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记录片 面具之内

    面具之内

    评分:
    0.0很差

    分类:记录片美国2015

    主演:内详 

    导演:Jennifer Siebel Newsom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剧照

    面具之内 剧照 NO.1面具之内 剧照 NO.2面具之内 剧照 NO.3面具之内 剧照 NO.4面具之内 剧照 NO.5面具之内 剧照 NO.6

    剧情介绍

      探讨我们的文化对男性气质狭隘的定义,是如何伤害我们的男孩、男人和整个社会,讲述性别暴力对男性带来的伤害和男权社会中男性从小到大所承受的隐形暴力。

     长篇影评

     1 ) “像个男人”是枷锁不是勋章

    那些被要求“自己扛”的小男孩,长大后都怎么样了?

    #01

    为啥我对这个纪录片感兴趣?

    我对儿童如何在不同的社会文化中建构自己的身份意识很感兴趣,简单来说就是孩子如何认识自己的种族、性别、阶级等身份,这些认知受到哪些社会因素和权力关系的影响,又会如何决定着他/她们与同伴的互动。

    在我从事儿童教育的四五年里,我带着孩子们读过好多赋能自我、多元身份认同的绘本。在我和弟弟相处的过程中,我也有意识地观察着他在所到之处能接触到的性别话语如何影响着他对自己和其他人的身份认知。出于兴趣与好奇,我也在刚结束不久的硕士毕业课题中,正儿八经地开始着手对身份政治(种族)的研究。

    △ 我的硕士毕业论文课题: 关于中国儿童外语教学市场中的种族与种族歧视研究

    尽管如此,我依旧必须承认自己在性别议题上知之甚少,探讨也可能只是基于个体经历出发,在真正的社会问题解决层面可能只是“隔靴搔痒”。不过,有一点我是清楚的,在社会性别的探讨中,只关注一方是不够的 - 偏见之下,没有赢家。正如李银河所言:“性别刻板印象不仅是对女性的压迫,同时也是桎梏男性的枷锁。”

    就在这几个月里,我也是一边在微博“咬牙切齿”吃瓜,一边不断输入社会性别的知识奉劝自己理性吃瓜。记得“大碗宽面”的事情刚出来那会儿,我还在写毕业论文,说真的,写论文我都没写到腱鞘炎,但是吃瓜能“吃”到我手酸。这些社会新闻确实push我去看/读了很多关于性别偏见如何将女性囿于身份困境中的文学和影视作品,导致我现在生活在女权主义的“信息茧房”之中。

    但是,今天我想分享的这部纪录片《面具之内》则是基于男性视角,从另一个角度展示性别偏见对男性的隐性暴力。


    #02

    电影大概讲了个啥?

    该电影由Jennifer Lynn Siebel Newsom(1974 - )导演,她本人也是女性主义的忠实拥护者。

    此前,她所导演的另一部纪录片Miss Representation(雕塑小姐 / 被误解的女性)探讨了主流媒体对女性狭隘的、偏见性的描述与刻画,向年轻女孩传达了这样的观念:一位女性的价值如果只是取决于她的青春、美貌和性感是如何使越来越多的年轻女性陷入身份危机的。

    四年之后,Jennifer的《面具之内》则从男性视角出发,融合不同主体(交叉学科的研究者、家长、教师、学生、青少年及成年男性罪犯等)的多元叙事视角,传达性别暴力在美国社会下是如何渗透到家庭、学校、社区、媒体等社会的方方面面,从而让我们觉得男孩理所应当“就该如此”:不能哭、不能展示自己的脆弱、不能轻易表达自己的心事甚至分享自己的秘密、不轻易寻求帮助而是“凡事要靠自己”……

    然而,这样的后果又是什么呢?

    在本中,当不同年龄段的男孩都用“if you really knew me, you’d know that......(如果你真的了解我的话,你会知道……)“ 造句时,他们说:


    #03

    如何赋能男孩?

    1个活动,4个步骤

    本片基于美国社会背景,但对我们来说,那些性别刻板印象的话语和男孩/人们的心路历程想必也并不陌生。作为一个“实用主义者”,我更关心的通常是What&Why(是什么&为什么)后面的How(怎么做)。这也是本片非常吸引我的原因 - 它提供了对抗性别刻板印象的几个比较切实可行的方法。比如,一位老师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面向青春期男孩的“摘下面具”活动,这个活动看得我破防了,我必须要特别分享一下:

    STEP1 : 书写 | 面具的正反面

    这位老师给了每个学生一张画着“面具”的A4纸,每个学生需要在纸(面具)的正面写上:“那些你来到学校(愿意)让别人看到的东西”,然后在背面写上“你不想让人看到的东西,就像是面具背后的东西”。

    STEP2 : 大声念出来 | 同伴的面具背后是什么?

