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剧情片 来自远方2015

    来自远方2015

    评分:
    0.0很差

    分类:剧情片其它2015

    主演:阿尔佛莱德·卡斯特罗,路易斯·席尔瓦,杰里科·蒙蒂利亚,卡特琳娜·卡多佐,豪尔赫·路易斯·博斯克,格美尔·阿科斯塔,阿佛尔·卡马乔,伊万·培尼亚,乔塔斯·伊瓦拉 

    导演:洛伦佐·维加斯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倩女幽魂1

    • HD

      你爱我吗?

    • HD

      第十一回

    • HD国语

      吹哨人

    • HD

      有完没完

    • HD中字

      爸,我一定行的

    • HD中字

      边域之城

    • HD中字

      肚脐

     剧照

    来自远方2015 剧照 NO.1来自远方2015 剧照 NO.2来自远方2015 剧照 NO.3来自远方2015 剧照 NO.4来自远方2015 剧照 NO.5来自远方2015 剧照 NO.6来自远方2015 剧照 NO.16来自远方2015 剧照 NO.17来自远方2015 剧照 NO.18来自远方2015 剧照 NO.19来自远方2015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在混乱的委内推拉首都——加拉加斯,阿曼多拥有着一家牙科诊疗室,潜伏在公交车站,找年轻男孩们陪他回家过夜。一天阿曼多带着18岁的Elder回家,Elder是一个小帮派的头头。这段关系将改变他们的一生……

     长篇影评

     1 ) “无父者”的阶级游戏

    2013年的第70届威尼斯电影节上,地平线单元最佳影片奖为《东方男孩》所得。两年过后,有着相似题材的《来自远方》则拿下了金狮奖。
     
    两部电影都讲述了干净的中年男人与相对邋遢的年轻男孩之间的买春故事,而别有用心的后者往往给前者带来暴力伤害与情感挫伤。然而即便有如此激烈的冲突,镜头语言却都很节制,淡然的光影下,一切娓娓道来。
     
    当《东方男孩》走向温煦结尾时,《来自远方》有了截然不同的去路。
     
    父权的迷失
     
    中年男人阿曼多对自己的父亲有着极深的怨念。在电影模糊不清的陈述中,性侵与遗弃两个关键词隐隐起伏。对他而言,父权所带来的,只有灾厄与伤痛。
     
    在与父亲无可调和的现状中,他把眼光对准了许多陌生男孩。他花钱请他们回家,让他们脱掉上衣,褪下一半裤子,然后在观摩中自我满足。借助这些仿似父辈的命令,似乎可以疗治内心的缺失与恼恨。
     
    然而他遇到了看似桀骜不驯的艾达尔。这个对钱有着莫大需求的男孩,凶狠而且暴怒,在咒骂中砸晕阿曼多并抢钱逃离。
     
    往后的发展乍看之下很让人感觉憋屈而且不解。阿曼多竟会千方百计找回他,并施以慈父般的爱,直至艾达尔逐渐倾心,并报恩似地除掉了阿曼多的父亲。而非要到最后一刻,才发现一切不过是一场复仇。
     
    在这过程中,所有的父权都已坍塌。阿曼多的父亲死去,多年来的阴影似乎也能随之消散。至于自小遭父亲打骂的艾达尔,痛恨之余却牢固树立了这种威严的父权观念,表示若有孩子,也要通过打骂让下一代看清世界。
      
    如今他父亲身陷囹圄,父权在某种程度上处于缺失状态,而在和风细雨的阿曼多身上,他却找到了父权的另一种表现模式。但正当他想躺倒进去时,一切瞬间消失。
     
    在这个圆整的故事中,被不同的父权文化挟持的两个主角,都在不同程度地对抗着父权,瓦解着父权。在特殊的“弑父”圈套中,道出了一种惊心动魄的悲凉。
     
    阶级的冲突
     
    阿曼多是个生活无忧的中产阶级,优雅恬淡而且有品位,相对应的脾性也是温和而不动声色。相反,来自底层社会的艾达尔天天混迹街头,干着偷鸡摸狗打架斗殴的勾当,所表现出来的性情则是暴戾易怒。
     
    本就是两个世界的人,并不具备相遇的可能和必要。结果两者却因为一件相对不那么光彩的事情结缘。艾达尔的恼怒固然可以理解为对自己的羞愧与气恼,但在更大程度上,则是对阿曼多的敌视。
     
