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剧情片 朝圣2017

    朝圣2017

    评分:
    0.0很差

    分类:剧情片其它2017

    主演:乔·博恩瑟,理查德·阿米蒂奇,汤姆·赫兰德,斯坦利·韦伯,约翰·林奇,休·奥康纳,艾力克·高敦,洛克伦·奥米拉因,Rúaidhrí Conroy,Tristan McConnell 

    导演:Brendan Muldowney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更新HD

      尤里卡

    • HD

      飞来的仙鹤

    • HD中字

      功夫熊猫

    • HD

      羊急了也跳墙

    • HD

      假面骑士超电王三部曲Diend篇

    • HD

      假面骑士超电王三部曲超电王篇

    • HD

      再见了假面骑士电王最后的倒计时剧场版

    • HD

      争产合家欢

     剧照

    朝圣2017 剧照 NO.1朝圣2017 剧照 NO.2朝圣2017 剧照 NO.3朝圣2017 剧照 NO.4朝圣2017 剧照 NO.5朝圣2017 剧照 NO.6朝圣2017 剧照 NO.16朝圣2017 剧照 NO.17朝圣2017 剧照 NO.18朝圣2017 剧照 NO.19朝圣2017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故事设定于13世纪的爱尔兰,一队修道士守护着神秘的遗留圣物,而这场守护之旅却潜藏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危险。

     长篇影评

     1 ) 要有最朴素的生活和最遥远的梦想,即使明日天寒地冻,路远马亡。

    影片讲述的是普拉村村民尼玛扎堆在父亲去世后,决定完成父亲的遗愿,带着叔叔去往拉萨神山冈仁波齐朝圣的故事。

    影片以伪纪录片的方式拍摄全素人的朝圣之路,没有故作的扭折,亦没有动荡的悲喜,却有真实的力量和有生动的人格。一场虔诚的膜拜仪式在白描般的叙事手法中沉静的呈现,大段漫长的磕头长镜头,使观众也代入角色中,合十、走步、俯身、膜拜、起身,磨练着一种沉静的心境。导演摒弃了视觉的精致,原始风味的呈现,更让人的内心与肉体的觉悟镜化视相,电影没有刻意和矫揉造作,却能直抵内心。一千两百公里每一次伏地叩首都带着踏在喧嚣城市的我们无法理解的信仰追求。虔诚、平静、安详和执着都渗透在银幕的深处。 影片里镜头客观冷静,画面精致,情感细腻。飞溅的冰屑、雪崩、经幡,张杨细致地捕捉到了朝山途中的种种视觉奇观,画面精致而富有意涵。尽管在灯光、机位和故事性方面已经接近剧情片,但依然具备真实的力量。影片巧妙地避开了一切政治敏感性,表现直面生老病死的纯粹宗教内涵。可惜的是赴拉萨的旅程占篇幅大半,真正的冈仁波齐之旅反而从略了。

    电影里所呈现的关乎于信仰、宗教、人、自然等严肃命题的探讨,令人感到敬畏。影片镜头前所展现的是十一位心怀着信仰而无惧风雪、无畏艰辛的虔诚朝圣者,到底是被怎样的精神力量所驱使,被怎样的内心信仰所支撑着才义无反顾匍匐前进?都市人可能有些无法理解,但在看完电影后,定能被打动,震撼的吧。

    这部电影太真实了。在物质极度匮乏的藏区,人的心灵却如此纯净与虔诚,他们用生命去换取精神的升华,不论神灵将会给予他们何种回报,但沿着漫长的道路五体投地俯首前行,迎着风雪,踏着荆棘,信念却丝毫不曾动摇。

    影片每一帧都似明信片,最后突然想起一段话:要有最朴素的生活和最遥远的梦想,即使明日天寒地冻,路远马亡。

    有了信仰,身上也披覆了荣光。

    而信仰无关宗教。

     2 ) 信仰

    我要是说我看完电影不记得里面的人物名称,也不太记得剧情,甚至台词也没听懂一句,却看见了信仰,也不知道会不会被骂。

    其实电影里面好像说的是藏语吧,反正就是没听懂一句,但是通过字幕还是能了解一点,他们是在讲信仰。其实要说片子好不好看,这还真的不好说,你说我连台词都听不懂,我要是说好看,也无人会相信吧。不过我还是很喜欢这种有着特殊的地域文化的片子的,尤其是看到他们的信仰,我在想我的信仰是什么呢?也许是那个被我当做明星一般的人,也许是他讲述的道理?总之我开始寻找我的信仰,那么你呢?

     3 ) 各自的朝圣路

    前段时间,在即刻视频拍的短片中,我回答了一个和电影有关的问题:怎样看经典电影?我的回答是:三个“不怕”。 不要怕经典,不要怕剧透,不要怕自己的直觉。 不要怕经典,经典其实并不遥远,并不高深,一部电影能经过时间的筛选留下来,恰恰因为,它和我们有着密切关系,或者生活,或者心灵。 不要怕剧透。一部电影,是不可能被剧透的,好电影尤其是这样,有多少次,我先看了最完整的剧本,都想不到最后拍出来的电影是什么样子。剧透反而会帮助我们对一部电影了解更多。 不要怕自己的直觉。专家说什么,影评人说什么,不重要,自己看到的,自己感受到的,就是最正确的,最珍贵的,也是对一部电影最好的回馈。 其实,这也适用于所有的电影。不要怕,不要怕,不要怕看,不要怕它影响到自己,不要怕自己的直觉“不对”。 对张杨导演的《冈仁波齐》,也是这样。我想用它做样本,说说我是怎么看这种似乎很不简单的电影的。

