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欧美剧 都铎王朝第一季

    都铎王朝第一季

    评分:
    0.0很差

    分类:欧美剧爱尔兰,加拿大,美国2007

    主演:乔纳森·莱斯·梅耶斯,山姆·尼尔,杰瑞米·诺森,娜塔莉·多默尔,安娜·布雷维斯特 

    导演:克莱恩·唐纳利,布莱恩·柯克 

    猜你喜欢

     剧照

    都铎王朝第一季 剧照 NO.1都铎王朝第一季 剧照 NO.2都铎王朝第一季 剧照 NO.3都铎王朝第一季 剧照 NO.4都铎王朝第一季 剧照 NO.5都铎王朝第一季 剧照 NO.6都铎王朝第一季 剧照 NO.16都铎王朝第一季 剧照 NO.17都铎王朝第一季 剧照 NO.18都铎王朝第一季 剧照 NO.19都铎王朝第一季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16世纪中叶,英国驻法国大使遭到暗杀,而且死者正是年轻的英国国王亨利八世(乔纳森?莱斯?梅耶斯 Jonathan Rhys Meyers 饰)的叔叔。这让国王极为愤怒,立刻召集大臣,准备兵发法兰西。不过,红衣主教沃尔金(山姆?尼尔 Sam Neill 饰)权衡各方利益,并不赞成英法交战。因此,他想方设法,让英王、法王通过协商解决了此事。由于王后凯瑟琳只为亨利八世生下了一个女儿,这让她逐渐失宠。亨利八世一直对此耿耿于怀,并在宫廷之内寻欢作乐。不过,真正令亨利八世动心的却是一名叫安?博林(娜塔莉?多默尔 Natalie Dormer 饰)的女侍官,后者美艳动人,丰满妖娆,使得他几近疯狂。为了能够明媒正娶,亨利八世跟主教沃尔金密谋,要与王后离婚,此举顿时牵涉到外交、宗教等多方利益。期间,热死病蔓延,引起全国恐慌,一场宫廷震荡也随之而来……

     长篇影评

     1 ) 都铎随笔

            假期的最后几天,翻出了一部N久前就想看但一直没有看的美剧《都铎王朝》,断断续续,有事没事的看了一季半。亨利八世、都铎王朝、英格兰的中古史。其实整个假期看了不少关于英国的东西,最开始是重看了海伦亨特的《女王》(The Queen),看完后在wiki上翻了不少关于伊丽莎白二世、戴安娜王妃的文章,年快过完了,脑子一闪念,想起了这部《都铎王朝》,嗖地,回到16世纪。
        都铎王朝共统治英格兰、威尔士、爱尔兰共118年,历经五代君主,即亨利七世、亨利八世、爱德华六世、玛丽一世、伊丽莎白一世。美剧《都铎王朝》主要讲的是亨利八世的故事,他的故事最有说头,也最有可看性,先后六次结婚,杀掉两位皇后,废掉两位皇后,一位皇后病逝,最后一位与他终老;他为了与二任皇后安妮博林结婚,不惜与罗马教会分裂,迫使英国教会独立并自称英国教皇(即英国圣公会)……他在位时间不短,1509—1547,为了一个儿子,闹得英格兰天翻地覆,血流成河,杀妻叛教,情人无数,用今天的话说,这家伙浑身都是戏。所以,《都铎王朝》不是第一部以亨利八世为主角的剧集,也不会是最后一部。
        下面说点关于都铎的历史,算我是私人历史笔记(这不是一篇历史普及课,只是个人历史随笔,觉得我写的不好的大可自己去看wiki百科,特此声明)。