    写完之后,老师请大家把这张纸(面具)揉成一个球,然后扔到对面的某个人身上。

    于是,每个人都得到了一张别人的面具,并将面具的正反面大声读出来。在这个老师所带领的安全小团体中,这些男孩或许是第一次在同伴之间展露面具之后的脆弱:

    STEP 3:讨论 | 为什么我们隐藏痛苦?

    在每个人都大声念完手上这张纸(面具)的正反面之后,老师问了大家一个问题:“你们觉得我们为什么要隐藏痛苦?” 在男孩们顺着问题小心翼翼地开始吐露自己的心声时,老师慢慢引导男孩们去正视和理解自己的现实处境——

    STEP 4:赋能 | 我要你们每个人都说出心里话

    最后,老师鼓励这些年轻男孩一定要说出自己的真心话,要有一个安全的环境来处理这些痛苦和愤怒,探究它们深层的原因,而不是“在错误的人身上错误地爆发”,致使自己进监狱。


    结语

    看完本片后,立刻浮现在我脑海里的就是我8岁的亲弟弟。坦言说,我无法像“直升机”一样每天围着他,控制他去完美避开所有关于“狭隘男子气概”的信息,因为它们无处不在 - 它们出现在电视节目里、他玩的玩具里、他在B站刷到的视频里、他和同学的日常互动里、他穿的衣服颜色和图案里、长辈的话语评价里等等等等……作为半个家长,我也有过焦虑和犹豫:要不要给他断网?要不要把他的IPAD没收?要不要让他试试穿裙子去上学?……但这些终究看起来好像是有点矫枉过正了。到底怎么样的How是最合适的呢?很遗憾,现在我还没有答案。

    但透过本片,我觉得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在他愤怒、痛苦、焦虑、伤心的时候,我可以像上面这位老师一样问他一句:“你怎么了?出什么事了?要我怎么帮你?”或许,一切会变得不一样。

    *本文所有插图(除毕业课题海报)、音频和视频均来自Jennifer Lynn Siebel Newsom的电影《面具之内》和《雕塑小姐》


    延展阅读

    《腾讯新闻星空演讲2018夏季》星空演讲丨李银河演讲实录:性别刻板印象是对男女的双重压迫

    Miss Representation 雕塑小姐项目官网

    The Mask You Live In 面具之内项目官网

    南都观察家:当“厌男”成为一种时尚,男性气质将何去何从?

     2 ) 有意义的社会发声

    看完的最大感受是 男生也是会脆弱的 而且那种要求他们只能强势的要求,导致他们无法表达内心的感受和求助,更容易走向极端 暴力色情电子游戏,色情链接,性侵,都产生消极的影响 而我想这不仅仅是美国的现象 男孩子高中和初中仿佛一夜长大一夜沉默 然而美国的年轻人如此沉溺于酒精大麻 无意义放荡 不禁让我怀疑这是否会毁了一代人 和我以往的认识似乎不一样 我以为中国年轻人的创造力是被应试教育所磨灭 但不那么严谨苛刻的教育在美国高中竟然会这副样子 当然纪录片样本量也许不够大 不能覆盖所有类别的高中 但他们的娱乐方式 确实有点…过于放任 而且无意义的意思是 也许每个高中生都挣扎 中国的是以成绩唯一论 美国是用酒精等麻痹神经 成长的寂寞伤痛都用另一种方式去掩盖 而我也从另一个层面理解导致暴力的原因 片面的理解男子汉气概 受到不良媒体文化的影响 对女性和关系的错误认识 青年时代对于男性理解导致的校园暴力 害怕被群体里的人抛弃而放弃阻止暴力 童年时遭受过暴力 和父母的关系 最后影片也强调了人的完整