    ▲《冈仁波齐》的导演张杨先生,他之前的作品有《爱情麻辣烫》《洗澡》《昨天》《落叶归根》《飞越老人院》。 这是一部用纪录片手法拍出来的故事片,但它的故事,其实也很简单,就是十一个藏族人,从芒康出发,走了两千多公里,去拉萨和冈仁波齐山朝圣的事。 听起来似乎很让人害怕,怕它沉闷,怕它乏味,怕它艰涩,怕它不够“好看”。 不用怕,它很好看。 先看故事和画面。 的确就是十一个藏族人朝圣的故事,这十一个人生活在一个村子里,分别属于好几家人。故事发生的这一年是2014年,是藏历马年。

    ▲出门朝圣前,需要做很多准备工作,这是朝圣者用羊皮制作围裙。 在藏传佛教里,马年是释迦牟尼降生和成道的年份,也是冈仁波齐的本命年。这一年里,诸神都会聚集到冈仁波齐。 平常年份,朝圣者来此转山一圈,可洗尽一生罪孽﹔转山十二圈可免地狱之苦,转108圈今生成佛﹔而在释迦牟尼诞生的马年转山一圈,则可增加一轮十二倍的功德,相当于常年的十三圈。 这十一个人,有老人,有孕妇,有屠夫,有残疾的小孩,他们就风尘仆仆地上路了。 一路上,他们遇到很多大大小小的事,有人被山石砸伤,孕妇生了孩子,一路上,他们还不断遇到当地人和别的朝圣者。

    ▲在路上,朝圣者遇到了一家人,他们正在集全家之力盖房子。 最后,他们用了一年,到达了拉萨和冈仁波齐山,去了布达拉宫,也在冈仁波齐转了山。所有的心愿都得以达成。

    ▲一步都不能少。 看起来很像纪录片,但看到一半,就会隐约觉得发现,它是有故事的,是对素材有过筛选和调停布置的,毕竟,一趟现实的朝圣路,未必恰好能发生那么多事,而一旦用电影来讲述朝圣,必须要对事件进行集中。 这种隐隐约约,似有还无的故事,我很喜欢。 这一年时间,他们走了两千公里,经历了四季,周围的环境一直在发生变化,雪山,草原,油菜花地,被桃花杏花围绕的小村庄,绿树招展的夏天。

    ▲电影中景色的变换,说明了他们朝圣所用的时间。 这些画面,我也很喜欢。 这都是我们未曾经历的生活,未曾经历的画面,本来完全可以用特别的光影技巧,拍得像油画,像明信片,本来完全可以极力放大。 但张杨导演,用过一种并不张扬的态度,拍下了这些画面,似乎不很在意,似乎漫不经心,这些画面,又美,又轻松,又不用力。这种姿态,我也很喜欢。 再看信息量。 我常年生活在西部,我家距离甘南藏族自治州,只有三百公里,距离青海、四川和西藏,也并不很远,我也有很多藏族朋友,跟他们有很多来往。 所以,我一直想看到一些很踏实,很少抒情和编导介入的藏人生活记录,书,电影,都可以。有丰富的生活细节,有生活气息,不装神弄鬼,不自我感动,只要有未经污染的信息就好。 尤其是对朝圣,我更是充满好奇,那些朝圣的人,都从哪里来,他们这样走一趟,要做什么准备,要经历什么,会不会得关节炎。 《冈仁波齐》用庞大的信息量,满足了我所有的好奇心。 我看到了很多很多细节。 出发前,他们恰好在过藏历新年,大家忙忙碌碌地准备新年要用的东西,在客厅里挂出收藏的唐卡。新年那天,聚在一起庆祝,还会互相串门。

    ▲过藏历新年,也需要准备很多吃食。 即将出发前,他们砍木头做护手板,到集市上去买胶鞋,我也由此知道了,在芒康,一双胶鞋的零售价是45块钱,如果买得多,算批发价,就是35块钱,他们一次买了十二双,到了拉萨,他们又买了一次鞋,这次便宜点,批发价是30块,他们买了二十双,一共600块。 在路上,他们多半是吃肉,用小刀切下来,分给大家。为什么不吃蔬菜?因为蔬菜很贵。 一般不会住旅店,事实上,这一路也没有那么多旅店。他们都是搭帐篷居住,每到黄昏,遇到比较平坦的地块,他们就开始搭帐篷了,男人一个帐篷,女人一个帐篷。电影里有搭帐篷的全部过程。 他们用一辆手扶拖拉机,拉了所有的生活用品,包括搭帐篷用的东西。快到拉萨的时候,他们的拖拉机被一辆面包车撞了,车坏了,他们只好丢掉车头,由男人拉着车厢继续前进。

    ▲男人们很自然地担当起一路上最辛苦的工作。 路上不能有任何投机取巧,晴天,就在晴天行走和磕长头,雪天,就在雪地里行走和磕长头,遇到水洼,如果是绕不过去的,就在水洼里磕长头。车坏了以后,情况变了,男人们拉着车厢先走个几百米之后,把车厢放下,折返,回到起步的地方,磕着长头走到放车厢的地方,再拉着走几百米,再回到起步的地方,继续磕头。 总之,不能漏掉一步。