    1.可怜的皇后
        对于中国帝王,他们从来不会因为婚姻的事情而犯愁,皇帝三宫六院,三千宠爱,女人不是问题,结婚更不是问题。中国的帝王,从理论上来说,是一夫一妻制,即只有一个皇后,但是他允许有很多的妾,即小老婆,但正因为他是皇帝,所以在性的分配上,皇后和诸多妻妾其实得到的份额差不多,人生如戏,全靠演技,就看谁能够拴住皇帝的心,或者谁能够给皇帝先生下儿子。从婚姻角度来说,中国皇帝最担心的事情,只有一个,就是儿子。
        亨利八世一辈子也只愁一件事,儿子。亨利八世的第一任妻子是阿拉贡的凯瑟琳,西班牙贵族,亨利和凯瑟琳的婚姻是他一辈子中稳定时间最长的一段,两人于1509年结婚,1533年强制取消婚姻,维持了24年。凯瑟琳没有给亨利生下儿子,唯一的一个儿子仅仅存活了52天就夭折了,她的女儿玛丽,后来成为英国女王,以血腥统治著称,因为其母亲后来失宠死去,她的地位一落千丈,童年的生活阴影可能造就了她日后残暴的性格。凯瑟琳最初是嫁给亨利八世的哥哥亚瑟的,成婚四个月后,亚瑟暴死,为了维持英格兰和西班牙的关系,亨利七世决定让亨利八世迎娶兄嫂,此事特经罗马教皇批准而成功(因为教会教义规定,婚姻是由上帝恩准的,没有上帝的允许不准离婚再婚),18岁时,他与凯瑟琳完婚,我们有理由相信,是凯瑟琳成熟的身体让亨利八世享受到了充足的性爱欢愉,少夫老妻在开始的时光非常快乐,但是,凯瑟琳却没有保住自己的位置——因为20多年都没有给亨利带来儿子,亨利对这位老妻子已经厌倦,根据教义,没有罗马教皇批准,他不能与妻子随意离婚。这点就与中国皇帝不同,中国虽然也有佛教道教,但他们完全管不到皇帝头上,基本上只是为皇家祈神求福的工具,而欧洲的国王们在头顶则有一个教会,教会管信仰,也管婚姻。中国人完全想象不出,皇帝的离婚居然会那么难,直接废了皇后不就完了么?但在英格兰,16世纪却真的不可以,名义上,所有的欧洲国王都是君权神授,是神的旨意,既然王位来自神,那么,国王的婚姻自然也归神管。所以,亨利作为英格兰国王,他可以不去宠幸自己的皇后,他也可以去随意找宫廷里、臣子家、伦敦街头任何一个女人,做他的情人,为他提供生理的欢愉,却不能轻易的休掉他的皇后——阿拉贡的凯瑟琳。
        亨利的情人很多,他找情人的目的,一是满足自己的生理需要,二就是要儿子。也的确有人为他生了儿子,Elizabeth Blount为他生下一个儿子,这个儿子生于第二任妻子安妮博林得宠之前,因此也是他唯一承认的私生子。但是,这并不解决问题,因为于1536年去世了,无法继承王位,于是,人到中年的亨利开始为了儿子发起了疯。
        他爱上了安妮博林,皇后的侍女。这本来会是一个很普通的情妇故事,但博林的父亲和叔父却是很有心计的大臣,他们希望借此青云直上,在一系列的手段和怂恿下,亨利决定要与凯瑟琳离婚,迎娶安妮博林。离婚事件涉及到诸多重大国际国内关系问题,1.罗马教会的反对,因为凯瑟琳的婚姻本身就是罗马教会特批的,他们为了保持自己的尊严权威不愿意轻易推翻;2.凯瑟琳的侄子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的反对,这就涉及到两个国家之间的关系了;3.安妮博林只是一个侍女,出生卑微,国王为了一个低贱女子而休妻、与教皇闹翻,使国内的传教士无法接受。
        至于皇后本人,则基本上是在悲伤、绝望中度过余生,自从国王爱上安妮博林之后,皇后的床是再也不去了,宠爱更是无从谈起,而且由于皇后与教会、西班牙的关系,使国王加快了离婚的步伐。最终,她被剥夺了所有的尊荣,在孤独失望中死去。
        仅仅是因为她没有生下儿子。
        但是,安妮博林并没有笑到最后。因为她后来也没为亨利生下儿子,这估计就是报应。气急了的亨利以淫乱罪将妻子砍头处死(可参看电影《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The Other Boleyn Girl),安妮博林生下的女儿伊丽莎白,即后来的伊丽莎白一世,开启了英国历史上著名的黄金时代。(亦有电影《伊丽莎白》可供参考)
        关于亨利的皇后,流传着这样的俗语,离婚、砍头、死,离婚、砍头、活(divorced, beheaded, died, divorced, beheaded, survived),凯瑟琳惨遭离婚,但她的下场实在算是相对比较好的了,她不过是死的比较郁闷,安妮博林则是被砍头(中国的皇后们似乎也不会因为没生下儿子而被砍头吧?),三号皇后安妮的侍女简·西摩为他生下唯一的儿子,即后来的爱德华六世,可惜简命不好,难产死了。四号皇后克里维斯的安妮,因为画像漂亮而被选中,结果见面一看,见光死,亨利勉强和她完婚,但随即抛弃,大臣托马斯克伦威尔是介绍人,由于此事被处死。
        五号皇后凯瑟琳·霍华德,无子,婚后2年,被砍头,顺便说一句,她的叔父就是安妮·博林的叔父诺福克公爵,博林家还真没有当皇后的命。又或许,是安妮博林的怨念太深,让亨利一直耿耿于怀。
        最后的六号皇后凯瑟琳·帕尔,1543年7月12日嫁给亨利八世,4年后亨利八世去世,她再婚嫁给托马斯·西摩,1548年9月5日去世,善终。
        《都铎王朝》第一季用了大量篇幅讲述了第一任皇后凯瑟琳的失宠和悲惨生活,无人探望、爵位被剥夺,孤独的在祷告室与上帝不停的倾诉,但她若能活到1548年,她也许会庆幸,自己没被处死,已经是前夫亨利最大的恩德了。(或许是导演故意安排,每一位出演凯瑟琳角色的女演员,大都年纪较大,姿色一般,这样的皇后,就算国王不废,观众看了也没有兴趣啊。此乃题外话)
        或许,还不如当他的情妇来的安全。至少,他没有处死过情妇。
        关于儿子的怨念,最后葬送了亨利的都铎王朝,虽然他宣布无论儿子女儿都可以继承王位,但他的子女,玛丽一世、爱德华六世、伊丽莎白一世,均无所出,无嗣而终,也许受到父亲婚姻悲剧的怨念太深,爱德华、伊丽莎白终身未婚。
        在伊丽莎白一世的黄金时代结束后,由于无后,王位传给了她的表侄女的儿子,都铎王朝宣告结束。

    2.政治化的教会
        亨利八世这辈子干过的最复杂,也最不顾后果的事情,就是与罗马教会决裂,自立为英格兰教会的首领,并宣布自己拥有一切宗教和世俗事宜裁判权。一切的一切,就是为了使自己拥有离婚判决权。这个权力用起来很过瘾,他一共离了5次婚,直到自己离不动了,才罢休。
        这在中国基本上是不可想象的。
        中国帝王们有时也会受到一些伦理约束,比如儒家学说,“立长不立幼”等王位继承法,由大臣们督促皇帝实行,但是大臣只有督促建议权,没有法律审判权,国王的婚姻事宜必须由教会审判这样的事情,在中国不会发生。中国没有明文的宗教,但有一定的儒家和道德约束,显然这样的约束对于帝王没有太多作用。皇帝要废皇后,简直是很容易的事情。类似的抗议皇帝旨意的事件,在中国会演变成另外一个样子,比如万历年间,大臣们依据惯例和礼教规定,请万历帝立太子,万历帝发了倔脾气,不愿意按照大臣的意愿立太子,于是大臣们一个一个死谏,万历帝越劝越不听,但他又不能去孔子庙里修改儒家礼法,所以选择了不上朝,一躲了之(事见《万历十五年》,黄仁宇著)。比起亨利的激进不择手段,万历帝简直是无为到极点。当然,这里也不具备可比性,亨利不搞教会,他就没法把安妮博林合法的搞到手,而万历帝的后宫则是他最好的温柔乡。说到底,还是人的原始冲动在作祟。
        继续说欧洲。
        由于欧洲的基督教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有了群众基础,教会就有了power,国王可以做人间的王,但精神上,他们是属于上帝的。罗马教皇像一个神皇一样统治着欧洲。亨利和教会拉锯战的结果有四:处死了自己的大主教沃尔西(因为他没能说服罗马教皇批准离婚);与西班牙彻底搞僵(因为他执着的休掉了西班牙国王的姨妈);处死了反对他离婚的教会人士;与罗马教廷彻底决裂,退出教会,自立为英格兰教会之首领,并宣布自己拥有一切宗教和世俗事宜裁判权。
        结果,它把罗马教会势力赶出了英国,英国成了一个不承认罗马教皇的基督教国家。(喔,和咱们天朝很像呢,从某种意义上说,九常委就是藏传佛教、基督教的最高领袖了,因为这些宗教的头领必须由他们默许批准才行)
        其实更有趣的地方不是英格兰废除了教会,而是为什么英格兰一定需要一个教会。因为人们需要心灵的安宁,需要一个精神支柱。但问题也随之而来了,教会既然是人们心灵的王国及最高首领所在,它就不免演变成一种政治势力,因为只要有足够多的人信仰它,它就能够呼号施令,以神的名义。也就是说,在英格兰国土上,国王有国王的权力,教会也有教会的政治势力,两者难免要打架,亨利八世的离婚事件就是两者的一场战争,最终以国王驱逐教会势力而告终。国王自己成为了教会的首领,但是,它留下的后遗症也是显而易见的,总有一些人怀念罗马的正宗教会,也因为亨利本身的私心,使他的这个教皇在有时候并不如罗马那么纯粹。
        最终,由于罗马教廷的长久的影响以及历史的惯性,伊丽莎白一世上台后,逐渐恢复了与罗马教会的关系。亨利的宗教改革,最后成了一次宗教实验,即如果国王集世俗权力以及宗教权力为一体,国家将会如何发展?
        事实证明,有些长久以来的习俗和观念,是无法被改变的。正如1979年前中国发生的种种毁灭传统的事情一样,最终我们发现,传统的东西,才是真正支撑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基础。立足于2000年的积淀,我们才能创造出新的未来。

