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悬疑片 真事改编

    真事改编

    评分:
    0.0很差

    分类:悬疑片法国,波兰,比利时2017

    主演:艾玛纽尔·塞尼耶,伊娃·格林,文森特·佩雷斯,多米尼克·皮侬,卡米尔·查莫,布里吉特·罗安,荷赛·达阳,诺埃米·洛夫斯基,伊丽莎白·坎,达米安·勃纳尔,莎迪娅·本太耶布 

    导演:罗曼·波兰斯基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

      酿魂

    • HD

      花翎飞盗

    • HD中字

      完美受害人

    • HD

      蒙娜丽莎与血月亮

    • 恶行

    • HD

      甜蜜的家2023

    • 更新HD人工中字

      世界奇妙物语2024夏季特别篇

    • HD

      天地正气2024

     剧照

    真事改编 剧照 NO.1真事改编 剧照 NO.2真事改编 剧照 NO.3真事改编 剧照 NO.4真事改编 剧照 NO.5真事改编 剧照 NO.6真事改编 剧照 NO.16真事改编 剧照 NO.17真事改编 剧照 NO.18真事改编 剧照 NO.19真事改编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德芙妮(艾玛纽尔·塞尼耶 Emmanuelle Seigner 饰)刚刚出版了她的处女作,没想到一夜爆红,采访签售接踵而至。在成名的喜悦渐渐冷却之后,德芙妮开始筹备起下一部作品来,可让她感到窒息的是,灵感似乎已经抛弃了她,空白的文档前,她迟迟无法打出第一个单词。弗朗西斯(文森特·佩雷斯 Vincent Perez 饰)是一名节目主持人,两人之间若即若离的关系也成为了德芙妮的另一个压力来源。  在德芙妮最苦闷的这个节骨眼上,一个名为爱丽(爱娃·格林 Eva Green 饰)的神秘女子出现在了她的生活里。爱丽自称是一名传记影子作家,因为家里出事了,所以希望能够借住在德芙妮家中。爱丽的出现成为了德芙妮的救命稻草,这个奇妙的女人不但在事业上,也在生活里成为了德芙妮坚强的后盾。

     长篇影评

     1 ) 邪魅艾拉的几种特征

    这是我第一次看波兰斯基的电影,惊艳。一个几乎没有任何特效的惊悚片,却让人看的脊背发凉,着实了不起。电影流畅、平滑、一气呵成,没有一个多余的镜头,深得我心,以后要继续跟进。

    第一次看精神分裂的题材,是一部韩剧《没关系,是爱情啊》。里面特别讲到,精神分裂患者创造出来的幻象,必然有与现实中格格不入的地方,找到这个地方,是患者康复的第一步。剧中张宰烈所发现的格格不入,正是韩江宇一直保持的赤脚。所以,在电影中看到艾拉趴在沙发上但她的鞋子一点泥尘都不沾的时候,我背脊上飕飕的凉意就上来了:艾拉正是戴芬创造出来的幻觉!到了后来,艾拉和戴芬的发型、装束、打扮更加趋于一致,也就更加印证了这一点。看到结局,果不其然。

    具体的剧情很清楚了,这里谈一谈对艾拉的认识和喜欢,想用几个关键词来说。

    邪魅

    看到有朋友说,只看Eva的颜值这电影就值五星,觉得不能更同意。艾拉在签售会上出现的第一幕,就被她完美的脸庞吸引了。这是一种宁静如水的美,波澜不惊,深远沉静,如深潭一般。然而在她的音容笑貌之下,又能明显感觉到一种邪恶的气息。你不知道她在想什么,你不知道她所表现出来的快乐、悲伤、关切、洒脱是不是发自内心,真正在她脑海里的究竟是怎样的一种风景。她的美,是暗黑的、恶魔的、带着血腥的,又隐藏在一副天使的面庞之下。之前看过的《罪恶之城2》中,这一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但我更喜欢波导刻画的她,同赤裸裸的邪恶相比,潜于九渊、引而不发的邪恶才更有味道,同躯体的美之间的张力才更足,给观众揣摩的空间也更大。

    体贴

    作为一个幻觉,拥有这一特质让我没有料到,不过细想也合理。戴芬独自一人那么长时间,缺乏照顾是肯定的,潜意识里必然会设计出这样的性格。戴芬第一次去艾拉家里,就看到满满一桌子的美味菜肴,全部都是艾拉自己做的。后来去了野外的别墅就更不用说,戴芬摔伤了腿,几乎每顿饭都是艾拉做的【艾拉抓着两只龙虾让戴芬看的样子真的很可爱,戴芬看到龙虾吓得蜷缩起来的样子和艾拉看到老鼠尖叫情节也是一种对应和隐喻】。从情商来看,艾拉更是完美,能全心全意地倾听戴芬的心事,能完全理解她心中所想,嘘寒问暖、无微不至就更不用说了。

    强控

    可能因为戴芬一直感到对自己的生活失去了控制,所以艾拉身上也具有强控的人格,想把戴芬的生活完全掌握自己手里。只要想一想戴芬在接受电视台采访时艾拉在玻璃门后面的表情,就能体会到她的心境了。后来她彻底垄断了戴芬的邮件、电话以及和外界沟通的一切手段。她果断、阴狠、决绝,正和戴芬善良、怯懦、犹疑的性格相反。逝去的母亲、坎坷的经历、渐行渐远的孩子,这些都让戴芬觉得有心无力,在潜意识里,她把这些无法解决的问题根源归咎于自己的性格,认为只要不是这种性格一切就会变得不同,这也是导致艾拉应运而生的重要原因。虽然艾拉掌控了她的一切,戴芬却几乎很少提出抗议,正是因为她在内心深处认同这种做法,认为只有如此才能摆脱生活的困境。

    奇诡

    这主要是从艾拉的经历上来说的。幻想中的朋友,自杀的前夫,逝去的母亲,与众不同的工作……艾拉的过去一点点地揭开,一个个令人匪夷所思的故事让戴芬着迷,她觉得总算找到了写作的灵感之源。在度假的小屋里,戴芬瘸着打着石膏的腿,悄悄记录着艾拉的一切。艾拉这个人敏锐吗?很敏锐。危险吗?很危险。戴芬都知道。她眼见艾拉砸碎了没法正常运转的榨汁机,也清楚艾拉控制不了她是什么表情,更何况吃的、喝的、用的东西里面很明显已经有毒了。但她还是要记录、要写作,为了自己的书她什么也不怕了。然而,艾拉还是发现了,看了戴芬的笔记,听了戴芬手机里的录音。解救戴芬的邻居曾是那么的近,她却无力呼唤他,房间里仍然只有艾拉和她,而气急败坏的艾拉,已经开始硬灌她毒药了!在一个电闪雷鸣的雨夜,戴芬终于拄着拐棍,一瘸一拐离开了别墅,在村口的路边,艾拉的车把她扫进了沟里,戴芬活着。

    在戴芬的潜意识里,她是希望自己死掉,还是期待着一个自己揭穿艾拉阴谋、最终获得救赎的结局?不得而知。但从电影的结尾来看,我比较倾向于后者,因为她的装束也变成了和艾拉一样,暗示戴芬的内心深处的渴望正是打败艾拉、成为艾拉。说到结局,我的期待是艾拉作为签售人出现在签售会,象征着邪恶的全面胜利;然而出现的还是戴芬,不得不说有一点小失落。不过再想想,戴芬活了下来,本就意味着至少戴芬没有输,她在向艾拉的方向靠近,但没有完全成为艾拉,斗争没有终止,相爱相杀还在继续。

     2 ) 自己拉片用

    主人公 女作家 需求,写出小说

    困难 写不出小说 精神不好 焦虑 骚扰信件

    伙伴 男朋友 老出差

    反派 Elle 虚拟伙伴?或者真实存在 逼女作家写自己生活经历里的小说

    承担了女主做影子写手(不愿意承担的过去)

    但是她腿瘸了怎么开车呢?