    ▲无论下雨下雪,都不能停止磕长头。 老人是团队里最受尊敬的,他们主持每天的聊天,祈祷,解答年轻人的困惑,睡在帐篷里比较好的位置。他们是没有头衔的神职人员和心灵导师、调解师、气象观察员(因为他们经历过足够多的气象周期)。

    ▲老人是朝圣队伍的灵魂。杨培老人手持转经轮,走在队伍的最前面。 故事并不复杂,加上张杨导演用的是纪录片的手法,人物永远在中景和远景的位置上,有一种淡漠和疏离的感觉。但信息量并没有减少,这些信息,就藏在所有看似漫不经心的细节里。 能够看到这些,我心满意足。 往深一点,还可以有深层的联想。 看《冈仁波齐》的时候,我想起的,却是福克纳的小说《我弥留之际》。

    ▲福克纳《我弥留之际》的封面,李文俊先生翻译。 小说主人公是农妇艾迪·本德伦,她有丈夫,也是五个孩子的母亲,是家庭的核心。故事从她的去世开始,弥留之际,她要求丈夫安斯把她的尸体运回到杰弗生,和娘家人安葬在一起。 杰弗生并不远,就在四十英里之外,但这趟路,她的家人却走了十天,经历了重重磨难,他们遇到了洪水,洪水差点冲走棺材,拉车的骡子被淹死,他们抵押了财产才得以继续前行。最终,大儿子失去一条腿,二儿子疯了,三儿子失去了辛苦工作买来的马,女儿被药店伙计诱奸,艾迪·本德伦的丈夫本德伦先生遇到了一个女人,娶了她当新太太。 《我弥留之际》,用这样一趟返乡之旅,映射的是整个人类苦难重重的生活。 小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文学史上最著名的结尾之一:“他们在苦熬”。

    ▲电影《我弥留之际》,詹姆斯·弗兰克编剧、导演、主演。2013年上映。 《冈仁波齐》拍的是朝圣,其实也可以看做是对人们生活的映射。张杨导演,显然是想用这样一支小小的朝圣队伍,来容纳尽可能多的人生样貌,尽可能多的生活形态。 他在影片开拍前,有这样的要求: “首先要有个七八十岁的老人,他(她)可能会死在路上;要有个孕妇,她的小孩会在路上出生;还要有个屠夫,因为杀生过多想通过朝圣赎罪;要有个七八岁的孩子,这样会增加很多趣味性和不确定性;有孩子就要有他(她)的父母;还要有个十六七岁的小伙子,他可能是个小流氓,也可能就是一个青春期敏感害羞的男孩,一路上他会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还要有一个50来岁、成熟稳健、类似于掌舵者身份的一个人,他会是整个朝圣队伍的头领。”

    ▲《冈仁波齐》人物海报。 他们在朝圣过程中遇到的所有事,出生,死亡,受伤,不厌其烦地扎帐篷,100万次匍匐,每天的聊天和祈祷,其实也是人类都会遇到的事。 在预告片里,老人对女儿说:“磕头好,磕头长见识。”也是因为,朝圣磕头,其实就是经历浓缩的人生。 拍摄团队的经历,也像是一次朝圣,从2013年11月到2014年11月底,拍摄团队一整年都待在高原,朝圣的人经历什么,他们也会经历什么,许多拍摄地,都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地方,缺氧,寒冷,他们都要一一经历。 在《冈仁波齐》的幕后花絮里,我对这一切有了更直观的了解,演员是怎么选出来的,有着什么样的设定,承载着什么样的任务,在拍摄过程中,所有人又经历了什么。

    ▲ 张杨团队的工作照。 朝圣、磕长头,是苦行,苦修,但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又何尝不是苦行苦修呢。每天高峰期挤地铁,每天四五个小时的通勤,加班,耗尽全家所有积蓄、借遍亲朋好友的钱来买房,为了让孩子进入好学校,变成行贿高手,又何尝不像是在磕长头。 就像《冈仁波齐》的幕后花絮里说的:“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生活方式是完全正确的……神山圣湖并不是重点,接受平凡的自我,但不放弃理想和信仰,热爱生活,我们都在路上。” 信仰,生活,爱,可能是一件事物的三个名字,是一个事物的三个面相。其实,你我都有各自的冈仁波齐。

     4 ) 观念是锤子,故事是子宫:叙事形式的思考及其他

    1.0 电影讲述的故事很简单,一句话就能说完,但给我的启发很多,写成论文太过繁琐。我决定用碎片式的句子来说说我的观感与思考。

    1.1导演用两个小时讲了一个简单的故事:一群同村的藏人去拉萨朝圣的故事。如果带上情节也不会超过几句话:老人为了满足夙愿,男主为了满足老人的愿望,屠夫为了消解杀生的恐惧罪恶感,孩子纯属好奇……一群藏人走上了朝拜之路,中间经历了孕妇生子、车祸、水滩、老人死去这几个简单的小波折,就抵达了拉萨,在拉萨打了一段零工以后向冈仁波齐进发,途中领路老人去世,他们请了喇嘛一起把老人安葬在冈仁波齐山上,电影就此结束。

    2.0张扬没有选择阐释宗教理念,而是选择讲述生活方式和仪式行为本身,这是一个看似很笨其实很聪明的选择。这样一来,不仅避免了讲述宗教理念可能带来的叙事挑战、审查问题等等诸多大坑,还扎扎实实地抓住了一个宗教的核心部分:理念之下的行为部分!也就是仪式与生活方式。任何一个宗教,最坚固的恰恰不是理念,而是仪式与生活方式这些外壳,这些被践行的部分哪怕宗教消亡,也会继续存在很长时间。