    3.小国的历史
        与中国相比,英格兰的确是一个小国。它处于欧洲大陆边缘的海岛,守护者他们自己歌颂伟大但在中国人看来实在是堪称部落联盟性质的那些历史和故事。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爱尔兰,这些地方曾经都只是一些家族、部落的领地,到了中世纪才逐渐统一称为一个国家,而在亨利八世的时代,他只是统一了英格兰、威尔士、爱尔兰,他只是国王,king,而不是皇帝,empire。
        但是,这个世界,其实正是由这些小国的故事组成的。英格兰、法兰西、德国,均是小国,但却各有各的传统。看《都铎王朝》,我有时觉得,其实中国春秋时代的诸侯争霸,也就是这么一回事,齐楚秦燕,各据一方,各有特色,武将有血性,丞相足智多谋,那是一个兴奋的时代。正如法兰西之浪漫、西班牙之华贵,一旦统一成一个欧洲国,变成了法国省、西班牙省,那就不再那么美妙了。
        在亚欧大陆的两头,分别有两个距离大陆较远的岛国存在,一个叫做日本,一个叫做英国,它们都曾经影响过全世界,并且至今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之一。英国在18-19世纪成为世界第一的日不落帝国,殖民地遍布全球;日本则于明治维新之后兴起,席卷亚洲近半个世纪,野心吞并半个地球,二战后又以强大的经济动力崛起,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中国GDP已经超过日本,但我们都知道,那其实没什么好骄傲的,老二依然是日本)。英国和日本的历史,就是一部小国史,惊喜,守护着自己独特的文化而传统,并且让世界为之惊叹。
        《都铎王朝》,只是英国历史上很小的一个片段。但正是这么一个偏隅一方的岛国,敢于挑战神圣罗马教廷,作出惊天动地的事情来,创造了一段国王、教皇合一的历史,也不能不说是一种神奇吧。

    ***
    *本人不是专业的神学研究者,对于基督教的研究不深,仅看过几本类似《圣经的故事》之类的通俗读物而已。若文中对宗教事宜有不敬或不允之处,烦请有识之士指正。

    *关于亨利八世的相关婚姻史,可参考以下网页
    http://i.mtime.com/ustvseries/blog/447845/
    http://baike.baidu.com/view/26614.htm#5

    原文链接:http://www.yewangjun.com/archives/191

     2 ) 看美剧学英文单词之《都铎王朝》French 的小三儿含义该如何解释?

    FBI Warning:本文纯属拉闲片扯咸蛋,且内容为限制级,不喜勿入,未满13岁儿童请在家长陪同下观看,同时,本人,仅以此文献给那些像我一样刻苦努力学习英文,并且致力于研究法国历史渊源的各位同仁们,并以此文共勉之:

    追忆大学时代,为刻苦努力学好英文,专门买了本朗文英语词典(其实是为了跟同学用英语骂人时候不吃亏),朗文词典专门有一个章节是讲骂人的词语的,率先掌握了这部分内容,掌握这部分内容除了可以学会用英语骂人以外,其实还具有更实际的意义,当你考察一本英语词典词条是否完备的时候,随便找几个骂人的词汇查查解释的是否详细,就知道这本词典好不好了,理解这些词汇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例如,不能因为你看了穿靴子的猫,觉得这个动画片里的小猫猫很可爱,就管其他你喜欢的人也叫Pussy,因为从听着的角度理解起来完全可能跟你表达的意思天壤之别。再比如:我们的金鸡鞋油,翻译成英文也不能叫“golden Cock”一样,那就不是金鸡了,而是“金蛋子儿”了。虽然看朗文词典,对这些词汇有了不错的理解,但是对于一个非常简单的单词却有相当大程度的疑惑,这就是——French,大家知道这是法国,法国人的意思,但是除了以上解释之外,朗文英文词典里对于French还有一个小三儿含义,French同时也有“口jiao”的意思,如果死记硬背是可以记住的,但是不理解,这两个迥然不同的意思为什么会集中在这个French上,就像China这个单词,既是中国,又是瓷器,是因为以瓷器为特色代表了中国这个国家,那么French背后的历史含义是什么呢?像我们这么爱学习的好童鞋,也不能就这个问题去问老师,不然肯定会惨遭校园暴力,那问谁呢?没谁可问,所以苦于没有名师指点,这个问题一直没有答案(当时还没有百度百科啊,也没有美剧啊,所以据此来看,这有科技不断进步,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我们这样爱学习的好童鞋的天才问题才能有完美的答案(同时又不被老师和家长抽鞋底)

    昨晚为了等洗澡水烧热,看了半集集《都铎王朝》(第一季,第二集),在第18分30开始的一分钟内解决了从当年遗留至今的疑问——French与“kou交”的历史文化背景,其实之前也略有提及,故事是这样的,英国国王在大主教的斡(wo,音读握)旋之下与法国国王签署“万世和平条约”,随从就表示,既然来了法国就应该入乡随俗啊(学习法国国王享受一下法国的淫乱体验),当晚英国国王睡前,由英国驻法国大使的女儿“玛丽”前来侍寝,英国国王对她说“我对你听闻很多,你已经来法国两年了,告诉我,你都学了哪些法国宫廷礼仪?”……,”玛丽童鞋答道“陛下,您允许吗?”,看到这里,还觉得这台词太突兀了吧,简直可以跟吴宇森《赤壁》的台词相媲美了,俩人都在前戏阶段了,突然开始讨论宫廷礼仪了,竟然还允许不允许的,难道要先朗诵一遍“三从四德”?,结果英国国王说“允许”之后,玛丽同学马上俯身低头以实际行动来了一段“口活”(此处画面由国王上半身视觉影像和您对他下半身的想象共同组成),至此这个困惑我这么多年的陈年旧问终于迎刃而解,同时可见,美剧就是美剧,其台词都是有历史渊源和考证的,就是比《赤壁》有文化,有底蕴,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出French的这一小三儿含义的历史渊源大概是法国是这种“口腔体操”的最早发源地和发扬光大的地方,因此这个French前两个众所周知的含义和这个小三含义具有了血浓于水的血缘关系,所以造成了朗文词典对它三位一体的解释,都说法国是浪漫国度,据此,我们借鉴中国历史的二元考证法(史书+实证,本文即朗文词典+都铎王朝的历史还原影像)可以初步得出结论:French的小三儿含义最早是在法国这个浪漫国度产生的,具体产生时间初步可以断定不晚于都铎王朝期间英法万世和平条约签署时间的前两年(因为这时候,玛丽已经在法国呆了两年了)

    时间有限,考据匆忙,难免有所遗漏,请各位英文学习者,历史考据者,各位美剧童鞋不吝指正,我洗澡去了,88

     3 ) Anything but love or religion

    Tudors 都铎, 是一个家族的姓氏,也是一个朝代的名字。英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的朝代,结束了中世纪的朝代。
     
