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恐怖片 猎犬2020

    猎犬2020

    评分:
    0.0很差

    分类:恐怖片美国2020

    主演:安娜丽丝·巴索  连姆·艾肯  麦克纳利·萨加尔  乔·阿德勒  金姆利·史密斯  Gaby Santinelli  Dylan Gentile   

    导演:帕特里克·皮卡德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更新HD

      致命录像带3:病毒

    • 更新HD

      月光光心慌慌:终结

    • HD

      苗岭诡事

    • 更新HD

      阴阳路15:客似魂来

    • 更新HD

      阴阳路17:监房有鬼

    • 更新HD

      阴阳路18:鬼上身

    • 更新HD

      人道

    • 更新HD

      世界奇妙物語 2010年春之特別篇

     剧照

    猎犬2020 剧照 NO.1猎犬2020 剧照 NO.2猎犬2020 剧照 NO.3猎犬2020 剧照 NO.4猎犬2020 剧照 NO.5猎犬2020 剧照 NO.6猎犬2020 剧照 NO.16猎犬2020 剧照 NO.17猎犬2020 剧照 NO.18猎犬2020 剧照 NO.19猎犬2020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拜访一位富裕而隐居的朋友,使一个年轻人陷入了恐惧和绝望的世界。

     长篇影评

     1 ) 没有薯条可乐甚至没有包装纸的一个大汉堡

    1. 从海战角度,从军事角度,作为一个理科男和业余军事史爱好者几乎看不出任何毛病。

    2. 整部电影除了主干其他什么也没有。

    3. 片中没有一个亚裔(这个倒并不违反常理),唯二的两个黑人都是厨师(政治有点不正确,但也比较符合史实)。

    4. 出品人:韩三平。投资公司:正夫影业。

    5. 正夫的汉语拼音是zhengfu。

    6. 所以是zhengfu影业投资拍了一部纯美国主旋律大片,主人公的全部精神支柱是他的坚定基督教信仰,他甚至在战斗中面对端上来的咖啡盘子也要先祷告。

    7. 我看的很爽,但可能很多人会不爽。

     2 ) 又一年,又一部抗德神剧

    我继续来编辑这篇影评,看了下大家的回复,我自动过滤那些“口吐芬芳”的人,毕竟,我不是来挑起“骂战”的;当然,说我伪军迷的几位,也没见丢出什么史实资料来反驳我,基本都按照高赞的答案(高赞的答案很客观,我必须要点赞)来反驳辱骂我,那么我继续丢史料,你们继续骂;说我的德粉的人,我会说德语,但不能说我说德语就是德粉吧,也不能说我指出美国电影的问题就是德粉德吹吧,仁者见仁,你们也继续骂,我不再评论。

    好了,下面继续分析历史实情。

    美国人什么时候对德宣战的?1941年12月11日!这意味着之前美国都没有机会正式对德国潜艇进行大规模攻击,但是不代表双方没有接触。1941年9月4日,美国驱逐舰“格里尔”号(USS Greer (DD-145))在冰岛同德国U艇U-652号发生接触,双方发生交火,但是没有任何损失。脱离接触后,德美双方均声称是对方先开火,这算是有记载的美国驱逐舰和U艇的第一次正面对抗。7天后,罗斯福总统宣布,只要在美军防卫海域发现U艇,将不经警告,一律击沉,所以邓尼茨命令U艇尽量不要主动招惹美国人,毕竟那时候还没宣战。

    下图为USS Greer (DD-145),一艘1918年下水的老舰,隶属“威克斯”级驱逐舰,4门102炮,3门76炮,12座鱼雷发射管,1个深弹导轨,2座深弹抛射装置(Y-炮)。看看美军1941年都用的是什么货。

    那么美国人第一次击沉U艇是什么时候呢?是1942年4月14日,由美国驱逐舰“罗帕”号(USS Roper (DD-147))完成first kill。倒霉鬼是U-85号。“罗帕”号如下图所示,依然是老旧的“威克斯”级驱逐舰。当时,周围也没有什么护航舰船,是U-85自己浪过头了,13日午夜来到了北卡州博迪岛灯塔附近,被“罗帕”号上的286雷达(英国货)在2500米距离上抓了个正着,然后彼时还没有雷达警告器(Metox)的U艇直到800米才发现美国驱逐舰,然后尝试南逃并且发射了船艉的鱼雷,但是“罗帕”号轻易避开了(35节满速的“威克斯”级,过了30年,估计航速能维持在32-33节就不错,600米距离,夜晚,还能躲开鱼雷,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电影中迎头白天雷击“弗莱彻”不靠谱了),然后在一系列炮战中,U-85被迫下潜,最后被11枚深弹送入了海底。为什么只要11枚深弹?U-85在浅海,只有30米,躲都没法躲,在浅海,基本被抓上了U艇就只有祈祷的份了(鬼子的声呐不过关,到了45年依然会出现在浅海背景杂音情况下无法分辨美国潜艇声音的情况)。

    电影时间差不多是定位在1942年3月(2月?具体记不清了),我们来看看那时候U艇的战绩,你们就知道为什么说在“黄金狩猎季”中,美国人根本没准备好了。1月份,U艇在大西洋击沉48艘商船,27.7万吨,几乎全部在美国海岸;2月份,85艘,47.6万吨,绝大部分在靠近美国海岸的北大西洋;3月份,95艘,53.7万吨,创开战以来月猎杀记录。这3个月,U艇损失了几艘呢?0!!你没看错,没有一艘损失,多少年后,那些幸存的潜艇老兵们回忆起1942年的1季度,依然满心的怀念,那才是“黄金”一样的时节啊。美国海岸的灯塔没有灯火管制,商船没有编队,没任何护航舰队,U艇就像是狼入羊群,随心所欲的猎杀,为了延长猎杀时间,U艇的艇员节约用水,甚至有U艇出发时将1/3的淡水柜用来储藏燃料,就为了在北美多呆一段时间。

    英国人坐不住了,开始对美国援助轻型护卫舰和武装拖船进行商船护航,要知道1年前,英国人还要向美国人请求援助超过2打的驱逐舰呢,1年河东,1年河西啊。然后美国人才开始正视起U艇的威胁,四月份才有了“罗帕”号的第一次猎杀。

    但是这一切都需要时间,4月底邓尼茨派出上半年第六批,也是最后一批潜艇横跨大西洋时,已经有多达80艘U艇巡猎过北美海岸,而4-6月,U艇在大西洋取得了173万吨的战绩,其中北美及加勒比沿岸占了超过一半。从5月份开始,美军才开始建立护航体系,成立了6个护航队,包括12艘驱逐舰,12艘武装拖船。

    下午蓝色曲线代表盟军商船损失,可以看到,1942年开始,斜率陡增,到了1943年初,达到了80万吨月击沉吨位的顶峰。

    说这么多,还是想说明,电影将时间设定在1942年初,非常不合理,先不说“弗莱彻”级那时候还没服役(要到42年6月4号才服役,虽然我怀疑电影里更合理的应该是“本森”级),那时候,美军连护航体系都没建立起来,连护卫舰都需要英军支援,哪来的余力帮着英国佬横跨大西洋护航呢?而且人家U艇3个月一艘都没损失,你这一次护航干掉4艘,的确有点太过了。。。。

    再来聊一聊电影中的反潜“利器”-深水炸弹。

    美国二战初期用的深水炸弹是MK6型,是衍生于一战的老型号,说白了就是一个大桶,里面有压力感测装置,重338公斤,装药272公斤TNT,每秒潜速2.4米,后期才改进到3.7米。电影中“灰猎犬”大概率用的就是这货。看出来这个东西的问题了么?潜速太慢。这还是在静水中,遇到洋流情况更慢,很多情况下根本追不上U艇(人家边下潜边前进,等MK6达到指定深度,U艇已经开到前面几百米远了)。更要命的是,42年初,这货的极限爆炸深度只有91米,在这个VIIB型U艇肆虐的年代,人家随便就可以下潜到150米以下,你怎么炸?后期好歹增加到了183米,但是遇到不要命下潜到250米深度的艇长,依然没招。

    后来美军实在是忍不了了,才出现了改进型MK9。下面这个设计加了尾翼,保证入水后,弹头朝下,水流顺着弹体表面叠合尾翼的矫正,可以以4.4-6.9米的潜速下潜,装药也减少到91公斤,为的是多带弹药。

    为什么要多带弹药,说到这里,我想起一个问题,之前差的资料,“弗莱彻”早期型只能装备28枚深弹,枚看到型号,我猜大概率是MK6型,毕竟300多公斤的大家伙,20多枚也就7吨多了,要知道驱逐舰本身重量和体积都有限,装不下啊。后来反潜型提升到56枚,我估计不是地方大了,很可能是改装MK9了,重量缩水了一半,携带量提升了一倍。

    大家会问,装弹多不好么?杀伤范围大啊。这里就需要涉及到一个反潜概率的问题。你一个装药270公斤的深弹下去,有效杀伤范围撑死也就50米,要能彻底震破艇壳,30米以内才是最好的。所以投弹的时候,一般都会多点同时投弹,