    一是敌视这个有钱阶层(或说是有闲阶层)在经济上的独立甚至宽裕,因为这使对方拥有了采买自己身体的资本,甚至发号施令的条件。二是敌视这个阶层里,似乎更能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能够遵循自己心中的欲望。
     
    而当他折服时,虽与母亲的唾骂、同侪的离弃相关,但未尝不可视为对看起来更美好的另一阶层的投诚。正是利用了本身具有迷惑性的优势,阿曼多在拉拢艾达尔时迟早会有得手的一天。
     
    所以,与其说《来自远方》讲述了同性恋情的迷思,不如说它更侧重于身处两个阶层的父爱缺失者的一场搏斗。
     
    毕竟,从镜头展示的容量来看,阿曼多从未与花钱招来的男孩有任何身体接触,而艾达尔更是有着一个货真价实的女友。
     
    虽然“恐同即深柜”的理论以及二人最后发生的关系都能旁敲侧推一二,却显然只是撬开这一社会问题的视角罢了。
     
    换做一男一女,所有结论都可成立。
     
    说到底,能够在威尼斯上被认可,也许还是因为对深层次关系的探讨触动了评委。
     
    只是,这部野心十足的电影所采用的推进手法并不全然令人信服,特别是人物之间的引力稍欠火候,偶尔会让叙事产生唐突的感觉。
     
    而且,艾达尔的行径有着太多大众不齿之处,以致于阿曼多最后的“制裁”虽然称不上大快人心,却也并没有全然让人深恶痛绝。电影在分拨观众情感的同时,有可能岔开了许多弥足珍贵的情感共鸣。

    (原载于《看电影》APP)

     2 ) 留白手法相当特别

    这位导演的留白手法相当特别,总是在要展现人物心理变化的关键场景立即切换场景,给观众留下模棱两可的印象,无形中也令影片中的悬念越来引人注目。那个让人诧异的结尾则给这个复仇故事打上阴暗的惊叹号。

    表面上看,这个残酷的结局似乎证实了Armando无法正视自身的本能欲望,无奈败给了现实。而从更深一层来看,这分明在暗指委内瑞拉贫富两个阶级之间的鸿沟,无法调和融合,互相猜疑利用,最终导致无法避免的苦果。这也许能成为影片名字的一点注解。

    除了阶级矛盾有所呈现外,最显眼的莫过于父子关系的深入探讨。两位男主角都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自己的父亲,两人之所以能彼此吸引,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错位的父子关系。Elder从小缺乏父爱直至他遇上能在金钱物质上给予满足的Armando,年龄和经验都足以充当他的父亲;而Armando则在小时候经历了父亲的虐待,肉体和精神上都无法摆脱阴影,导致他性格中也有残忍一面。

    至于噱头十足的同志情欲关系,我觉得反而不是影片的焦点所在。明显地,Elder心甘情愿成为Armando的情人很大程度还是由金钱关系演变而来,更像是儿子对“父亲”般的依恋。而Armando则更令人疑惑,他到底有没有对Elder动过真情,还是说一直都只是利用他作为自己弑父的工具?

    印象中好象是第一次看委内瑞拉的电影,很感激Lorenzo Vigas这位导演,毫无掩饰地展现出加拉加斯这个全球最危险城市的真实面貌。凭借着简约而朴素的风格,拿下去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实在让人惊喜交集。

     3 ) 来自远方的影像

        在2015年的第72届威尼斯电影节上,一部名不见经传的委内瑞拉同志题材影片《来自远方》击败了亚历山大·索科洛夫、马可·贝罗奇奥、杰兹·斯科利莫夫斯基以及查理·考夫曼等老牌名导的新作,斩获水城影展最高荣誉——金狮奖。这也是继十年前李安的《断背山》以后又一部以男性情愫为视点的擒狮之作。而在今年四月份北京电影节上的展映,我发现观众反应和电影本身一样精彩微妙——很多人在映后立即掏出手机,或百度,或豆瓣,以期平息疑惑:这货是金狮奖?
     