    钩子 签售 美女Elle

    欢庆会 遇见Elle 被倾诉能力打动

    关键事件:丈夫要出差 女左键面临写作的焦虑(做梦梦到妈妈 扔笔记本电脑 逃避)以及信件骚扰 Elle援助了她

    纠葛1 谈论女作家生活 跟着上地铁 本子消失 写不下去 ELLe住在对面

    Elle生日 没人来 感情上升 女作家给大纲

    母亲艺术馆 照片 做梦扔电脑

    纠葛2 Elle遇见麻烦,借录音笔。谈论大纲 Elle告诉她要写自己的生活

    女作家推特出现危机,Elle帮助解决,并回邮件。女吃药

    Elle没地方住,住在女作家家里,(Elle砸榨汁机),代替女作家出席小学生的演讲会

    中间反转点 丈夫:是不是被控制 遇见熟人:“你告诉我不要联系我”

    然后和elle发生争执。“不要干扰我的生活,写作。

    早上和解 朋友对女作家说:“你发邮件不要联系我。” 回家争吵

    ”Elle 倒马卡龙,搬走。

    纠葛3 摔下台阶,骨折,Elle帮助。说带女作家去他男朋友家。在车上,Elle开始袒露心扉,女作家决定以Elle为故事主人公写小说。 并且遇见小学图书管理员“你没有参加我们的讲演会。”

    纠葛4 与Elle共住。一开始和平,用电话录音记录思路。老鼠,Elle看到笔记本。 Elle买了老鼠药,毒老鼠,做龙虾。女作家食物中毒。

    危机-高潮 食物中毒,呕吐。Elle接电话,听了女作家手机录音(梦)。醒来手机消失,本子上的页面被撕掉。来找女作家的‘男朋友’没听到呼救。女作家决定逃亡,失败,摔到沟里。

    结尾 8 被发现尸体,吃老鼠药。“Elle没和我打电话,是雷蒙打了。” “Elle写的这本书”(女作者入戏了?) 签售会上,"请签名Elle”

    视觉上好像没有什么印象 特写 阴雨居多

     3 ) “元角色”,自我撕扯与精神分析

    (文/杨时旸)

    这部波兰斯基的新作可能注定毁誉参半,无论从电影本体的呈现方式来讲还是从故事构架而言,它都能看到太多前作的影子,简单粗暴地归纳,它有点像以斯蒂芬-金的《危情十日》为主体,不时闪烁一些《闪灵》的阴魂,偶尔让人想到《全民公敌》变形后的影子,最终再点缀上欧容式的悬疑标签,上桌之后也就成了这部《真事改编》。这是一种危险又大胆的选择,对于那些经典的起承转合和老梗的使用,波兰斯基没想有任何掩饰,自信得近乎嚣张,相信老瓶照样酿新酒。《真事改编》有着它独特的魅力——用一桩古怪的、不断向外扩张的悬疑事件,形成了一股持续压迫的、指向内心的重力。从这个角度上说,它和那些影影绰绰相似的前作有着明显的区别,悬疑调性,超级书迷的角色设置,脆弱扭曲的心灵其实都是外壳,它真正的精神指向是自我拷问和自我逼视,外部角色和外部环境的设置都像墙壁和囚笼,在极端环境下,强迫自己审问自己,让自己面对那些一直企图逃避的内容。

    在小说或者电影中,把作家作为主角进行设置非常容易让故事染上一层精神分析的气味,首先,作家更像一种“元角色”,每一个故事都由作家创造,而现在,他们又被纳入故事成为被观看、拆解和分析的客体,其次,作家生活在一道暧昧的精神边界上,横跨于正常的世俗生活与虚构世界的接壤处,有时刺探他人的生活和思想,有时也搅扰自己现实与大脑,创造世界时像神明,面对自我时又极脆弱,当这样一种设定进入叙事,注定会幻化出暧昧光谱。

    总体而言,《真事改编》讲述的是一个“作家陷入精神困境并从其中突围”的故事,相较于《危情十日》那种肉身被困的实体窘境,这个故事在此之外更多的在于叙述一种精神囚禁。即便其中也涉及了关于肉身被困的桥段,但如果细读,就会发现故事从始至终,都是从精神进入,又从精神脱出。作为著名作家,岱芬困于盛名,却无法写出新作,故事始于一场人声鼎沸的签售会,面对蜂拥而至表达爱戴的人群,岱芬局促不安,只想逃离,却意外遇到了一个神秘女子Elle,她是一位“影子写手”——给名人们代写传记,却不署名,她看到了岱芬的焦虑,而她的倾听和独特的自信气质,也吸引了岱芬,他们逐渐熟悉起来,却发现,事情开始走向失控。

    从类型上讲,《真事改编》是标准的悬疑、心理惊悚,它有着标准的特征,一个外来的神秘角色触发了原本就岌岌可危的平衡,使得一切导向不可挽回的境地,但是,在保持悬疑底色的同时,从最初,谜底却也被一直故意地暴露,只是各种线索一直被巧妙隐藏,以游戏或者恶作剧的方式一点点放送。

    神秘女子的名字叫Elle,法语中“她”的意思,指代性别,当然也涵盖岱芬自己,而Elle的职业是影子写手,一个独特的暗藏在真实作者身后的暧昧角色,是推动者,挖掘者,观察者,寄生者,甚至,操控者。这个角色的设定很巧妙,她们的偶遇,之间的情感牵扯,从表层而言都符合现实构架,而如果注意到这些内部暗藏的玄机,从最初就能直接洞悉故事的精神脉络。Elle是既存在又不存在的,既随处显形又随时隐身的,在故事线展开的过程中,Elle与岱芬只有独处时才会出现,而旁人——无论岱芬的家人、编辑抑或偶然前来探访的记者,都未曾见过Elle的真身,他们或者从她的口中探听到一二,又或者根本不知道还有这样一个神秘角色闯入了她的生活。所以,一切都清晰起来,你可以将其理解为一个怀揣秘密企图的女人意外降临,刺激了岱芬的创作灵感,然后旋即消失无踪,也可以将这一切都看做一场宏大的幻觉与精神癔症,其实,“真相”到底如何对于这个故事而言根本并不重要,相较于现实中到底是否存在过这个女人,更重要的是,内心风暴被卷起的过程和结果。

    让岱芬功成名就的作品,涉及了一段家族旁人想隐没的真实往事,所以她接连不断地被匿名信攻击,从而企图在下一本书中彻底离开现实与自我,以纯粹虚构的方式进行写作,从结尾去看,那些不断寄来的匿名信或许也是这盛大癔症的一部分,是内心深处焦虑的渗漏与外显。Elle的身份是传记作家,这意味着书写真实,而岱芬一直以来所做的就是企图逃离真实,而他们之间的拉锯无非关乎于到底要不要直面内心的真实黑洞。所以,这个故事有关残忍的自我探索,精神危机的拆解与突围,又或者,任何人都可以抛开所有精神分析的谱系,只把它当做一个一波三折,多次反转的惊悚故事。