     3 ) 男子气概背后的厌女文化以及作为共谋者的我们

    所谓的男子气概实际上建立在父权社会的厌女文化上,对娘娘腔和同性恋的诋毁与排斥实际上是将女性放在了被歧视被排斥的位置上,男性通过男子气概来证明自己是男性的方式本质上就是歧视和蔑视女性。纪录片里的内容再一次让我想到千鹤子的厌女。 厌女里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分而治之”,是支配统治的铁定法则。支配者总是将支配对象分离隔断,让他们相互对立,绝不允许他们之间产生连带感。 这段话本用来解释男权社会将女性分为圣女和娼妓以形成对立来达到统治目的,完美适配于被男权社会简单归类于男性气质或者女性气质的男女性别对立。 当现在很多人攻击脱口秀里女演员挑动性别对立之前,无论男女,所有人隐藏于性别刻板印象下的歧视与蔑视才是性别对立的根源。 前几天听到这样一段教导的话,对一个男孩说你需要好好学习,需要考上好的大学,你的姐姐是个女孩可以不必必须如此,但是你是男孩就必须做到blala。这段话出自一位女性长辈之口,我当时反驳了她,并且解释她这话的不合理在于可以要求男孩努力但不能在贬损女孩的对比之下,更不必说再说出一些我从小就厌恶至极的所谓女孩不适合学理科或者女孩上了高中成绩就会下滑这种话。长辈当时反思了自己,并且意识到自己的表达问题,但过几天仍然说出类似的评论。 有很多时候我们或许意识到有些惯常的话或者想法或者行为并不合理,但这种无意识的下意识还是会脱口而出的话归根结底大概还是社会文化环境的浸染。大环境问题,个人并不长久的关注及反抗,实在是很容易被轻易同化。 当我们教男孩不要像个女孩一样的时候,我们是在怎么教男孩看待女孩?我们将女孩放在了一个怎样的位置?通过与她者割席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我们完全浸淫在一个到处充斥着刻板印象的社会文化环境里。女孩应该喜欢粉色喜欢洋娃娃,男孩喜欢蓝色要喜欢玩乐高;女孩会表达痛苦,可以哭泣可以示弱可以柔弱,而男孩不可以当众哭不可以表达感受,不可以不刚强不可以所谓的娘们兮兮必须果断必须强大;女孩爱玩爱闹就是假小子,男孩文静敏感就是娘娘腔…我讨厌这一切单一又固化的评价体系,讨厌他们告诉我你要有女孩的样子,女孩适合做老师适合轻松的职业,讨厌他们告诉我你应该如何不应该如何;讨厌过于强势大男子主义的男孩,讨厌男孩将我放在弱者的位置然后自以为是的心疼我或者说要保护我。任何保护照顾宽容或者其他什么都应该是双向的而非居高临下的一方只对另一方。 想起之前看的一篇文章说女星自称爷、攻、不娘,以及之前流行的女汉子,实际上是女性将自己通过与刻板印象下女性气质割席来迎合男权社会中的厌女文化,认为爷是酷的,娘是负面的。传统意义上对于男性的要求因为一部分独立女性试图证明自己的独立,以厌女式词汇转嫁到了女性身上,而女性丝毫不觉。但是一个完整的人本身就是两者兼备的。 这些词的大行其道并非说明女性地位有多么质变的跨步,反而进一步证明并且强化了这种简单粗暴的男女气质对立。我们不自觉的不停强化着这些偏见与刻板印象,而忘记了男女都是人,而人都是相似的。反思自己之前说过的话,个人虽然是百分百的异性恋,但是总会很喜欢gay尤其是受,之前和朋友聊起来分析自己的这一偏好,自我解释为因为他们身上会带有明显的女性特质,朋友说这一解释本身就是一种刻板印象的强化。现在想来深以为然,实际上每个人身上都带有两种性别气质,只是每个人被训练教导的结果不同。90%的性格重叠需要我们承认并非对立性别即完全对立,我们本身是复杂的却被简单粗暴的划归到两种对立的阵营。简单的划分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就像二元性别论一样简化了世界,即意味着惰性意味着被支配意味着问题。 反思自己,在某些时候对于男性也带有偏见和刻板印象,或许部分原因是因为深陷于厌女社会的他者角色上无法改变,以及忽视了男女都是人,都会有相似之处吧。但是社会教育所塑造的所谓阳刚男孩,带有在厌女文化下成长起来的对于女孩的蔑视与歧视,实在是很难让人心生好感。之前和朋友聊天说自己喜欢带有女性特质的温柔男孩,这种对自我喜好的定义本身就带有对女性气质的偏见吧,将温柔下意识归类于女性特质。与对gay的喜欢,缘由一致啊…… 强奸文化源于男子气概,男子气概也是特权建立的方式以及表现形式,而暴力建立在特权上。所以暴力总是与所谓的男子气概相联系,监狱里接受教育的罪犯,自述犯下暴行的根源,往往十之八九都是家庭原因。我一直觉得走入婚姻组建家庭生育孩子是相当沉重的议题,是需要慎之又慎确定自己可以承担起相当沉重的责任才可以做出的决定,因为行差步错就可能带来不可挽回的后果。当我们自己都还不能学会做人如何去教育一个生命成人,尤其在这个问题百出的大环境下,一切都显得那么艰难。