        其实,单看“委内瑞拉”“男同”等标签,就很容易让人对本片产生“现实主义”美学倾向的错误预判。就像很多在国际电影节上拿奖的第三世界国家参赛作品一样(例如提到中东,绕不开战争与伊斯兰,像《自由之路》;提到东亚,绕不开民生与政治,像《天注定》;提到东欧,绕不开纳粹与红色政权的历史创伤,像《索尔之子》),即使这位南美导演的长片处女作聚焦的是时下充满噱头的禁忌之恋,也很容易陷入群体、社会与信仰之间多重冲突这样老生常谈、论文议题般的陈词滥调,这似乎也是此类地域性明显的电影在面对欧美主流话语权所应保持的创作姿态。
     
        但难能可贵的是,《来自远方》并没有借着话题之便来卖萌、卖丑或者卖惨,而是尽可能地屏蔽掉了现实符号的渗入与干扰,避免了空泛的社会化论断。观众似乎看不到时代的蛛丝马迹,导演甚至还使用了《索尔之子》的背景虚焦来处理摄影空间,缩减观众的视阈范围,让影像的焦点更大程度集中在“人的身体”,架空“人”以外的宏观视角,并把其从“整体”与“秩序”拉低至“个体”与“非理性”的表现维度。因此,这个得以纯净化的故事既可能发生在当下的委内瑞拉,也可能发生在过去的法国或者明天的日本,具备普世的价值语境。
     
        电影放映结束后,观众对这个奇观式故事表现出理解上的莫衷一是,对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主要人物的行事动机充满疑惑。有说中年对少年表达的仅仅是父爱,有说中年在利用少年弑父,最简单粗暴却貌似有几分道理的概括即:男主角是变态。导演似乎无能于建立一套理性的叙事秩序,男主角行为链条段段脱节,心理动机处处缺失,摆明了是在拒绝观众介入这种被预先默认需要进行认可与代入的情绪。但之于观众,我们不妨从被侵犯的尴尬困境中解脱出来,将计就计,甩开经验的包袱,用另一种思维去理解这恰如远方的影像,理解统计学里的少数,理解“归纳”与“概括”行为在此处的赘余。
     
        如果把一部电影比作数学里的一元函数,每一个因变量对应一个函数值,那么观众所处外部现实世界的每个时间点都对应着一帧图像,连续下来则形成电影。但显然电影里的时间与现实的时间机制不同,影像内部所对应的因变量也就有着多种可能性。大多数好莱坞电影的因变量是因果逻辑,意即影像随着“因为所以”的动作而输出,这是大多数人对电影逻辑理解的“不言自明”。除此之外,像窥视性长镜头影像的因变量则是流逝的时间,例如香特尔·阿克曼的《让娜·迪尔曼》;有些移步换景的超现实主义影像的横坐标是空间场景,例如《砂制时镜下的疗养院》;戈达尔早期电影里的人物随着激情和欲望而肆动,而布努埃尔、大卫·林奇的影像骨架则来自意识深渊,绝妙却绝不可言;让·鲁什或者诹访敦彦的“真实电影”则依托演员的即兴表演。这些新影像的奥义不在于把电影看作一道理科题目去智性求解,而需要观众调动感知的触角,去洞察“无法言说”之丰富性。就像阿伦·雷乃所说:我们从未想使影片妥协于什么明确的意义,我们永远希望它带点暧昧。我不明白为什么现实中复杂的事物到了银幕上就必须要清晰起来。
     
        《来自远方》的简约性让情欲、父权和杀欲三者的文本交待含混不清,更不足以形成中年男子行为动态的诱因。如果强硬地把男主角们怪异无常、不可捉摸的精神根源(也是本片影像的因变量)做以俄狄浦斯式推断,或者戏剧演变式考察,从而对这种复杂的男性心理面貌进行某种社会症结或者心理学寓意的归属,这部片也就无异于那些高考命题模式、等待观众总结与升华的古旧情节剧了。此片的难得之处亦在于其对“阐释”的背叛。观众需要体验的,超越于理智与语言之外,一如《狐狸捕手》的貌合神离,《索尔之子》的精神执意,抑或《一九五一年的欧洲》里英格丽·褒曼的情绪突变,是直袭观众身体(而非头脑)的木然,是理性无法统领的禁区,更是超验化的直觉运动,我们可以不用明确“他们”为什么这么做,或者这样做的意义,一切始于存在,止于感受。区别于“因为所以”的逻辑拼图,这种摆脱了高屋建瓴与全知视角的现代影像直击个体的存在限度,微言却显大义。
     
        此外,让男性拥有与女性一样微妙、神秘、无常,却又真实、难言的直觉体验,真是让人惊叹。

     4 ) FIFF16丨DAY1《来自远方》:引爆真相的,既来自远方,却又近在眼前

    第16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1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来自远方》,下面请看前线小青年面对老辣之人们束手就擒的评价了!

