技艺和与时代密不可分的关系。看着这些片段,很难不体悟到像种族、政治和都市犯罪这些问题,坦率或含蓄地在他的作品中重复。德·帕尔马的作品第一眼看上去似乎有些“过时”,但是实际上它们涵盖很多,反映了当下——时间胶囊如烟花般绽放。极佳的娱乐片如《魔女嘉莉》和《剃刀边缘》包含了意想不到的回想。谁曾想,《魔女嘉莉》中,劳瑞那引人注目的矛盾的表演——她充满激情地演绎了一位自我压抑、也压抑女儿的宗教狂——会在2016年,激起比1976年更强的回响?《德·帕尔马》包含一段嘉莉心灵致动,用母亲的厨具钉上自己的母亲:那疯女人就像被缚的圣塞巴斯蒂安。(多年后,劳瑞讲述德·帕尔马独具匠心地利用金属丝附在刀上表现的特效时,依然让我惊讶。)

    导演条理分明地回忆电影遇到的挑战,比如让女孩们在裸体时保持轻松(很走运,斯派塞克带个好头),还有在舞会上拍长而且转圈的镜头。他在这里坦率地讨论自己问题,比如在《魔女嘉莉》高潮部分的大屠杀利用了分屏,他全片都这么坦率,因此很平易近人。他说,他了解到拍动作场面时,利用分屏没什么效果;甚至在成片中,这么做是分散了动作,而不是凸显动作。更令人高兴的是,他那洪亮的声音和他那诱人的叙述相结合。他的话语和影像立刻表现,他将斯蒂芬·金的小说风格化的同时,融入他对青春的迷茫的想法,是多么令人高兴、多么漂亮。在充满蒸汽的更衣室那一段戏,将青少年的动作编排得如同一场懒散的幽默芭蕾舞。《魔女嘉莉》其实是个惊人的个人风格的电影,特别是因为德·帕尔马并没有发起这个项目。在纪录片中,当看到许多刀片刺穿劳瑞的身体时,你能想到小布莱恩在手术室看爸爸切开肌肉组织的场景。《剃刀边缘》由他编剧并执导,几乎如自传一般。德·帕尔马,这个费城的技术宅,想要保护母亲,不受多情的父亲影响,将自己化身为年轻的基斯·戈登,后者饰演一位曼哈顿技术宅,试图找出谁在电梯了砍了自己的母亲。《德·帕尔马》中,我们发现这部一般被解读成希区柯克戏仿作的电影,其实是源自德·帕尔马尝试改编的杰拉德·沃克的《虎口巡航》(弗莱德金后来接手),他大学时在艺廊带走女性的白日梦,还有一次凑巧去脱口秀上谈变性人的经历。《剃刀边缘》不只是个如剃刀般精准的砍杀电影。它沉浸在不幸的女主角(安吉·迪金森)的心理幻想,和主角的妓女助手(南茜·艾伦 )面对的残酷现实中。老女人开场那色情的梦/梦魇,与她对博物馆勾搭上的时髦男子的炙热的幻想相融合。(艾伦和德·帕尔马于1979年结婚,1984年离婚。德·帕尔马这次婚姻和其他两次,都与他的电影有联系。)

    德·帕尔马营造的视觉效果充满了歌剧和芭蕾的氛围,增强了《剃刀边缘》想象力丰富的超现实主义风格,同时巧妙地观察了1980年左右的纽约生活。德·帕尔马之所以能成为流行文化讽刺大师,是因为他拒绝说教,而且毫无禁忌。艾伦跑进地铁站躲避凶手那一段,是个绝妙的“逃出油锅又入火坑”的一段戏。在纽约市长是科赫的时代,谁指望地铁站能安全?德·帕尔马捕捉到那一刻的种族和社会政治的紧张局势,他没有稀释,也没有为之辩护。