     4 ) 如果你以为这是《危情十日》,说明你没看懂。

    这不是《危情十日》,虽然看上去很像,一个作家和狂热女粉丝。

    其实不是,因为伊娃·格林扮演的这个女粉丝,是不存在的,是女主角艾玛纽尔臆想出来的幻象,或者说是她的精神疾病,人格分裂的结果。

    全片没有一个镜头/场景,伊娃·格林和除艾玛纽尔以外的人说过话。也没有一个镜头是艾玛纽尔、伊娃·格林一起,和第三个人说过话。艾玛纽尔也从来没有向任何人当面介绍过伊娃·格林。她只是和他丈夫说,有一个“她/ELLE”,(法语的她就是ELLE)存在。甚至到了影片结尾,她都不能找出一个令他丈夫相信有“她/ELLE”存在的证据。

    所以,有人来家里采访,伊娃·格林需要躲起来,不能被人看到,因为她不存在;所以,艾玛纽尔摔断了腿,邻居出来帮忙,伊娃·格林就上楼去拿东西;所以伊娃·格林去学校图书馆替艾玛纽尔访谈是不可能发生的,在加油站当学校图书馆人员当面戳穿这件事的时候,艾玛纽尔访才那么淡定,没有一句质问伊娃·格林的话。

    所以伊娃·格林刚出场的时候光彩照人,具备艾玛纽尔对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一切优点,因为这是她幻想出的完美的自己。再比如,包括回复那些邮件,碍于情面艾玛纽尔想躲起来又不愿意把真实想法告诉亲朋好友,于是她幻想出来的伊娃·格林帮她做了。

    影片开头艾玛纽尔饰演的作家,作品大卖,她的潜意识里,却已经充满了对未来创作的担心和恐惧,对于接下来想写她自己的童年,父母关系,她的个人经历,其实一直是她想写,能写,却不敢写,不愿去写,去触及的禁区,充满了精神病症,死亡和谜团。她只能假借这个幻想出来的伊娃·格林,帮助她回忆,帮助她整理,帮助她把自己隐藏多年的个人经历,创作,发表。

    艾玛纽尔当然是个精神病患者,人格分裂,各种精神障碍。为了完成她的作品,她甚至不惜让伊娃·格林这个幻想出来的人格给自己下毒,安眠药+老鼠药,完全是现在的表演派演员的打法,真听真看真感受,真担惊真受怕真中毒真逃命……

    这才是波兰斯基的style,惊悚,在这里。

    原著

    花絮:

    1、波兰斯基说,他这部电影格外的终于原著《Based on a True Story》,他之所以会拍是因为他老婆艾玛纽尔跟他说,你该看看这部书……

    2、艾玛纽尔说这本书是她一个闺蜜推荐给她的。

    3、全片的两个重要场景,公寓和郊外小屋,都是室内景撘的,波兰斯基对艺术指导非常满意,说景撘的真好。

    4、波兰斯基说,他也遭遇过剧荒,拍完一部不知道下一部该拍什么。他年轻时候(30多岁),他跟斯坦利·库布里克煲电话粥。库布里克那时候就说过不知道该拍什么,非常痛苦,波兰斯基说,他那时候太年轻,一年拍一部很稀松平常,根本不理解这是什么滋味,现在懂了。

    5、艾玛纽尔说,有人说她老公拍的是老人电影,她说才不是,你看看,多新鲜多年轻……

    6、波兰斯基说,他老婆艾玛纽尔·塞尼耶和伊娃·格林是好朋友,片场很和谐……

    7、有人问伊娃·格林,你最喜欢波兰斯基哪一部电影,她说,是《罗斯玛丽的婴儿(1968)》。

    另,穿裘皮的维纳斯,艾玛纽尔,你肿么了,女神迟暮了吗?内流满面。

     5 ) 关于艾拉就是年轻岱芬的一个脑洞

    一个波兰斯基脑残粉,在深夜刷片之后激动异常睡不着引发的一个脑洞。

    到底艾拉是不是岱芬幻想出来的人物,的确值得讨论,我相信编剧和导演也是故意给观众留的悬念,但是这部电影绝非是蠢萌女作家和暗黑女闺蜜爱恨纠葛那么简单的故事。

    这个脑洞是基于艾拉是岱芬幻想出来的人物所展开的,这个设定会让整部影片更加有意思。影片的名字就是《真事改编》(真实游戏),它和岱芬所著的小说同名。我们都知道,波兰斯基很擅长玩隐喻,那么这个书名到底想暗示观众什么?我看到有评价说片名不如就叫《elle》,这一点我表示非常不赞同,先不说有很多法语电影都叫《elle》,这个名字难免流俗;其次,这个《真事改编》是编剧和导演玩的文字游戏。按照通常的理解,那本同名小说新书是基于艾拉和岱芬之间的真实故事改写,那么,我们从整部影片出发,艾拉的故事会不会就是岱芬自己的故事呢?艾拉会不会就是年轻时的岱芬呢?

    我们不妨这样假设,岱芬从小就生活在一个不太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她的父亲有家暴倾向,母亲在她四岁的时候就自杀身亡,年幼的岱芬就经常幻想自己有一个好朋友叫琪琪,在父亲的暴力下,岱芬和琪琪终于放了一把火,烧毁了一切给她带来痛苦的东西……长大后的岱芬结了婚,但是丈夫却在木屋里自杀,再后来岱芬成为了作家,同时又认识了有钱的男朋友,但是她依旧有幻想症,在她的内心深处依旧隐藏着巨大的阴霾,于是在极度焦虑写不出东西时,她开始分不清现实和想象,以年幼的自己为原型幻想出艾拉这个角色。

    我们可以在影片中找到很多支持这个假设的依据,首先,大家想一想岱芬第一次见到艾拉是在什么时候?她第一次见艾拉就是在极度劳累的状态之下,签售会快要结束,岱芬已经累到坚持不住,此刻她的精神是最为恍惚的时候,因此她开始了幻想;其次,岱芬收到了很多莫名其妙的信,而且在画廊见到母亲巨大的画像时,她焦躁不安的神态恰恰证明了她以前的家庭生活十分的痛苦。还有,影片中艾拉曾经想要代替岱芬去参加一个高中的读书会,她扮成岱芬的模样,一个年轻,一个衰老,我觉得以波兰斯基的尿性,不仅想暗示观众其实这两个人是一个人,而且还想要说明艾拉就是年轻的岱芬。最后,除了女主,竟然没有一个人知道艾拉的存在,在新书签售会上,岱芬又一次精神恍惚了,她仿佛看见艾拉了,这一切的一切都足以证明艾拉是幻想出来的。还有elle名字的这个梗,可能也是想说"她"并不是真实的。

    关于艾拉就是年轻的岱芬,这一点我是基于女作家的这个身份考虑的。在影片中,岱芬和艾拉在写作的观点上是有差异的。岱芬坚持想写虚构的小说,而艾拉却让她写自己的故事。看电影的时候,我一直在想信就是艾拉寄的,但是如果信也是岱芬想象出来的,会不会更合理一些呢?岱芬的写作灵感已经枯竭,她多年来一直坚持写小说,为的就是逃离自己的回忆,但是她的小说却永远都是在写自己的故事。这一点使她本人处于极大的矛盾之中,一方面她不想提及自己的生活;另一方面,她的小说却都在悄悄的向她自己的故事靠拢。影片中的一个场景,是岱芬的电脑砸向了艾拉的窗户,恰好印证了这一点。于是岱芬开始痛恨自己,她觉得真正的小说家不应该写自传来赚钱,于是她幻想了许多恶毒的信件,来自家族的某个人对她哗众取宠行为的不耻。这些信正是来自岱芬内心对自己的厌恶。

    还有岱芬曾向男友说过艾拉是个善于聆听但不愿意倾诉自己故事的人,这不正好就是岱芬自己?岱芬不愿意回想自己的曾经,所以在她的幻想中,当她从艾拉的嘴里套出所有的故事时,她自己也疯了,最后竟然想要以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

    最后,我想说的是这部影片可能并没有那么高的完成度,但是仔细想想还是有许多值得玩味的地方,波兰斯基依旧是个会讲故事的导演。这种小格局的室内戏正好是他所擅长的,要是拍成《怪房客》那种调调就好了,这部戏还是有点太现代了!

