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在播放:摇滚电台-HD中字
    当前位置:首页 喜剧片 摇滚电台

    摇滚电台

    评分:
    0.0很差

    分类:喜剧片美国2019

    主演:约翰·罗宾森,埃里克·罗伯茨,希瑟·玛塔拉佐,达尔莱尼·凯茨,里奥·菲茨帕特里克,奥克斯·费格雷,Mike Sutton,Hannah Kurczeski,Michael Fegley,Preston Edwards,David Lee Denny Jr.,Jacinth Headlam,Michael Everett Johnson,Valerie Bittner,Martin Ewens,Maxwell Scott 

    导演:Zeke Zelker 

    猜你喜欢

    • HD

      猫狗武林

    • 怪兽大学

    • HD中字

      美国小说

    • DVD

      浪漫岛屿

    • HD

      弗兰西斯·哈

    • HD中字

      爱情敏感地带

    • HD中字

      爱情傻瓜

    • HD中字

      超级小郎中之鲛人泣珠

     剧照

    摇滚电台 剧照 NO.1摇滚电台 剧照 NO.2摇滚电台 剧照 NO.3摇滚电台 剧照 NO.4摇滚电台 剧照 NO.5摇滚电台 剧照 NO.6摇滚电台 剧照 NO.16摇滚电台 剧照 NO.17摇滚电台 剧照 NO.18摇滚电台 剧照 NO.19摇滚电台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Times are tough, listener-ship is down and Clarence Lindeweiler needs to come up with a plan to save his struggling alternative rock radio station...

     长篇影评

     1 ) 自由本是件肤浅的事

    昨晚回到宿舍就已经快过零点了,懒懒的,实在不怎么想继续看书,想着看部没什么营养的电影消磨下时间就早早洗洗睡了。 基于这样的原因,才选择下了很久的《海盗电台》,然后出其不意地心澎湃了一把。 “地下电台”是个历史悠久的概念,即使在我们的教育中,地下电台也并不陌生。举凡海内外,说起地下电台,总是与红色政权、革命、民族解放这些概念联系在一起,同20世纪中叶那段血雨腥风的历史共沉浮。 记得读小学的时候,一次去上海广播电台,直播间大门口有荷枪警卫把守,甚为震惊,心想不就是播播新闻报纸摘要,990广播,百灵鸟广播么,又不是市政府。大人们开玩笑说,如果要占领一个国家,第一件事情就要先把电台给打下来……或许直至互联网诞生之前,电波应该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最高效的媒体工具,毕竟不是谁家都买得起二十九寸大彩电,但是路边摊一个调频收音随声听的价钱,比一份新奥尔良烤翅都贵不了几个子儿。或许故此,空中话语权的争夺战,成了所有战争中另一条至关重要的隐形战线,地下电台象征着彻底而绝对的自由,它可以横越所有洋海高山,所有的铁丝网和禁令,冲破一切阻隔,在空中穿梭传递着信息,因此成为了最具革命性颠覆性的象征符号。 风雨飘摇的革命年代过去之后,正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地下电台也理应伴随着烈士们的鲜血与传说共同沉寂,走入博物馆。但《海盗电台》告诉我们,即便是经济昌盛国泰民安的和谐年代,即便是繁荣似锦的60年代英国,自由永远不是一纸红头文件,一句合法的口号,或者一尊纪念碑那么简单。60年代的英国人,认为追求自由的需要从来不能停止,更不会伴随着民族自由的实现而走到尽头,还有其他甚至更多的自由需要被唤醒吁求,并用同样的热情与疯狂去追寻,那不一定必须是高尚的,复杂的,形而上的,可以仅仅只是听音乐的自由,听摇滚乐的自由。 在当下自诩自由已经多如高速公路上的废气的和谐社会中,正是因为这个理由,才令屏幕前的观众心有戚戚然焉。当然影片鲜艳的色彩,夸张的服饰,经典的音乐,舒缓有致的节奏,轻松明快的调子,煽情的高潮,骨子里的英伦浪漫喜剧范儿,还有那一群有爱又型格的老男人们……都可以是让人爱上这部影片的理由,但总有那么一些其他的,有足够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才让上述这些因素变得更可爱,才让我们心甘情愿地沉醉在剧情之中,跟着他们一起欢笑,一起屏息,一起默哀,一起流泪。对于并不属于,也未曾见证经历过故事所发生的年代的我们来说,海盗电台是一个我们承受不起的乌托邦,它代表的不过是一个最简单最普世的梦想,无论我们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没有什么能阻止我们追求个人自由的自由。或许有一天,当我们能够实现这一点,并能够尊重宽容每个人拥有同样追寻自由的权利,才可以实现真正的天下大同吧。 海盗电台确实是肤浅的、商业化的、非摇滚精神的、讨巧的、程式化的,甚至可以说是媚俗的,但这并不妨碍我给它打上五颗星。让我们把摇滚精神留给音乐人,把文艺电影留给影评家们,把什么是真正的自由的争论留给哲学家们,把实现自由的范畴的讨论留给伦理学家们……然而追寻自由,争取自由,渴望自由的权利是属于每一个人的,因为自由本是件肤浅的事。