    一些有意思的统计数据

    Ps一点情绪上的碎碎念 世界本身是复杂的,是瞬息万变的。我之前总是觉得自己矛盾又拧巴,有时理解并且接受世界是复杂的,但有时候又因为世界的复杂而感到麻烦,试图通过逃避来背对世界的复杂性,实际上也是不接受自己矛盾又拧巴的状态,不喜欢自己做不到维持在一个稳定不变的状态。但今晚突然觉得实际上矛盾与拧巴是人的常态,我们很难完全处在一个平静又稳定的状态,除非我们对很多事情漠不关心,这种漠不关心实际上也是一种逃避,因为理解世界已经存在很多问题而且无法解决所以可以保持稳定。有些人通过时间来做到这种好似出世一般的稳定,而或许我所在的年纪以及在消极悲观背后有所期待的积极想法促使我不断的了解,不断的打破自己的稳态,试图挽救这个问题层出不穷的世界。就像于佩尔在《将来的事》中对年轻的大学生说自己年轻的时候也相信革命一样,我本身的阅历以及还未全然失去的对改变世界的希冀让我矛盾又拧巴,促使我去了解更多如何与这种矛盾拧巴和平共处 。这不是abnormal而是tipically normal,所以我不需要羡慕别人的稳态,因为我或许迟早会到达那种状态。 Just take it easy.

    Pps 什么时候可以不失眠😑

     4 ) Stay true to ourselves with courage and conviction.

    片尾

    无意中码住的一部纪录片 题材很有意义

    其中某些人物的讲述 也能够使我产生共情

    片中提到的许多观点恰恰也让我想起了自己在探索这一问题时的心路历程

    教授的分析具有一定深度

    令我最印象深刻的是对父亲形象缺失的介绍 这也给了我时常会思考的问题一个更清晰的答案

    片中花大量篇幅讲述了校园暴力行为与性别刻板印象的联系

    不知该感谢自己身边的同学还是感谢自己早早思考人生懂得了如何保护自己 庆幸自己不曾因stereotype受到过校园霸凌

    最后想说从影片来看 虽然通过了同性婚姻法案 诞生了许多女强人 美国的男女平等并没有天朝做得好 可能是以不同于传统观念束缚的方式受到压迫

    美国暴力文化也一直使我不敢苟同 但我现在起码知其原因

    总体来说片子干货很多 值得一看

    最后希望自己能够一直忠于本心

    被世界温柔以待

     5 ) 所有人都可以成为运动员,喜欢艺术和诗歌

    这是一个讨论美国文化对年轻男性心理影响的纪录片。大众文化将男性与愤怒,暴力,和物化女性联系在一起。在教育男孩的时候,经常听到人说“像个男孩一样”。什么是像个男孩一样呢?就是不能哭,苦是软弱的象征;不能暴露感情,因为那是“女孩才会做的事”。 所以小孩子从三四岁的时候就开始学着隐藏自己的感情。说出这些话的,上学前是家长,上学后是同伴,老师,和教练。

    而造成这样价值观,更大的原因是主流媒体,电影,和游戏里对男性特性的期待和描述。他们一般都是冷酷暴力,挥金如土,花天酒地的白人男性。过度渲染这种形象的危险性在于,在大家向这种形象靠拢的过程中常常丢失自我。而在寻找自己这个过程中迷茫,却迫于“男性形象”的压力不能以悲伤和脆弱的方式表现出来,于是转为愤怒和暴力,向周围宣泄。

    1. 没有办法再脱离女性权利的基础上讨论男性 虽然这部纪录片是讲述男性成长的,但里面清楚的记录了男性刻板要求对于女性的不公。其中有几个教育家指出在对男孩说“别像个女孩儿一样”这种话的同时,暗示着他们女孩更加弱小更低档。其实男性和女性都可以喜欢运动,喜欢艺术,喜欢剧场,喜欢任何他们可以喜欢的,不用非在某一个条条框框里。把这种性别指示强的话拿走,对于所有人的成长都是有帮助的。