    《德·帕尔马》中,导演敏锐谈论了自己的影响。纪录片开场,德·帕尔马回忆了小时候看《眩晕》,长大后又学会了欣赏这部电影。他说,电影人欣赏希区柯克的电影,是因为他具备导演一切能力:希区柯克营造了浪漫了假象——然后毁灭它,一共是两次。在悬疑大师的作品片段中,你能发现德·帕尔马偷师了什么:他狡猾的运用主观镜头,导演自由安排每一个道具,包括障碍物、灯光、切割和特效以配合角色那头晕目眩的视角。尽管希区柯克很少像德·帕尔马那样拐弯抹角地移动镜头。这是德·帕尔马从其他导演,像奥森·威尔斯和斯坦利·库布里克那里学来的,用以营造他自己那刺激感官同时敏锐深刻的风格。在纪录片中,德·帕尔马在说这段话时,更显得他是希区柯克迷:他从“结构”出发,而不是从角色出发,之后将演员加进去,让他们植根于现实:不像“你们”(鲍姆巴赫和帕特洛)从角色出发,围绕他们拍电影。这话和特吕弗对希区柯克说的话非常之像:“你的出发点不是内容,而是容器。”这也完美地解释了为何就《碟中谍》的剧本,他和信奉“角色即是动作”的影人罗伯特·唐恩起了纠纷。

    无疑。这部电影表明德·帕尔马和其他电影天才一样,作品都比他认为的更加丰富、难以捉摸。《凶线》来自德·帕尔马想到的“结构”:一位电影音效原(特拉沃尔塔)利用自己的技术,证明州长遭遇的车祸是场政治阴谋。这个结构的每个部分都有德·帕尔马的个人印记,对我们来说,这是关于生死的问题。开始像对软色情恐怖电影的戏仿,结尾却描绘了一个人被困在自己的技艺中。《凶线》是部惊人的电影,因为它是德·帕尔马对希区柯克的《眩晕》的反面演绎。德·帕尔马和电影主角并不会营造一种幻景,而是揭开现实,影迷一般会将其看做混合——不是混合惊悚片,而是将肯尼迪家族的悲剧,查帕奎迪克岛事件还有行刺事件糅合到一起。片中核心的关系并非狂热的爱情,而是音效师和化妆柜台女孩兼妓女(南茜·艾伦 )娇嫩的友情。那个妓女当时和宾夕法尼亚州长坐在一辆车上,之后车胎爆了,车便坠入了斯古吉尔河。特拉沃尔塔的角色将被害的女人的痛苦变成“很棒的尖叫声”时,他在制作剥削电影,戏中戏中的音轨又成为主角持续不断的痛苦,不断地循环。德·帕尔马这么描述《凶线》中隐含的刺痛:潜在的主题是就算凑巧了解JFK刺杀案的真相,仍没人会在意。

    特拉沃尔塔结尾念叨“很棒的尖叫…很棒的尖叫”时,德·帕尔马说他总是被感动到,这时又十分坦率、动人。德·帕尔马之后35年的电影生涯中表现出的多产、充满生机,可以说是从《凶线》丰富的底蕴流传下来的。当然也包括强烈的现实主义电影,《越战创伤》,《凶线》的反面兄弟。他表现了被遗忘的一段真实生活,越南战争中的一次暴行——深受战争创伤的美国军人强奸并杀害了无辜的越南女孩。电影充满了同情心和美感,就连仇外者都能挤出眼泪来,前提是能带他们去影院看。

    他也会因两部意想不到的流行文化名作闻名:《疤面煞星》(83)和《铁面无私》(87)。我非常喜欢他那杰出的悲剧性的匪帮电影《情枭的黎明》(93),也喜欢讲述精巧刺杀的《蛇眼》的某些部分(98),他那性感、充满挑逗的完美幻梦,惊悚片《蛇蝎美人》(02),还有《节选修订》(07)。《节选修订》是《越战创伤》粗暴、惩戒性的姊妹篇。这部电影虚构了伊拉克战争中,一次类似的暴行,以先进的、不易察觉数码影像,融合仿制美国和叛逆网站的流媒体的形式呈现。这部电影中,德·帕尔马以天生电影人的直觉,将我们对公共悲剧不充分的回应和新媒体的猛烈攻势相联系。