    下图我做了个示意图,灵魂画手,大家将就,红色代表U艇,左边代表MK6,蓝圈比较大,代表大装药,因为体重大,装不了太多,所以一般美军驱逐舰也就是2导轨2抛机的配置,这样一次可以投4枚深弹。但是别忘了,深弹攻击是个概率活,二战深弹综合命中率也才3%,所以你就算是这样照住了U艇,也很难保证最终杀伤,并且因为投弹数目少,潜艇逃脱概率很大。右侧代表MK9,因为重量轻,所以投弹装置可以多装(我这里简化了一下,实际上是6抛机),这样一次投弹6枚-8枚,罩的面积更大。同时因为重量轻,投射速度更快。后期英国人为了加大效率,一轮投弹后,后面继续再罩一轮,这样一次攻击下去,就是12枚-16枚深弹,形成上下两个网,而且因为驱逐舰有速度,这个网还是上下错开的,才进一步提升了攻击效率。

    但是即使这样,我们依然能看到有超过20艘U艇汇报自己在经受了200枚以上深弹攻击后,依然幸存的报告。

    真正提升反潜效率的,是43年英国佬发明的“刺猬弹”,它是一种超口径弹药,放在一个金属插杆之上,发射管的外壳套在插杆外面,起到与炮管相似的作用;弹体由电路控制发射,每次发射2枚弹,间隔0.1 秒, 一次齐射时,24发刺猬弹以很短的间隔逐个发射出,可以在舰艇前部200多米远的地方形成一个半径大约130英尺的椭圆形弹幕。 引信为触发式, 需要碰上潜艇才能爆炸,而一发爆炸造成的震动,又引起其余23发爆炸,把潜艇围在火网之中(说白了,还是我们之前讲的套圈,只不过刺猬弹一次攻击,套圈的范围更大,而且刺猬弹潜速更快)。这样到了二战后期,反潜效率才逐步提升到了10%。(所以才有了1944年“英格兰”号护卫舰,15天击沉6艘日本潜艇的壮举,没刺猬弹,你让她累死也打不成这个战绩)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你告诉我说42年初,“灰猎犬”号一次猎杀,就用深弹就干掉2艘潜艇,逼出2艘用舰炮击沉,我是怎么都不信的,不是我埋汰美国佬,他们那时候反潜武器太差了。

    对了,关于U艇黑入美国通讯系统挑衅的事,海外军迷还做了一番考证,对于盟军常用的护航舰队通讯频道(BAMS),德国人也许有机会偷听到,但是从未发现任何U艇有主动挑衅的行为。让下面某些评论的人扎心了,对不起哈。

    最后,有没有片中近距离交火的情况,有,美国人也做了回答,43年11月份的U-405就是这么被击沉的,我要说的是,还真不只这一艘,但是别当真,100场战斗中还能遇到1次就算不错了,“灰猎犬”号运气很好,老是遇到稀罕事。

    先写这么多吧,没想到“美粉”们态度这么激烈,我就摆事实讲道理给你们看,说我是伪军迷的,拿出反驳的史料来,大家继续交流,骂人的人嘛,就由他们去吧,反正嘴炮谁不会呢。

    ----------------------------------------------------------------------------------------------------------------------------------------

    再编辑下,我写这个影评,其实不是为了喷而喷,没有意义,咱是混知乎的人,不靠在豆瓣上赚这人气。就事论事,其实你越是把敌人拍的傻,越是无法凸显你实际的英勇,就跟我们的抗日神剧一样,鬼子都可以手撕,抗战还能打八年么?

    我能理解这部电影,好莱坞想在1个半小时里塞进去日常2-3个小时的内容,同时,反潜其实是个很枯燥的工作,“犁海”3个小时起绝对是那时候的日常工作,一遍遍用主动声呐去ping,然后降速用被动声呐去听,但是这样呈现出来,观众肯定要骂娘。就好比“从海底出击”,这么写实,但是其实国内影圈看得人还是相对不多(鄙人已经啃了不下十遍,隔三差五还要拿出来复习)。

    说这么多,其实就想指出好莱坞电影的一些通病,美国人似乎越来越难以接受把敌人描绘的高超了。早年《拯救大兵瑞恩》到《兄弟连》,你还能看到对手战术的闪光点,到了《太平洋战争》,大段就只剩下对手的“猪突”了(当然,这也不能不说是事实),再到后面的《狂怒》,总有人说虎式单挑干掉3个值了,但是怎么偏偏把人家原地转向的功能给省了呢?车长傻X的和谢尔曼对冲,你说这样的敌人能算合格么?这次《灰猎犬号》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下面有人说“大灰狼”U艇想要挑拨护航舰离开岗位,给队友创造机会,你可以拍的更委婉点啊,直接黑进人家频道挑衅,这个多无厘头啊。

    而且三英战吕布,迎头射鱼雷,咱不说玩《猎杀潜航》没有发言权了,鄙人也算看过些战史的了,你见过那个艇长敢这么“扛”?你一发失的,对手从你头上开过去,你都来不及深潜,深弹骑脸,直接就GG了。所以,现实中,U艇能不接敌就不接敌,接敌了也不能头对头或者头对尾,没有射角,逃也逃不掉,这些都是潜艇战常识问题。

    最后,我觉得这是部好电影,因为结构工整,气氛紧张,完全能调动观众情绪。但是也是部抗德“神剧”,狼群被组织的一塌糊涂,没有第二天的追击,你说这是44年我信,哪怕43年我也信,但是这是42年2月,再过几个月,被称为“快乐狩猎”的北美大狩猎就要开始了,你会发现,届时被派到北美的几乎每艘U艇都会战果累累而归,美国人根本没有做好准备,更别说反潜了,所以这个节骨眼,德军一口气在一个菜鸟驱逐舰面前损失4艘U艇,你觉得可能么?

    事实就是事实,电影则是电影,看电影鼓掌,看完,还是要想想背后的故事,不是么?(笔者不是杠精,别再说我为了喷而喷了,各位:))

    --------------------------------------------------------------------------------------------------------------------------------------

    总的来说,一部中规中矩的海战电影,但是,作为资深军迷,必须要开始吐槽了:

    首先,“弗莱彻”级驱逐舰的反潜武器系统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位于舰尾的两具Mk3型深弹投放导轨,二是位于舰体后部两侧的6具Mk6型抛射机(又称K炮)。全舰共搭载56发深水炸弹,包括Mk6型和Mk9型二种。这种赞载弹量在单次巡航中如果不是遇到大群敌人,基本够用。但是,偏偏“灰猎犬号”在片子一半时深弹就不够用了,为什么?我看了一下片中用到深弹的地方,第一次白天攻击,投弹4枚,干净利落干掉敌人。

    第二次,第一天夜里,对付插入船队中央的U艇,“灰猎犬号”进行了两次攻击,数了下,大概耗费了十二枚左右的深弹,然后U艇发射了诱饵弹,美军中计,没有任何斩获。

    然后第二天一汇报,结果投了32枚。你告诉我就两轮就干掉了32枚,没有刺猬弹,没有所谓的环射,就是两个导轨加上左右各3个抛射器哦,你这不是干了两轮啊,你这是4轮弹药量啊。然后还剩6枚,请问这么个打法,什么弹药储备够你用的?

    而且32+6+4=42,标准载弹56枚,剩下的弹药去哪了?好吧,我承认有点认死理,但是看看人家德国人的“从海底归来”,鱼雷得算着打,不是么?

    好了,下一个吐槽点:Pillenwerfer 是怎么出现在1942年年初的,而且美国佬连名字都知道了?!这玩意大规模应用要到42年6月份以后了,看片子里的意思,“灰猎犬号”不是第一个遇到的。。。

    这哥们的好基友41年就遇到了,德国佬:“我那时候还特么没发明出来这玩意呢,你是怎么遇到的?”

    就是这么个东西,翻译过来叫“诱饵弹发射装置”,发射的东西在片中是这样的,它大概15厘米直径,装不到500克氢化锂,像一个巨大的药丸,氢化锂混合海水后,可以产生大量的气泡,阻挡潜艇的回声,可持续25分钟,严重干扰ASDIC的效用。这玩意要是早半年出现,U艇们的战果可能要比历史上更恐怖。

    第三点:42年初的德国人是从哪找了这么一个二杆子做狼群领队的?先不说黑进美军公共频道发战书,你这言语间,是动作片看多了么?

    而且,纵观U艇部队6年战斗历程,从来未见过任何一个艇长敢用无线电对近在咫尺的美军如此挑衅,还带着一口咖喱味的英语(没钱找德国人,找的阿三客串的么?)。而且最不能忍的是最后一天白天时,这哥们竟然在潜浮状态继续挑衅美国人(注意指挥塔上的大灰狼艇徽,这哥们绿野仙踪看多了)。请问你是已经攻克长波通讯秘籍了么?请问你是把无线电绑在了潜望镜上了么?那么为啥你们U艇直到43年开始用通气管之前,每次收发报还得浮出水面呢?这特么才41年啊,大哥!!