    买到DVD“The Tudor”的时候,我相当的吃惊,封面的帅哥长得像Tom Cruise 般的精致,完美的身材。他演的可是著名的又矮又大胖的丑国王Henry VIII,Queen Mary (Bloody Mary) 和Queen Elizabath I 的父亲。当然,一定要帅哥演出,捧场的人才多,管他历史上的真实形象呢。重要的是Henry VIII的古怪个性和特别经历足够拍个好几十集了。
     
    欧洲的君主往往只是最大的贵族,因此与其他的贵族相对比较的平等,还得受罗马天主教会的精神领导,因此比中国的皇帝们权限小的多。
     
    The Tudor 以Henry VIII最精彩的中年开始,那时候他就不太甘于被各种力量节制,努力的挣扎反抗。我一共看了前7集,基本上都在忙着搞合纵连横,在欧洲的强敌兼亲戚比如说法国、西班牙以及教会之间搞平衡,在不断的签署和平协议和撕毁中来回折腾,伴随着的还把未成年的女儿许配给各国的国王或王子们。看了这个过程,就会了解欧洲的统治者习惯于搞出各种协议,以平衡各方势力,没有强大的武力支持只能签署不平等条约,军队强大以后再撕毁旧的签个对自己有力的。
     
    拉据战的过程非常的有意思,很实用的交战手册。
     
    可是这位Henry 下定决心与罗马教皇决裂另起新的基督教炉灶的原因还是女人,他喜欢上了温良恭检让的皇后的妖娆又有野心的侍女。出于各方利益原因, 教皇不准他离婚。我买到了的第7集,他就开始折腾离婚的安排。估计怎么也得到10集以后才能离得成,中间发生了很多的故事。
     
    后面的历史是这样的,Henry于是奋勇之下,宣布脱离罗马天主教会,引入改革的基督教,自封为英国主教,搞了政教合一。他最终达到目的离了婚,还顺手没收了天主教会的财产,发了笔大财。鉴于英国实力强大,教皇除了口头谴责以外别无他法。从此奠定了英国的欧洲大国地位,是为无心插柳的伟大成果。
     
    而让Henry VIII 搞出这么大动静的女人Anne Boleyn,在几年后被他砍了头。之后,他又砍了另外1任妻子的头,还与2任妻子离婚。成为欧洲历史上最可怕的单身国王。
     
    Henry VIII在世时,在国王的支持下,基督教已经呈燎原之势,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天主教的发展。在他死后,他的3个后代都依次登上王位。当他的大女儿Mary在Henry VIII 的唯一的儿子死后执政,她是虔诚的天主教徒,视基督教徒为异教徒,开始对整个国家进行宗教清洗,杀人无数而得名“Bloody Mary"。在Mary死后,基督教徒Elizabath接任,开始对天主教徒的清算。不止在英格兰,Elizabath成功的征服了苏格兰和爱尔兰这两个天主教国家,从而纳入英国的版图,从而在爱尔兰开始了一直延续到现在的宗教战争。不过,从此英国开始成为世界之强。
     
    虽然宗教战争常常以宗教为名,我所看到的却是发动的领导人对教义的背弃,以及完全不遵循宗教要求的生活与思想。在那时的欧洲,普通人被宗教的选择与认同折磨甚至丢了命,而实际的既得利益者还是鼓吹和传播宗教思想的精神领袖。部分的领袖也被迫逃亡、流放甚至砍头,但是至少获得了名声和拥戴,可是追随者们像蚂蚁一般前赴后继的死去,以极其虔诚的方式维护着他的信仰。
     
    Henry VIII非常热爱宗教,尤其热爱宗教带来的便利。当时的思想家们以宗教的前提去思考,顶多有了人道主义思想的起源。没人感挑战上帝的存在,Henry VIII挑战的不过是罗马教会对上帝和耶稣的解释权。
     
    在100年以后,法国哲学家才开始脱离宗教的桎梏,去真正的辩证的思索。
     
    The Tudor 不仅有健美的俊男美女,更有精美的服饰、宫殿和欧洲风光。在分类时可以定义为战争、历史、宗教、爱情、血腥、阴谋、情色的电视剧。比较怀疑怎么在美国的电视频道上播放。
     
    帅哥主演演的很好,只是以前读的书让我先入为主,怎么也觉的他的形象实在不符合我以前的想象。Wolsey神父演的更好,完整的刻画了一位勤奋、睿智、狂妄、贪婪、控制狂的红衣主教形象。
     
    且看明年会怎么拍下一季。
     

     4 ) 唯一的亮点

    就是奥图尔饰演的教皇保罗三世

    一个演员是否为人认同,很大程度上仰赖于他念白的功力。看看第二季第三季,教皇高高在上的不怒自威、绵里藏针的用心和循循善诱,都在短短几句台词间铺陈展现。岁月沉淀下来的功力,远远不是几张年轻的脸孔和色厉内荏的恫吓可以平起平坐的。