     2 ) 删了恶心的部分,很好看的超长mix MV一部

    【按】大半是摘抄,那天弄好不知道放哪儿,索性作罢,刚才不下心又找到了,就来贴上一帖。


    看完片子,不爽,于是挑了豆瓣前五页三星以下的评论,不多,却都说的挺靠谱,且有人妙语连珠。

    四星五星的,姑且认为大家都太渴也太可怜了,人家海盗电台有人说fuck,我们只有HX的豆瓣电台和充斥着阳痿广告的电台,奶奶的,于是失去了冷静的判断力。或者,是一种情结的满足,于是真觉得有意思。所谓爱上别处的生活,爱的不是某种生活,而只是别处。那艘船就是他们的别处。

    我的观点如本文标题,有些镜头还是很漂亮的,摄影和剪辑都有出彩的地方,音乐就不用说了(只是挑一些牛逼的老歌串串,有一亿人可以做到)

    太多恶心的内容了,比如所有正儿八经秀精液的和空不垃圾I love R'nR' die for music的;连青春都不生猛,娘兮兮的。另外这部电影对女性的态度令我很不爽,傻屌崇拜的厉害,搞得我看的时候连性欲都很低落。“山寨泰坦尼克+粉丝是多么有用啊!”的结尾,简直就是瞎逼烧钱。

    说实话太让我失望了。不装逼的说,《真爱至上》那样水准的主流温情喜剧我超爱的。理查柯蒂斯怎么堕落的这么厉害。生生浪费了我钟爱的销魂老戏骨比尔奈伊。

    我是不是该怀疑这部电影不是赞美摇滚的,它根本就是反讽的。它要说的就是:摇滚除了能让人在麻木的现实中YY一下,爽一把,骗几个妞儿,别的也干不了什么了。而大家爱的,就是这点精液+精神鸦片,瞎逼崇拜崇拜,再糊弄糊弄自个儿。

    不过,有一句台词超爱的,私人青铜老师的“最亮点最英国”点出我的心声:西蒙同学说,老婆跑了我之所以活下来,因为我为音乐而生,我也能为音乐而死。我正一阵恶心,哪知那个小个子新闻联播说,我为新闻和天气而死。至少是为天气。这句台词太英伦太牛逼啦... @摇滚还是失败者大聚会 http://www.douban.com/review/2360778/


    以下摘自豆瓣评论。马克用

    诚然,摇滚这个常和性与酷沾边的词汇,略带神秘而又很难解释清楚,于是乎一大堆的青年蠢蠢欲动,仿佛哥摇滚了就是酷,哥摇滚了那姑娘就那啥了。 from 小角色 @教你如何成为一名伪摇 http://www.douban.com/review/2367860/

    昨儿一朋友跟我说了一句话“摇滚乐是好多人的G点,稍微碰一下就射了”,我身边也有这样的人,他们的观点是跟摇滚乐沾边的就不是傻逼,但凡有人喊一声“摇滚”,他们准不假思索的喊“万岁”并且痛哭流涕,可能这电影是拍给他们看的,摇滚乐里没傻逼么?有,多了去了。 from 鲍勃辛 @珍爱生命 远离烂片 http://www.douban.com/review/2585403/

    希望有人能告诉我这不电影怎样看才能好看,我现在还坚定的认为把屏幕关掉看这部电影是最好的选择。 from 狩魔猎人 @真让我伤心啊!http://www.douban.com/review/2307817/

    摇滚乐来自生活,没有发自生活的情绪只能停在摇滚乐的表皮。此片的生活在哪里?在船上?之所以在船上,正是制作者无法在生活中反映摇滚乐的影响,干脆取巧把故事的矛盾安排在脱离生活实际的船上。扒掉那层比基尼,剩下的就是瘦骨如柴的肉体,我看着,没有欲望。此片,煽情来的赤果果,就像类似“团结就是力量”的口号,你们欢呼吧。 from 早米庵 @摇滚乐就是文青的潜规则 http://www.douban.com/review/2302126/

    我们来分析一下此片中比较high的因素:一:大量的老歌儿。对于不知道为什么喜欢怀旧为什么喜欢摇滚的怀旧青年而言,这就是大量的tits和hips,本能的刺激。二:以摇滚的名义互相操。对于当不上骨肉皮以及当过骨肉皮的朋友,这里属于拉近生活距离的手法,就好像毛片儿里虚幻的都是上门送外卖的诱奸主人公,让男的女的都觉得自己也可能赶上一样。三:打着摇滚的旗号做宁死不屈状。这个类同于被容嬷嬷扎针,纯粹是自找SM,而且极假。不过,快到高潮的时候哪管那么多,只管看就是了... from 死人青铜@手淫片儿之一 http://www.douban.com/review/2373887/

     3 ) 千帆竞逐,摇滚不灭

          有些电影,你要上它那个“道”才能理解它的乐趣,比如《海盗电台》,当一些人说这是部“傻片”,如何如何烂时,却依然挡不住相当多的摇滚迷泪流满面的将这部电影捧上神位。首先表态,我爱死了这部电影,看到最后千帆竞逐的场面,我也有了想哭的冲动,所以看到有人骂这片如何傻时,也难以理智的想回骂,娘的,你他妈听摇滚吗?!