    好了,吐槽完这个头狼的二货行为,才再来看看他们的战术,我觉得任何一个玩过历代“猎杀潜航”的玩家都能冲这个哥们说俩字:“菜鸟!”一般而言,Kreigsmarine在每次猎杀中,都会对预定航线上布置一定数量的狼群,注意,是不同的狼群,为的是锲而不舍的猎杀,而最好的机会就是在晚上。这也是为什么第一个夜晚,当U艇干掉6艘商船时,我一度认为这种正常的发挥(42年上半年)应该能保证这部片子最少带走12艘商船。结果。。。。。。第二个夜晚狼群没了?!你要知道,北大西洋,双方对于空掩区域的空白低端都一清二楚,德国更是铭记在心,因为过了这村儿没这店儿了,你不在空掩空白区干掉更多商船,进了苏格兰北部的空掩区,根本没机会进行大猎杀。这也是为什么Kreigsmarine会在截击路线上布置多个狼群的原因,当然,类似电影中这种6-7艘的大狼群,如果机会合适,可以进行二次猎杀,问题是,德国人人呢?让下图二位在夜间轻松的拟定策略,简直是U艇部队的耻辱!

    好了,第四点,U艇接敌的策略。玩过“猎杀潜航”系列的各位都应该明白,潜艇单挑驱逐舰到底是多自虐,不到万不得已,U艇绝对不会这么做。不仅极少会出现下图这样100米近距离刺刀的情况,

    也极少会出现下图三英战吕布这种盛况,注意下图两条鱼雷尾迹,感情你们这是组团猎杀驱逐舰啊,作为一个初次执行任务的驱逐舰,又是炮战,又是各种躲鱼雷,“灰猎犬号”表示我真是日了。。。

    最终,“大灰狼”高扬着潜望镜冲向“灰猎犬号”的场景,让我深刻的认识到,这位艇长可能是重度偏执狂+暴露狂,他一定以为自己是“海底两万里”中的尼摩船长,可以将对方的船底割烂。

    比如说这种?!

    精神正常点的艇长一般有多远就会躲多远,等到夜色再临伺机而动。最终“大灰狼”可耻的在潜浮的状态下被一炮“中出”,然后被迫上浮,被“灰猎犬号”乱棍打死- -!德语怎么形容这种哥们来着?“Arschloch!”

    记住,各位观友,这是42年初,北美狩猎的美好光景就在前方,这不是44年,这是克雷齐默尔,卢斯等大牛还在的时代,是一个盟军海员听到U艇名字就颤抖的年代,当年要是都这么玩,估计邓尼茨不用到45年,可能42年底就被元首枪毙了。

    所以粗略看了下,整个电影结构工整,好莱坞标准水平,但是要是考究嘛,德国人可能又要骂娘了,毕竟咱们有抗日神剧,美国有抗德神剧,既然可以在“狂怒”里被屠,“灰猎犬”里为啥不能再屠一遍呢?所谓成王败寇,好莱坞就是这么占领意识阵地的,不给五寸炮们一点机会,怎么能显示我美帝水手们的应用呢?最后再吐槽一点,美国127炮的炮手们水平是真的烂,前后大概打了上百炮,命中2炮,看看人家U艇,88炮发射1发,命中1发,欧耶!

     3 ) 我看到了工业文明思维与机器一般的协作

    这是一部2020年的战争片,美国电影,主演是演过“阿甘正传”的大明星汤姆·汉克斯,他也是我知道的第一个感染新冠病毒的演员,当然很快就好了。 我推荐这个电影,是因为从头到尾的对白,几乎都是战斗指令和协作信息,没有一句废话。美国是个工业文明发达的国家,工业文明的特点就是流水线思维,工作流程化,团队协作标准化。当然中国也有我们的思维和优势,但是在团队协同效率方面,工业文明国家的确有优势。 在电影中,紧张复杂的战斗状态下,船长的指令,部属的信息报送与提醒,决策的生成,决策的下达与执行状态,都显得恰到好处,环环相扣,像一个机器一样运转。 所以我非常建议那些管理应急系统、复杂项目,统筹团队协作的人看看这个电影。

     4 ) 非常好看的海战电影

    看完电影以后,感慨这个电影很好看。全程无尿点,一个事件接着一个事件。整个故事就是从美军的视角,全程讲了美军船队在横渡大西洋,遭遇了传说中的德军U潜艇,在生死攸关之际,是汤姆船长挽救了所有的船员和大家一起护航的物资。全程我比较感慨的一点是,这可是80年前的舰艇,很多方面在现在看来都好先进,在当时的国人看来和美国的差距实在是太明显了,会觉得绝望,啥时候能赶上美国,谁能想我们现在的海军也可以和美国海军一样平起平坐呢!历史变化太快!

     5 ) 战争片能吸引的,绝不只是所谓的军迷

    本文授权公众号“尼伯龙根工厂”转载并发表

    镇楼图,灰猎犬号中表现海葬的情节,这部片子里关于死亡着墨不多,这场海葬仪式是其中之一

    关于这部电影,好友谢里登大道写过一个很不错的影评,链接是这个,//movie.douban.com/review/12723543/,他在这里提到了许多装备和考证的细节,这里我就不再赘述了。

    我自己曾经纠结过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一个电影的结局都已经知晓了,观众到底可以看什么“。这样的问题放在历史战争片里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历史上发生的战事结局都是注定的,这是一个无可避讳的剧透,既然如此,这样的电影看什么呢?可能有的军迷会执着于装备的考证,比如拯救大兵瑞恩里的那辆”虎式坦克“是多么的不真实。还有些军迷会在这样的战争片中找到宏大叙事的由头,借机抒发自己的感怀。老实说,我对这样的宏大叙事并不接受。在我看来过于注重宏大叙事是对个人感受的不尊重,更是对整个事件”质感“的破坏。

    那么战争片为什么还得以吸引人呢?在我看来,所谓的文学和戏剧,其本质都是冲突,而战争是冲突最直接的表现形式,置身其中的每个人都会面对同敌人的冲突,自己内心几种情绪的冲突,在这些冲突中,人性会得到很极致的体现——这才是战争片吸引人的原因。

    对于灰猎犬号这部电影来说,除了盟军和德军的冲突,以及驱逐舰官兵们内心的冲突之外,还应该再加上一个,那就是人和自然的冲突。整个电影里,北大西洋冬季恶劣的海况是所有故事发生的主旋律。电影中的取景想必也是考究的,始终处于慢慢地摇晃当中。在这样风高浪急的情况下,美国驱逐舰就算是发现了德国潜水艇的潜望镜也不能用127毫米火炮在远处开火,而只能等到潜水艇抵近。事实上,所有发生在北大西洋的战斗都必须考虑那里的”高海况“因素。这种海面不但折磨船舶设计师,也在折磨每一个参加战斗的人。当然,对于德军和盟军来说,猎杀潜航的故事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版本,但对二者而言,这其实都是九死一生的考验。

    对于德军而言,影片中出现的VIIC型潜水艇是相当写实的。这种潜水艇是二战中德军潜艇的主力,其水面航速可以达到十几节,但水下航速也只有六节左右。这样的水下航速不要说跟盟军动辄三十几节的驱逐舰赛跑了,就是追上商船队都非常费劲。所以,德军潜艇一般是要通过无线电监听和侦察确定盟军船队的航路,然后用狼群打埋伏。一般而言,狼群会选择在晚上攻击盟军的船队,此时受限于视界,盟军的护航船其实并不能很好地探测德军潜艇,而潜艇就可以乘此机会浮出水面,凭借着较快的水面航速对商船围追堵截了。这方面一个最典型的案例是发生在1940年10月对SC-7商船队的伏击,德军的五艘潜艇在一晚上击沉了16艘盟军货船,己方无一损失。当然,这是建立在当时美国尚未参战,盟军护航力量非常薄弱的情况下。等美国参战之后,德国潜艇就很难再获得这样的好机会了。

    影片中浮出水面的VIIC型德军潜艇

    关于SC船队的惨剧,来自游戏“大西洋舰队”。事实上电影中HX-25船队是虚构的,其很多剧情要素综合了其他一些大西洋运输船队的命运

    但不管美国是否参战,德军潜艇有一点还是明白的,那就是永远不要去挑战护航驱逐舰。在影片中,作为反派的德军潜艇对灰猎犬号发动了勇猛的攻击。这在现实中其实是几乎不可能发生的情况。以VIIC型潜水艇为例,一次齐射最多是四枚鱼雷,在这之后就是漫长的重装填过程。所以,德军艇长第一次齐射要保证”收益最大化“,速度慢,装满了货物又没什么武装的商船才是最好的目标。

    1942年以后德军潜艇使用的G7eT3型鱼雷,鱼雷重量巨大,再装填十分不易,且成本高昂,所以德军艇长优先确保的是用鱼雷击沉商船

    至于驱逐舰,航速飞快,火力强大,那是潜艇的噩梦,是唯恐避之不及的。关于二战时期的德军潜艇,有一部很好的电影叫《从海底出击》(Das Boot),这部电影站在德军的视角讲述了二战潜艇兵的生活。在漫长枯燥的巡航之后,发现目标和攻击能带来短暂的兴奋,在此之后不管攻击成败,潜艇都要立刻下潜,躲避驱逐舰拉网巡查式的声纳搜寻和深水炸弹攻击。在这样的猫捉老鼠游戏中,潜艇完全是被动的,别无他法,只好期待驱逐舰赶紧远离。倘若运气不好,潜艇被发现了,等待的就是深水炸弹攻击,整艘潜艇上的人在这种情况下绝无生还可能。