     5 ) 膨胀的王权与可悲的女人们

    我对欧洲的历史了解的并不多 凭着我粗浅的认识,和这部电视剧带给我的感受,在这里写下几行字

    ---王权---

    亨利八世的时代是个王权膨胀的时代,伴随着欧洲宗教改革的风潮,王权开始向宗教权利提出了挑战,并事实上获得了胜利。不论亨利八世进行的英国的宗教改革的目的究竟只是为了摆脱Queen Catherine和一己的情欲,还是为了将英格兰从罗马教廷的控制之下摆脱出来,以更加独立更加灵活的方式发展,他所引领的改革,最终成就了英国国教,成为了新教的一支。而其后正是由于他的子女或是抑制国教宣扬天主教,或是强化英国国教而镇压天主教和清教徒,才导致了大量清教徒逃亡美洲,以及后来由清教徒暴乱而引发的英国革命。可以说英国的革命和美国的建立,都与亨利八世有着不可割裂的关系。当然,这是后话。
    权利是个好东西,几乎每个人都想拥有它,而真正清心寡欲的确少之又少。而一旦拥有了权利,便总会期望得到更大的权利。中世纪的欧洲政治中,时常可以看到宗教权利和世俗权力的斗争,宗教体系和世俗体系纠缠不清。虽然我不清楚着两个体系最初的创建的目的和原因,但是我觉得,从事实上,两大体系的存在,是对双方权利的制约;而欧洲政治就是在这种双方权利的制衡中,找寻着平衡,维持着缓慢的发展。
    宗教统治往往墨守成规;世俗政治则经常变化,但这些变化的方向确不一定很好。宗教思想往往固守于迂腐传统一成不变的礼仪规范,因为维持了这些才能维持住宗教的控制力。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东西方贸易往来,加上世界格局的演变,国家终究要发展,要突破宗教传统的藩篱。世俗统治的灵活性为这种发展提供了可能,于是出现了宗教改革,其实就是世俗力量对宗教势力的挑战。而从长远和整体来看,世俗力量的获胜则是必然。
    但是,矫枉过正,代表着世俗力量的王权(或者说是世俗力量所依赖的王权),在这场改革中,不断的膨胀。当世俗王权摆脱了宗教的束缚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因为,在没有新的强势(比如后来日渐强大的议会势力——其实是新兴商人和资本家势力的集团),谁又能控制住强大的行政力量呢?于是,整个英格兰在亨利八世(还有其后他的女儿血腥玛丽)的脚下战抖。凡是和国王意见相左的,不论先前曾为国王立下多少汗马功劳,都难免一死。Cardinal Wolsey、Sir Thomas Moore、Charles Brandon Lord of Suffolk等等,都相继死去。最后,甚至Her Majesty the Queen也倒在了国王的屠刀之下,这一死,便是一个接着一个。
    王权下颤抖的英格兰,最终送走了亨利八世、血腥玛丽,迎来了爱德华和后来的伊丽莎白一世(也就是在第二季结束时刚刚被宣布成为私生女的伊丽莎白),在伊丽莎白一世时期,英国的政治基本上稳定,国教的正统地位得以确立,英国经济飞速发展,美洲殖民地巩固,文化发达(莎士比亚和培根etc.),英国才进入黄金时代。而经济发展带来的资产阶级的振兴,终于是的王权收到了挑战,伊丽莎白终结了都铎王朝,而其继任者创建的斯图亚特王朝仍然试图维持至高无上的王权,又把英国带入了恐怖之中,而终于在资产阶级的革命中轰然倒地。又是后话了。
    没有制约的权利是可怕的,于是有了三权分立的学说。行政权力的过大,就像过度膨胀的王权一样,会带来一时的变革和发展,但最终引向的还是腐败和恐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的生活水平、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会要求更加平等更加自由的政治,民意一次又一次的推动了英国的发展,也同样推动着世界的发展。
    我们,看到了太多的由于行政权力的膨胀而带来的灾难,立法和司法成为了行政者手中的玩物。我们不希望看到可怕的革命,但是我们也不想永远在膨胀的权力下颤抖。基于民意的制衡的和谐一定就要出现,因为人民正在强大,一定会推动着它一步一步走向现实。



    ---国王的女人们---

    很多人说西方社会自古是个一夫一妻制的社会。这种说法,在看过都铎王朝之后便会不攻自破了。
    虽然基督教义要求一个男人只能由一个妻子,一个女人也只能有一个丈夫,而非婚生的子女理应不具有任何继承权,然而,当国王要求更换自己的王后的时候,连罗马的教廷也曾经准备承认国王情妇子女的权力,这等于事实上承认,一个人可以同时有多个女人。
    在这里,我不是想说东方君王的女人们不可悲,我只是想说,西方君王的女人们的可悲一点不亚于东方,甚至要超出许多。
    在多妻的东方,君王的女人们至少都有一个自己的名号,而中国则还为她们设立了相应的等级制度。至少她们有自己的地位,还可能会母因子贵,成为万人之上的国家的女统治者或者干政者。而在英国,国王公开的和其他女子调情,公开的拥有姘头,而这些姘头,到死也不会有个真正的光彩的名誉,人们只会说,看吧,那是过往的情妇。而她的子女,可能不会有继承王冠或是王室权利的任何一部分的机会,还要适逢同父异母的兄弟姐妹,随时又被厌恶了他们(或他们的母亲)的国王,以及担心他们的兄弟姐妹们除掉。情妇们不要想着能母因子贵,只要国王宠幸你的时候,会给你点好处,就已经了不得了。而当被国王抛弃之后,破败的名声,使得她们几乎无法找到一个合适的夫家。
    不过这个悲惨似乎被伟大的亨利八世解决了。《都铎王朝》中可以看到,亨利八世的王后第一季是Catherin,第二季是Anne,第三季将是Jane。国王自己成为了宗教的首领,终于不用等待教皇来裁决他的婚姻是否合法,他可以,在任何时候,废掉任何一个王后甚至杀掉她们,来为新的女人腾出女王的宝座,戴上绚丽的王冠。国王的情妇们终于有了盼头,终于有了成为王后的机会,看看第二季结束时Jane Seymour兴奋的表情和眼神,完全不记得刚刚有一个用同样方法登上王后宝座的女人被砍掉了脑袋。而后来,亨利八世又杀掉了一位王后,理由为何,可能要看第三季以后的了。而死去王后的女儿,Mary和Elizabeth又先后被剥夺了继承权,被宣布为bastard。
    可怜的Anne,自从和国王结婚,就从来没有得到过好名声,所有人都咒骂她,她的父兄也只当她是获得自己政治利益的工具。而正是她帮助亨利八世从教皇和宗教压迫下解救了出来,实现了亨利八世强大王权,可也正是这强大的王权最终害了她,让她送了命。片子中,Anne临死之时,气氛渲染的异常感人,让人不免为之动容。而杀死了Anne的亨利八世,却也许永远都得不到真正的幸福和心灵的平静了。
    多么的可悲,看似成果,却死的更惨,看似希望,却是无底深渊。专制制度下的女人可怜而又可悲,不论是宗教制度下的永远无法得以正名,或是王权强大时被砍掉脑袋,她们却只能做最为无力的抗争。
    这个世界还是一个男性主导的世界,绝对的平等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做到好好的对待我们心爱的人,让她们的生活远离悲哀,也让我们的内心的到慰藉和平静。

     6 ) 把阴谋讲简单点,把历史说清楚点

    第一季短短十集,断断续续看了怕有半年。拖啦这么长的时间,说明了两个问题:其一,故事不那么精彩,看完一集之后没有连续钻研的兴致,能放放松松去睡觉;其二,每一集的故事都讲得很清楚,印象深刻,隔段日子再去看不至于犯糊涂。

    因此初看的时候觉得不如《罗马》好看,不过全看完以后觉得制作算是精良。

    “都铎”是一个姓氏,“都铎王朝”指的就是这一家人前后110年的统治。这仍是一个封建王朝,但是就在这个王朝手里,英国大治,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迈出了一大步,把欧洲列强远远抛在了后面。

    说起来这个家族,名人可就多了。电视剧是从二代目八卦主角亨利八世开始的,在第一集里面也出现了他女儿,日后凶名在外的女王“血腥玛丽”。那会儿,这孩子的妹妹,日后也是大大出名的女王伊丽莎白还没出世。

    亨利八世已经够凶蛮的了,为啥她女儿也这么猛呢?因为这可怜小孩的爹妈要打离婚......