    2.1任何理念,如果不能立即引起行动都是胡说八道。宗教之伟大在于把一个群体组织在一种理念之下,形成一种改造世界的力量,尼采称之为强力意志。宗教让人不惜牺牲肉体以达到证明理念,即所谓道成肉身。一种理念变成宗教其实就是从理念转变为强力意志的过程。理念因践行而伟大,宗教因组织化践行其理念而成为一种强力意志。

    2.2强力意志一旦变成宗教,就会组织整个群体的力量,重建这个群体的生活方式。在强力意志最强的时候就是它即将实施奴役的时候。从此以后,逐步走向反动。直到一种新的强力意志出现,比如晚清政府被基督教文明打垮之后,中国人才开始重建自我,开始建立新的民族强力意志。

    3.0 在我看来,朝圣乃是一种自我惩罚,因为人自认有罪。然而,这并非原始佛教的教义,佛教讲业障,不讲原罪。如果事实真是为了赎罪,这是藏传佛教不纯粹的地方,仍然变成了汉人那种功利性的拜佛。如果是导演表达失误,那就是导演的问题。

    3.1 如果没有现代化的公路,他们如何朝圣?涉水的那一段尤其揭示了这种宗教诚意的虚伪性:如果是途经大河呢?如果途径大沙漠呢?尽管导演安排了涉水一段,不过那不过是一丢丢马路边的泉水,几乎不构成残酷的考验,所以他们的虔诚也就大打折扣。在古代他们的方式是“转山”,这里所说的转山指的是神山,即佛经所说居于世界最高的山:须弥山。现在来说应该是珠穆朗玛峰,有谁去那山峰转山吗? 当然一般来说去的是冈仁波齐,《大藏经·俱舍论》记载:从印度往北走过九座山,有座"大雪山",这就是绵延千里的冈底斯山脉的主峰岗仁布钦。话说回来,这部 电影讲述的朝圣其实是一种现代化的朝圣,其中现代化与古代宗教的冲突与融合也就是成为一条暗线。

    3.2 不断经过的庞然大物——汽车——与古老宗教仪式的隐形冲突:这道路是现代文明运送物资、做交易的通络,不是为你朝圣而修建的。朝圣者被逼到道路边缘,时刻都有被碾压的危险,电影中则是一场没有伤亡的车祸,其实有点轻描淡写。两种不同的文明都走在同一条路上,这是电影表达出来的潜在冲突。

    3.3 佛教本质上是农业文明的宗教,佛教与农业文明的生产与生活方式紧密相连,并互相配合。在我看来,这部电影其实讲述了佛教不得不面对的现代化的问题,尽管他们的朝圣很坚定,但他们这种方式与现代文明其实格格不入,也无法匹配。他们的生产方式是半农业半牧业的落后方式,他们的生活是低效率的农业文明生活方式,他们的宗教是掺杂杂质的藏传佛教。在现代马路上的朝圣表明了一件事:他们如果不做宗教改革,将随时有被现代文明碾压的危险。

    这就像基督教必须经过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才转变为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匹配的现代宗教,他们也面临同样问题。宗教如何现代化是这部片子所透漏出来的更为深层次的问题,这是导演也未必好好考虑过的问题。其实,佛教和伊斯兰教都没有经过很好的现代化,佛教因为完全无害,而且是一套虚无主义的逃世哲学,所以现不现代化倒也无妨。但伊斯兰教、印度教等这些古老宗教其实都有这个问题,他们一天不现代化,他们的社会无法获得重生,他们最大多数的底层人民就得不到解放和自由,祖祖辈辈成为宗教的祭品。

    3.4 佛教之所以有市场,是因为他说中了现代人的大病:虚无主义。有人说虚无主义是现代的产物,其实不是。虚无主义是人类历史上一直存在的思潮:一旦旧价值、旧宗教、旧组织奔溃,都会面临虚无主义的问题。虚无主义之所以成为现在人的大病,在于西方宗教的衰落,尼采说上帝死了正是指这件事,尼采也预言了西方虚无主义的盛行。东方人很早就在面临虚无主义,从孔子说出“敬鬼神而远之”那句话以后,我们这个民族就在面对和处理虚无主义。中国人的方式是用现世生活方式、生活美学应对虚无主义。不管有没有意义,先把日子过好,吃好喝好、生活过好就是意义本身。这是孔子传授的生活哲学,这是中国文明的哲学精华。中国人以现世作为意义,这是处理虚无主义的方式之一,弊病是不再思考人类的更高目标。

    4.0 宗教是一种超越个人的组织力量,是一种把人组织起来的精神共同体。宗教用意象来说就是神,用心理学来说就是群我。今天,我们已经有很多可以替代宗教的话语与价值,在这个后宗教时代,我们应该考虑如何实行新理念与新价值,而不是回望过去。怀念过去创造不了任何未来。

    4.1现在的人应该摆脱宗教,而不应该仍然陷于宗教的仪式之中。就连宗教传统极其深厚的欧洲,尼采也早就宣告:上帝死了!我们人类必须建立新的价值、新的目标、新的组织与生活方式。然而,我们不用宗教的语言,不用宗教的方式把人组织起来,还能用什么方式呢?公司、国家、学校还是什么?但毫无疑问,我们必须创造新的语言、组织方式和生活方式才行,否则我们必然重新回到宗教的怀抱,这就是今天中国人、西方人共同的困境。神死了,意义消失了,人类丧失了目标,我们应该朝哪里去?