    被驱逐舰声纳锁定的潜水艇

    所以,电影里德军潜艇跟打了鸡血一样去挑战美军驱逐舰是一个艺术加工罢了,决没有艇长会蠢到这个地步。当然,这个场景里一处细节更加地艺术加工了,那就是德国潜艇通过无线电联系上美军驱逐舰。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发生的情况。德国海军和美国海军的无线电通信频率不同且对彼此保密,在实际中并不会发生”入侵对方无线电“的事情。现实中,倒是盟军破译了德军的恩尼格玛密码机,所以对德军潜艇的部署可以有更好的防范。除此之外,电影中盟军驱逐舰的火力和精准度也被适当下调,这也是为了剧情需要。实际上,VIIC型潜艇的壳体用40毫米博福斯火炮是可以贯穿的,没有哪个疯狂的潜艇艇长会蠢到浮上水面和驱逐舰对射。

    对于德国潜艇来说,猎杀潜航是一出非常危险的游戏,而且这样的游戏在1942年之后更加危险。整个战争期间,有四分之三的德国潜艇兵阵亡,足可以想见影片里煞是吓人的反派德国潜艇其实也举步维艰,并没有嚣张的资本。

    对盟军驱逐舰来说,猎杀潜航的任务同样不轻松。

    1942年上半年,盟军大西洋护航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船只严重不足。这样一来,一个船队无论如何精心组织,一定会有漏洞出现的。而且,这部电影为了艺术化,将德军潜艇设定成一艘一艘前来送死的弱智形象,在实际中这种情况是不太可能发生的。所谓狼群战术,那就是协调一致在一个最有利的时间和地点发动攻击。这样的协同攻击会让盟军的护航舰顾此失彼,而袭击者也可以趁着混乱逃之夭夭。面对这样的情况,盟军护航军舰并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每次横渡大西洋,几艘货轮被击沉都被当成是”正常情况“,这直到盟军建立了新的反潜组织和采取了新的反潜技术之后才有所改观,这已经是1942年下半年到1943年的事情了。

    还是以SC-7船队为例,整个舰队的护航靠的是几艘连驱逐舰都不如的“小型护卫舰”Corvette,这样的小型护卫舰面对德军潜艇显得相当无力

    电影中的Dicky就是一艘这样的Corvette,以典型的花级小型护卫舰为例,这些船没有鱼雷,深水炸弹也就是有数的几颗,在这种情况下指望这些船去对抗德国潜艇实在是力不从心

    而且当时盟军驱逐舰反潜的最主要武器是声呐和深水炸弹。对于声呐来说,当驱逐舰和目标距离接近到500码的时候,反射的声波返回太快就会和刚发射的声波混在一起,到300码的时候就完全失效。也就是说在反潜舰接近潜艇的最后阶段其实探测不到潜艇,只能依靠失去接触前推算的潜艇位置和深度——电影的前半段,导演用了相当多的笔墨去刻画驱逐舰猎杀一艘落单的德军艇,在最后时刻,驱逐舰的确和潜艇脱离接触了,只能靠猜。

    而当时,如果潜水艇在水面下,盟军驱逐舰能用的攻击武器就只有深水炸弹。深水炸弹设置在军舰尾部,只能向侧舷抛射或者从舰尾轨道上投掷,这就意味着军舰要驶到潜艇正上方才能开始攻击,深水炸弹投出后又需要一段时间才能下沉到设定深度上爆炸。 有经验的德国潜艇艇长会在驱逐舰接近的最后关头大幅度改变航向和航速,或者急速潜航。此时驱逐舰按事前判断的位置和深度投掷深弹的时候就会炸个空。

    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深水炸弹攻击

    影片开头猎杀德军潜艇的场面惊心动魄,但放在现实中看,那艘倒霉的德国潜艇艇长只能说是个新手。当时反潜效率不高,平均下来10次深弹攻击才能有1次击中目标。反潜是一种很需要耐心的猫捉老鼠游戏,驱逐舰投掷深水炸弹,然后低速观察是否有击沉迹象并等待声呐恢复工作后再次探测并发动攻击,不断重复这个过程。有的时候反潜攻击会持续十多个小时,投掷上百枚深弹——这都是建立在护航驱逐舰和深水炸弹数量充足,且无所事事的情况下,在影片中,就那么几艘驱逐舰护航船队等着护航前往英国,大家的燃料又非常紧张,这样的过程基本是不可能的。事实上,直到英国人在1942年底将“刺猬弹”引入驱逐舰,盟军才有了第一种可以向前发射的反潜武器。电影设定的1942年2月,反潜还是只能靠深水炸弹。

    深水炸弹在驱逐舰后方爆炸的瞬间

    影片中德军的潜艇会使用诱饵来干扰盟军驱逐舰的声呐,这其中,Pillenwerfer投掷的是德国的声纳诱饵,这种诱饵从1942年开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德军潜艇使用。它由一个装满氢化钙的直径约10厘米的金属罐组成。。当与海水混合时,氢化钙会产生大量的氢,这些氢会从容器中冒出,从而产生虚假的声纳目标。不过,这样的声纳目标是静止的,而且就只是单纯的巨大声音而已。另一种稍加改进的声纳诱饵是Sieglinde,它可以模仿潜水艇在水下以6节速度前行时的声音,对盟军而言迷惑性更大。影片中,灰猎犬号和其他护航船就因为在这样的诱饵上浪费了大量的深水炸弹,从而导致在第二天陷入了非常被动的局面。

    德军的声纳诱饵剖视图

    其实对于护航兵力严重不足的盟军来说,只要有一艘德国潜艇漏网后果就可能非常严重。所以,整个北大西洋的航程看似漫长无聊,其实充满了杀机。电影里的镜头切换也制造了这种紧凑的感觉。的确,在海战中,没有太多的时间供人思考。而驱逐舰除了护航,还要负责联络和拯救的任务。所以在通过危险海域时,舰长是没有休息的可能。对于德军来说,他们看上去是猎手,但其实更加悲惨。盟军的船队有明确的目的地,而德军潜艇是要在一片广大的海域游猎,每次出航起码是十几周,他们要忍受无聊,食物不新鲜和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状况,潜艇的条件也比驱逐舰恶劣许多。饶是如此,北大西洋航路对盟军和德军重要性都不言而喻,所以双方硬着头皮也得在这条航路上玩猫捉老鼠的游戏。

    这部影片也很好地还原了小小的驱逐舰在北大西洋的惊涛骇浪中如一叶扁舟的脆弱。但是在舰内取景时,驱逐舰的内部空间还是被还原的太宽敞了。真正的驱逐舰内部空间要比电影里小得多。这也在表明真正的北大西洋护航战比电影里描述的残酷得多。

    在这样的杀戮场上,不管是舰长还是没一个小人物时时刻刻都在经历生死考验。而人在这样的生词考验中表现出的种种,才是穿越历史具有永恒价值的东西,也是战争片吸引军迷之外观众的原因。灰猎犬号这部电影虽然经过删减只剩了一个半小时,但这点把握的非常好,所以,这注定是一部会让人讨论许久的战争片。毕竟啊,一个凡人被抛入这样时局和自然的漩涡当中,这样的设定本身就具备了强冲突的所有要素,这大约就是表现战争,尤其是海战的影片在娱乐至死,疫情横行的2020年还可以有不少观众的原因吧。

     6 ) 除了海战,其他都是点到为止

    ATV上看了,确实很写实。片子的目标似乎很明确,就是还原当时海战——护航舰队和U型潜艇作战的真实场景,最多也就是从船长这个微观视角展示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许多的场景应该说是浓缩了大西洋护航海战的真实片段,比较有意思的是多次出现友军火力误伤的桥段,有一次是子弹在海面上反弹起来,集中舰桥。真的是非常非常真实了。汉克斯扮演的新手舰长,要克服许多战斗以外的困难,比如身体条件不如年轻人,冰雨交加的寒冷天气,水手们的不够信任等等。海战和船长的表现是非常出彩的地方。人物方面其他让人有些印象的是负责情报分析的副舰长和业务精湛的声纳兵。最后胜利归航、商船感谢舰队的喜悦也被压平,不过也可以理解,虽然有胜果,但是损失也很惨重,不能说是获得了多大的胜利。

    个人最喜欢的桥段是一方面水手回报被袭商船有幸存者在海面是否营救,另一方水手报告友舰请求支援,舰长面临多个都很紧急、都不是那么友好的选项,面对一张张等待舰长命令的脸庞,舰长稍微犹豫,很快做出先救人,再回撤增援的决定。这时候的舰长本人也获得了成长。

    其他方面,比如硬塞进去一段舰长的爱情故事(似乎只是为了有一个女性的形象),兢兢业业为舰长准备餐食却在袭击中不幸丧生的伙食管理员(由于脸盲,都不太确定是不是那位),被救起来的商队船员(只出现在台词中),还有敌人,只拍了潜艇的行动、在无线电里挑衅的声音,完全没有出现任何个体的德军的形象。这些都拍的中规中矩,惜“胶卷”如金。

    总之,可以想像受技术条件限制,当时的(甚至现在的)海战确实很难,可能也缺乏观赏性,拍成现在这样已经很难得。就是除了海战,其他点都是点到为止,人性的反思方面,从宏大程度和深度都不及汉克斯其他二战片,可能重点不在此吧。