    Prometheus:

    这片子结尾后劲还挺大的,姜还是老的辣啊。

    Polaris.J:

    文本很好,出乎意料,虽然是伦理片但是好喜欢掰弯的情节!

    给艾德林的诗:

    也是留白到让人尴尬症发作的片,而且全无什么留白的必要,真是苦了赵亮的《悲/兮/魔/兽》。

    George:

    王家卫跑去阿根廷、毕赣直接抄标题也没整出来的拉美小说味道——那种沉着地将人物玩弄于股掌中的作者的劲。

    Pincent:

    “1.0构思”的同性题材拍法,也不喜欢从开头到结尾的过度drama,唯一有趣的是对超宽画幅景深镜头的试用,仅此而已了,相信金狮是赵亮的。

    盆满钵满赵+:

    过度冷静地拍摄了一个戏剧性很强的故事。你为我弥补了内心中的无数空洞,我却没办法猜透你的心思,在孩子的视角中太难过了。结尾中阿曼达的眼神也过于怜悯了,一个镜头仿佛讲了另一部电影的内容。

    果树:

    平心而论人物和情节惯常出现的对立关系,在这里边处理得挺平衡的,但这也只能让它成为不错的电影,很难让人打从心底喜爱。我想这和零配乐以及过于冷静的镜头有关系,它或许不是展现这么个有点拧巴的剧本的最佳视听方案。

    苍山古井空对月:

    中年大叔掰弯少男记。主角二人关系的变化如同一场博弈,看似埃尔德从阿曼多身上薅羊毛,实则自身逐渐被套牢。影像方面,实焦与虚焦、画外元素、画框运动的限定都传递着隔阂感,但也正因这种冷淡处理方式,情绪方面不够抓人。

    RIVER:

    文本简洁而不简单,故事拍得耐人寻味,重点还是借由同性之爱解构父权社会,男主父亲对其挥之不去的阴影,年轻人重走父亲的老路、对跟和自己父亲一样大的恋人近乎狂热的爱,乃至于男主一夜缱绻后的失魂,都是对父权体制的不自觉的投降。

    莫扎特仑苏:

    无产青年终是韭菜,再暴戾凶狠也敌不过阶级和权利碾压,这是一部关于男性的电影,电影看似简洁,实则却把人格简单化,最终重蹈父亲覆辙的结局让悲剧归结为无法打破的阶级和父爱缺失,对于电影节参赛作品这种笼统的取巧命题显得有些功利。可能金狮就好这口吧。

    我们敏熙:

    令人震惊,处女作便有了此种掌控能力。在短篇幅,弱叙事的条件下,以精妙的导演掌控力轻松化解了这个意味深长的故事。看了看当年威尼斯评委阵容,果然是以导演为主导,阿方索·卡隆、侯孝贤、锡兰、帕维乌·帕夫利科夫斯基和琳恩·拉姆塞的豪华导演阵容这批人会选这部当金狮真是毫不意外,他们的作品不也正是追求着要达到这种效果么?

    子夜无人:

    因为欲望而相遇的两人,临近尾声性事才真正发生,并不是因为理智一度战胜了本能,那种小火慢炖的煎熬一直在燃烧;也不是因为人最终还是要服从于蒸烤的体温,反而恰恰在于他们磨平了各自心头的余孽,肉体相亲的时刻才可以换来安宁。当一个人成为另一个人精神上的父亲,他又在想象中补全了自己曾作为儿子的身份;他站在道路另一边目睹他被捕,命运的盘扣到此打为死结,车水马龙的街道形同曝尸的荒野。

    Hethang:

    电影跟世界上任何一个东西一样,都不能走极端。你既不能在自己根本就无力支撑的内容里塞进一大堆内容,也不能把去繁就简做成这种极致样子吧。导演利用了有限的镜头处理和绝对冷静的场景刻画这种一眼望得到头的处理方法,结果不仅没有让两位主人公之间的矛盾得到一种有机呈现,反倒是加重了故事的支离破碎感。更气愤的是当你好不容易将这些碎片拼凑起来之后,却发现竟是个看了一眼倒觉得还不如把它砸碎的情节,不仅没能让观众有清晰之感,反而更有一种闯入迷雾的感觉。

    连带着男主角阿尔佛莱德·卡斯特罗真诚质朴但是过于隐忍的表演和没头没尾完全通过气质传递的整体设计理念,这简直就是对“大袈裟”的最好诠释。然而这样一块破布,没人关心,也没人留念,无非抽过来擤个鼻涕,然后扔掉,事了拂衣去罢了。

    我略知她一二:

    "深情若是一桩悲剧,必定以死来句读。"有些故事你从开头就可以预见结尾,而你却心甘情愿的任由飞蛾扑火,是因为火焰的炫丽而让你目不转睛吗?其实你的内心也不敢承认,你只是想让那只傻傻的飞蛾靠近你,就算只是自私地靠近一会,就像你会亲手结束飞蛾的生命一样,这难道就是爱吗?