    4.2 中国人因为孔子的“敬鬼神而远之”的教诲,以及儒家现世主义的哲学,使得我们这个民族对宗教免疫。但又因为没有经历彻底的信仰与彻底的反叛,我们这个民族非常中庸,没有刚硬的民族哲学。

    4.3喇嘛、阿訇、传教士…都是神的执事,都是精神的管理者,诸如精神病、失魂落魄、没有目标、没有组织归属、没有健康的生活方式等,都需要宗教组织来实现这一人类组织的功能。国家作为权利机构,也会塑造自己的意识形态,但是国家没办法帮助解决寻找自我、寻找意义等精神问题。宗教甚至连叫魂、神经病等精神病问题都一并解决,何况别的组织方式、生活方式的问题。在这一点上,国家远远不如宗教。但国家学得很快,抓住权力以后,就俘获宗教,让宗教力量来掌管意识形态,实现精神的管理与统治,这样人民的日子过得踏实、晚上才能睡得香。今日中国,只有权力,没有意识形态,统治的两大块已经被腐蚀掉了另一块,这是很危险的事情。

    5.0 导演一把抓住生活方式作为叙事切入点,是非常值得赞扬的一个选择,这才是抓住了本质和坚实的部分。终于有中国导演如此细致地关注、观察宗教的生活方式,在波澜不惊的生活方式中展示最高的理念,这是比较难得的,也是可贵之处,更是令人获得很多启发的地方。

    5.1 这部电影对我最大的启发是:让我搞清楚了故事与理念两种表达方式的差别与差距。故事因为可以容纳行动而具有比理念具有更加强悍的表现力! 理念与哲学仅仅是一种观念的推理和分析,而无法表达行动,所以没有自身证道的作用。

    5.2 理念写作因为没有把最重要的理念和意志实现的部分表达出来,所以不如故事。 哲学与故事的差距就在这里!尼采这样伟大的哲学家、理念家,最后也得写个查拉图斯特拉的故事来表达理念!尽管尼采这个故事的通俗程度、好看程度很弱,但是依然是一个故事。这是故事的力量,包容一切人类最伟大的理念与思想。尼采是一个融合者,他把理念与故事融为一体,他把《圣经》传统与希腊哲学传统再次融合起来,创造了一套试图替代有神论语言体系的话语体系。 ——可能是因为这部电影没有戏剧性的冲突和紧张的剧情,我观看途中才得以拿出手机,写下思考笔记。又因为题材讲述的其实是宗教理念,却是用故事和生活行动来讲述,所以让我彻底看清了故事与观念两种表达体系的差别。

    5.3讲故事是西方文明的核心精华,其中最精华的故事是圣经故事。东方文明是格言文明,喜欢讲理念,这表明很多事情都停留在理念层面,没有经过严酷的考验与证道。这是我们与基督教文明的巨大差距,至今依然如此。我们中国人如果不做儒家改革,不做民族哲学的锤炼,总有一天还要绊倒在基督教文明的脚下。

    5.4 观念是锤子,故事是子宫。观念的优点是简洁、直抵核心、如上帝造物一般让一切事物明晰。观点是上帝做工的方式,毫无实证,不容置疑,直接出击。缺点是不好理解,可传播性很差。哲学家都喜欢写观念,其实是因为观念接近上帝的工,简单粗暴,直抒胸臆。但是,在人间用上帝的方式做工只有哲学家和先知才这么干,因为他们不在乎听众。对于传道者而言,不仅要讲道理,还必须讲故事,从道理到故事差着一件事:行动!行动者才讲得出故事,他们用行动的故事证道。

    5.5 故事的优点是包容力强大,可以容纳事件、理念、人物、民俗、诗歌等等几乎一切。故事也容易传播和理解,全世界的人都可以理解耶稣上十字架的故事,但有多少外国人真正理解《论语》中的话语?故事缺点是缺少明确的评价、倾向与提炼。故事如同子宫一样容纳事物,但却不做评价与定义。

    5.6故事与观念的差别就像物质与精神的差别:故事是物质,精神是本质。二者其实是一体两面,不过表达形式不同。有烂故事,也有烂观念,关键在于其背后的创造者。观念是上帝之锤,故事是物质之黑洞。

    5.7 故事的群体性在于便于传播,观念的群体性在于它是群体意志。只有经过群体锤炼的观念才可以称之为群意志、宗教理念,否则仅仅是哲学概念。故事的优点在于可以容纳锤炼的过程故事,也可以容纳锤炼出来的理念,故事包容一切,同时也不断地被拆毁与重生。故事的便于传播的属性就决定了故事有服务群体的作用,而观念则是从高处下来的诫命。故事有平等基因,观念有专制基因。

    6.0 再谈谈片子的震撼力。简单说,没有信仰的人,被有信仰的人用生命来维系信仰的行为方式震撼了。—— 如果新的人类要建立自己的目标、组织与生活方式,必须也要用生命来证道。为了新的哲学,或者创造,或者牺牲,都要有坚实的行动,否则毫无力量。

    6.1 对人生没有找到方向感的人而言,这部电影让人重新思考:我如何面对自己的人生? 如何过自己的人生?我应该选择什么 战斗与救赎?我选择什么生活方式?爱喝玩乐、生殖、还是 找到自己与实现自性? 什么是意义? 学会了那么多的花拳绣腿又能如何?更加根本的问题是:如何组织力量、资本、人脉,开启自己的创造之路?