     7 ) 确实差了点意思

    跟以往看过的二战片比起来,这个电影确实差了点意思。虽然有影帝演技加盟很有看头,但是里面术语太多,镜头太短,很多时候不知道在干嘛,缺乏视角更广的镜头让观众看到战争全局,只是在船长身边兜兜转转。虽然如此还是值得一看。

    汤姆汉克斯的电影都很好看,没有例外。虽然这部电影他年纪已经很大了,没了当时拯救大兵的神勇和帅气,但不知道他有什么魔力就是能让人入戏,不管他演什么都好看。期待他更多的优秀作品,每一步我都会支持。

     8 ) 我想说这是《怒海争锋》以来最了不起的海军电影

    (719更新:小说、电影的对比及“神剧”问题/ 714更新:影片中的指挥链与舰桥人员/ 712更新:前20分钟战术解析)

    作为业余海军史爱好者,这部片子是非常让人激动的,感谢汤姆汉克斯。

    搜了一些影评,国外的批评大多认为此片缺乏电影艺术的成分,这是可以理解的。如果不在意这部片子还原历史细节的努力,那么《灰猎狗》就是个爽片,而且就像很多评论说的,敌人都没出现,从形式上欠点意思。

    但我的理解是,难道大西洋上的护航舰在反潜的时候能知道敌人在做什么吗?不,他们什么都不知道。直到把对面一船人全部炸死在海底他们都不知道。没有面对面的场景,没有情感、人性冲击让演员展现演技。而事实如此。

    btw,片中唯一德国人说话就是拿电报挑衅,大概也是片方觉得德国人一句话不说也不好?但确实有些怪怪的。瑕不掩瑜。

    这部电影太有《怒海争锋》的风格了。

    同样的开幕构图:1805年,拿破仑在欧洲大陆所向披靡……

    而对一艘驱逐舰上内部人员、装备、指挥链、术语的还原,也已经到了教科书的程度。

    比如,船长一个又一个的操船技术和命令。这在此前的海战片里极少呈现。其实这才是海军战术的基础,任何战术教程都此为第一章节。

    传令兵的结巴、喷嚏、迟疑,瞭望员忘记在报告发现目标后附上方位信息遭到斥责,在准确还原军舰指挥链条的同时,表现了人在战争压力下的真实状态。

    技战术细节方面,我对反潜战没有过具体研究,但从国外的评论来看,CS佛斯特在撰写原著小说时就找海军专家当参谋,以至于被评价为几乎没有错误。

    电影的还原也符合我对海军战术基本面貌的认知,比如对射角的表现,对护航阵型的表现,对友军误伤的表现,都是前所未有的写实主义。除了那个蹭鱼雷稍显过于戏剧性了(虽然撞击引信因角度太小而无法起爆是完全可能的)。

    仅发现潜艇的整个过程的表现,就足够让我激动:还有哪部片子会如此精确的表现作为一艘军舰战术核心部门的CIC的工作流程(弗莱彻级正是USN第一型具备CIC的驱逐舰)?还有哪部片子会如此精确的表现雷达显示屏和声纳示波器的真实效果?

    好吧,更细致的细节分析还是等别人来做吧。总之,如果把这部片子当U571那样的纯爆米花片或者敦刻尔克那样的文艺剧情片看,就未免太不识货了。

    汤姆汉克斯志不在此。

    ---------------712更新---------------

    可能绝大多数人看不明白第一次猎杀潜艇的事件,毕竟是用口述命令、口述报告和极少数CIC绘图间接表现的。我看第一次也没看明白,直到用英文字幕加术语词典加原著放一起,才算理解。不禁感叹真是太硬核了……以下展开。

    1. 从这里开始吧。CIC(战斗信息中心,集成处理雷达、声纳、无线电等各种信息,通过绘图直观呈现战术形势,辅助决策/制定战术细节的部门)的XO(副长)报告,U艇从雷达PPI上消失,好像下潜了。

    2.舰长下令CIC制定截击航线,假设对方保持原航向,航速6节。

    XO在导航绘图板上绘制航线。几个黑点就是下潜前雷达定位的点,连线确定对方航线。

    XO报告舰长截击方位为096。

    按:这里需要介绍一下此片中战术和导航涉及的方位问题。方位有两种,绝对方位和相对方位,如下图:

    绝对方位报告就是075,相对方位报告则是右舷120

    电影中CIC绘图板上标注的是以灰狗号为中心的绝对方位坐标图。即000为北,090为东,180为南这套,完整的坐标是类似下面这样的。这个点先记在这里。

    3. 声纳官报告,回波持续在091方位,敌舰在转向,好像是在逃离灰狗号。为了追击敌舰,航线直接设定为091。

    XO在CIC绘图板上实时更新态势。

    4. 声纳官报告信号消失一次,随后又在091收到信号。船长命令左右舷30度(注意这里是相对方位了)扫描。

    结果传来令人惊讶的结果,U艇出现在066方位,距离不明。(补充一句,这里对小说作了修改,原设定为潜艇出现在port beam,即正左舷方向,001方位。估计是改编时发现这个设定以潜艇潜航的速度是不能完成的,所以改成幅度较小的066了)

    (我来灵魂绘图一个……)

    5. 舰长下令“左满舵”——“回舵”——“Meet her.”

    这里没有介绍新航向的方位,但按小说设定,所谓meet her就是如之前一样,保持和声纳报告同样的066方位以维持追击势态。

    随后舰长下令,报告改用相对方位,也就是相对本舰的方位。(但之后也不是全部都改了,这里需要注意。)

    6. 声纳官先报告,右舷01,即正前偏右舷1度有潜艇噪音。但随即报告左舷015,距离1100码有接触。舰长再次打左满舵跟上。计算可知此时灰狗号航线的绝对方位是051.

    7.转向之后,声纳官报告,潜艇还在左舷012。

    随后又报告,潜艇在006(这里是绝对方位了),距离900码

    对应的CIC绘图。潜艇方位是006,灰狗号航向是051。也就是说又被甩开了这么大的航向差,虽然距离是拉近了。

    这时电影大概是为了怕观众不明白,让旁边的军官提示道:长官,它在往左猛转。

    8. 这时船长做出了让所有人(包括CIC的XO)意外的决策,即“向右打标准舵”。众人迟疑,船长重复命令。

    查术语可知,这个词的意思是 Put the rudder over to the right (left) the specified number of degrees necessary for the ship to make a standard tactical diameter turn. 即准备以标准战术半径(转向半径)向右转。

    插一句,小说原文在这里是right full rudder,对应意思是用小于标准战术半径实施回转。我认为单纯从截击战术的角度来看,full rudder可能是更合理的(意味着更快截击),但是这里船长的身份是,刚刚完成战术训练的新任舰长,选择标准战术半径是一个更稳妥的决策。

    XO本以为还要向左急转跟随目标,听到命令后重新画了图。

    这里需要重点解释,为什么是向右转而不是向左转?

    原著The Good Shepherd给出的回答是这样的:

    潜艇的水下机动力远好于驱逐舰,所以转弯半径很小,转向很快。更重要的是,声纳报告与潜艇的实际行动是有时间差的。潜艇在左舷015方位时,这个信息过半分钟才会被声纳探测到,再过半分钟驱逐舰才会开始按命令转舵,在这个1分钟的时间差里,潜艇可以继续转向机动,而驱逐舰又往老方向开了几百码了。所以等驱逐舰按先前的声纳报告确定航向,就会发现潜艇并不在正前方,而又在左舷去了。潜艇就能拉开角度和距离,最好的结果就是在驱逐舰跟丢目标后,在其前进的另一个方向溜掉。

    驱逐舰的优势是航速高,所以发现潜艇转向后跟着转向追击,总还是能保持接触甚至拉近距离的。但驱逐舰转弯太慢,转弯半径太大(弗莱彻级的转弯半径是2000码,虽然原著里的基林号不是弗莱彻级)。如果要跟上潜艇转向,玩急转弯,转弯半径直接超出声纳距离,等于放弃追击了。不能急转弯,就只能被潜艇带着,接到滞后的方位信息后再相对较慢的转。考虑这种角速度、线速度的关系,这么下去就会变成双方绕圈圈,驱逐舰这个大圈绕潜艇这个小圈。

    (又来灵魂作图:)

    图中脑补的左转航线大致参照了下一张CIC绘图里的向右回转的航线

    绕圈圈可能有几种结果,要么潜艇电池耗尽被迫上浮,潜艇失败,要么护航舰因为被拖在这里,脱离护航阵型太久,被迫返航,当然护航舰如果有耐心慢慢磨还是有优势的。小说在这里里没有提的一点是,潜艇也可以通过钻到驱逐舰下方声纳盲区,然后深潜溜掉。总之这就是个慢慢磨的局面。

    而Krause船长的选择是,冒险向右实施战术回转,冒着距离被拉大、声纳丢失目标的风险,获得一个更有利、更直截了当的截击态势,不跟你慢慢磨了。

    9. 回转过程中声纳一度丢失目标,但在回转完成后,重新捕捉到目标,对象的航向、方位都有利于截击。赌对了。

    CIC绘图态势如下:

    按:坐标图本来是以本舰为中心展现各目标方位,本舰在回转的动态过程中,则其他目标的相对位置也随之快速变化,人画不过来,这时只能把方位坐标图画成普通坐标图了。截击态势是虚线的灰狗号航线对于图上声纳目标的截击,而不是图上那个依然保持051航向的灰狗船型。