        有些电影,以一种情感感染人,比如这部《海盗电台》,你有被深深代入到影片的感觉,那两个小时,你的脉搏几乎随着这部电影的节奏而动,已经不会再去从什么剧情、摄影、导演、演技之类的角度分析这部影片,而就是凭着一种纯粹的感觉,因为这部电影让我很high,所以我也要想大家力荐。这是部极具摇滚精神的电影,它的反叛,它的自由,它的率真,结合同样具有自由精神的“海盗”二字,更是如此。“海盗”如今已经抽去了早期那种杀人放火的杀气,更多蕴含纵横海洋的自由精神,比如《加勒比海盗》里面以杰克船长为首的一帮神经质海盗(有趣的是,本片的船长正是《加勒比海盗》中的章鱼船长戴维琼斯),比如现实中,瑞典甚至有以网络分享为纲领的“海盗党”开始登堂入室,正式进入政治生活,让无数反盗版的大公司们窘迫不已。在20世纪60年代,有这样一群海盗,他们没有使用刀戟,没有使用枪炮,凭借一种叫做“摇滚”的音乐,“挟持”了无数人的耳朵和心灵,这是一艘自由之船,一个乌托邦的世界,我已经看了太多描述未来世界如何可怕的反乌托邦电影,所以当看到这样一艘自由之船凭借声音让无数个体组成摇滚乌托邦的时候,怎能不感到激动?

        船上的诸位都是些肉体凡胎,在他们身上你看不到“高尚”,只看到率真,有时候他们尖酸刻薄,有时候又真情流露,有时候游戏人生,有时候又豪情万丈,他们也会为了女人争风吃醋,但是也会为兄弟两肋插刀,最后心有芥蒂的兄弟也会重归于好。这是多么纯真的画面,大家想哭就哭,要哭的尽情;想骂就骂,要骂的过瘾;想笑就笑,要笑的痛快;当然,想XXOO,也尽情的去XXOO。自由的声音常常让权威恐惧,本片将这种力量浓缩到一位部长身上,一位立志一年内关闭海盗电台的部长,他歇斯底里,他张牙舞爪,他使劲浑身解数想要关闭电台,而它的手段一个比一个卑劣,也更反衬出那首自由之船上的人们是多么纯真。终于,眼看他要得手了,当他手持红酒,与家人在收音机旁得意的等待着电台最后的广播时,哪里想到DJ以让拥趸流泪的语言抒发一阵离愁别绪后,立刻就高呼“let’s rock!”,那一刻,少数官僚的恼羞成怒和多数拥趸的欢呼雀跃形成鲜明对比,自由的精神在那一刻喷薄而出,势不可挡。海盗永远不会被陆地的法律束缚,摇滚乐也不会因为一些官僚的恼羞成怒而停止,一群那么可爱的人们在坚持,在梦想,而这种精神也深深带动了更多人,在影片的末段,海盗船遇到海难,眼看即将沉没,而当那部长不愿施救,露出他最后血腥的卑鄙时,船上的勇士们还在坚持广播,船上还有人视珍贵的唱片甚于他的生命,他们簇拥在船头,本来意外将迎来死亡,没想到却引来了国王般的拥戴,相信不只是我被最后那么多人自发驾船前来营救他们的场面所感动,那一刻,他们成了王,民众选择了他们,选择了摇滚精神,而非官僚的思想。最后,大家高呼“Rock 'n ' roll!”时,也喊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在迈克尔杰克逊死后,我就曾经写出我对他价值的看法,“国王有两种,一种是在众人拥戴下坐上宝座的;一种是拿着刀枪抵着众人拥戴他坐上宝座的,迈克尔是前者”,“一个黑人小男孩,竟然凭借歌喉和舞步,成为美国的时代象征,成为一代人精神塑造的重要一环,成为让政客们汗颜的真正的人民国王。”,海盗电台的精神同样如此,他们以自由的声音感染陆地的人们,让千万人汇成摇滚乐的海洋,沉没的只是一首破旧的船,但是那种精神永不沉沦,所以,在今天,更多的电台在播放摇滚乐,而在60年代后,摇滚乐领域也继续涌现更多明星,让更多的人去享受这样的音乐,包括中国人。中国的摇滚乐在经历了20世纪末的一阵高潮后,如今正处于一种混沌期,处于一种大家戏称的“土摇”、“穷摇”阶段,但是我相信混沌中总是蕴含着力量,你看和我一样有那么多中国青年被这部讲述英国60年代摇滚文化的喜剧激动的欢呼雀跃就知道了。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56288b02bfa843064bfb518d.html

     4 ) 这是最好的时代么?