    以上就是我的脑洞,三更半夜写的,可能有些语无伦次。

     6 ) 两腿之间

    双腿交汇处,是「窄湫湫、紧搊搊、红鲜鲜、黑稠稠」

    她的腿真骚

    那天早晨,她给一位女作家打电话,说,「出来喝杯咖啡吧」。

    不多时,作家赶到,推门就见她,侧坐在吧台前,长风衣挂身上,里边儿是黑色连衣裙,短,露大腿根儿。

    自那伸出来的两截腿交叠着,上裹薄薄的黑丝儿。

    ©️[真事改编],伊娃坐在吧台前,一手压着裙摆,一手玩咖啡杯沿,潇洒又性感

    作家的腿也骚,却不是那种狐媚,而是结结实实的肉感。

    有读者来信,说她勾三搭四,擅写淫书。她恼,趴床上哭,肩膀一抽一抽,没穿裤子,露着光溜溜的腿。

    ©️[真事改编],女作家没穿裤子,露出光洁的腿

    作家是艾玛纽尔,法国导演罗曼·波兰斯基的太太。穿黑丝儿的是伊娃,拍过[戏梦巴黎]。

    这出戏,叫[真事改编],波兰斯基的新片。

    说女作家走红以后,没了灵感,再写不出一字。直到伊娃出现,如高山流水遇知音,一拍即合、无话不谈。

    渐渐,伊娃控制了作家,妄图做她的替身。有人说这是[危情十日],亦有人认为,是作家精神分裂。

    但我没留意这些,满心只瞧见那白生生、肉馥馥,摸一把就软糯糯的腿儿。

    01

    波兰斯基有「恋腿癖」。

    性癖好之一,指人类出于欣赏、爱慕或欲望追求,对同类的腿部有特殊兴趣,通过观察或抚摸,获得心理(感官刺激、性兴奋)上的满足。多数见于男性。

    1962年,一对中产夫妻驾船出海,遇到个要搭便船的青年,于是三人一舟。

    甲板上,妻子偷情,跟青年抱在一块儿,身上只套了件宽毛衣,没裤子。腿从屁股尖儿淌出来,细长,溜溜

    ©️[水中刀],妻子和青年抱在一起,腿长得超出比例

    [水中刀],波兰斯基的处女作。

    那年他27岁,剧本改了又改,才通过审查。又因为年轻,稍有名气的女演员都不愿跟他合作。

    所以,他从泳池边儿找来个女孩,毫无表演经验的那种。之后投入拍摄,扬帆、拉纤、日晒雨淋。

    画面是黑白的,最能勾勒肢体轮廓。

    女孩倚在船上抽烟,腿部的明暗处理透出一种湿濡的性感。彩色胶片做不到,哪怕是[喜剧之王]里的柳飘飘。

    ©️上图为[水中刀],下图为[喜剧之王],相似的场景,可前者一出场,别人都显得不过如此

    三年后,他拍了[冷血惊魂]

    一个从小地方来大都市打工的女人,冷艳,躁动,精神混乱。

    她将腿跷上洗手池,打开水管子冲。又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扒光,幻想有男人从裂缝爬出,强奸自己。

    也是黑白影像,我却总觉得那腿粉莹莹的,一掐一骨朵水儿,更忍不住要一睹两腿之间的内容。

    ©️[冷血惊魂],她竭力压制内心的情欲,因此表现出焦虑与神经质

    波兰斯基真「下流」啊。

    下流到英语还说不顺溜,却在伦敦文艺圈人见人爱。下流到《男士时尚》请他给全世界的小女孩拍写真,很吃得开。

    甚至有母亲,把自己13岁的女儿介绍给他拍,更允许二人单独出入。

    他当真就「出入」了,在泳池旁的按摩浴缸。也拍照了,裸的。

    我喜欢年轻女人,这么说吧,我想大部分男人都一样,法官想C她们,陪审团想C她们,大家都想C小姑娘。

    是真的风流惯了,所以1992年的[苦月亮],尺度再大,也都显得理所应当。

    里头有他的太太,艾玛纽尔,26岁,穿黑丝,跷起来,抵着男人胸膛。

    ©️[苦月亮]经典镜头,艾玛纽尔饰演美艳人妻,情欲之火熊熊燃烧

    还有2013年,[穿裘皮的维纳斯]

    艾玛纽尔47岁,我想她该老了,竟没有。尤其那双裹了黑丝的腿,香喷喷、玉纤纤,同二十年前并无两样。

    ©️[穿裘皮的维纳斯],编剧在为自己的剧本找合适的女主,穿着黑丝的艾玛纽尔闯进来,粗鲁、浅薄,但有难以抵挡的性感

    之后,便是[真事改编]

    女作家滚下楼梯,右腿骨折,打了厚厚的石膏。这时有个镜头,从她受伤的腿上滑过,缓缓。

    天杀的,又是腿,波兰斯基又一次用镜头去舔女人的腿,不分青红皂白

    ©️[真事改编],波兰斯基恋腿癖深重,连打了石膏的腿也不放过

    那是已经51岁的艾玛纽尔,她嫁给这个恋腿癖28年。

    我常促狭地想,或许波兰斯基是为那双美腿才娶了她。但又怎样,至少在那镜头下,她一把年纪,还骚得不像话。

    02.

    中国女人实在可怜。

    被包裹得严严实实,上身倒有肚兜儿乘凉,唯那两条腿,罩在几大层裙子底下,五千年不得出。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有「圆满的象牙似的大腿」,《巴黎圣母院》有「小而圆的腿子、柔而白的膝头」。

    《金瓶梅》呢,颠来倒去都是那句「白生生腿儿」,听得人耳朵起茧。

    ©️《金瓶梅》里的插图,女人确是白生生腿儿

    国人的恋腿癖,是20年代,旗袍诞生以后才有的。

    双边开衩,无论口子高低,总能瞥见女人的腿,遮遮掩掩,反而叫人想入非非。

    弗洛伊德认为,这是生理与社会因素同时混合而成的特殊欲望

    女性的下肢,尤其在中国,属隐秘肌肤,常被隐藏。男性透过偷窥女性的腿,可获得心理上窥破秘密的快感,并作为日后性刺激的方式。

    张爱玲在《小团圆》里,形容邵之雍有「恋腿情结」:

    她的腿倒不瘦,袜子上端露出的一块更白腻。他抚摸著这块腿,「这样好的人,可以让我这样亲近。」

    贾平凹最擅比喻,在《废都》中描写妇人剥连筒丝袜:

    那是幼时在潼关的黄河畔剥春柳的嫩皮儿,是厨房里剥一根老葱,白生生的肉腿就赤裸在面前。

    但读者终究是靠幻想看见,并没有影像来得直接。

    好在,1934年,吴永刚拍了[神女]

    阮玲玉演暗娼,穿旗袍,开低衩,用高跟鞋踩着裙尾,露出一截儿小腿肚。光从头顶打下来,媚中自有风骨。

    ©️[神女],娼妓与圣母两种身份,在阮玲玉身上展现

    也是那一年,大洋彼岸的好莱坞,克拉克·盖博冲一女人嘟哝,「啊,不识好歹的小东西。」

    他说自己是搭车专家,却一辆也没能拦下。这「小东西」懒洋洋上前,只一撩裙、一伸腿,便立刻有车急刹。

    因此,[一夜风流]经典得无以复加。

    那双腿,成影史三条著名美腿之一(另外两人是贝蒂·格拉布尔和玛琳·黛德丽),无数电影中的「美腿拦车」皆出于此。

    ©️[一夜风流],后来人人都知,克劳黛·考尔白用一双美腿拦到了过路车

    但最早的恋腿癖镜头,不是它。

    1930年的[蓝天使],古板的老学究恋上歌舞剧演员,情不自禁。

    当时,整个银幕都是玛琳·黛德丽抻着黑丝的腿,饱满肥硕,标准的德国审美。她亦因此走红,成影史「荡妇」形象开山鼻祖。

    骚吧、骚吧,荡妇最美丽。

    ©️[蓝天使],这是在当时最具挑逗色彩的镜头,黛德丽凭此一炮而红

    到1937年,尼龙丝袜诞生,耐磨,有松紧口,比电影里的更灵活,弹性也高了好几倍。

    2美元一双,一天竟卖出7万双去,足见女人对丝袜之爱。

    法国人最识时务,当即办了本杂志,叫《Jambes Et Attitudes》,译成中文,是「腿与态度」。

    最早的恋腿癖杂志。

    上有打发寂寞时光的少妇,下午茶时间端庄而坐的女人,有的岔开双腿,一水儿的丝袜诱惑。

    情而不色,含而不露,特立独行,内容为王,专为恋腿癖服务。在当时的杂志市场,是殿堂级。

    如今千篇一律的公众号,当然不够格与之相比。没有特点的媒体死不足惜。

    ©️《Jambes Et Attitudes》是当时最受欢迎的前卫杂志,多是淑女情境下的禁忌感,耐人寻味

    后来,二战爆发,尼龙成了战略物资。珍珠港事件以后,一双丝袜,竟炒到三千美元。

    上海也是五穷六绝,肥皂、牙膏都有黑市。饶是王佳芝,也不过在香港时,才有丝袜子随便穿一穿,带到上海一下紧俏起来,竟一双不剩了。

    ©️[色,戒],香港,王佳芝陪易太太逛完中环,心身俱疲,回家脱丝袜,懒洋洋有气无力,显出李安不仅爱女人腋窝,也迷恋美腿

    买不起丝袜,女人便用眉笔在腿上画丝袜的条纹,婷婷袅袅,倒显得曲线更加迷人。

    ©️珍珠港事件后,丝袜在黑市炒高价,多数女人买不起,一种「画丝袜」的职业应运而生

    这在恋腿癖的眼里,已然是艺术品。他们心甘情愿沉沦于此,甚至膜拜。

    03.

    波兰斯基一直没有安全感。

    他在法国出生,父母是波兰人。二战以后,母亲死在毒气室,父亲被抓进集中营。

    他对女人取之不竭的热爱,也许只为逃避孤独的恐惧。但这也说明,童年,和恋腿癖的形成有密切联系。

    一位前苏联医学家举例,说有个男孩初次性兴奋,在浴室锁孔看见女人的大腿,从此,他一看到女人大腿就性兴奋。

    弗朗索瓦·特吕弗便是如此。

    他有母亲和姐妹,家中随处可见她们的裤袜。他对这有强烈的情感,甚至感觉出性欲。

    后来,他做了导演,恋腿癖镜头在片中屡有出现。

    [射杀钢琴师],男主说,「别盯着她的腿,这样不礼貌」。[情杀案中案],女人岔开双腿看报,男主悄悄将目光移到她两腿之间。

    ©️据说,念中学时,特吕弗一看见美腿,不惜穿过好几条街,追人到家门口。上图为[射杀钢琴师],下图为[情杀案中案]

    是了,两腿之间。

    除青春期性兴奋,恋腿癖的又一个成因,是男人对女人的两腿之间感到好奇

    要到达那里,得撩开女人的腿。这种遮挡感,是想吃又不得吃,于是,恋腿情结由此开始。

    龙方盯着万绮雯的腿,说「足够玩一整晚」;

    ©️[龙在边缘],网络流行语「腿玩宿」、「腿玩年」出自这里

    风流的鲁滨逊太太,丝袜一脱一穿,成影史经典

    ©️[毕业生],鲁滨逊太太脱丝袜的镜头,骚在骨子里

    梦露坐在沙发上,伸着光溜的腿去勾鞋,勾得人心痒痒;

    ©️[七年之痒],梦露光着腿勾鞋

    李嘉欣和张曼玉,一个穿黑丝自慰,两条玉腿,从根到梢,浑圆丰腴。一个穿旗袍侧卧,露膝盖以下,光溜,最断人肠。

    ©️上图为[堕落天使],下图为[花样年华],王家卫的恋腿癖不输李安

    说是恋腿癖,终归还是窥淫癖的一种。

    双腿交汇处,是「窄湫湫、紧搊搊、红鲜鲜、黑稠稠」,电影里的角色想看,电影外的观众,更想看。

    这骚哄哄的想法儿,奥逊·威尔斯最了解。

    所以,[历劫佳人]里,他用了仰拍镜头,拍T台上,一双丝袜美腿的特写。

    真流氓,所有人都用俯拍或平拍,只有他大剌剌仰起脖子,将两腿之间的美景尽揽眼底。

    ©️[历劫佳人],大胆直白的仰拍镜头,与背景里的肉欲狂欢成为绝配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深得其真传。

    玛莲娜冲少年招手,要他去买烟。他问什么牌子,她回「特级马其顿」,说这把硬币给他,掉了,他蹲下拾。

    然后,看见那双腿,鼓胀的感觉又窜上来,不需要导引,便知想做什么。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少年意淫玛莲娜要他买烟,拾硬币时窥见她两腿之间

    还有[倩女幽魂],宁采臣落水,小倩伸手去救,镜头一路仰拍,从她的脚踝攀上腿。

    ©️[倩女幽魂],小倩伸手救宁采臣,对方却无意抓了她腿,连说「小姐对不起,夜深了」

    相比之下,波兰斯基是含蓄的。

    [真事改编]里,腿部镜头只占两三成。且多是俯拍,透过艾玛纽尔的目光,看伊娃坐在地上,淌出黑色的细腿来。

    我总觉得,那一刻,波兰斯基是想张口吮住的

    ©️[真事改编],波兰斯基的镜头,滑过伊娃的腿,好像下一秒有交配进行

    啊,啊,原来上天与我刻薄之仇,只这一瞬可解。那就让我溺死在你两腿之间,不要救我,不要救我

    -

    作者/卷卷毛

    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破词儿」

     7 ) 开了一个杀死自己的脑洞

    这部影片告诉我们,永远不要相信一个早上五点就能表现完美的女人。

    这种女人有着极强的决心和自控力,想做什么都会不择手段实现,就像《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就像本片里表现突出的伊娃·格林饰演的艾拉。她可以美其名曰出于关心和爱护,实则不断实现着对他人的掌控。而当女作家德尔菲娜“背叛”了自己的友谊,密谋写出她悲惨的过去时,可以毫不犹豫地痛下杀手。