    我向来不认为简洁是评价一部好电影的标准,但是《来自远方》让我觉得或许这种无声的白描才是这个故事最正确的打开方式,屏幕外的焦急和疑惑从头到尾都没有等来一个解释,因为这是一场没有目的的侵略,一场没有理由的战争,你从受害者变成独裁者,他从侵犯者变成情迷者。细微的变化却带来了雷霆万钧的连锁反应,没有人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因为这段关系早已渐渐失控了。

    爱情从来都不是遥不可及,而是不敢触碰,因为你知道有些东西一碰就碎了,而你的东西本来就是碎的,它不能再碎了。你给了他最想要的欲望,然后亲手打碎了他。毁掉一个人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他爱上你,就算这是一种两败俱伤的结局,就算你最后也变得支离破碎,就算是屏幕外的人过度解读,但是我承认你赢了,你让我在这段扭曲的感情中窥探到自己的情感轨迹,我和你一样,都在不知不觉中红了眼眶,变成了一个压抑的野兽,狂怒而无法释怀。

    不管你是否承认,影像的力量都是无穷无尽的,你可以因为一次欢爱而目瞪口呆,那种感觉就和你第一次和你爱的人做爱时那种情不自禁的生理反应一样,羞怯而珍贵,美好而铭记;你可以因为绝望的凝视而痛哭流涕,那种感觉就像洪水终于决堤、大坝终被冲垮一样,你不用再掩饰和忍耐任何情感,因为终于把它们释放出来了,你不再是一个懦弱的人了,你开始正视回忆的尸体,然后亲手把他埋葬。

    #FIFF16#主竞赛单元第1日的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5 ) 性心理障碍(性心理异常/变态)和性取向有什么不同?

    看完《来自远方》后,发现这是一部科普性心理障碍(性心理变态)的绝佳机会。其他电影方面的标准我不懂。但从性心理的角度上,我能认同为何此片斩获大奖。片子风格似乎波澜不惊,但却可以让人一直玩味。看了几篇评论,发现如不从性心理障碍(也称为性心理异常或性心理变态)和性取向的区别来解释这部电影,很多人会看不懂或是造成对片子主题误解。

    目前,最新的精神科诊断来看,美国的《DSM-V》和《ICD-10》先后将性取向(同/双性恋)完全地从诊断中去除了,就是你在其中查不到任何同/双性恋这个词的出现,连因此引起的认同焦虑都没有列出这个词,目的就是让大众和医学人士认识到同/双性恋就是正常的,避免引起误解和对同/双性恋的污名化。影片中涉及到了老头Armando和年轻人Elder对性向的探索和接纳的过程。但这条不是电影的主线。

    电影的主线是主人公中年男人Armando的性心理障碍,以及社会底层年轻人Elder如何从街头混混变成了老头Armando的猎物,暴力给年轻人Elder带来的力量感,在阶层的差距和心理变态者的控制力下逐渐变得不堪一击。

    需要解释什么叫性心理异常。性心理异常有我们常听说的如:窥露阴癖、窥淫癖、恋物癖、恋童癖等多种类型。但异性装扮和变性已经被一些国家和诊断标准认定为不属于精神障碍了,细节不表。如对此不想详细了解,可以直接跳到下下一段看我通俗的解释。