    这就是政府的意义,你不喜欢什么事情,你就出台一项法律把它变成违法的。政府反对人们自由。——这是多么牛逼的台词啊,还好《海盗电台》是一部英国电影,否则我连感慨它牛逼的权利,都没有。
     
    不止一个朋友,在看完这部影片或者仅仅是看到海报的时候,都言之凿凿表示我一定会喜欢这部电影。还真让他们说对了,这种洋溢着英伦范儿、搞点小文艺、充斥音乐和激情、构筑一个理想国的电影,重点是结局还不是悲剧,那真是每一帧画面、每一句台词都卡在了我堕落的审美情趣上。
     
    《海盗电台》的故事夹杂真实的时代背景和荒诞的虚构主体,一群行为乖张、性格各异的家伙,在一艘公海上飘荡的船舶上,建立了一个24小时不间断播出的草根摇滚电台,以这种方式来对抗英国对民间电台的管制,并借此愚弄BBC每天只肯播放45分钟的流行摇滚节目的愚蠢和保守,这一切的桎梏和反抗,只因为摇滚和嬉皮在当局看来是“下流而肮脏”的。电影的主线人物是被母亲送上船寻找未来的年轻卡尔,而爱之船上的几乎每一个DJ都得到了足够释放光芒的空间,连那个唯一的蕾丝边女厨子也不例外。
     
    从时间节点上,《海盗电台》几乎是《这就是英格兰》的前传,整个大不列颠帝国还在60年代的保守中摇摇欲坠,从气质上,《海盗电台》则是《制造伍德斯托克》的英伦版。
     
    导演理查德·柯蒂斯和李安一样,在缅怀了摇滚乐作为社会改革急先锋的伟大和不朽同时,以青春的放纵为旗帜,以狂欢的有序为底线,歌颂了记录他们成长的美好60年代。唯一不同的是,局外人的李安以自己的方式解构了真实存在的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他越是试图还原历史,越处处显露出自己的主观臆断,谁让他当年只是守在收音机旁来感受摇滚乐摧枯拉朽感染力的一名台湾学生呢。而身处时代洪流其中的理查德·柯蒂斯,反倒是在电影中小心翼翼创造了“海盗电台”这样一个虚拟载体,不过,我相信那些诸如两代台长桅杆对决、新婚17小时别妻等看似荒诞不羁而又让人激情澎湃的细节,一定都有时代真实的摹本。
     
    看《海盗电台》最大的乐趣是在表达一个相对严肃的主题时,影片用了憨豆先生式的英式无厘头幽默,这也让影片后段诸位DJ誓与电台共存亡,捍卫摇滚“Rock&roll”的狗血台词也变得举重若轻起来,那句堂吉诃德式的“我是为音乐而活,但现在没有活着的理由,我愿意为它而死”,轻易地让我热血沸腾并心生向往。影片的另外一个卖点,则是贯穿影片始终的60年代伟大的英式摇滚流行乐,从经典到不能再经典的Skeeter Davis的《The end of the world》到完全跳跃时空的Duffy的《Stay with me baby》,一部讲述摇滚乐的电影,没有什么比那些经典的音乐本身,更能煽动观者的影情绪的了。
     
    坦率说,李安姑且还能称得上那个时代的旁观者,成长在中国封闭80年代的我们,只能算那个时代的眺望者。我们现在即使能感受那些经典音乐的美好与震撼,也只能通过导演的作品去憧憬那段岁月的激情和迷幻。其实,我相信这种电影艺术所呈现出来的激动人心的叛逆美好,也一定是导演对记忆过滤美化后的产物。就好比是嬉皮士最后也要打上领带,摇滚电台的海船也要沉入大海,但看完这些作品最让人嫉妒的是,不管怎样,那确定是一个值得让他们记住的年代,有放纵才知道能走多远,有沉沦才更理解什么是自由。
     
    当我们不用再靠电台和黑胶片,就能下载全世界的音乐时,我们确认我们处在一个最好的时代么?很多时候,我都庆幸自己活在当下,甚至无法想象,没有电脑和网络,整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而更加无奈的是,回首我们成长的年代,那也是一段国家慷慨激昂而个体灰头土脸的时光,我现在所能想的起来的细节大多写上无忧无虑和不咸不淡的标签,那些听卡带、混电子游戏厅、溜进录像室已经是其中难得的亮点了,而这些因为在被提速的工业化进程里,因为无人提及也很快就要被时代忘记了。
     
    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最大的悲哀是,青春来不及或者说容不得叛逆,就已经行将结束了。

     5 ) 献给你们他们和我们~~~

    谨以此片献给长期奋战在第一线的各种动漫,电影,美剧,日剧汉化组们和制片人员,
    献给游戏开源提供者,
    献给D版碟商和书商,
    献给打口老板们,
    献给所有以非法合法形式冲破文化壁垒的勇士们,
    献给所有数十年如一日的亚文化传播者们,
    献给一切我们应该致敬和歌颂,并勇敢的捍卫人类正常趣味儿和乐子的人们~
    长生天保佑诸君,乌拉~