    看完全片,不难发现故事逻辑有两种解释,刚刚说的是一种——完全按照画面的呈现去相信发生的事情,另一种则是将艾拉的存在归结为女作家心理层面的臆想。后者有非常多的理论依据,首先,除了跟女主角直接接触过,艾拉宣称与会见或交谈过的外人,最后都被证实子午须有:学校校长当面质问她为何答应了却不出现,男友也明确肯定从未与艾拉通过电话,把这些归结于艾拉为了占有女作家而撒的谎固然简单,但若是作为艾拉不存在的证据,则更加有趣了。

    艾拉说自己的职业是帮别人代写自传,没有自主的表达,只能像幽灵一样反映别人的倒影,而她坚决不说出自己在为谁写自传,也进一步挖空了所谓代笔职业的真实性。两人曾多次在咖啡厅会面,每次服务员都与女作家有过交谈,艾拉则静静坐在一旁,巧妙地与周围真实的环境隔绝。艾拉一个人生活,住在女主角街道对面,生日宴会无一宾客到场,这些细节描写当然可以两说,但不可谓不是导演用心良苦。

    一个女作家初尝成名的滋味,长龙一般的读者队伍让她不胜疲劳,跟各地出版商打交道和商业上的社交也摧残着她的神经,与因成名而结实的文艺节目主持人相连,两人长期异地,女作家得不到足够的关怀,整个人都表现出一种羸弱、呆滞的精神状态。而这时候最要命的,则是成名带来的负面影响,曝光度直线上升之后,女作家原本不被人关注的过去成为舆论讨论的焦点,还有人频繁寄来充满恶意的骚扰信件。从影片直接的证据来看,我们很难确定女作家在成长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也许有个控制欲极强且神经不太正常的可怕母亲,导致她一直活在母亲的阴影中,然而若是套用艾拉是女作家臆想出来的理论,她的过去就完整多了——女作家出生在一个压抑且充满不安的家庭,父亲有很严重的暴力倾向,自己曾亲眼目睹了母亲的自杀;为了逃避,她幻想自己有个亲密的好友,琪琪;度过备受折磨的青春期之后,她联合琪琪防火烧了自己的家,永远摆脱了可怕的父亲;在她19岁的时候,遇见了大自己近10岁的丈夫,并有了一儿一女,然而最终丈夫在两人度假的木屋中自杀……这些极端的经历在女主角心里埋下了隐秘而复杂的感情,让她之后成为了一名作家,创作出来的小说因为情感丰富大受欢迎,然而她心底里知道,是时候来写自己的故事了。

    如果说艾拉不存在,只是女作家心里不为人知的阴暗面,就能很好地和她自己温和、脆弱的外表形成对比。在舆论的压力下,女主角本应有的愤怒、怨恨,全部经由强硬的艾拉表现出来:对媒体报道严厉的职责、一言不合就砸烂榨汁机。女作家终究是软弱的,她一辈子都在试图逃避,最后回顾自己一生到不堪压力想要吃老鼠药自杀时,也需要幻想出来一个不存在的“谋害者”。

    复杂的病态心理是罗曼·波兰斯基所擅长的题材,也是造就艾玛纽尔·塞尼耶演员地位的关键类型。这一次,傻白甜女作家搭配虚实模辩的蛇蝎美女,加上惊悚悬疑的气氛,欲言又止的心理暗示,样样齐全。然而对比两人巅峰时期之前合作的《苦月亮》、《穿裘皮的维纳斯》等控制与反控制的经典作品,《真事改编》显得非常平庸,奥利维亚·阿萨亚斯的编剧也未见得给电影增加了多少可看度。以往在波兰斯基的作品中,高潮部分力量十足,或许是两个人的心理角逐,或许是一个人在自己无法逃脱的命运中苦苦挣扎,紧张和悬疑的气氛让观众欲罢不能地看下去。然而本片的高潮部分,配乐固然精彩,但两个女人的对抗实在不够激烈,从头到尾都是艾拉对德尔菲娜的碾压,当然了,看到最后你会明白,至始至终都是女作家自己在开脑洞,或许在这一点上表达的过于直白,双方角力不充分,也是造成缺乏余味的原因。

     8 ) 《真事改编》:幻影和阴影

    原文地址:http://www.qh505.com/blog/post/5368.html

    艾玛纽尔·塞尼耶的确老了,51岁的她似乎不仅仅是在现实中失去了充满诱惑力的新鲜面目,在罗曼·波兰斯基的这部电影里,目光也变得迟疑,表情也变得呆滞,皱纹也不断增多,就像她写作时的灵感一样,处在枯竭的困境中——但是,当艾玛纽尔·塞尼耶以这样一种“真实”的面貌出现在镜头前的时候,是不是反而变成了罗曼·波兰斯基的一种叙事隐喻?《真事改编》是一种现实主义,却也运用了改编,在既写实又虚构的双重书写中,一本书,一部电影,甚至一个女人,都成为了罗曼·波兰斯基的一个文本。

    真事改编,是一个真实游戏,是电影名,也是书名,这是艾玛纽尔·塞尼耶饰演的作家德尔菲娜写作完成的最新一部小说,但是当最后出版商卡琳娜向德尔菲娜祝贺这本刺激的小说面世时,德尔菲娜却说:“这不是我写的,这是埃勒写的。”这句话将这个基于真实却带着虚构的小说本质呈现出来,而这正是破解“真实游戏”的关键线索;在之前,德尔菲娜陷入到难以自拔的困境中,她因为不小心摔下楼梯而造成了膝关节骨折,在长达四个星期的休养中,被曾是书迷又成为朋友的埃勒照顾,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德尔菲娜处在一种恐慌中,她被孤立在那间屋子里,埃勒掺入食物中的毒药渐渐对她发生了影响,使她几乎失去了行动自由,而打算写作的新书,包括情节、人物都被埃勒控制,最后孤注一掷的德尔菲娜逃离了小屋,在大雨滂沱的夜晚掉入了泥沟里,在命悬一线中幸亏被道路施工人员发现,才被送到了医院里。

    逃离“魔窟”而被解救,这是一个令人恐怖的故事,但是她被解救,男友维冈出现在面前,埃勒掺入了老鼠药的恶劣行径被发现,却并没有按照将幕后操纵者埃勒绳之以法的传统叙事手法演绎,而是镜头一转,德尔菲娜已经痊愈,新的小说已经完稿,卡琳娜向她祝贺,而德尔菲娜又解释说这本书的真实作者是埃勒,一个用非人的方式折磨自己的人非但没有受到处罚,反而变成了德尔菲娜口中取代自己的读者,但是埃勒却并没有出现,这样一种突兀的结构安排,就是将真实游戏这条线索凸显出来:这只不过是一个基于虚构的真实故事,而埃勒也只不过是德尔菲娜幻想出来的人物。