    德·帕尔马所有电影都有一种庄严和创造力,就连饱受批评的《火星任务》(00)和《黑色大丽花》(06)也不例外。《德·帕尔马》提供了一种电影人的视角,看待各种事情,比如失控的花销还有逐渐上涨的大片场预算:他用180万美元拍《魔女嘉莉》,1亿拍《火星任务》;还谈了 75岁的他,不无悔恨地承认一般影人会因他们在30多、40多、50多岁拍摄的电影被人铭记。他直截了当地谈到他对划时代的票房灾难《虚荣的篝火》(90)商业上的忧虑,还有他无法为《蛇眼》想到一个满意的结局。他对鲍姆巴赫和帕特洛说,结尾总是个问题,如果运气好的话,总有两三次找到正巧合适的。

    《德·帕尔马》的结尾是导演纪录片中最好一种:留待我们去思考这位多才多艺的多面手电影人还会为大家带来什么。

    i��jT��<`��^1����

     短评

    看过帕尔马全部作品以后再来看,效果更好。场景没变过,看着像一气呵成,中间穿插些照片和电影素材,按照时间线把自己作品捋了一遍,有些回忆很好笑。《情枭的黎明》生涯最佳没问题。提出导演的身体基础和创作盛年说也同意,他强悍的执行力令人佩服,照搬其它电影的路数也没什么问题,实在的虔诚从业者

    8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还行

    I can't make...I can't make a better picture than this.

    11分钟前
    • 失意的孩子
    • 推荐

    “成功”艺术家的生涯当然没有普契尼笔下浪漫,为预算撕逼,和各行当的高手合作,一个个案子做,既有艺术家的偏执,又必须不断接受商业的不成功。最幸运的还是一生做自己爱做的事。

    15分钟前
    • 傻乐的猫
    • 还行

    导演就是一门妥协的艺术,完全的妥协不好看,完全的不妥协更不好看。感觉每个导演对于自己的作品都是最公允的点评者,准确知道优缺点在哪里(当然,得要过了宣传期)。张艺谋和张卫平的故事太适合拍成电影了,往深了拍就是《狐狸猎手》,往浅了拍就是《宿敌》。

    18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新好莱坞四杰里没有他,但他的生涯里有新好莱坞四杰;希区柯克作品里没有他,但他的作品里满是希区柯克;惊世骇俗的传世经典没有他,但他的影像风格绝对惊世骇俗。帕尔玛,游走在大师和庸才之间的极端分子。

    21分钟前
    • Metoπymy
    • 力荐

    要了解布莱恩·德·帕尔玛的电影生涯,看这一部就够。德·帕尔玛的名作我大多看过,所以,看该片的时候,非常有亲切感。在人性的探索上,德·帕尔玛是希区柯克的继承者,而他的影像风格自成一体,也是一位出色的电影作者。

    23分钟前
    • Clyde
    • 推荐

    👍🏻👍🏻(信息量挺大的,虽然再聊两个小时我也愿听。德帕老师是个实在人:“我才不关心角色心理,我只想像希区柯克一样把他们赶到总统山上!他们怎么到那儿是编剧的事。”另外西恩·潘真是个彻头彻尾的方法派演员a.k.a. asshole)

    26分钟前
    • Qtn
    • 力荐

    大型评论音轨,holy mackerel

    30分钟前
    • 汽车大师
    • 力荐

    有趣,满满的干货,和他的电影品质一样行云流水,导演说他的电影总是被投诉太暴力,对女性不友好。可是他就是一直这么拍了。布莱恩·德·帕尔玛,奥利弗·斯通,莱德利·斯科特,这几个特立独行,既商业又不那么商业,既不是得奖热门却风格犀利的美国硬汉导演,是我最想看采访的。