    2. 对于强大的定义 肌肉,金钱和女人。 这只是媒体过于简化的结果。当人对于强大的定义是外界指标的时候,是一定会失败的。你有肌肉,一定会有人比你更强;有钱,一定会有人有更多。不单是现实,如果考虑到虚构作品,更是无穷无尽。所以要从内心出发,不要被外界影响。

    3. 面具里面有什么 一个老师让他的学生们在面具正面写上想让大家看到的自己,背面写下隐藏起来的内心。正面都是积极阳光的话,而背面则经常出现“不安”,“愤怒”一类的词。印象很深的是有一个男孩写了很多“想我爸爸,必须照顾自己的弟弟,伤心”。其实青少年的内心都是脆弱敏感的,而女生比女生有更多机会倾诉。“抑郁和伤心”被视为软弱和女性化,所以男生在疏解自己情绪上没有有效的途径。如果大家更加包容,男生和女生一样可以哭,会更有利于男生的心理健康。

    片子里面有个游戏,叫做“If you really know me, you would know that...” 我在想如果是我的话我会说什么。如果你真的懂我,你会发现我渴望别人认同,但是非常没有安全感。习惯性避免冲突,总是做出更多让步,对于我来说,获得别人喜欢比获得成功更加重要。

     6 ) 面具之内|男孩儿生活的假面

    在正式进入话题前,我想了解的是,对于男性大家的真正的看法是什么?

    我们从小到大所接触的文化是:男子汉大丈夫,男儿有泪不轻弹,但真的很少会会有人告诉男孩儿们,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

    很多人会问我对男朋友的要求是什么,我的第一反应是,他必须高大,必须阳刚,必须有责任心。

    而我清楚地明白,在这些理想要求的背后,其实是认为柔弱的、矮小的男性在某种程度上不符合男性的某种性别特征,比如缺乏男子气概。

    1.男子气概是什么?

    《面具之内》(《The Mask You Live in》)中,对男子气概(Be a Man)的狭义定义有一定的说明。

    美国文化中对男子气概的定义是:

    (1)男子气概等同于运动能力

    (2)男子气概等同于权力、财产

    (3)男子气概等同于性征服力

    他们教导男孩不许哭,受伤难过忍着,被欺负了不要告状,要还击,玩弄女性没有关系,表达情感被认为是软弱。

    他们用流行文化、社会观念、告诉孩子们什么样的男孩子才能称之为男孩子,最显著的是,男孩必须对所有女性化特征要抗拒,要压抑情感。

    2. 性别是什么?男孩和女孩的差别是什么?

    神经科学家丽丝·艾略特医生对性别的看法是:男人、女人的确是不同的生物,性别本身就是个生物名词。

    我们从小到大所受的生物教育是,XX染色体是女性,XY染色体是男性。这也仅仅是指生物上的差异而已。

    性别也是一种社会建构,从出生开始,每个人就开始了被塑造的过程。心理学家迈克尔·汤普森认为,男人、女人有相同之处,这种相同之处多于两者的不同。

    我们可以发现,胎儿还未出生时,父母就已经有了不一样的眼光,他们可能会准备蓝色衣服,迷彩衣服,粉色衣服,芭比娃娃。而对应的从来都是,男孩是迷彩,女孩是粉色。

    这就导致了两种极端现象,男性要极度阳刚,女性要极度柔弱。不管是电影还是相关节目,我们可以发现许多角色开始过度男性化,过度女性化特征。

    这渐渐也形成了刻板印象,男孩不运动不man则被说成[娘娘腔],很多少男少女从小就要开始适应这种成见。

    3. 性别塑造带来了什么?

    男性之间形成了组织团体,他们之间有自己的既定规则。他们选择比自己弱小的人欺负并且贬低他,这也是一种黑羊效应。

    什么是黑羊效应?