    罗曼·波兰斯基在叙事中太急于将隐藏的线索告诉观众,造成了情节的断裂,造成了过渡的突兀,除此之外,这个带有幻想意味的故事多少还是能够解释得通的。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德尔菲娜的经历在文本上具有了双重性,也使得埃勒这个人物具有了多元性:在电影的最表面叙事中,德尔菲娜和埃勒是作者和读者的关系,进而在不断接触中,埃勒的阴谋使之成为一个控制者,她想要代替德尔菲娜,取消她的所有主动性,这也是最后逃离和走向死亡边缘内在的逻辑线索。

    这个过程大体上渗透着某种惊悚性。埃勒是在德尔菲娜的小说签名会上出现的,那时候德尔菲娜签了一天的名感觉到异常疲劳,而这种疲劳不仅是身心的,更是创作欲望上的,“我感觉自己被掏空了。”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埃勒出现了,她在德尔菲娜面前保持着微笑,加上漂亮的相貌、年轻的激情、和对小说创作的理解,使得德尔菲娜找到了一个知音,按照她打给维冈的电话中所说,那天他们谈了一个晚上。正是从这一次见面开始,德尔菲娜的生活发生了改变:埃勒打电话邀请她喝咖啡,自己租住的公寓就在德尔菲娜的对面,随着交往的深入,埃勒开始频繁出入德尔菲娜的房间,知道德尔菲娜经常被匿名人辱骂的信所困扰,也帮她登陆脸书,还不时给那些书迷、出版商、合作者回复信件,她代替德尔菲娜去参加杜尔市高中的报告会——可以说,埃勒的行为已经超越了普通读者的做法,甚至有一种阴谋论的嫌疑:她要成为另一个德尔菲娜。

    当德尔菲娜的膝关节骨折,埃勒便开始照顾她,他们搬到了维冈原先住过的地方,在这个几乎与人隔绝的地方,埃勒的欲望越来越强烈,她的行为也越来越离奇,她名为照顾德尔菲娜,实际上却在破坏她,她害怕老鼠,却让拄着拐杖行动不便的德尔菲娜到地下室放老鼠药,当德尔菲娜艰难地爬下楼梯,总觉得那扇地板上的门被关上,德尔菲娜也就只能陷在黑暗之中等待死亡的降临;德尔菲娜情绪低落,在一场感冒中埃勒给她的药非但没有起到作用,反而让她病得更重;在那个雨夜,邻居雷蒙前来敲门想要喊救命的德尔菲娜却叫不出声,她挣扎着爬出了屋子,雨夜一个人逃离,而经过身边的那辆卡车又让她摔入了水沟里……

    一个作者写出了一本畅销书,拥有了喜爱自己的书迷,这是一种因为小说而建立起作者-读者的正常关系,但是德尔菲娜和埃勒之间的关系却是如此不安,甚至令人恐怖,显然,埃勒的行为超出了读者的界限,她以取代的方式让德尔菲娜消失,但是这样一个故事,因为其中的惊险味道,而把整个电影叙事带入了另一种关系中:埃勒是德尔菲娜幻想出来的一个人物。埃勒出现在德尔菲娜陷入创作困境的时候,身体被掏空,实际上是创作的激情完全被泯灭了,她打开电脑根本写不出一个字,而在梦中,那台电脑被卡琳娜扔了出去,而扔出去的方向正是对面埃勒的房间。所以她在恍惚中,她在梦境中,为自己的新一轮创作寻找到了一个出口:埃勒。

    埃勒告诉德尔菲娜,自己也是一个作家,但是是一个“影子写手”,就是替那些名人写自传却不署名,“影子写手”没有属于自己的名字,而陷入创作枯竭困境的德尔菲娜也感觉自己就是一个影子写手,所以她需要找到新的灵感,写作新的小说。埃勒成为幻影,就是不断影响德尔菲娜,从而激发德尔菲娜的创作欲望。她们是德尔菲娜的自我和还乡,所以总是有矛盾,也有会在这种矛盾的解决中获得新的东西。德尔菲娜一直热衷于虚构式写作,这种写作远离日常生活,远离身边故事,也正是由于此,灵感容易出现枯竭,所以埃勒建议她多留心身边事,多写日常生活。那个电台女记者来对德尔菲娜进行专访,德尔菲娜那时还在谈自己的虚构写作,当他们离去之后,在房间里的埃勒就对她说:“这个女人会使你沉沦,只有我懂你。”而德尔菲娜第一次对她发火:“看看我,我是空的,可以穿透。”

    自己成为一个没有激情的人,所以这种可以被穿透的空无感,正是德尔菲娜对创作的焦虑,和那些不断寄来的那些匿名信一样,德尔菲娜被自己困住了。但是埃勒提出她关注自身关注现实,的确为她打开了一扇门,德尔菲娜在公园里主动给女儿打电话,而女儿也告诉她自己实现了单飞,“这是我做过最棒的事。”她也主动给维冈打电话,告诉她自己的创作和生活,而且德尔菲娜还拿出了自己从12岁开始写的笔记和日记,希望从中发现那些现实。在这个过程中,德尔菲娜和埃勒越走越近,这种渐渐合二为一的状态更像是自我和幻象的结合,

    但是,这里便出现了一个更隐秘的线索,看起来,之后德尔菲娜的腿骨折,小屋里遇到的惊悚之事,是德尔菲娜进入到幻觉世界的一种超越,她一方面还是从从埃勒的故事里寻找灵感,埃勒似乎开始讲述自己的故事,另一方面,这些故事又带着某种虚构色彩,似乎德尔菲娜想要在超越自我中把现实和虚构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创作的另一个高峰。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幻象意义上的埃勒已经变成了一种阴影:她编织了阴谋,她制造了暴力,她将德尔菲娜推向了痛苦边缘,甚至以一种死亡的方式体验了最脱离现实的文本,所以,埃勒绝不仅仅是德尔菲娜虚构出来的一个自我虚像,而是她的另一个自己,也就是说,埃勒是带着德尔菲娜过去阴影的自我。

    在德尔菲娜骨折之后,埃勒送她前往安心创作和休息的那个小屋,正是从那个雨夜开始,埃勒在德尔菲娜面前敞开了心扉,说起了自己经历的种种:母亲在她4岁的时候去世,生活在父亲身边的她却遭受到了暴力,她被关在黑暗的屋子里,之后家里发生了大火,纵火犯一直没有找到,而带着童年阴影的埃勒之后也是在雨天认识了自己的丈夫,结婚之后关系渐渐冷淡,后来一起去爬山,晚上住在一间小木屋里,当埃勒一个人出去看风景的时候,听到了枪声:丈夫自杀了。这是埃勒隐秘的历史,里面充满了暴力和死亡,而这段历史何尝不是德尔菲娜的亲身经历?