    10. 由于合适的截击方位,灰狗号得以快速接近目标。

    潜艇最后一搏,试图加速钻到驱逐舰下方躲进声纳盲区逃脱。

    投弹,Bingo。

    全舰士气大振,马上下调戒备级别,安排吃热饭。几个欢呼的镜头,再加这一句话,就与片头XO介绍舰员精神紧张、出现斗殴现象相呼应,体现出真实世界的指挥官的多层次职责,也展现出Krause的管理才能和领导力。

    在这段剧情中,汤姆汉克斯把一个高度尽责,性格沉稳,但初次上阵情绪紧张的指挥官刻画得非常完美。而且这一切都是在一个高度紧张、没有任何铺垫空间的军事决策场景下自然呈现出来的,这样的表演功力也是非常了不起的。

    ---------------712更新2---------------

    目前发现的几个主要bug:

    1-弗莱彻级要到42年6月才服役,片中设定为42年2月实在是穿越了。片中的弗莱彻级舰桥造型是后期型号,而不是42年的早期型。片中雷达高炮等型号也是后期才有的。也能体谅,毕竟拍片用的实物是按后期状态保存下来的USS Kidd。42年初,美军驱逐舰也还没有CIC,雷达、声纳等情报的集成是直接通到舰桥的,没有那个绘图版去呈现敌我战术态势。按原著呢,XO也不在CIC,而在楼上一层的海图室。

    USS Kidd

    42年的弗莱彻长这样

    2-42年初,德国人也没有攻击北大西洋护航队。邓尼茨是在7月下旬才开始集结兵力筹划对北大西洋护航队的袭击的,而42年初的所谓欢乐时光,就是利用美国的沿海航线没有及时采用护航队,在美国沿岸打单船。少数的袭击护航队,也多是中大西洋护航队,而非北大西洋航线。片中这种围攻要到42年8月以后才有。

    3-42年初,美国人的反潜战术其实是远不如RN的,要一直当RN的学生学习整套战术和经验。一个初出茅庐的舰长上了些战术培训课就可以打沉4艘潜艇,实在是大大夸张的战果了。这一点确实是涂脂抹粉,哈哈。

    4-总之,正如mathewwu老所说,影片给出42年2月这个明确的时间点是太没必要了。还不如按小说模糊处理具体时间。

    尽管如此,我觉得过于吹毛求疵也没有多大意思,毕竟是电影,永远不可能按历史学家的标准去尽善尽美。能如此逼真的还原二战驱逐舰的反潜作战和内部运作已经很不错了。

    转一条来自IMDB的评价:

    ---------------714更新---------------

    指挥链与舰桥人员

    二战美军驱逐舰的典型组织结构与指挥链,如下图所示。该图出自1944年6月美海军的一份标准课程教材。

    图中所展现的指挥链,与电影里的灰狗号略有不同,比如图中副长(executive officer, XO)兼任了航海长,而灰狗号则是分开的。但除了这一点,大体相同。

    舰长在指挥链上位居最高位置,具有最高权威和全面的指挥权。其下是副长,副长没有独立指挥权,其具体职责是执行并监督执行舰长的命令,但是具有比其他人更高的职权。其下的各个部门,如动力、武备、损管、航海、后勤,则直接向舰长负责,所有信息也都向舰长汇报。

    但在二战的作战中,图中这个纸面的指挥链被实际上改变了,这就是CIC。CIC不是独立的部门,而是集成多部门的情报整合、处理、研判、发放机构。在CIC之前,雷达、无线电这些来源的情报、信息都是直接汇报给舰长的,而有了CIC,就先送给CIC了,只有特别重要的,或者经过CIC处理的情报,会汇报给舰长。

    真实的CIC,人员包括CIC主官(片中由XO兼任)、雷达操作员、绘图员、记录员、电话通讯员等等。USS Kidd在战争后期的CIC极为拥挤,多达12人挤在小小的空间里,毕竟对空对海对潜都要专人负责,还要确保所有信息能准确传达到舰长、各炮位、鱼雷发射部门、高炮等。

    按45年的CIC手册,弗莱彻级的CIC人员分布如下图:

    去掉备用岗,正好就是基德号的12人

    这么看来,电影里表现的CIC人员就少得多了。不知道是大幅简化以便拍摄,还是早期本来就简单些?这方面我没有研究了(虽然,电影设定的那个时间其实驱逐舰CIC还没有问世)。小说The Good Shepherd对CIC基本是一笔代过,XO的位置安排在CIC上一层的海图室。但电影把XO改成负责CIC,倒是也符合二战美军惯例。

    小说和电影重点展现的,其实是舰长所在的舰桥。但小说里提到的舰桥里的人物也只是少数,而电影则显然是在参照了历史文献之后,重现了历史上的整个指挥环境。

    按照当时划分,露天的部分才是狭义的bridge,那个室内空间是叫pilot house。姑且叫露天舰桥和航海舰桥吧。舰长大部分时间是在航海舰桥内部指挥,偶尔出去了几次,毕竟北大西洋太冷了,在露天舰桥接收信息也成问题。

    两侧露天舰桥的人员是信号兵和瞭望手。这个信号兵不是发无线电的,而是用探照灯打信号、解读信号的。这几个人普通观众理解起来没什么问题。

    下面才是可能让一般人脸盲症发作的地方:航海舰桥里和汤姆汉克斯在一起的都有谁?他们是干什么的?

    下面这两张图,是我按小说、电影演职员表加一些历史文献整理的。标注的主要是职位,具体人员可能变动,但站位是基本固定的。电影里出现在航海舰桥内部的就是这些了。

    左到右:电话通讯兵、传令兵、舵手、车钟手、值班官兼航海长、副水手长

    左到右:舵手、传令兵、电话通讯兵、鱼雷官兼助理枪炮官、值班官助手

    傻瓜版人员布局如下:

    首先值得一说的是OOD,即officer of the deck。前面翻译成值班官了,实际上这个岗位的重要性和权责比随便一个值夜班的可重要多了。简单说这是一个轮替的岗位,轮值军官实际上是在舰长不在指挥岗位的时候,代其行使指挥权,可见其权责之重。片中轮值OOD的四位军官,全都是军衔仅次于XO的 Lieutenant,舰长来到舰桥接管的时候,还要说一句i have the conn.

    影片中,第一位值班的OOD是Carling,然后船长宣布进入战斗状态(general quarter),随即Waston出现,宣布i have the deck and the conn,意思就是他现在是OOD了。打完第一艘潜艇、船长命令警戒级别下调到三级后,Waston就离开了,由Nystrom接替OOD。夜战那段当值的则是Harbutt。

    Carling

    Waston

    无论在小说还是电影里都脑子笨的Nystrom

    Harbutt

    这里影片没有来得及交代的是Waston的航海长职位,小说里是提了的。当时美国海军有这样一条规则:在战斗状态下,须由航海长出任OOD。这应该是为了确保战术机动不出差错吧。

    不过,既然船长接管了,OOD就不再是航海舰桥里的指挥岗了。但是,他依然有高于航海舰桥内其他成员的权威,毕竟这里只有他和船长是rank officer。所以我们能看到,片中训斥吹口哨、打喷嚏的通讯兵,给犹豫的舵手使眼色,都是Waston干的。船长从航海舰桥右边往外看,他就在左边往外看,还能给船长提点战术建议(进入主炮射程了),其他成员都是不敢做声的。

    OOD有自己的工作位置,就是上面画的导航工作桌或者叫航海工作桌,桌上堆着海图、日志、尺规等。毕竟值班官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确保军舰安全、正确的航行。他有一个助手帮他看海图、规划航线、做记录,职务叫quartermaster。(按:这个词我不知道中文为什么要翻译成军需官,其实是源于风帆时代,在当时的指挥所所在的后甲板Quarterdeck围着指挥官转的那些岗位。)

    我标注的这个quartermaster,翻译成OOD助手,其实并不准确,但是也不知道要怎么翻译合适。因为quartermaster实际上是指在航海舰桥工作的、懂得航海专业技术、能够制定航线、做航行记录的这么一种专业军官。

    而且在小说中,基林号(灰狗号)登场的掌舵者都是quartermaster。按照当时美国海军的规则,在战斗状态下,必须由quartermaster掌舵,也就是要求操舵者要懂航海技术。

    只是,我在电影的演员表里发现,演员表把掌舵的所有演员都叫helmsman了,也不能确定电影表现的舵手到底是哪一种,所以在图里也就这样标了。其实helmsman属于sailor,quartermaster则是enlisted officer,要高一等。这算是一个小纰漏吧。

    车钟手,简单提一句。他操作的这个东西叫做engine order telegraph,并不是他操作了,轮机就加速,这是个信息传递装置,这边一操作,轮机长看到了,轮机长再去操作。所以它只是一个telegraph.