     6 ) 关于海盗电台的原型。

    翻译自英文维基百科,有删节。

    卡罗琳电台是《海盗电台》这部电影的背景原型。它的创立者为爱尔兰音乐经纪人及商人罗南·欧雷海力Ronan O'Rahilly。当时的唱片公司巨头EMI,Decca,Pye和Phillips联手垄断,与电台联手,拒绝播放小音乐经纪人发布的音乐作品。在O‘Rahilly被Georgie Fame唱片公司旗下的卢森堡电台拒绝播放他的音乐后,受到了当时活跃着的斯堪迪纳维亚及荷兰海盗的影响,罗南竟然筹集了一笔足够的资金以购了合适的邮轮。1964年二月,罗南获得了一艘排水量702吨的前丹麦游轮弗雷德里茜娅号,并在他父亲所拥有的爱尔兰港口格林诺将它改装成了一艘电台轮船。同时,阿伦·克劳福德的亚特兰大项目组织也在格林诺装备了电台轮船MV Mi Amigo,这是头两艘投入使用的电台轮船。
    电台轮船的投资来源于六位投资商人,包括皇后杂志的约瑟琳·斯蒂芬斯,她在卡罗琳电台里拥有头号办公室。再去美国募资的途中,罗南在《生活》杂志上看到肯尼迪与他的孩子在奥瓦尔办公室的生活照,他的女儿卡罗琳此时正在大闹天宫扰乱公务,这正是他所想要的效果。罗南便以卡罗琳这个名字为他的电台命名。

    首次广播
    弗雷德里茜娅被重新命名为卡罗琳音乐电台。它挂靠在费利克斯拖的外海上,并于1964年3月27日,周五首次开始试行播放。翌日,卡罗琳音乐电台开始在1520kHz波段上正式开始播放,并由西蒙·迪主持了它的官方开幕式。其首播节目由克里斯·莫尔主持,并被预录了下来。卡罗琳电台的第一个音乐主题是瑟隆纽斯·蒙克所作,吉米·麦克格里夫演唱的的爵士乐主题"午夜旋律"。1964年3月,伯明翰的财富乐队录制了歌曲《卡罗琳》并被卡罗琳电台作为他们的主题音乐。午夜旋律限于节目“明天的世界”的播出而于北卡罗琳电台停播。电台的口号自我标榜为你的全天音乐电台,但它最初的广播时间为一周七天、清晨6点到傍晚6点。
    为了和电台名字押韵,卡罗琳(Caroline)电台自称他们的电波长度为199米(one nine nine),实际上它的电波长度为197米(1520kHz)。荷兰海上电台站维罗尼卡电台为192米(1562kHz)。亚特兰大电台为201米(1495kHz)。
    卡罗琳电台的播放功率是20kW,由两台10kW大陆电器的信号发射器组成。早六点到晚六点的播放时间,是为了避免与卢森堡电台的竞争。晚六点停播后,又于晚8点重新开播,直至深夜。这则是为了避免与电视播放的黄金时段相错开。卡罗琳电台的流行音乐节目的主要受众是家庭主妇,之后,又开始针对儿童。由于避开了强烈的竞争,卡罗琳电台赢得了数百万的日间听众。

    与亚特兰大电台合并
    1964年7月2日,亚特兰大电台与卡罗琳电台的公司,亚特兰大项目责任有限公司以及星球制造责任有限公司宣布合并,由克劳福德与罗南作为联合公司的经理人。当天晚上八点,亚特兰大公司关闭,重组后的南卡罗琳电台在MV Mi Amigo上继续漂泊在小镇海边弗林顿附近的海面,而MV卡罗琳以北卡罗琳电台的名字进行广播。MV卡罗琳从费利克斯拖沿着不列颠海岸线驶往马恩岛,一路广播。而上面的DJ只有汤姆·洛基与杰瑞·莱顿两人。MV卡罗琳在7月13日抵达它的新抛锚点。这两个站点因此而能够覆盖到英伦三岛的绝大部分面积。之后他们在陆地上预录了一些节目,将它们带到两艘船上同时播放。
    1965年10月,罗南使克劳福德对MV Mi Amigo产生了兴趣,并且鼓励负责北卡罗琳电台的汤姆·洛基对节目进行一些改动以从伦敦电台夺回听众群。洛基雇佣了一支新的DJ团队,并且引入了一种全新的自由播音模式,因此于1966年八月大获成功,为卡罗琳电台赢得了二千三百万的听众群。
    在伦敦电台离开英格兰海岸,开始正式广播之前,它与卡罗琳电台之间曾有过一桩失败的合并案。