    6.2 张扬最后赞扬宗教的约束性,其实没什么好赞扬的——只有管不住自己的人、人格不独立的人才需要别人管着、压着。宗教就是没有自我驯化好的人类的父亲。一旦人类自我驯化完成,一旦人类可以自己发布命令、订立价值、实施创造的时候,就需要打碎父亲和神。重返父亲、重返信仰是倒退! 我们好不容易拆毁神,却因为没有自己订立价值,而重新开始敬拜旧神。这是弑父后的后悔! 不过,中国人其实还没有做过弑父这件事呢!中国人没有彻底服从过,也没有彻底反叛过,这就是中国人的困境:想要有信仰、有天父、有信靠,但是又不愿意彻底把自己交出去,依然顾念着自己的吃喝玩乐欲望。两头不靠岸,终将吃大亏。

    6.3我看的是西安点映,导演张扬在场,还有芦苇等嘉宾。谈话环节有人问小众电影如何推广并卖好?张扬的回答很实在,他说大意说, 小众片子那就小小投资、小众放映即可,没必要强加到多数人身上。而且,就算你让一个小众电影全国人民都知道,最后需要它的还是那一小撮人。 再怎么推广都只有那么些人,所以再怎么加大推广费用也没用。找到一点投资,拍出片子以后,找到想看的那些人即可。 他更想说而没有明确说的是:如果没有大众商业片的大赚,那么小众电影更难找到钱!其实,完整的电影生态更加重要,只看到小众电影的艰难是没有大局观。

    6.4 芦苇的发言很老气,说什么现在的年轻人看电影就是娱乐至死、感官刺激,完全是胡说八道,他的这句话完全停留在《娱乐至死》一书的阅读层面。我就是一个年轻人,以我的了解,现在的年轻人比他们那一代年轻人看过的小众电影多100倍不止,而且很多人甚至已经开练了,自己拍摄小众电影,比如毕赣 拍出了《路边野餐》, 郝杰拍出了《光棍儿》《美姐》,还有很多。问题的关键在于没有小众院线和电影分级制度,而不是娱乐至死的问题。

    6.5最后吐个槽:怀着孕去朝圣,你这个妈妈咋想的?孩子害死了咋整?这个导演安排比较刻意,应该是为了一生一死的结构所做的设计。还 有一句台词也比较诡异:“磕头好,磕头长见识!让她磕头吧!”这句话有点禅宗味道,孩子恐怕还没到磕头就能长见识的地步吧?

    6.6 片尾出现乐视的logo的时候,我不禁坏笑……

     5 ) 第一是信,第二要专注……去哪里朝圣不重要,冈仁波齐也好,影院也好

    1
    当《冈仁波齐》片尾黑场,银幕上演职员表出现的时候,我有一霎那的愣怔和割裂感,好像身体一下子被抛进了另一个宇宙中,而灵魂还留在西藏的朝圣路上,雪山群峰之间。
     
    2
    这部电影不同于我们平常在影院看到的那些国产电影和好莱坞大片,没有或狗血撕逼或跌宕起伏的故事,没有戏剧冲突,没有中心人物。
     
    它只是讲述11个藏民,从芒康到拉萨再到冈仁波齐峰磕长头朝圣,2500公里,用身体丈量。
     
    3
    冈仁波齐是藏传佛教四大神山之一,梵语称之为吉罗娑山,北麓是印度河上游狮泉河的发源地。
     
    在信仰者眼中,冈仁波齐被认为是胜乐金刚的住所,代表着无量幸福。朝圣能尽涤前世今生的罪孽,增添无穷功德,并最终脱出轮回,荣登极乐。
     
    电影里的朝圣者,有即将走到生命尽头的老人,有怀孕的女子,有每天醉酒度日的屠夫,有屡遭不幸的中年人,有九岁的小女孩……
     
    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去朝圣,为什么要用磕长头这种方式,不知道这种方式的朝圣能让他们得到什么,改变什么。
     
    对于我们而言的这些疑问,对于他们,是与生俱来的信仰,自然而然。
     
    当长辈担心九岁的女孩能不能承受得了磕长头的辛苦,她妈妈说,让她磕,磕头好,磕头长见识。
     
    4
    看完《冈仁波齐》这几天,那些场景在我心里一直翻来覆去地回放。
     
    他们出发。走到村口。没有仪式,没有口令,突兀又自然地,手掌扣上木板,身体直直扑出去,趴倒,额头抵住地面,合掌,起身,走,拍打木板三次,再扑倒……2500公里路的开始。
     
    就是磕头,起身,走,磕头,起身,走,晚上搭帐篷,念经,睡觉,早起,磕头,起身,走。
     
    有晴和的日子,有风雪弥漫,遇到过高崖滚石,流水漫路。一年。四季。
     
    他们也就是走过去,磕过去。
     
    5
    相信一件事,然后专注去做。这件事就变得神圣。这个人就有了灵魂。
     
    6
    有个智利导演叫佐杜洛夫斯基,一辈子就想把弗兰克·赫伯特的科幻名著 《沙丘》搬上银幕而不得。
     
    他说,人生的目的,就是给自己创造灵魂。对我来说,电影就是在寻找人类的灵魂,像绘画、文学、诗歌一样。
     
    1997年,《冈仁波齐》的导演张杨拍了他的处女作《爱情麻辣烫》,那部电影描绘了各个人生阶段的爱情,情窦初开的懵懂,一见钟情的执迷,结婚的恐惧,婚后的困惑,中年的苦涩,老年的洒脱……
     