    心理学上认为,一个群体中,所有个体对新加入的个体会进行没有理由的排斥和攻击,这个群体中都是好人,但一群人欺负另一个人时,其他人会坐视不管。

    男性角色中有人认为同性恋男人软弱、胆小,从而对其进行蔑视低看,他们其实都是社会建构的受害者。

    我们还可以看到的是,男孩子之间处理情感关系的方式也不同,任何男性之间亲密的现象都会被认为有同性恋倾向,而女孩之间则没什么。

    这种建构和歧视下,男孩子在友谊之中缺乏亲密感,所以他们经常用酒精和毒品麻醉自己。

    如果真的想要抒发情感,他们的方式则还会将目标放在性上。性征服能力在男性看来是一较高低的手段之一,且常常引发女性物化、商品化。

    心理学家威廉·波拉克博士指出,男性青少年的自杀率更高,男孩儿在抑郁时更愿意付诸行动,他们变得更有攻击性、会骂人大喊大叫,这是抑郁征兆,而非品行障碍。

    感性语言从男孩的叙述中消失了。

    以上的现象基于美国文化背景出发,对男性性别塑造进行了分析。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社会背景不一,但很多现象并不局限于美国。

    当今男性的生存压力不容小觑,社会所赋予其固有的刻板印象让这一类群体的生存状态受到诸多诟病。

    媒体影像以及相关报道所带来的男性标签也越来越多,他们情感表达缺失,隐瞒天性,存活在流氓文化和旁观者效应下,一切有其根源。

    其实还有很多东西都值得被推敲,但笔力有限,很多想要表达的都不能说明白,但最后想做的是,为自己以前认为在男性身上看不到所谓“男子气概”而表现出些许的“轻视”行为致歉。

    每一个人都不应该被外界定义,每一个人都应该被允许有自己的表达方式,可以有不同,但绝对没有对错。

    //mp.weixin.qq.com/s/6ptgOoa2Ohk2Zeeg1MBcTQ

    欢迎关注

     7 ) 无内容剧透

    我推荐所有的男性友邻都看一看这部纪录片(女性也可以看)。masculine这块可能是中国为数不多比美国“稍好”一点的地方(指不会发生枪击),但也绝对没有任何可以称之为改良的进步。作为男性,我时常感觉周围的男性有些糟糕,更经常感受到自己的糟糕。我觉得我们可能多少有点残缺,好像哪里少了点什么东西,而远在美国的真实情况告诉了我这并不是偶然。除了真实,这部纪录片打动我的还有我在其中看到了自己以及我自己经验的映射,有些部分让我产生了共鸣。我甚至觉得自己要是生在美国,可能就会活得像其中的一个男人。我想我们最大的问题是,把正常人类的一部分情绪贴上男子汉的标签,告诉我们你应该使用那些情绪;而另外一些情绪则贴上女性标签,禁止男性表达。当男性想要或者应该表达这些情绪的时候,只能发现自己的心已经变得空洞、迟钝、冷漠,所会的只剩下发怒和攻击。我不知道动物世界里的雄性会不会也有“非雄性”情绪或者行为表现的需要,人类也是动物,但我想获得了人性建立了文明的人类应该有所改变。这部纪录片的名字叫《面具之内》,伤感、痛苦、孤独、脆弱,都是藏在男性面具下面的东西。很巧的是,就在昨天我起床时抱怨了一声要上早课,好痛苦,然后我的室友接话说:“戴上(快乐)面具吧。”(但事实上我后来并没有起床上课,我选择了翘课睡觉)

     短评

    先把人当人看,再加社会标签属性

    8分钟前
    • 暴走君
    • 力荐

    人类这个物种反正就还挺傻逼的...

    12分钟前
    • HHG🥱
    • 还行

    一直在哭。感同身受。从小爸爸就让我做男人该做的事,多和男孩子交往。现在他让我剪掉长发,因为他认为没有男人这样做。感谢我身边的女性朋友,从小到大都是她们陪伴我,倾听我,让我更加完整。

    14分钟前
    • bravado
    • 力荐

    大大大大大推荐!看的过程中哭了好几次。男人受到的性别偏见不比女人少,我们的男孩子们被训练成表面装酷、不擅长表达感情的人,只是为了“看起来有男子气概”。希望有更多的男人能正视自己内心的感受,敢于表达自己的脆弱,也希望这个社会能宽容地给他们怀抱。

    15分钟前
    • 猫饼干
    • 推荐

    你不必摘下面具,而我会穿过面具来拥抱你。

    17分钟前
    • nemo
    • 力荐

    刷新三观的纪录片,很不错,正好配上之前看的“狩猎场”,很好的解释了一下为什么。之前说到的性别问题,多数都是女性弱势所引起的一切一切,稍微偏门一点的也就是LGBT类的少数性别,还真没有在意过这些少数弱势性别的对面,强势男性性别的那些有的没的。细想一下,我们说性别平等说得头头是道,但是从