    DJ名人
    1964年3月28日,卡罗琳电台的第一个项目,是由克里斯·莫尔主持的。之后,汤尼·布莱克本,汤姆·洛基,雷·特雷特,罗杰·德依,西蒙·迪,汤尼·普林斯,斯巴格尔·穆尔顿,凯斯·斯库斯,强尼·沃克尔(Johnnie Walker,现在成了有名的鸡尾酒的名字),罗比·戴尔,大卫·李·特拉维斯,汤米·凡斯,鲍勃·斯德瓦特,安迪·阿切尔等DJ都变得十分有名。有些从美国和旧英帝国属国来的DJ,比如格拉汉姆·韦伯,汤姆·洛基,安培拉·罗斯科,斯蒂夫·杨,凯斯·汉普谢尔,克林·尼可和诺曼·圣约翰也广为人知。DJ杰克·斯贝克特,美国纽约WMCA的“好男人”节目主持人也定期地为卡罗琳电台录制节目。同时,他们也播放与美国联合录制的节目以及预录的宗教节目。BBC2台的克林·贝利和经典调频的尼可·白雷因为收听南卡罗琳电台的新闻而开始自己的事业。
    在1965年9月中旬,MV Mi Amigo的员工和DJ们迎来了1960年的著名流行歌手希尔万·怀庭汉,她在周末到船上客串并且发布了她的新单曲《We don't Belong》,由于一阵暴风来临的缘故,她无法离开船上,被迫在船上过夜。她是唯一一个在船上过夜以及帮忙录制歌曲,讲顺口溜并且最终关闭播放的歌手。
    Mi Amigo在漂流
    1966年1月20日,MV Mi Amigo在一场风暴中被扯断了锚绳,沿着海边费林顿漂流了好长时间。工作人员最终成功获救,然而由于船体严重受损,不得不将船停在荷兰的赞丹进行维修。1月31日至5月1日之间,南卡罗琳电台在切塔二号船上播放。该船属于瑞典海上电台席德电台的布利特·瓦德纳所有,由于波罗的海上的浮冰,席德电台正处于休眠期。切塔二号装备了调频广播,Mi Amigo号上的10kW信号发射器勉强可以给它当天线使用。虽然信号很弱,但至少确保了南卡罗琳电台的广告收入得以维持。
    Mi Amigo号重新返回海边费林顿时,它重新装备了50kW的新信号发射器,预计于4月18号恢复广播。波长259米,使用与北卡罗琳电台使用相同的1169kHz频率,但实际上波长为252米。最初,信号发射器的功率对天线绝缘层来说太过强大了。于4月27日,Mi Amigo全面运行。南卡罗琳电台的259波频很接近于伦敦电台的266米(1133kHz)和BBC曙光节目的247m(1214kHz),最终,北卡罗琳电台将波频迁移到了257米(1169kHz),但它仍然称之为259波段。

    ---------------------未完待续,2013年6月30日的工作档------------------

    城市电台事件

    1965年10月起,Caroline电台和城市电台开始洽谈前者接手后者的相关事宜。城市电台是在颤抖海滩边的二战遗留海上工事里发送广播的。. 前亚特兰大电台台长,时任Caroline电台台长之一的Oliver Smedley少校,与城市电台的老板,乐队经纪人Reginald Calvert达成了伙伴关系,并且在工事里安装了一台功率更高的信号发射器。然而, 根据Gerry Bishop的书《海上电台》,这台信号发射器十分陈旧,无法使用,Smedley之后取消了这次交易。

    1966年6月20日,Smedley带着10个工人登上了颤抖海滩的军用工事,抢走了Smedley资助购买、但始终没能赎回资金的信号发射器。第二天,Calvert来到Smedley在埃塞克斯,萨弗伦沃尔登的家,要求他让那群强盗离开军用工事,并且归还重要的信号发射器部件。经过一番暴力的搏斗,Calvert被射杀。Smedley手下的人占领工事到6月22日。

    7月18日,Smedley被以谋杀罪起诉,后改以误杀罪起诉。 Smedley的审判于10月11日在切姆斯福德巡回法庭开庭,而法官随后无罪释放了他。

    ---------------------未完待续,2015年5月15日的工作档------------------

    非法化

    1967年,英国颁布了海洋广播犯罪法案, 宣布资助离岸广播电台或在离岸广播电台发布广告为非法行为。 在早先1966年的众议院讨论中,政府声称海盗广播电台干扰了正常海上救援频道,对艺人、唱片公司和创作者毫无忠诚。更甚者,海盗们占用电波频段的行为违反了国际条例。马恩岛议会试图将北卡罗琳号排除在非法化之外,并就该法案被强加于马恩岛向欧洲法庭提出上诉。四个仅存的离岸电台中的两个——伦敦电台和270电台被迫关闭,但两艘卡罗琳号躲进了荷兰海域继续进行广播,在那里,直到1974年无证广播的船只才被宣布为非法行为。

    当1967年8月14日,海洋广播犯罪法案被确立时,卡罗琳电台改名为卡罗琳国际电台。六周后,BBC开始为1号电台做广告,1号电台以极为成功的海盗电台伦敦电台为模板,雇佣了大量的前海盗DJ,而BBC轻音乐频道,第三频道和家庭频道则相应改名为2,3,4号电台。

    1968年3月3日,Mi Amigo号和卡罗琳号在开始播报之前,被登陆并且捕获。它们被打捞公司拖拽至阿姆斯特丹作为对荷兰招标公司Wijsmuller Transport的欠款抵押。

    1970:北海国际电台(RNI)

    1970年3月24日,英国大选期间,一艘名叫梅伯2号的船从英国东海岸离岸,开始以“北海国际电台”(RNI)的名义开始广播。RNI有中波、短波和调频广播电台。但它的中波频道被英国政府屏蔽。7月13日,RNI与 Ronan O'Rahilly合作并改名为卡罗琳国际电台。卡罗琳电台为持证商业电台做广告,为保守党做政治宣传,并且反对工党。在大选过后,RNI恢复原名,但仍然遭到新选出的工党政府的屏蔽。直到RNI离开荷兰,返回其起锚地,屏蔽才得以解除。