    电影中有很多闪亮的名字,濮存昕,吕丽萍,高圆圆,王学兵,徐静蕾,邵兵,文兴宇……李宗盛,赵传,周华健……
     
    但印象最深的是结尾,在男友家过夜的徐静蕾下楼给熟睡的邵兵买早餐,当她端着油条豆浆回来,却迷失在一模一样的楼群中,怎么也找不到回去的路。
     
    20年后,在《冈仁波齐》中,所有人都知道自己的目标,知道怎么去到达目标。
     
    拍摄这部电影用了一年时间,张杨说,这一年中,想明白了一点事,“你在做电影,就是奔着你心目中的方向,没有什么可犹豫的,就是要一步一步地做下去”。
     
    没有迷茫,只有行动。
     
    7
    博尔赫斯这样总结自己的写作之路——
     
    某人给自己指派的任务是描绘这个世界。经年累月,他用省份、国家、山脉、海湾、岛屿、鱼群、房屋、设施、星辰、马匹和人们的形象填满了一个空间。临到生命终了之时,他发现他兢兢业业编织的那些如迷宫般的纵横线条,描画出的是他自己的那张脸。
     
    朝圣路上遇到的老人说,如果你许了愿,要按照许愿的步伐走,最重要的是你磕头的时候,要有一颗虔诚的心。
     
    去哪里朝圣其实不重要。


    公众号:别离以前(bieliyiqian)

     6 ) 愚昧何时扫――中国中西部脱贫开发除了政府补贴还需要什么?

    这个片子评分到7.8,有点让我意外,不管水分多少,对于这个评分让我对于国人的思想意识水平十分担忧。我没有去影院看,在电脑上看的,看了个开头就有点受不了,我本来是想认认真真看看剧情,但是我是真的看不进我的大脑。看到贫苦的藏民在车来车往的马路上几步一叩头,我心就揪的慌,是心疼!给分高的你们我不知道看到这里你们是什么感觉,你们对他们虔诚的朝圣之心或许应该满是尊敬和敬佩,为什么你们会有这种感情?因为你把他们当做了外人,而不是你的亲人,你们只会把自己当做局外人来表达一下你那廉价的崇敬。但是你们不要忘了他们也是中国人,只是和我们不一个民族,离的我们远,他们的生活离的我们也很远,我们去西藏也只不过是一个游客。如果我们从国人的角度看一下,如果换做是你,你的妻子怀孕了,你还让她挺着肚子几步一叩头的去朝圣吗?如果是你患病的老人,你还让他拖着自己衰老的病体去朝圣吗?你们肯定不会同意你的亲人这样做,那样你会觉得很愚昧,有病应该是去医院而不是去朝圣,怀孕应该好好养着等待孩子的出生。也许你会说这是人家的信仰,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信仰,如果他们不是中国人我们只要尊重没必要操心,这也许是对的。但他们和我们一样是中国人,那我们就有必要帮助他们走出这种极端的宗教信仰,让他们走上小康,让他们一样享受到现代社会的福利。对于极端的宗教信仰我是十分的反感,这只不过是上层社会的人用来愚弄劳苦大众的工具,而现在的我们又接过了他们的工具,用所谓的尊重信仰掩盖你见死不救的心理。恐怖组织is就是用这种极端宗教信仰来愚弄人,让他们给恐怖组织卖命,在他们点燃自杀式炸弹的时候,他们的心理和朝圣有什么区别?如果这部电影是纯纪录片,那我肯定给打满分,因为纪录片是揭露极端宗教信仰的丑陋嘴脸,但是对于这部摆拍的伪纪录片纯粹的是对极端宗教信仰的崇拜,这从你们十个评论有八个是对极端宗教信仰的崇拜就可以看出来。我给一星是给那些穷苦藏民,让你们摆来摆去的不容易!他们在朝圣的路上有一拖拉机在后面带着行李,拖拉机上有四个字“扶贫开发”,虽然对于中西部国家一直有很大的扶持和补贴,光有这些就能让他们走出贫穷落后的困境吗?我们更应该让他们走出愚昧的宗教思想,提高文化水平,让他们依靠科技致富,我觉得拍一部藏民依靠科技发家致富的电影比拍一部宣扬所谓的信仰的电影更有意义!最后我希望我们国人对于信仰应该有正确的认识,信仰不等于宗教,相信法制和道德,相信科学,相信正义,这才是最崇高的信仰!反对愚昧,反对一切愚弄人民的极端宗教思想!!!

     7 ) 值得观看的《冈仁波齐》

    在成都买票看的,60座的影厅坐了九成,观众看得入戏,满意。这样一部没有任何明星的纪录风格的文艺片,六天突破一千六百万票房,说明我们的市场和观众开始多元化了!值得欣喜和赞扬!