    想要非常权威就自己查查最新科研文献综述吧。为了尽量接近于科学地科普,复制了维基中文的解释。找到的是性偏离的词条。性偏离(paraphilia),或称性变态(sexual perversion)、性偏见(sexual deviation)、性心理障碍(psychosexual disorder)和性反常等,是对非典型对象、恋物、情境、幻想、行为或个人的强烈性唤起的体验。也有性欲倒错或性倒错、性偏好障碍之说,是一系列心理名词,指对于特定人、事物或情境产生性欲的偏好。并非所有的性偏好都是精神病,因此将性偏离与性偏好做定义上的区分很有必要。性偏离的定义必须在该性偏好出现导致个人痛苦或损伤,以及涉及伤害自己或他人的性满足。意即,性偏好是性偏离的必要但非充分条件,性偏好本身非属临床必要介入的理由。对于不寻常的性兴趣和性偏离之间的准确边界没有找到共识。关于是否应该在诊断手册中列出,如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或国际疾病与相关健康问题统计分类(ICD),都有争论。关于性偏离的数量和分类正在讨论;有一个来源列出了多达549种类型的性偏离。DSM-5有8个性偏离障碍的具体列表。性偏离的几个分类已被提出,有些人认为,完整的维度、频谱或以投诉为导向的方法能更好地反映证据。这些词常用于不同领域,可能带有强烈的负面意涵和偏见。对于性偏好和性偏离是否能明确界定并无共识,对于性偏离是否应列入精神疾病手册成为争论不休的议题。1981年美国精神病学期刊描述性偏离是对于下述对象有强烈的性冲动:非人物体、性伴侣的羞辱或痛苦、儿童、强迫性行为。

    现在开始说电影的主线。现在我们从名词定义的不同层次来解析。

    1.性心理异常:异常abnormal指的是一个人的表现和多数人不同,在统计学上出现偏离。

    电影从主人公Armando从街头小混混中选人花钱窥探其背面半裸的场景开始。Armando未婚,有钱的牙医,认为自己不是同性恋,但他没有常规的性伴侣和性生活。他只能靠这种猎奇偶遇的方式找寻对象,通过自慰来解决自己的性需要。中年人Armando无法接受一个正常的性关系,他只能在窥探时候得到安全感和满足。之前我了解过一个公园暴露癖的老头的情况,一个年轻人希望用爱来改变他,但经过三年,年轻人是在控制不了老头去公园暴露才能性高潮的做法,年轻人离开了老头。

    2. 依恋丧失:影片开始穿插他去寻找自己父亲的镜头。几次,他去找到一个白发老爷爷,他只能在旁边跟随着去看,对方却从没有认出或搭理他。Armando的渴求的眼神非常明确。所以他恨不接受自己的父亲。

    3. 幻想式的依恋关系:中年人Armando还是希望自己能有正常的亲密关系的。所以他在不断地挽留每个街头男孩。而街头男孩Elder对他的侮辱和攻击及抢劫,未能让中年人Armando感到害怕,他反而想持续地用钱和挽救去联结街头男孩Elder。但几次努力几乎是没有任何的效果。街头男孩Elder还是只想搜刮中年人Armando钱财的野兽。最后一次在中年人Armando把被殴斗打昏死的街头男孩Elder精心地治愈后,街头男孩Elder还是本性不改。中年人Armando使出了最具改变人大脑神经通路的招数:自残,用刀割自己的大腿两道。当场让街头男孩Elder死心塌地地爱上了他,成为了一条驯服的家畜。

    4. 父子般的同性恋关系:两个人有相同点,都是被父亲遗弃。少爱上老是因为得到了关怀和依赖;老找少一是为了玩弄,二是怜悯过去受伤的幼小自己。两个人在开始时候对同性恋都是排斥的。但通过创伤互舔的方式焊接成功后,都彼此爱上了对方。街头男孩Elder被周围的人认定为是个同性恋后,失去了过去的一切社会关系:女友和孩子、街头朋友圈。街头男孩Elder却愿意成为中产Armando的爱人,幻想着可以过上中产阶级的小资高雅生活。街头男孩Elder带着中年人Armando见过自己的母亲后,想吻中年人Armando却被拒绝。街头男孩Elder希望可以和中年人Armando白头到老过上小资生活,但他却没法了解一个性心理异常的人的心思是什么样的。同性恋关系本身没有任何的问题,问题出在了中年人Armando的性心理上。