    1972-1980: Mi Amigo 重生
    1972年,Mi Amigo号作为废弃船只被爱好者Gerard van Dam在拍卖中购得,他原计划将废船改造成电台博物馆。 O'Rahilly 承诺,如果van Dam 能够使船只回到可播报状态,他愿意偿还van Dam为此所支付的一切款项。船自荷兰的海边度假胜地Scheveningen起航,并开始向荷兰开始广播。它重开时名叫199电台,但很快改名回卡罗琳电台,并且凑齐了华丽的顶级团队。 DJ Chris Carey,他在播报时用名Spangles Muldoon ——他本人自己也是一个电台老板, Roger “纤细” Day, Andy Archer, Paul Alexander, Steve England, Johnny Jason and Peter Chicago (真名 Peter Murtha)主持着电台。

    1972年末,卡罗琳电台遭遇了经济危机。12月28日,被拖欠工资的员工们切断了Mi Amigo号的电源线并且自行解散了。晚些时候,荷兰皇家海军将员工们押回船上,在甲板上还发生了一起斗殴事件。两天后,Mi Amigo号被拖拽至 IJmuiden 并因欠款未还而被羁押。由于正值圣诞节期间,没有律师能够来提供律师函,于是船持续停靠在阿姆斯特丹港口。O‘Rahilly试图让它重返海上,但由于船壳受损,在律师函被签署之前,Mi Amigo号得到修复并且离岸航行。


    Mi Amigo 号沉没
    1980年3月20日,伦敦时间午夜刚过,, 在一场风暴中,Mi Amigo号由于锚索断开,漂流并且沉没了。它持续进水,员工们乘救生艇逃离。虽然发电机仍在运作,然而水泵早已不堪重负,船只于10分钟后沉没。 三个英国人,一个荷兰人以及他们的金丝雀(名叫Wilson,是以前劳务部总理Harold Wilson命名的) 被救起。Mi Amigo最后的播报来自于 Stevie Gordon 和 Tom Anderson:

    (Gordon): "呃,我们很抱歉地告诉您,由于极端恶劣的天气以及我们的船进了好多水,我们要停业了,目前大家正在逃离这艘船。显然我们希望能够尽快地重新给你们播报,但眼下我们不得不暂时说再见。" (Anderson): "这实在不是一个好情况,我们得尽快完成播报,救生艇正等着我们。我们并没有离开,也没有消失。我们上了救生船,希望水泵能够撑得住暴雨的肆虐。如果真的撑住了,我们立刻就回来。如果没有……呃,咱们能不谈这个么。" (Gordon): "我相信无论如何,我们总会回来的。" (Anderson): "嗯,我也这么觉得!" (Gordon): "但是现在,我们必须得说再见。上帝保佑!"

    Sheerness公司所属救生船Helen Turnbull上的船员因在Mi Amigo号于沉没时救援了播音员Tom Anderson, Stevie Gordon, Nick Richards以及Hans Verlaan而受到表彰。在滔天巨浪和凶猛的东北风中往返接近沉船13次的壮举为Coxswain Charles Bowry赢得了一枚皇家救生艇协会银质奖章. 他的每一个船员都获得了皇家救生艇协会的羊皮卷感谢状。

    Mi Amigo号49米高的桅杆在海中保持竖立了6年。

    ======================2016年5月9日,完结========================

     7 ) 珍爱生命 远离烂片

    不小心看到好多正面评论,实在太夸张了,有人说这是他看过的“最好的电影”,我对这哥们表示深切的同情,太苦了,政府的送电影下乡活动英明,应该继续坚持下去。
    bb两句,希望能帮助很多朋友避免损失生命中珍贵的一个多小时。。
    电影刚出来的时候好几个朋友分别向我透露说最近又有一部关于摇滚乐的电影,应该好看,说实话我对这种鲜明意识形态类的电影还是比较偏好的,对于这部电影基本还算期待,当有了1024分辨率的下载后我第一时间把它弄到我的硬盘里,在浪费了我生命中宝贵的十分钟之后我忍无可忍的把它删了,有人说“你要看完它才知道好不好”,一部电影,如果它烂,1分钟你就能知道它烂,10分钟我已经很有耐心及爱心了。
    就这10分钟我可以肯定的告诉你——
    1.这不是摇滚乐电影,这是一个二百五编剧和三百六导演根据自己的幻想对于摇滚乐一厢情愿的意淫。
    2.如果一定要说它是摇滚乐电影,那它应该改名叫《幻想摇滚乐是这样儿的傻缺们》
    3.这是另一个《摇滚学校》,编剧对于摇滚乐的理解程度基本停留在一个水平线上,在可看性上甚至还不如摇滚学校,至少摇滚学校还能当喜剧片儿看。
    4.如果你喜欢摇滚乐,别看。
    烂片并没有什么错误,我也经常不小心就把一烂片看完了,拍的烂可能有各种原因,预算少,本子烂等等诸多原因,如果一定要拍一个烂片,那去拍烂恐怖片,烂青春喜剧片,烂爱情片,这些类电影烂的很多,也不差你这一个,但是专门针对某种文化和某种意识形态来糟蹋就太不应该了,你要拍个关于时装的电影,起码你自己得穿的像个人样,或者至少要知道什么样才叫人样。
    评论里有人拿建国大业说事儿,说中国拍不出海盗电台这么牛逼的电影,只能拍出建国大业,我还告诉你,建国大业和这片儿比一点都不烂,不说意识形态,从其他任何角度上说,建国大业都比这个装腔作势事儿逼假莫三道的“摇滚乐电影”更有可看性。
    昨儿一朋友跟我说了一句话“摇滚乐是好多人的G点,稍微碰一下就射了”,我身边也有这样的人,他们的观点是跟摇滚乐沾边的就不是傻逼,但凡有人喊一声“摇滚”,他们准不假思索的喊“万岁”并且痛哭流涕,可能这电影是拍给他们看的,摇滚乐里没傻逼么?有,多了去了。
    在此,我真诚的奉劝各位,三思而后行,昨晚熬了夜的去补补觉,能睡一小时就睡一小时,别浪费在这个片子上。
    喜欢看文化类型片的我推荐别的,近期的放松日不错,半自传小说改的,拍的很好,配乐也很棒,还能顺道学习学习英国的东北口音。