    英国的国王,亨利八世,喜欢上了这个叫安.博林的女子,脑子一根筋,非要休了现在的王后不可。

    王后是谁呢,她不但深受英国国民爱戴,同时还是西班牙的公主(她娘是当初支持哥伦布地理大发现的那个著名女王)。当时的西班牙可是欧洲强国,经常欺负法国,还曾经联合德国兵一起攻陷罗马,把天主教的教皇都给关了起来。

    这里面还有一大堆八卦就不说了,反正王后不干。西班牙当然也不干,教皇......那会儿正被西班牙恶人和德国恶人追得四处躲避,焦虑啊......也不支持。

    英国大主教沃尔西刚刚竞争教皇失败,他是想尽了法子要想在离婚案上遂国王的意,以保证自己在英伦的势力。但是他的种种努力,始终没有什么成效。

    安.博林的家族这就紧张了。要知道博林老爷有两个女儿。他先是教唆大女儿献身给国王,哪料到被国王吃了以后没几天就扔了......于是再次献上小女儿,只不过叮嘱她说,怎么也要想点法子吊着这个男人的胃口才成啊。安于是一直守身如玉,魅惑成功,可是真要上位......王后哪里是那么好扳倒的哟......

    于是各方势力就陷入了僵局。

    这要是倒退100年,估计英王就得低头让路。而且在过去的100年,也不知道有多少国王低头让过路呢。但是现在,时代已经不同了:在德国,路德教派掀起的宗教改革已经如火如荼。

    这新教在英伦的代言人是克伦威尔(后世用铁血征讨了整个英国的克伦威尔的祖先)。这时候他还年轻,正是国王身边的顾问。他认为天主教的神职人员全是人渣,天主教的教义也早就腐朽。

    因此,他找到安.博林嘀咕,给国王进言说,凭啥要听罗马那帮老朽的话呢?新兴的基督教说啦:国王自己觉得该咋办,就咋办呗。

    亨利估计也不是啥虔诚信徒,他当然超级喜爱这个对王权极为有利的教义。

    这时候,一个公开的法庭审理了国王离婚案(厉害吧,瞧瞧人家的王可怜成啥样儿了),罗马的使者最后说,不。

    那后果就是,夹在中间的跋扈主教沃尔西彻底倒台,对手博林家族上升。而罗马,从此失去了英国。

    电视剧的第一季到此结束。

    后来...

    国王离婚,娶了安。整个英国倒向了新教。后来国王喜欢上别的女人了,安就被砍头。电视剧的第二季到这里结束。

    后来,统共算起来,这个国王前后一共有6个正式结婚的老婆,其下场分别是“离婚、砍头、病逝、离婚、砍头、改嫁”......因为一夫一妻制,看起来这个八卦国王把整个教廷和神学院折腾得够呛......

    后来亨利和西班牙王后的女儿玛丽上台,天主教复辟,杀了很多人。

    后来亨利和安的女儿伊丽莎白上台,新教复辟,杀了很多人。那是莎士比亚生活的年代。

    再后来...

    不论这些男人们和女人们如何,那些宗教领袖们又如何,草民们又如何,总归是新教胜利了,并且传播到新大陆,大英帝国富强了。

    -------
    欧美拍的片子,一点也没有什么大义和理想,有的全是八卦和对私人利益的考虑。所谓历史事件,里面所有的事情其实都是人事,卷入漩涡的各人都从自己出发、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挣扎。

    可是他们也并不单打独斗,而是审时度势,各自寻找机会和盟友来一起折腾,分分合合,直至胜利。

    宏观上看起来,可不就是历史的大趋势。

    手头上有关于美国宪法的那段历史的介绍,看起来也是这样的感觉:与会的那些各州代表们的发言和争执,大多数也都是关于本人、本州、本阶层的切实利益的殚精竭虑的维护。每个人都真正维护自己的利益,历史自己会知道该怎么走的。

    -------
    网上有不少朋友对着里面的宫廷和阴谋嗤之以鼻......我的看法是,那时候的欧洲,国王被教廷压制着并不能为所欲为,后宫里面又是一夫一妻制,况且一个国家的大小也就当我们一个省而已,这能折腾的资源和舞台确实就小些。

    再加上人家编剧为了把故事讲清楚,其实是把很多阴谋的细节都撇去不谈了......

    嗯,这样比较直线条的阴谋好啊,我们这样单线条的脑子也能看懂了,多好。

    ------
    官方网站
    http://www.sho.com/site/tudors/home.do?source=shocom_nav
    这个链接是官网的人物说明
    http://www.sho.com/site/tudors/characters.do

    《淑媛》对几位女王和公主的介绍
    http://blog.2008.qq.com/qzone/622007475/1218700814.htm

    天涯小筑的政治经济形势背景材料
    http://donatino.skygate.cn/post/21/1304

     7 ) The Tudors,都铎王朝,一个蓝胡子的历史

    "You think you know a story, but you only know how it ends; To get the heart of the story, you have to go back to the beginning".这是电视剧都铎王朝第一季片头中的一句话。The Tudors,一部讲述英国都铎王朝历史的电视剧。都铎王朝是英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个王朝,都铎王朝的国王/女王是英国历史上最有文化的国王。在金雀花王朝的末期,玫瑰战争不仅耗尽了英格兰的资源,也耗尽了金雀花王朝的继承人。于是一个远房的理士满伯爵亨利就成为红白玫瑰两派和解的选择,他就是亨利七世,都铎王朝的第一位君主。亨利的父系是都铎家族,一个原子威尔士的小贵族家庭。母系来自兰开斯特家族,也就是玫瑰战争中红玫瑰。为了和白玫瑰约克家族达成和解,亨利娶了来自约克家族的伊丽莎白,就这样达成王朝和解。

    按说电视剧叫"The Tudors",就应该从Henry VII开始说起。俺本来打谱从Wars of Roses末期开始看呢,心里琢磨说不定还能看到Richard III;没想到电视剧一开篇就使Henry VIII了,Henry VII的儿子。都铎王朝从来就不是一个多产的王朝,像金雀花的爱德华三世一下有7个儿子这种事儿可是见不着了。Henry VII没有早夭的儿子只有两个,Athur和Henry。Athur理所当然是王位继承人,因此亨利七世早早就为小Henry安排好了前途:进教会。小亨利于是接受了很好的教育,那会有文化的人可都是教士。没想到Athur没等到继承王位就呜呼了,于是小亨利成为王位继承人。小亨利不仅继承了王位,还继承了哥哥Athur的妻子,阿拉贡的凯瑟琳。电视剧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小亨利,也就是著名的蓝胡子国王Henry VIII,一生娶了6个老婆。英格兰那会可是一夫一妻制,也就是说,Henry VIII结了6次婚,但他却只离了两次婚,神奇吧。关于亨利的六位妻子有一个口诀,那就是著名的“离婚、砍头、死,离婚、砍头、生”,这说的就是6位妻子的命运。电视剧的第一季讲的就是头两位妻子,离婚一世凯瑟琳和砍头一世安博林间的故事。