    5. 性心理障碍:障碍disorder则是指功能性的,一个人无法完成并维系长久的正常的性生活。

    中年人Armando没有接受一个舒适的亲密关系的能力,性行为也出现了障碍,在驯服了Elder后,他反而在一直拒绝Elder想要亲密的想法,让Elder非常困惑。

    6. 性心理变态:变态perversion是指当事人的行为失去情感基础,对他人冷漠残忍。

    Armando对年轻人Elder表达出:“我希望自己的父亲已经死了”想法。街头男孩Elder没有意识到中年人Armando的性心理异常可以对自己操控的可怕之处。Elder毕竟不是精神科医师,无法判断Armando被性心理障碍伪装后的潜在动机。街头男孩Elder的仅有能力就是像他父亲一样仗义地去帮朋友杀人。中年人Armando提到了希望自己的父亲死后,街头男孩Elder得到了中年人Armando的默许,持枪杀死了中年人Armando的父亲。他以为帮助Armando杀死父亲后,他就能得到Armando的爱。所以他替中年人Armando杀死了其父后,两个人似乎在心理上都得到满足,回归到了彼此的性吸引,两个人终于合二为一,圆房成功。但中年人Armando却接受不了这来之不易的性福生活,他肯定是不能平和地接受后果,也许他也想到了法律层面的危险,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他马上报警甩掉了这个“包袱”。

    结论就是:此片是一个性心理异常/障碍/变态的案例。但其中人的同性恋关系并不是重点。也没有证据说中年人Armando是因为受到了父亲性侵才变成同性恋,遗传和性侵都不是同性恋的成因。但幼年受到创伤会形成依恋障碍,难以建立亲密关系,行为出现各样的暴力特征;而两个人都有同性恋倾向,经过探索和磨合就要归于正道却被性心理障碍强大的破坏力给一刀斩断了。

     6 ) 童年阴影

    最终,
    Elder成为了和“父亲”Armando一样的人,人们口中的“变态同性恋”;
    Armando成为了和他父亲一样的人,侵犯了自己的“儿子”;
    Elder也成为了和他父亲一样的人,帮朋友杀人去坐牢;

    最终,
    Armando打了那通报警电话,作为“父亲”,他不允许Elder再犯下这种错误,于是将他送进了监狱;他也不允许自己再犯下这种错误,和自己的“儿子”发生禁忌的关系。

     7 ) 我在远方,伤心倚栏杆,等到人断肠

    看完了这部电影,还可以,节奏太慢,整体看的人很压抑,人的一生要历经多少渡劫,才能够得偿所爱,如果可以,我愿意等待那份值得的远方!想起了一首歌,《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主题曲:《远方》:

    怎奈黎明不懂哀伤 双人成单 谁能忘记那段时光 离别容易再见难 风吹不动沧桑 雨轻弹在眼眶 这世界还有谁温暖 我在远方盼到心慌 山海苍茫 触景情伤 我在远方 相思更漏短 泪湿白衣裳 我在远方 花落心残 生亦何欢 死也难安 我在远方 伤心倚栏杆 等到人断肠 你在远方 我在远方想起过往 心薄裘寒泪眼凝霜 我在远方 最是情难忘 忍不住惆怅 我在远方 惜君如常 天上人间蝶舞成双 我在远方魂与梦为伴 千古共向晚 你在远方

     短评

    後座力有點強。一段扭曲關係的微妙變化。一直想起最後男主Armando冷酷決定後,他靜靜躲在旁邊觀看的面容與眼睛。明明動搖有可能愛了,但敵不過早已滿目瘡痍的殘缺靈魂。

    8分钟前
    • 裘笛
    • 推荐

    爱与骨气、掰弯直男的故事。别以为老了会更好,孤独终老是常态,相伴是可遇不可求的生活悬念。

    12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这也太鬼扯了,a片都比这个有逻辑

    15分钟前
    • Marni
    • 很差

    一开始总觉Armando不值当甚至犯贱——干干净净的生活,非要被一个恶意相向的惯偷Elder钳制。但当最后一幕出现,才觉心术之重。一切谋算都能如此不动声色,要反攻,也要榨得如此干净。只是果报的出现,却并没有太让人快意,即便Elder实在难让人喜欢。

    18分钟前
    • Mr. Infamous
    • 还行

    这么抓马昆的一个故事这么故作平淡的讲 电影哪能只靠隐喻和解读来撑

    23分钟前
    • 考拉先生
    • 还行

    21年前的《爱情万岁》显然更高。

    28分钟前
    • 把噗
    • 还行

    谁是送上门的待宰羔羊,谁又是披着羊皮食肉的狼。捕食者在街头寻觅到猎物,用刀把自己割伤。猎物让自己赤裸,却忘记把对方脱光。一场聚焦在老少男人间的情感拉锯,温情而冷酷,你以为这叫感情,其实是父权的嫁接。镜头隐忍克制,故事简洁流畅。少年斗得酣畅,爱得痴狂,用三颗子弹,踉跄跌入情感的网。