    德尔菲娜保留着12岁开始的日记,15年的记忆被她封存起来,它们被写在文本里,藏在衣柜里,这也是德尔菲娜的隐秘故事;德尔菲娜从不向现在的男友维冈说起自己的过去,儿子和女儿在别处,她也很少联系,亲情似乎是缺失的,而这种缺失很可能是童年暴力、丈夫自杀造成的阴影;也正由于此,德尔菲娜的创作总是绕开现实,绕开身边人,虚构的方式就是为自己找到一个避风港,但是虚构又让她面临创作枯竭,当面对空白的稿纸,当噩梦中失去写作的动力,这种痛苦也是无人能够体验。所以德尔菲娜要创造出另一个幻想中的自己,以掩盖另一个带有阴影的自己,以此来寻找新的灵感。

    所以德尔菲娜即从阴影中的埃勒那里获得了她的故事:她让埃勒敞开心扉,讲述自己的种种遭遇,又将这一切变成了幻影,就像埃勒说起那个叫“琪琪”的女孩,“她是我幻想出来的人物。”正是这个幻想中的琪琪,使她找到了朋友,代替她成为纵火犯,同样,埃勒也成为德尔菲娜的琪琪,她讲述的一切故事都和自己无关;但是她又要成为自己,所以制造了骨折的事故,所以被关在房间里,所以体验了痛苦,遭遇了恐惧,完成了逃离,最后跌下泥沟却并没有死去——活着才可以让自己更好地创作。

    起先德尔菲娜以埃勒为原型的小说就取名“埃勒,“ELLE”在法语中就是“她”的意思,她是谁?是有着自我阴影的埃勒,是有着自我幻觉的埃勒,是在身边发生故事的埃勒,是自己虚构出来的埃勒,而所有这一切都让德尔菲娜脱胎换骨,成为新的自己,所以当她最后告诉卡琳娜:“这是埃勒写的。”埃勒已经成为一个全新的德尔菲娜:她的书再次畅销,她再次为读者签名——而在签名时,埃勒的幻影再一次出现,他似乎就是以这种若隐若现的方式让德尔菲娜看见不一样的自己,看见既在文本里之内又在现实中的自己。

    从作者和读者构筑的第一层关系,到自我和幻象之间构筑的第二重关系,再到现实和虚构构筑第三重关系,“真事改编”既跨越了文本和文本之间的界限,又在现实和虚构之间搭建了舞台,这无疑显示了罗曼·波兰斯基对于电影的驾驭能力,但是在这三重关系的组织中,最大的破绽依然是那个找到线索的进口:德尔菲娜一下子告别了痛苦生活,埃勒一下子从生活中消失,新的著名一下子成为畅销书,“真事改编”的文本,很浅显地告诉观众:这就是一个关于自我的文本游戏而已。

     短评

    非竞赛展映,虽然贴身见到波兰斯基本人很兴奋,虽然他是我最爱的导演之一,但还是不喜欢这部新片。艾玛和伊娃这俩长相已经自带傻大姐和狐狸精标签,人物形象并未因大量细枝末节的剧情而变得立体,反而像是非同一IQ级别的无聊缠斗。仅有的那点惊悚感对于波兰斯基的以往水平来说,也显得太敷衍了。

    5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还行

    波兰斯基版危情十日不是作家和书迷的你死我活,而是虚构作家和传记作家(前者的另一个人格?)的相爱相杀。虽然遍布老梗,且伊娃格林长得又更像兰普林了一点,但我想说其实写作有时真的会要命,作家自己写到脑爆炸,被偷去故事的身边人气到心脏爆炸。

    9分钟前
    • zitsunari
    • 推荐

    我是亲眼看着艾玛纽尔·塞尼耶如何在波兰斯基的电影里变老的。

    10分钟前
    • 狄飞惊
    • 还行

    能拿上三星完全是因为她梦中的Eva穿了我们David Bowie的Blackstar T恤。

    13分钟前
    • 咯咯精
    • 还行

    绿姐烟一点,我就打五分

    16分钟前
    • 豆瓣逼王真多
    • 力荐

    精分版的「危情十日」啊……猛一看简直是欧容拍的。细节比较足,节奏把控也挺好,但还是问题还是做得太实了……而且对社交网络根本……不理解……

    21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一句话剧透:片中的ELLE是女作家幻想出来的人,根本不存在。PS:片中的雪铁龙C3真好看,特别是那个侧面的Airbump,真漂亮。

    23分钟前
    • 申由己
    • 推荐

    应该让阿莫多瓦来拍。

    25分钟前
    • 把噗
    • 较差

    波蘭斯基才拍這樣也太無聊了吧。Emmanuelle Seigner演技不怎麼在線,Eva Green繼續重複她一條路快走到黑的蛇蠍美女角色.......

    26分钟前
    • 裘笛
    • 还行

    两星半。以签售会的明亮色调开头,以为又会是近几年特盛行的作家生活流,没想到还是玩了把惊悚,虽是双女主的设置无奈伊娃·格林太抢风头,中间几段转折也挺突兀的,整体还是比较失望,有点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意思;不论跟波兰斯基之前作品比还是以他这现役影坛前五的硬实力来看,这部都是难以及格的。

    28分钟前
    • 柯里昂
    • 还行

    老派而保守的《真事改编》最终完成于一场无甚新意的心理虚构,但也绝非类似《登堂入室》和《游泳池》一类的作品。它分析的是作者与写手之间的关系,即Word与Work的区别。因此在作者与自己的这场对话里读者从未存在,然而这才符合波兰斯基想要表达的核心:我们都是生活在这种言者无心听者有意的误解中。

    33分钟前
    • Muto
    • 推荐

    对于阿萨亚斯+波兰斯基这个组合来说简直是灾难般的失败,大失所望。

    35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影子写手版的《危情十日》。控制与反杀的互相侵入的设定有意思。但是铺垫部分过长,加上Eva自带邪气,Emanuelle演技也掉线,反倒显得女主蠢得可笑。到别墅之后的故事重头却展开得仓促。

    37分钟前
    • 小斑
    • 还行

    eva green穿着套头衫居家买菜做饭的造型非常性感啊,然而求求她不要再接这种蛇蝎角色了....剧本毫无想象力,阿萨亚斯和波兰斯基写出那么蠢那么扁平的女主也是有鬼;从穿裘皮的维纳斯到这部,失望。

    42分钟前
    • KLEIO
    • 较差

    故事整体意思不大,而且各方面气质怪怪的,两头不沾似的。不知道是不是要怪阿萨亚斯。感觉像是几个人没事拍着玩捣鼓出来的...

    47分钟前
    • 米粒
    • 还行

    为什么评分这么低?意外的好看,再暗黑点直接就是9号秘事。悬疑片最高境界。

    48分钟前
    • Spring Cool
    • 力荐

    顺风顺水的畅销书作家在自己苦恼的时候遇到了一个谈的来的闺蜜,她想借此逃避生活却发现这原来可能是一个惊天阴谋……波兰斯基的电影应该是值得第一时间抢先观赏的尤其还有两个女性的明星飙戏让故事更加扑朔迷离,趁着热乎我再投屏一次,把没明白的剧情重新看看

    49分钟前
    • 与碟私奔
    • 力荐

    【豆瓣第2800部】【台北金馬影展展映】整體完成度不錯,但以波蘭斯基的標準看還是有點平庸了。女主設定有點傻,開始以為還是引狼入室、取而代之的套路。中途一度反而不轉,增加大量驚悚元素。最終結尾方才揭示真相,戛然而止。不過也不是什麼新鮮東西。伊娃·格林演蛇蠍女人駕輕就熟。三星半

    50分钟前
    • 汪金卫
    • 还行

    不完全四星。可以理解成私生饭、事业粉对女作家的精神控制,也可以理解成欧容《泳池情杀案》式的女作家创作臆想。觉得伊娃格林演的ELLE有点败笔,从一开始就把「我要精神控制你」「我要害你」写在脸上,让惊悚感掉了一个台阶。

    51分钟前
    • ibelieve
    • 推荐

    危情十日式的故事,伊娃格林太亮眼

    54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