    如果你看过莎士比亚的历史剧本《亨利八世》,你对这部电视剧的第一季会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俺已经记不太清楚莎士比亚剧本里托马斯·摩尔有多大比重,但在电视剧里摩尔的戏份很大,这可能是比较大的区别。莎士比亚的历史剧有很多,俺个人认为《亨利八世》是其中最差的。莎士比亚生活在亨利八世的女儿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因此在《亨利八世》这个剧本里就不免要拍一拍伊丽莎白她爸她妈的马屁,这也让《亨利八世》这部剧意思不大。俺当年看玫瑰战争的历史看的一头雾水,当时没有方便的互联网,文本资料少得可怜。而莎士比亚的历史剧有很大部分都在玫瑰战争期间,于是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就成为搞清楚历史的方法之一。记得当年看到《亨利八世》剧本最后伊丽莎白出生那段简直肉麻的掉了一地疙瘩,也很同情莎翁当年的境遇。闲话说了一地,接着说电视剧。如果你不了解那段历史又想好好看电视剧都铎王朝的话,莎翁的《亨利八世》是一本不错的入门。

    电视剧里Henry VIII的扮演者是Jonathan Rhys Meyers。这位帅哥出演过Alexander和MI:III,但是俺却对他一点印象也没有。这次在电视剧里Meyers真是翻身了,这位简直就是Henry VIII复活,演得太好了。Anne Boleyn的扮演者是Natalie Dormer,一位戏剧演员。在片头里有安博林回头的场景,Dormer的眼神充满了魅惑,那种勾魂摄魄的感觉让人浑身酥软。Dormer的Anne Boleyn棒极了,举手投足间的吸引力洋溢着真个屏幕。电视剧里比较大牌的演员可能要算Sam Neill,他扮演Wolsey大主教。Wolsey在莎士比亚的《亨利八世》中是一个反面人物,电视剧的描绘应该更加接近真实——一个伟大的外交家和人文主义者。在第一季里,Anne Boleyn成功的击败Katherine,Wolsey也被砍掉了脑袋。在随后的第二季里,亨利八世唯一一位正常死亡的妻子,Jane Seymour登场。简·西摩据说是亨利唯一的真爱,她也为亨利剩下了唯一一个男孩。Jane Seymour出现后,Anne Boleyn登上断头台就成为或早或迟的事情。在托马斯·摩尔的脑袋被敲掉,亨利和教皇正式决裂后,Anne Boleyn也掉了脑袋。真可惜啊,Natalie Dormer这么迷人的一位女子,在下一季中将不再出现。

    Henry VIII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比如说,他起先为了捍卫天主教用拉丁文写了一篇批判马丁·路德的文章,而后来为了和Katherine离婚竟然和教皇决裂。这件事简直就和先帝爷干的一样漂亮,从此英国教会独立,称为“圣公会”,因为它既不是天主教也不是新教。其实俺倒觉得英国教会就是一个不听教皇听国王指挥的天主教会。亨利和Katherine生了一个女儿Mary,在和Anne Boleyn结婚后,他宣布Mary为私生女,剥夺了她的继承权。而在处死Anne Boleyn后,他又宣布他和Anne的女儿Elizabeth为私生女,而且也剥夺了她的继承权。直到他的晚年才恢复这两个女儿的继承权。亨利和Jane Seymour生下了亨利唯一的儿子Edward,也就是以后的Edward VI。Mary,在年轻的Edward死后继承王位。Mary作为Katherine的女儿笃信天主教,她在位期间宰了无数新教人士,因此被称为Blood Mary。Blood Mary现在为人所知是因为一种鸡尾酒,鲜红的颜色让它得名血腥玛丽,俺估计喜欢喝这种酒的同志没几个知道这种酒名字的血腥背景。Mary死后,Elizabeth继承王位,她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伊丽莎白一世,号称童贞女王(Virgin Queen,著名的弗吉尼亚州就是献给这位童贞女王的而得名的)。既然童贞,就当然没有子嗣,都铎王朝断绝。接下来是多灾多难的斯图亚特诸王登场。

    Henry VIII有一个姐姐一个妹妹,分别叫玛格丽特和玛丽,电视剧里把这两个人物合成了一个,叫着玛丽的名字做着玛格丽特作的事情。Henry和Mary关系极为密切,很是疼爱这个妹妹,著名的Rose Mary号战舰就是用这个妹妹的名字命名,而Henry的女儿Mary的名字也是从妹妹而来。Henry的这两个妹妹对以后的历史有着重要的影响,比如说差点当上Queen的Lady Jane Grey就是Mary Tudor的外孙女;而另一个Mary of Scotland,斯图亚特家族的玛丽,是Margaret Tudor的孙女。以后斯图亚特王朝继承英格兰的王位全靠这位Mary of Scotland呢,而英格兰和苏格兰合并当然也是靠她。电视剧里把Henry的两位姊妹合二为一,不知道以后怎么办。The Tudors不会拍成Henry VIII一个人的故事吧?按照现在的进度来看,The Tudors Season 3应该能够把离婚二世和砍头二世的故事讲完。回到开头,"You think you know a story, but you only know how it ends; To get the heart of the story, you have to go back to the beginning",这句话是这部电视剧的编剧所写。编剧Michael Hirst是著名的历史剧编剧,他在2007年的电视剧“Elizabeth: The Golden Age"大热。《伊丽莎白:黄金时代》讲的是都铎王朝亨利八世女儿伊丽莎白一世的故事,因此才有开头的那句话:你认为你了解这个故事,但是你仅仅知道故事的结尾;要想抓到故事的精髓,你必须回到开始。呐,就是给自己做个小广告呗。

    "The Tudors"是俺看过的最好的历史剧,画面华丽,人物丰满,故事进行如行云流水,又像水银体温表掉在了水泥地上。看了这部电视剧之后,国产电视剧就更没法看了。《食神》的最后,评委大大感慨让她吃到了如此的美味,淡淡的洋葱让她心生忧虑:以后吃不到这么好吃的东西怎么办?俺现在也有这种感觉,“洋葱,我放了洋葱”,以后没有这么好的电视剧怎么办?只好苦苦等待第三季的到来。最后提一句,音乐很棒!

     8 ) 迷雾中的那个人----Thomas Cromwell其人

    电视剧《都铎王朝》的观众可能在第一季还没有特别关注Cromwell这个人。导演选择了一个反面形象的演员,而编剧也把他塑造成一个善于钻营、趋炎附势的小人。但这个小人却最终成为亨利八世后期的权臣,并以英国新教的奠基人被铭记。

    2009年英国的Man Booker小说奖得奖小说《狼宫》(Wolf Hall),正是以Cromwell为主角,并以他的视角来解读亨利八世的这一段历史。史料告诉我们的Cromwell是这么一个人:出身于铁匠之家,从小善于打架斗狠,却又聪颖好学;少年时离家出走,在欧洲多国流浪,当过雇佣军,跟着纺织品商贩学做生意,对银行业务(与当时商品贸易息息相关的行业)也非常了解;精通法律,拥有律师身份;后为红衣大主教Wolsey所用并加以器重。

    Cromwell之所以来到亨利八世身边,正是由于Wolsey的推荐,或是在帮Wolsey去国王那儿跑腿时开始。这一点,在历史上应该是不容质疑的。

    历史解读的分叉在于Cromwell在来到亨利身边之后,是如《狼宫》小说中所刻画,不遗余力地帮助已经失宠的红衣主教争取权益;还是如《都铎王朝》电视剧中所演顺水推舟、投靠红衣主教的敌人Boleyn家族,对红衣主教之死视而不见甚至落井下石?