    导演采取了一种纪录-戏剧Docu-Drama的样式,让我们近距离地接近和感受了一次藏民族的文化与精神,实属可贵!我在西藏拍过两部电影,知道张扬导演要花多大的力量、吃多少苦才能拍得这么好,这么深入。从这点讲,怎么夸奖都是不过分的。

    希望影院继续多排场次,希望观众们不要错过这部难得的电影精品。

     短评

    比较催眠,导演用极端纪实的手法拍摄了一部神似纪录片的剧情片,基本除了一家人前往冈仁波齐的磕长头朝圣之路外,只有个别零星的戏剧冲突存在,318上浓郁的风光也被导演降饱和化处理,感觉更像是一出消费藏民信仰,满足诸位好奇的猎奇片。★★☆

    4分钟前
    • yihan1010
    • 还行

    纪录片等于真实,仿纪录片等于不真实的批评套路早已经过时,至于朝圣是否涉嫌猎奇之类说辞,强行切割观众,却忘记电影本身是世界语言,实乃刻板粗暴。名为《冈仁波齐》的电影,主体只是在通往冈仁波齐的路上,没有进入最后的转山,这才是电影的妙笔。关注结果,追求成功,恰好无法参透朝圣真谛

    5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和其他藏语系导演作品一比就能看出短板。除去朝圣之路本身,几乎看不到想要探讨的东西。

    9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还行

    张杨身上有一股劲儿,不在北京攒IP,与资本觥筹交错,拍这样的苦行僧电影,值得钦佩。一些电影的拍摄过程就像是一场修行,渡人渡己,修心修性,外化于行,内化于心。没去过藏地,但是看《冈仁波齐》的拍摄花絮,还是有点心有戚戚。

    13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我常说尊重生活方式的多样性,但朝圣信徒的纯粹还是超出了我的认知!磕着长头走完2000多公里的十个二个藏民,吃最简单的食物,一路上施予善意也接受善意,不怒不嗔,为了祈福众生的目标,心无旁骛的不停走着,他们的日常,在我看来已经无限接近神性。

    17分钟前
    • paprikapeng
    • 推荐

    208赞排名第一打了一星的短评真的low 不尊重别人的信仰和文化 并且用狭隘片面的观点去加以评判

    18分钟前
    • 小勺儿
    • 推荐

    我在藏地生活过几个月,知道这是我不能碰触的题材。很多观众觉得导演在卖信仰,批判朝拜是种愚昧的行为,而这些批判者大多数是在大都市,挤着地铁过着朝九晚五生活,忙着工作愁着买房,以为这是生活的全部。被现代化与智能科技让自己忘了什么是信仰,更不知道信仰的力量有多大。而我不迷信,但我有信仰

    21分钟前
    • Aron看世界
    • 力荐

    成功地拍成了(伪)纪录片。点到为止,拒绝一切渲染和煽情,摄影风格也很节制;也成功地塑造了群像。信仰的力量就是你跪下来才相信,而且拒绝阐释意义。当然必须的解释和必要的编排实际上损伤了影片的完整性,显得过于雕琢。无论如何这部影片在(中国)电影史上都堪称一个异类,票房表现也堪称奇迹。

    24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丝毫不煽情,在朝圣的路上,孩子出生了,就出生了,老人去世了,就去世了,没钱了就去打工,赚到了钱再上路。我看导演并没有表达有信仰就很牛逼的意思,不过是呈现一种和我们不同的生活。

    28分钟前
    • 丹AI🌵
    • 推荐

    真的就是那个张杨,Q&A时一直不敢确认.......显然是一部陷入魔怔的导演拍的魔怔的片儿,认可去崇高化的处理,也认可剧情片的方式反而更真实。但真的难逃猎奇化的自娱自乐之嫌。

    30分钟前
    • 更深的白色
    • 还行

    每天吃着那玩意儿不信点啥估计真过不下去,可是什么样的神明会需要生病的孩子与哺乳期的母亲为自己磕肿额头呢?

    32分钟前
    • 王大根
    • 还行

    这种不假思索的外来视角可真是傻透了。

    36分钟前
    • hyperbolic
    • 较差

    以纪录片手法拍摄的剧情片。讲述藏民磕长头向拉萨&神山冈仁波齐朝圣的故事。队伍中有孩童、孕妇、屠夫等。在壮丽的自然风光下,漫漫上千公里的朝圣之路,囊括生老病死。让人心生敬仰。去掉了戏剧冲突,藏民自己演自己,更显自然纯朴。摄影过于平稳精致,剧情片质感浓厚。若是真正的纪录片会更震撼人心

    39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处理车祸、死亡和婴儿成长都非常克制。

    44分钟前
    • :)
    • 力荐

    真是那句话,同样一个图案,有人看到玫瑰,有人看到魔鬼。对于藏民磕长头转山朝圣的行为,竟然很多人批评愚昧,而我看到的却是接近神性的光辉和美。反观自己在欲望世界里浮沉挣扎蝇营狗苟,顿觉自惭形秽。

    49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北京电影节凑个热闹。年轻人迷茫了就去西藏,导演迷茫了就去拍西藏。有观众问张杨拍摄过程是不是特别艰难,答曰一路开着大篷车在风景如画的地方扎帐篷,驴友一定很羡慕。看完听完都觉得像玩票之作。

    53分钟前
    • Lola
    • 还行

    今年国产电影五佳之一准了。

    55分钟前
    • 次等水货
    • 推荐

    对这一类的片子真的是情有独钟。导演花了一年的时间,跟着他们一路从芒康到岗仁波齐,可见诚心和用心,推荐推荐。

    59分钟前
    • Mantoto
    • 力荐

    其实 愿意静下心来看完两小时的人 如果这个片长四小时也是可以看完的 所以 能不能告诉我 为毛线从拉萨直接就快闪到冈仁波齐了呢!这后半程路难道不应该是重点么?

    1小时前
    • 路迦Loka
    • 较差

    有人觉得好看,有人觉得不好看,有人评价导演在消费信仰,有人抨击信仰本身的愚昧;这只是一种生活方式以及追寻信仰的方式,我们每个人何尝不是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中的朝拜者,用着自己的方式而已;终生皆平等,只是有人更虔诚。

    1小时前
    • 不记得了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