    32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看起来颇像两年前的《东欧少年》,但明显比后者要好。影片讲述了一个中年男人和少年间张力十足的情感拉锯战,试图探讨男性性心理的主题,并将视角投射到“父亲的缺失”对男性成长所造成的阴影上。定焦镜头用得赞,色调画面也极美。(补:看时,主演坐身旁,和小鲜肉握手了呢,没想到就金狮了,醉。)

    35分钟前
    • 南悠一
    • 推荐

    叙事极简之后,留下一堆符号,电影节系艺术电影的标准拍法,完全的很漂亮。

    39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北京电影节第一场。白先勇有几篇写老男人对少年迷恋到绝望,尤其是《DANNY BOY》很赞,老人将死,唯有吸纳少年的生猛活气,才能暂时逃避死亡威胁。这部影片清冷老年与野性少年无爱,唯有权力欲望的消涨,大量留白,多近镜特写,有一种逼视感。

    44分钟前
    • 邓安庆
    • 推荐

    放映结束后,导演上来互动,讨论要点如下:1.最后Armando为什么要告发Elder?为了摆脱他,防止感情的进一步复杂化?还是这一切最开始就早有预谋?2.父亲曾经对Armando及其家人做过什么导致其如此仇恨?可能性侵过,因此也影响了其性取向。3.南美电影共同的”父亲缺失“主题,想起了另一部《中央车站》

    47分钟前
    • 上上
    • 推荐

    老爷子先后用了反间计、空城计、苦肉计、关门捉贼、欲擒故纵、瞒天过海、暗度陈仓、笑里藏刀、釜底抽薪、借刀杀人、美人计,对付鲜肉直男完美指南,机遇比钱难得,然而金狮早已看穿一切

    49分钟前
    • 阿奇波尔德
    • 还行

    帕索里尼式的主题,身体、思维如何被金钱、知识驯化,可以说是一次超越年龄、阶层、性向的驯化事件。形式方面非常强调视线的匹配与身体在景框中的位置,二者不断的在调整角色之间的主奴关系。结尾是无可挽回的宿命悲剧。最强力的批判。

    51分钟前
    • LOOK
    • 推荐

    最后一幕来自远处几欲动摇的注视,让他成为了男孩从此缺失的“父亲”形象

    52分钟前
    • SundanceKid🌈
    • 还行

    其实是关于古希腊的俄狄浦斯情结。导演很会用柔和的画面和细腻的光线误导观众,各种背影镜头把情绪隐藏得很深。从“恋老症”到“东方男孩”再到“来自远方”,威尼斯究竟是有多喜欢同志老少恋~

    53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非常隐忍的大叔(拉丁版的梁朝伟!眼睛都这么会说话)负担起了整部隐忍的影片(好喜欢电影的节奏)。大量留白的叙事方式真是太有意思了,影片外的世界无限大。摄影和剪辑港真美到惊人!之后发现同性恋群体常常成为人性探微的一个有效切口。

    57分钟前
    • Monochrome.🌈
    • 力荐

    一场猜不透的权力游戏,身体强势与心理弱势,后劲十足。镜头很沉得住气,每一镜的长度近乎临界,注视良久,看到的都是假象。

    1小时前
    • 嘟嘟熊之父
    • 推荐

    近期看过最好一片同志电影。这明显是一个政治隐喻电影,大概这就是它捧得金狮的原因。殖民者的弃儿家里有许多美丽的东西,他代表的旧世界生活,迷倒了新世界的街头混混。可他并不想和小动物般的男孩平等的相爱。男孩替他杀死了抛弃他的父亲,他却把男孩举报了。他的真爱是父亲/旧秩序,男孩只能是猎物

    1小时前
    • dinosaurs
    • 力荐

    同志猎艳的故事,光线和构图自成一派,多段手持摄影,以男主背影聚焦,镜头晃动,焦距有度,静谧中怀有燥郁,不安里寻求舒逸,隐忍而克制,故事并不出彩,节奏也慢半拍,然而主题却值得玩味,爱情亲情的情感交织,内里复杂,外在冷漠,结尾的大转折真是一剂毫无预警拳脚相向般的击打,人和人还能多冷漠

    1小时前
    • 张咏轩Wayne®
    • 还行

    来自远方的第三世界导演的自我修养——如何拍一部合乎标准得奖片给欧洲电影节爸爸交上一份满意的毕业设计作品

    1小时前
    • 丁一
    • 还行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