    所以,当战斗中车钟手中弹倒下,船长喊赶快补telegraph的岗的时候,官方中文字幕翻译成操作电报就大错特错了。

    其他的就没有太多值得解释的了,电话通讯兵和传令兵的工作内容,电影已经有直观展示了。副水手长,工作内容很繁杂,在航海舰桥主要是监督露天舰桥的瞭望手、信号兵好好干活的,所以一直站在门旁边。

    最左边的Lopez是鱼雷官兼助理枪炮官,但这次航程鱼雷大概是怎么都用不着了,所以主要工作是助理枪炮官,负责向枪炮官和各炮位、武备传达命令并转达相应信息。因为特别重要,独立一套电话传达系统。每次他说话,就意味着开打了。

    还漏了一位,通讯官(Communication officer)Dawson。他第一次出现时,向船长说海军部发来消息,但船长忙着打潜艇,直到打完才让他汇报。他是所有信号兵和无线电操作员的上级,除了管事,还要负责处理一些需要加密、解密、妥善保管的敏感信息,比如这条海军部拿无线电加密发来的情报,必须他亲自拿给舰长。所以在我看到的不少讲驱逐舰舰桥岗位的文献里,也把通讯官算到舰桥人员里。此外,也有把航海舰桥后面的声纳官算进来的。

    Dawson

    最后总结一下,《灰狗》在描述驱逐舰指挥官所处的环境和岗位方面,对应我能找到的关于美国二战驱逐舰舰桥执勤的回忆著作,是高度符合历史的。虽然缺乏背景介绍会让观众一头雾水(我觉得每个人物出场时打个标签还是可以的),但这种克制而准确的表达,也可以说是一种自信的表现,尤其当我考证完之后,也就越发感叹其用心之精良了。

    今天先写到这里,再发现了什么好玩的点再补充吧。

    ---------------719更新---------------

    《灰狗》影片的许多问题,其实拿小说《好牧人》对照一下,80%就能找到答案了。

    首先要介绍一下小说。我看到有很多评论强调了原著的宗教色彩,但仔细读完后,并不认为这是什么宗教感特别强的小说。毕竟,CS福瑞斯特是一个专业的海军题材作家,其中的宗教元素,更多是作为离异、孤独、背负重任的主角之所以能不眠不休坚持到底的精神支柱。我想这是无可厚非的,而且在小说中也是完全不突兀的。

    《好牧人》是怎样一部小说?最简单的说,把电影《灰狗》的故事性、情节性再打个对折,再加入更多折磨普通观众的专业名词、琐碎的日常描写、加上更多对主角内心自我怀疑、紧张不安的描写,就是了。头次上阵的大龄中校Krause是其中唯一的中心,说这部小说是记录Krause横穿黑暗海沟的一份流水账也不为过。

    然而,事无巨细的流水账的意义,在于真实的呈现战争的真正面貌与本质。后人热衷的所谓高潮瞬间,无论是胜利号突入法西联合舰队的一刻,还是杰里科的大舰队在天际线展开的一刻,都是后人的书写所赋予的。当事人没有闲暇享受这个瞬间,从接到敌舰消息以来的每一分钟,指挥官都高度紧张、唯恐有失,每个日常程式的些微迟缓都会让人瞬间陷入焦虑。

    不记得是Nicholas Rodger还是Brian Tunstall,在叙述18世纪英法海战的真实面貌时曾提到过,当时的一场海战从发现敌舰到击溃敌人,时间可长达数十小时,像罗德尼和豪这样的年岁已高的指挥官在击溃敌人后精力耗竭几近虚脱,全无樯橹灰飞烟灭的快意。所以,他们打完仗后也再无力组织追击,让舰队里精力旺盛又不在指挥岗位的年轻人愤恨不已。

    而大西洋战役中的护航任务,比起上述这些处于历史高光下的decisive action,更加日常,琐碎,无聊,程式化,其紧张焦虑程度却丝毫不少。《好牧人》的小说及其采用的“流水账”叙事手法,将这一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

    回到小说的情节和电影的剧情。

    在《好牧人》里,Krause与友舰配合击沉了2艘潜艇,夜战中还疑似击沉一艘。最后向英军报告的战果是三艘。这个成绩已经是远超历史真实了,但是在小说的叙述中并显得不突兀。因为,小说对整个护航战的叙述完全是反高潮的。

    小说里击沉的第一艘潜艇就是电影里开头20分钟所追踪的那一艘,只是它并没有像电影里那样被成功击沉,而是靠钻船底躲掉了基林号的攻击。不久后,基林在返回船队途中又遇到了它,并召唤波兰驱逐舰闪电号(电影里的鹰号)加入攻击,最后在轮番投弹中,由基林号将其炸毁了。

    之后直到夜战那段,电影全面还原了小说。只不过,那场夜战中基林号并非一无所获。他冒着撞船的风险冲向潜艇,结果被诱饵所愚弄,这是小说和电影都表现了的。只是在此之后,他又冲向另一艘潜艇,一番复杂的机动后投入大量深弹。舰桥有人闻到了油味,但Krause没闻到,海上黑漆漆的看不清。这是一艘疑似击沉,或是重创了一艘潜艇。在整个后半夜,基林号一直在和闪电号协同攻击潜艇,轮番投掷深弹,直至次日早晨,才发现深弹所剩无几。

    再往后,电影和小说又是基本原模原样了。潜艇与Dicky近战那段稍有改动,一是Dicky当时也深弹几乎用尽,只能一发一发的扔。二是潜艇的舰炮除了打伤基林,还打坏了Dicky的主炮,影片中这一点被略过了。值得指出的是,这就是小说中最精彩的一段战斗,也是基林击沉的最后一艘潜艇,但在小说叙事中,丝毫没有高潮的样子。

    电影里的Dicky一次抛4发,显得余量很多的样子

    小说的“流水账”继续下去。当天晚上,闪电号和另一艘商船吃了一波扇射鱼雷,被迫弃船。雷达发现了2个目标,不知道是不是潜艇,紧张的氛围丝毫没有缓解,直到后半夜才发现是普通船只。Krause到了崩溃的边缘,肉体上长期站立的疼痛和几天不眠不休,让他几乎撑不下去,一坐下就要睡着。

    在航程的最后,Krause已经不再如开头那样沉着的下达命令,而是有一句没一句的与XO、友舰聊着人事、吃饭等话题,伴随着大段心理感受的描写。时不时熬夜多天的人,看了会很感同身受吧。最后一天,来接应的飞机出现,随后英国舰队到来,完成交接的Krause,终于在对自己生涯的回想中安然睡去。

    如果对比小说和电影,毫无疑问,小说更有真实感,但这也正是小说的优势。

    比如要表现船长连续几天不敢坐下来导致的腿疼,小说用几句话描写即可说明,而电影则必须安排一双流血的脚和前妻的拖鞋来作视觉呈现。电影的处理实在是有些笨了,但也是无奈吧。

    虽然小说里的护航任务是虚构的,但一场真实的护航行动的氛围就是如小说所叙述的那样。时时刻刻紧绷神经,严阵以待,未必就有成果,反而搞得自己人心理出问题。但在关键时刻掉链子,则是致命的。

    反潜流程是高度程式化的,不过就是重复声纳定位、船只机动、抓位置、投深水炸弹、躲鱼雷的过程。

    作战的节奏也如小说描述的一样,敌人在进入有利攻击位置之后,随时可能出现,才不会到航程末段才展开压轴大战——按照小说的描述来推论,U艇的狼群攻势在那场全体护航舰从头打到尾的夜战中已经基本被瓦解,所以后面除了偷射一波鱼雷干掉了鹰号和一艘商船,也就再也没有发动攻击了。

    但是,我想稍有常识的人也能理解,如果电影这样拍,结尾在高度紧张中什么也没发生就结束了,恐怕早就被观众骂死了。

    电影对小说的主要改动有以下几节:

    ① 击沉第一艘潜艇时,灰狗号右转截击后直接得手,而不是按小说的描写,由闪电和灰狗又展开一轮连合猎杀才打沉。

    ② 将那场夜战的整个下半场,基林号与闪电号的往来冲杀与疑似击沉战绩全部省略了。如此一来,闪电号在战斗中的精彩表现就基本不剩了,狼群在那场夜战里显得毫无损失了。

    ③ 虚构了一个会通过干扰TBS(Talk Between Ships,近距离无线电通讯系统)的反面一号潜艇,又虚构了最后的决战,让两艘潜艇强行攻击驱逐舰,然后双双被打沉。

    这样改动的目的,我想是一目了然的。

    首先是降低经费——本片经费5000万美元,实在不高,如果前两点都照实拍,闪电号的大量建模、CG特效制作是少不了的,尤其那场混乱的夜战,特效费是不可能低的。其次是优化视觉效果,尽量把重复性投掷深弹的场景删掉了(当然这也意味着压经费),更多呈现其他种类的反潜手段,尤其是视觉效果强烈的炮击。

    当然最重要的,也就是迁就电影的特点和主流观众的趣味:要增加故事的戏剧性,就制造一个大反派,再制造出一个结尾高潮来。这个高潮要展现弗莱彻级驱逐舰最漂亮的战斗姿态——机动弹鱼雷,主炮齐射,一举击沉大反派。大概只有这样,占多数的普通观众才会满意吧——但其实就国内外的评论来看,依然有大量影评认为此片剧情过于平淡了。

    应该说,这部电影的制作方在还原小说和历史质感方面是下足了心思的,这些努力在那场压轴战斗之前,排除敌方广播这种奇怪的局部之外,都是令我非常满意的。

    一个例子是片中对黑人角色的处理,原著小说中对此毫无着墨,根本看不出牺牲的厨子是黑人。但是在当时的美国海军,黑人当厨子确实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而当水兵乃至军官则是到战争后期才零星出现的事。即便是为了政治正确而加入一个黑人角色,其形象,地位都是很有历史质感的,对这个角色的简单刻画也能让人留下比较深的印象。