    补充两句:已经被这烂片儿浪费了时间的咱就一块儿骂两句解解恨,看了觉得很好很牛很感动哭了一鼻子想捍卫神圣摇滚乐的麻烦您离我远点,别跟我掰扯,我不是摇滚学校毕业的,我说什么你也听不懂。

     短评

    与此同时,政府高官与国家电台却开始注意到这些无政府主义的小团伙,并多次召开紧急会议商议对策,从最初的封口令,到后来的军队驱逐,对抗愈演愈烈

    8分钟前
    • (๑⁼̴̀д⁼̴́๑)
    • 力荐

    《真爱至上》导演、《诺丁山》《BJ单身日记》《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编剧、《憨豆的黄金周》制片…依然励志,依然Happy Ending,依然内流满面。

    13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六零年代Rock&Roll之魂巨燃,真男人的片子...真英国范儿的合拍!开着蒸汽船的勇敢海盗水手们,用自由的音乐大肆劫掠。女王的军队做作无能,所选的提督蠢笨可笑,男孩的初夜如此重要,千帆竞渡的自发救援很令人感动,这是传奇片嘛!这是现代浪漫海盗片嘛!这是勇于追随自由的一帮游骑兵嘛!

    14分钟前
    • 文泽尔
    • 力荐

    西蒙佩吉或盖里奇那透露着精致的简单粗暴,在理查德柯蒂斯这里永远不会体现,他的电影包装精美色彩鲜艳,同时却也失去了英式喜剧的洒脱和随意,风格更近似于美式工匠电影;一群出色的性格演员(jen和roy看到你俩我就泪目了)也只能掩埋在表面性的摇滚精神和串场的名曲里了。

    19分钟前
    • 彦夕
    • 还行

    邪恶的政府 。自由放荡的R ock DJ 。这是1960s的童话。主题不是摇滚乐。整个故事只是努力从古老的摇滚乐时代里挤出边角笑料来。一群男人在船上。会发生什么。这只是部喜剧。1960s只是件衣服。下次换上70S。还有80S等着呢。

    24分钟前
    • melonking
    • 还行

    一星给Richard Curtis,一星给所有的fuck,shit,testicles,一星那些听电台的美好的人,一星给大不列颠,一星给摇滚

    26分钟前
    • 力荐

    我想说,给五星的人是有梦想愿积极心未死的人.给一星的,你已厌世你已反感一切美好事物,鉴证完毕.

    27分钟前
    • 米姐起飞
    • 推荐

    有没有六星啊?!!!! 笑中有泪

    28分钟前
    • Jin
    • 力荐

    摇滚、毒品和性永远是吉祥的一家。

    29分钟前
    • Ran
    • 还行

    啥叫牛逼?牛逼就是逃命的时候还用仰泳。。。。。。。

    32分钟前
    • Zephyrance
    • 推荐

    England, the Kingdom of Rock'N'Roll, the Nation of Hope

    33分钟前
    • RITA
    • 力荐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关键时刻,粉丝能救命啊……

    37分钟前
    • 安东
    • 推荐

    真特马的带劲!

    42分钟前
    • 水木丁
    • 力荐

    这是一个给人们梦想和欢乐地电台,这是一个乌托邦的电台,这里有爱,有梦,更多的是音乐带给人们的欢乐。是那些嬉皮士们 的DJ带给了人们这个只属于我们的电台。音乐很棒!摇滚万岁!

    43分钟前
    • 推荐

    因为一直对摇滚无感,所以这部电影一直没有看,以至于差点错过。电影始终充满激情和浪漫,英伦风情美得让人沉醉,还充斥着对自由的执着。当唱片随着轮船的沉没而漂泊于大海汪洋,摇滚的疯狂已完全蔑视了一切。Rock'n'Roll!★★★★

    47分钟前
    • Q。
    • 推荐

    be gentle,but be firm

    49分钟前
    • 达斯佛™
    • 推荐

    Rock&Roll,rock the world!!!!!!!!!!!

    50分钟前
    • neeeeeverland
    • 力荐

    这无疑是我看过的,最摇滚的电影。

    53分钟前
    • 灼热的海豚
    • 力荐

    遥远的保守年代,年轻人用摇滚乐冲击禁锢。

    54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一种情绪

    5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加载中...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