    19分钟前
    • 画瞳
    • 力荐

    我们要允许男妹子的存在呀。

    22分钟前
    • 摇滚明星
    • 推荐

    女权课上看的 masculinity和patriarchal的社会对男生的伤害也是非常大的 主流媒体对于男性气质的定义 以及stereotypes 也影响了很多方面 很值得推荐的纪录片吧 特别是对女权癌和直男癌的人可以刷新三观

    27分钟前
    • 🦔
    • 力荐

    真的很细致的在讲述性别暴力对男性带来的伤害 在这个男权社会中也认识到了男性从小到大所承受的隐形暴力 受益匪浅 但是片子里有的时候传达出的观点也不予苟同 在探讨社会性别方面的时候 总会有些隐隐的认为女性是弱者理所当然 这也是女权平权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 男性不易 直男癌原来也是社会逼出来的

    30分钟前
    • III🌙
    • 推荐

    犯罪率是如何提高的,抑郁是怎么来的,仇女文化是怎么形成的,以及为什么不会沟通,这些原因都得到了解释。性别其实没有什么差异,是人为刻板印象拉开了差距。美国人已经领先这么多,还在寻找问题解决的办法,真灯塔国,值得我们反思。名字确实可以改成《直男癌是怎么形成的》

    31分钟前
    • Q酱
    • 力荐

    影片的拍摄手法很普通,甚至有点科教片的味道。影片的价值在于挑战人们固有的观念,但要彻底改变人们的观念,我有生之年肯定是看不到的了。而改变之后,也会有新的面具。

    36分钟前
    • Clyde
    • 推荐

    美国男子气概,运动,橄榄球,肌肉,酒性吸毒和暴力。

    37分钟前
    • 闵思嘉
    • 还行

    其实说的都是自己懂得的道理,想安利给钢铁直男朋友看,被嘲笑了

    41分钟前
    • 黄色动力伞
    • 还行

    Empathy, caring for other people, and being sympathetic toward people; these are not just feminine traits or behavior pattern, these are human pattern.

    46分钟前
    • 冰镇枕头
    • 推荐

    「男人哭吧不是罪」:当我们谈到男人时总是强调「男人一点」,但什么是男人,谁说脆弱、温柔、有同理心就不是男人,每一个被性别偏见伤害的男人都值得被温柔相待,每个人都值得感到完整,都应该为此贡献力量,扩展身为男人的意义,为了我们自己也为了我们的男孩们。

    48分钟前
    • 天马星
    • 推荐

    片中的美国,男孩成长的地方,将男性定义为 alpha male,其余叫做卢瑟,女性无人格。男孩学习如何成为 alpha male 即是学习为一切内在诉求寻求侵略性的解答。片中同时展现了近 20 年来心理学从指向疾病到关注每个人的 mental well-being 和发展的转变。看向内心,在习惯了非黑即白的美国,会走多远呢?

    53分钟前
    • 纸背的立博
    • 推荐

    男性氣質是父權所創造的一個既是護盾,又是匕首的東西,而隨著它日漸凝固和扭曲,它也漸漸成為陳詞濫調中的一個怪獸,在現代社會時常浮出水面,造成巨大破壞;我們依舊未能從傳統頑固的“男性模板”里逃出來,并最終又因為文化社會和權力的作用而使得這成為一個惡性循環,難以脫離;此片非常值得看!

    55分钟前
    • 真是好大一张床
    • 力荐

    b站有全片

    59分钟前
    • toska
    • 还行

    我觉得大部分人不分男女无论嘴上怎么说,心里还是直男癌,归根结底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作为存活下来的文化基因,往往有其社会功能;当然物理世界的现实也是残酷的,大部分人"仅仅是为了活着",内心深处的实用主义选择总是要高于理念上逻辑上的对错。如果离不开黑社会的庇护,就难免为黑社会的合理性辩护,哪怕手指也被切了。许多一脸正义的人,绝不肯承认自己也不过是个加害者的帮凶;而受害者与加害者竟有着类似的思想,也一点儿不必惊诧。

    1小时前
    • 宇宙真理猪大肠
    • 力荐

    每个人都有必要看一遍的纪录片。Alpha Male才是人类社会真毒瘤,性别暴力的伤害范畴亦包括其主体——男性本身。

    1小时前
    • 斯琴高丽的伤心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