    33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B+】实在是太有趣了,各种八卦、回忆与干货。对斯坦尼康的钟爱,对《魔女嘉莉》翻拍版的不懈,对追车戏的无感,对伯纳德·赫尔曼的崇敬,以及对好莱坞体制的厌恶。《铁面无私》的敖德萨台阶是因为经费的限制,《情枭的黎明》的车站追逐戏是因为预定的拍摄地点遭遇了恐怖袭击,《碟中谍》里的精巧的结尾段落是由帕尔玛提出的,《蛇眼》的原定结尾被修改成了更加莫名其妙的样子,《火星任务》后彻底与好莱坞体制的决裂。自诩极少数真正师承希区柯克流派的人,是不下于新好莱坞四杰的传奇,布莱恩·德·帕尔玛,无论何时何地,都是真正伟大的电影作者。

    38分钟前
    • 思路乐
    • 推荐

    3.5 作为一部沉浮好莱坞几十年的大导演的纪录片,只请他一个人讲也太偷懒了吧,而且似乎跟许多其他“总结发言”型的纪录片一样,许多片子只能一笔带过了。好在有许多私家照片和精彩片段撑住场面,有几部真是太刺激了,请问谁敢把卡萨维茨的头爆掉。。

    40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德帕尔玛说一个导演的黄金阶段就是三十至五十岁,无论你后来拍的如何,大家聊的始终是那个阶段的影片。“我没法拍出比这更好的电影了。”——他对《情枭的黎明》的评价!

    41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电影才是我的妻子。坦言拍不出比《毒枭的黎明》更好的作品了。结尾很难,要是你能在职业生涯中拍出两三个精彩的结尾,那就是奇迹了。导演的创作高峰在三十至五十岁期间。

    43分钟前
    • Cloud-D-Zoro
    • 还行

    最后那段讲师承希区柯克,弦外之音大概是,真正拍“电影”的没几个,我算其中之一……

    48分钟前
    • 皮革业
    • 力荐

    1.共产主义好,共产主义好,共产主义让我逃过被山姆大叔征招;2.人都是逼出来的:致敬敖德赛阶梯是因为没钱拍追火车,中央火车站长镜头是因为世贸大厦地铁站被炸;3.各种趣事逸闻,不变的是德·帕尔马对真正的cinematic的追求。

    53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德·帕尔玛长达107分钟的自我拉片+回忆,很多有趣的东西,犀利有劲。

    58分钟前
    • TWY
    • 推荐

    德老师粉儿必看,基本就是本尊按自己作品表的时间线碎碎念,还原了很多拍摄细节,这一点能满足影迷的考据心理,以及还算理性地分析了作品的成败,说到《情枭的黎明》时感慨再拍不出比这更好的作品了,对希区柯克的崇拜之情也是贯穿始终,并评价自己不过是希胖创意的践行者。

    60分钟前
    • 超cute侠
    • 推荐

    作为希区柯克真爱粉,德·帕尔玛无论何时都不忘对希胖的致敬,口才一流,吐槽犀利,记忆力真好啊,过往每部片大大小小的细节都记得那么清楚,思路煞煞清!听他一个人侃近两小时,竟然丝毫不觉单调,帕尔玛老师真是个实在人,净抖干货!

    1小时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整个就是帕尔玛blabla...停不下来一部部解析自己作品,思路清晰、记得每一部作品的细节,谈到有趣的地方会心大笑,可爱乐观。真的就是在跟对面的鲍姆巴赫和帕特洛上课啊。另外发现帕尔玛是希胖的超级粉丝。[B]

    1小时前
    • 帕拉
    • 推荐

    7/10

    1小时前
    • Valuska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