    以Cromwell当时尚未显赫的身份,以他精明的为人,在历史潮流变化难料、权利斗争瞬息万变的那些日子里,他的立场没有任何官方或私人文献流传下来,并不出乎意料。于是六百年后我们如何来猜测、揣度他当年的心思,大约只能用两个方法:

    方法一:唯结果论。在经过了围绕亨利八世离婚事件的权利斗争之后,Cromwell成为最后的赢家。甚至在暂时的胜利者Boleyn家族也随着Anne Boleyn的被斩首而沦陷后,仍然屹立不倒,可以推断他应该是唯君命是从,国王偏向谁他就支持谁,国王放弃谁他就放弃谁。因此可以推断他是个政治嗅觉敏锐、政治手段犀利的实用主义者,而不是纠结于“忠孝不能两全”的道德家。

    方法二:唯出身论。野草的生存能力肯定强于观赏类植物。因为野草的使命就是生存,而不是其它什么劳什子,比如说看起来比较美,闻起来比较香之类。像Thomas More这样出身世家、一心向佛(上帝)的人,可能会为信仰而折腰,但是像Cromwell这样从社会底层奋斗上来的人,如果没有灵活的头脑、灵活的立场和更加灵活的身手,早就死了一千次了。

    综上所述,本人倾向于认同电视剧对Cromwell为人的塑造。但是也必须指出,他能够在几十年的政治变局中立于不败之地,一定也有异禀过人之处,绝不是一般的小人都可以做到的。

    说到底,小人还是君子,伟人还是枭雄,纯粹是价值观的判断,而价值观,并不是一个全世界古今中外统一的度量工具。

    迷雾中那个人消失早已在历史的烟尘中,而他深谋远虑或助权为虐的所为,造就了一个财库富有、王权强大的英国,从此后它将从偏居一隅的岛国,走向称霸欧洲之路,直至到日不落的辉煌。

     短评

    第一季就那么戛然而止不是非逼我看第二季吗?可是某人貌似第二季不大能看,不要胡子啊!片头那似笑非笑的清秀的小样子结结实实的闪了我好几次。正好补补英国历史,戏里帅哥成群。只是里面的女人们啊,亨利他妹像他妈,他老婆像他妈,Anne是不老,长得还像动物。

    2分钟前
    • MaxZ 等等等等
    • 推荐

    人道主义,欧盟,滚床单……倒不是说他扯淡,太美国腔调是个问题,尤其是演员说gonna的时候。那个时代不扩张而缔结和平条约会名垂千古这个论调……要把我感兴趣的时代拍的这么寒是有点强的。大事件上年代有些出入,小事件就更張冠李戴,最重要的是人物性格的歪曲简直让人恼火。

    5分钟前
    • 有未始有始也者
    • 较差

    人物很立体,无特别荒唐的剧情。那么英国范儿的一个戏貌似居然是美国人拍的,擦!

    9分钟前
    • Wikieepedia
    • 推荐

    比起罗马和斯巴达克斯来确实粗糙了些。虽然是冲着小乔和亨利看的,但我最喜欢的三个剧中人是凯瑟琳皇后,红衣主教沃尔西以及可爱的卷毛威廉,可惜的是三人都命运多舛,早早结束使命。

    12分钟前
    • 盲忙
    • 推荐

    受小说和电影《鸠占鹊巢》影响太深,觉得这结尾草草的怪怪的。

    15分钟前
    • 开开!
    • 推荐

    除了ooxx就是xxoo 主角们倒是很养眼 服装也好 就是看不下去 找不到意思

    17分钟前
    • 宇宙唯一女盆友
    • 还行

    整个一淫乱史。

    22分钟前
    • spielmann
    • 还行

    布景服装美轮美奂,宫廷的荒淫腐败表现充分,甚至无必要的过于充分。国家之间的权利角斗最为精彩,亨利八世的反复无常和虚伪很清晰。主教沃西是最有意思的人物。

    26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尽管人物角色相对一部历史大剧来说有点少,但还是值得一看

    29分钟前
    • Tiger
    • 推荐

    第一集有点小雷,剧情拖沓,凯瑟琳老得像亨利的妈似的。。。

    33分钟前
    • violet hill
    • 还行

    论情绪管理的重要性,看着亨利不断咆哮,简直想一巴掌扇过去,让他安静下来。小玫瑰和权游里的感觉差好多,十六世纪的英伦贵族服装实在是太难看了。王权和教权的争斗倒是好看的。

    37分钟前
    • 花落花开自有时
    • 推荐

    人家是奔着一帮古典美男去的好吗?

    40分钟前
    • 推荐

    英国国王离婚记,离了整整一季,到最后也没离完,且待下季。

    44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虽然不是历史,但借机了解历史

    47分钟前
    • 笑着流泪
    • 力荐

    Jonathan簡直就是極品男好不好 帥慘了 權利制衡和電視劇主次分配的很平衡。

    51分钟前
    • Lim-ah
    • 力荐

    权利的游戏……可怜的沃尔西啧啧,如果查尔斯来演亨八就好了,帅啊……据历史记载王后是很宽容淡定且很有爱心的,所以好女人往往没有好下场,坏女人则是呼风唤雨撒豆成兵。真的不喜欢男主长相啊!!!!!!

    54分钟前
    • 更擅长摆烂
    • 还行

    纯粹是抱着对小乔的花痴来看中途还翻了高三的历史笔记才记起英国通过至尊法案政教合一的阶段。可惜小乔在剧中过分不讨喜整一个二百五没脑子鸡巴指挥大脑的国王,还是说那时候人类也并未进化的拥有自我完整人格令人唏嘘啊。

    55分钟前
    • 41shoots
    • 还行

    演员太好了。一直知道JRM很棒,他的intensity太出众了;Sam Neill也太棒了,从中饱私囊到邪恶嘴脸到pathetic到最后接受命运,每一种状况的表演都很棒啊;小玫瑰也不用说了。亨超很帅但是相比之下演技呢?女王也演得很好。但其他主要演员就很一般。另外,不是很喜欢剧本。我更想看更加own自己故事的剧本。但是经常感觉很多剧情就是“这是史实,我要插一段”的感觉,没有跟人物动机有机结合,或者说,很多角色从历史来看可能很难确定动机,剧本就放弃了或者说得模棱两可

    60分钟前
    • 🔒⛓️Nemik
    • 推荐

    一边看连续剧一边翻阅真实的历史记载是件很有趣的事;服设非常华丽;本季中很喜欢的人物是玛格丽特•都铎和沃尔西主教。

    1小时前
    • 力荐

    自从接受ROME洗礼后彻底沦陷在历史剧里 可惜和ROME一比缺憾无处不在啊

    1小时前
    • 账号弃用
    • 还行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