    正因为如此,电影对压轴戏的处理,就实在显得太简单粗暴了。其实就我来想象,可折衷的办法也不是没有?比如,可以直接把那段近战挪到结尾,被打沉的潜艇改成大反派好了。事实上在小说中,也只有这艘敢于拼命,而且上浮了冷静开炮,击伤两艘护航舰的潜艇,赢得了Krause的敬意。当然我说这些也都是外行话了。

    在电影里找历史的真实,多少是有些不切实际,有人愿意为此投入如此多的精力财力,这样呈现当年的海战,足够让我满意了。而那场个人觉得意思不大的压轴决战,也不过6、7分钟,如果是原著党或者想更多感受电影传达的历史质感,当那段没有好了。

    多说一句,为什么我不喜欢把这个片子和历史不符的地方过度强调,然后说神剧神剧的。

    如果真是一个海军电影爱好者,那么自然会知道,自打有电影以来,海军片这个形式就不可避免装备不对、情节与历史不符这样的问题。因为最核心的困难是你要拉个船出来拍,道具经费是有限的,而且要把漫长、琐碎、无聊的海军行动改编成电影,这个难度是很大的。

    比如,1960年的《击沉俾斯麦号》,最经典的海军片之一,英美大众中影响最大的海军电影,也是福瑞斯特小说改编。当年就以写实风格大受好评。

    但真要拿着凡事斤斤计较的所谓“军迷”去挑错,能挑出多少来?拿前卫的主炮冒充俾斯麦、纳尔逊,拿贝尔法斯特冒充英国重巡洋舰,拿战后航母冒充皇家方舟,拿英国2磅防空炮冒充德国37高炮……多了去了。情节也和参谋战史有不小出入。但又怎么样呢?

    大约同一时期,1956年的《拉普拉塔河口之战》,直接拿美军萨勒姆出来演施佩,又怎么样呢?更早些英国海军官方拍《克罗纳尔和福克兰海战》直接用QE扮演无敌级,又怎么样呢?

    萨勒姆·施佩伯爵,怕不怕

    再说到《灰狗》,把一艘战争后期的基德拿来拍了战争中期的驱逐舰反潜,而且在片中全面还原了基德的各个部分。这在海军历史题材的电影里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了。剧情做了夸张,ok。但毕竟是拍电影,就算砍掉那个强行捏造大反派和高潮的10分钟,剩下的依然是一部非常优质的海军电影。

    基德的CIC实物,良心还原

    说某个剧是神剧,起码要有基本的评价坐标。对,《怒海争锋》和《Das Boot》是很好,人家是直接新造一艘船出来拍,很厉害。所以,只有这两个皇冠上的钻石能入法眼,别的都是神剧?这就实在太过中二了。

    对于《灰狗》,我想说的大概就是这些了吧,应该不会再更新了。对了,据说小说《好牧人》的中译已经完成,正在筹备出版阶段。感兴趣的同好可以关注关注。

     短评

    apple tv自带中文字幕,为啥还要边看边翻?官翻不香么?一群人天天喊着支持正版,这时候又开始盗版资源走一波了?

    8分钟前
    • 风雨无惧的逗比
    • 推荐

    还好只有90分钟。

    9分钟前
    • 还行

    《菲利普船长》后汉克斯再“出海”,依旧稳得不像话,他大概是唯一适合演遍所有Captain角色的演员。

    14分钟前
    • 柯里昂
    • 推荐

    很难得,几乎把所有篇幅都集中在海战的呈现上,导演宏观能力很强,把这么单薄的驱逐舰与潜艇的大战,拍出来了牧羊犬抵抗群狼的效果。细节方面干货满满,从雷达声呐到地图定位、躲避鱼雷、深水炸弹,最后军舰潜艇对轰+反潜机联合作战,一套操作配合北大西洋的狂风怪浪和汉克斯的表演,达成技术流+气氛渲染+情绪调动三者合一,观感很棒。可惜不是电影院,巨幕效果八成会晕船

    16分钟前
    • 乌鸦火堂
    • 推荐

    紧张刺激,一气呵成,虽然依旧是汤姆·汉克斯式的英雄主义电影,但在这场壮烈的争斗中,又能瞥见一个舰长的智慧、责任、荣耀和信仰。只是可惜,为影院而生的片子,只能在电脑上和观众见面。

    17分钟前
    • 女神的秋裤
    • 推荐

    剪辑、音响都很棒,加之老戏骨压轴,所以紧张氛围营造得很好。虽然故事有些简单,视点略显单一,这个成本下能拍成这样算不错了。

    19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还行

    7分。作为战争大片,这个片长还挺少见的。不过,放在网络上放倒是正好。基本全是干货,从头打到尾,期间几场对战戏拍得还是非常紧张刺激的。或者,也是片长限制,整部片子有点太顺了,基本就是一路下来的。

    22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要是《从海底出击》10分,这幼稚的烂美国片最多4分。打仗就好好打仗,又是圣经,又是犹豫,又要在世界的拐角遇到相好的。。。。

    25分钟前
    • 魏晓波
    • 还行

    可以,主旋律电影是这么拍的,少一些国家角度立场,多一些人情冷暖关怀,导演和汤姆·汉克斯也很懂得制造泪点,只要把镜头多对准那些舰艇士兵们的脸,他们看向舰长时那慌张的、祈求希望的神情,就能让很多人产生同理之心。

    29分钟前
    • 雲外憧憬
    • 推荐

    故事情节未免太紧凑了一点,关注点全集中在,饭吃上了吗?

    34分钟前
    • 曾良君
    • 还行

    不愧是非专业人员写的剧本,剧情极其平淡……

    38分钟前
    • 亿万露电
    • 还行

    从头到尾都能感受到那种紧张和压迫感,尤其是水手们一遍遍的复述命令,但是真的很干,没有一丝一毫的人物刻画,就算是舰长也非常单薄,而最重的性格展开却放在圣经和祈祷上,感觉像传教片。几乎是以一己之力打掉德军n艘潜艇,真实的海战应该不是这么打的吧?剧本原来是Tom Hanks自己写的!一群小兵中发现好几个熟脸,Lee Norris出现好几次,Devin Druid露脸两秒钟,Will Pullen也串了一个角色!

    40分钟前
    • Cherry樱桃之远
    • 较差

    看似紧凑动人心魄,实则老套文化意识输出。

    45分钟前
    • 100kg的娇躯
    • 还行

    空海联手干掉海狼,船长如释重负出舱仰望胜利盘旋的己方战机……此时看下时长,才不过74分钟!也就低成本B级片的篇幅,可讲述的却是惊心动魄护航海战大阵仗!说明什么?影片本身存在结构问题:题材锁定护航反潜驱逐舰封闭空间,可主旋律定位所限又不许此次战事涉及封闭场所最善表现又最易撑开时长的内部矛盾,别指望会有草莓事件突发叛舰暗潮涌动。一片和谐之中,除船长以外的其他船员全都失去了角塑空间,影片几乎变成汉克斯的独角戏,从萨利机长到胜利船长。如此一来,这电影没法不短,首次护航穿越大西洋就击沉四艘德潜让总部直呼不可思议的丰功伟业也只能感觉意犹未至匆匆收场……顺便建议,语感节奏上似乎应该多加一字翻成——灰色猎犬号……汉克斯电影主流之中夹藏暗刃: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3039483739

    48分钟前
    • 赱馬觀♣
    • 还行

    用悬疑片的方式来呈现一出舰与潜艇的海战。3.5

    49分钟前
    • 方枪枪
    • 还行

    五寸砲和四釐米砲擊中潛艇都屬於小概率事件,深水炸彈儲備告罄後標準應對程序就是呼叫駐紮格林蘭的驅逐艦隊來接班而不是讓油料都不足的驅逐艦和驅淺快艇唱空城計。最後,你讓德國潛艇依次浮出水面展示艇徽算什麼意思,這是披二戰皮的超級英雄片麽?

    52分钟前
    • Die Katze
    • 还行

    五千万成本,很可能是2020年最后的院线“大片”,知足吧兄弟们,顶我上去的都是在这最艰难的疫情期间和电影患难与共的战友与兄弟!

    54分钟前
    • 凯奇
    • 力荐

    汤姆·汉克斯把士兵、上尉、列车长、船长、舰长、机长、宇航员、狱警、FBI、工程师、符号专家、报社编辑、律师、制片人、玩具、汽车……全都演了个遍,人生圆满了。

    56分钟前
    • 朝暮雪
    • 还行

    《U-571》的21世纪姐妹篇,《菲利普船长》二战版,非常值得一看的战争娱乐片。故事的切口极小,场面也相当集中,事件为主、人物为辅展现50多小时内美国驱逐舰和德国潜艇的连场对决,90分钟的电影几乎是从头紧张到尾,算得上是好莱坞战争片中比较少有的表现形式,过瘾。

    57分钟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推荐

    我仍是怀念20年前第一次看《拯救大兵瑞恩》时米勒上尉面对虎式坦克单枪对抗的片段

    60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