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动漫 记忆中的玛妮日语

    记忆中的玛妮日语

    评分:
    0.0很差

    分类:动漫日本2014

    主演:高月彩良,有村架纯,松岛菜菜子,寺岛进,根岸季衣,森山良子,吉行和子,黑木瞳,杉咲花,森崎博之,安田显,户次重幸,大泉洋,音尾琢真 

    导演:米林宏昌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剧照

    记忆中的玛妮日语 剧照 NO.1记忆中的玛妮日语 剧照 NO.2记忆中的玛妮日语 剧照 NO.3记忆中的玛妮日语 剧照 NO.4记忆中的玛妮日语 剧照 NO.5记忆中的玛妮日语 剧照 NO.6记忆中的玛妮日语 剧照 NO.16记忆中的玛妮日语 剧照 NO.17记忆中的玛妮日语 剧照 NO.18记忆中的玛妮日语 剧照 NO.19记忆中的玛妮日语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初中女孩佐佐木杏奈(高月彩良 配音)深藏无限的愁绪心事,她与疼爱自己的养母赖子(松岛菜菜子 配音)也无法坦然相对。由于上学期间突发过呼吸的情况,于是杏奈利用暑假来到了北海道釧路湿原地区的一座小镇,在亲戚大岩清正(寺岛进 配音)和阿节阿姨(根岸季衣 配音)家疗养。在叔叔家不远处 的溪地,矗立着一座老旧但风韵独存的西式建筑,奇妙的感觉令杏奈注意到了它的存在。某个夜晚,心情低落的杏奈划着小船超该建筑划去,结果发现本该许多年没人居住的房子居然灯火通明,并且她在那里邂逅了与之年龄相仿的金发碧眼女孩玛妮(有村架纯 饰)。相似的心境让两个女孩成为好朋友,她们依恋着彼此,却不知各自的心底隐藏着怎样令人难以置信的因缘……  本片根据英国小说家琼安·G·罗宾森的同名儿童文学改编。

     长篇影评

     1 ) 《回忆中的玛妮》:灵魂里的亲情

        电影给我们带来很多熟悉的影子,而在这些影子里常常能够找到我们自己,仿佛电影就是在说我们自己的事情,让电影里发生的每件事情都是那么的富有感情。电影里面的每个人物都是那么的善良,也营造出来了简单而富有思想的那么一个环境,被种种风景与纯净民风的重重包围下,电影所叙述的故事都显得那么的自然与美好。电影在人物的刻画上增添了很多细节,每个人物的表情都很慎微的配上了脸红害羞的表情,不但加强了人物感情的变化,也充分给予了角色鲜活的活力,不但更容易让我们捕捉到角色内心的每一丝波动,也让我们随着角色的心扉而感受内心深处那属于自己的世界。电影在营造剧情方面体现出来了一种独到的细腻,导演几乎面面俱到的考虑到了将故事如何去引导出更为精巧的变化,在把握住角色的同时,将身边的一点点小事都能引申到角色的人物性格上来,不但突出了角色所处于一种不安定的环境当中,也把角色感情慢慢转变的过程通过一系列的故事凸显出来,让人容易去理解那种朦胧里招致幻想的情节,更深深地体会到她那内心深处孤独无助又渴求温暖与爱的心理诉求。感情成了角色在电影里面的寄托,哪怕是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她所感知的一切都强烈的想要表达出自己的心声,只是胆怯又恐惧与人交流的心理,让她无法真正的去打开与人只见的隔阂,自闭又多想的她还是有一种害怕接受现实的逃避。
     
        整个电影给人感觉很纯净,从电影一开始,就让人感受到那种纯粹感情世界里的即将发生的故事,电影用一种舒缓的节奏控制着故事的发展,让我们在慢慢的观赏中一点点酝酿我们的感情,在女主角的世界里,每一丝情感都非常细腻,细腻到我们不得不用心去感受,电影并没有急于想要给我们塑造故事,而是在感情不断的改变中自然而然的将故事插入,而这些故事在我们眼中是虚幻的,是主角臆想出来的,但就是在我们清醒的意识到角色存在精神分裂的状态下,她所牵引出来的感情却更为丰富,更为复杂。当感觉让我们完全去选择相信的时候,我们才能跟着自己的心去走,宁愿选择去相信自己的感觉,也不愿意接受惨淡的现实,其中不乏影射到了我们很多人的内心,不是自己愿意蜷缩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只是这个世界让我们交流起来很困难,即便是有那么多善良的人们,但仍然无法能够真正的将自己的真实所想表达出来,不自愿的参与其中给我们带来的只是压抑的忍受,能够放空自己的心灵,只有深深地埋在自己的幻想里。不愿意与人交流是大家的一个通病,而电影就很好的抓住了这么一点,通过一点点的小事情,就灵活鲜明的表现出来,足以证明导演对于素材把握的精准,还有对人物感情拿捏的切中要害,所以电影给人的感觉是在说自己,讲自己的故事,带给人的是一种自我安慰的享受。人们总是顾念对自己感情的表达,从而形成一种不愿意交流的毛病,把所有的思想都自我封闭起来,开始了一个人的生闷气,而别人又无法得知,仅凭猜测去获取他人的思想是永远不可能猜的准的,可是人们往往陷入让别人去猜测自己思想的误区,以为在乎自己的人就一定能够猜的到自己在想什么,而猜不到自己想什么的人那一定就是不在乎自己的人的怪逻辑,尤其对于女人们,这一点是非常突出的。
     
        通灵这种事情,没人能够讲的清楚到底是真是假,幻觉这种事情,又没人解释的出它为什么会存在,电影就是通过这两种方式来释放出来的这种亲情之间的羁绊,让感情在自己的灵魂深处去相信亲情之间魔力的存在。电影让人感动,感动的不止是一个温情感人的故事,它不但描绘出了整个故事当中那种友谊的纯真,更深刻的表达出来了那种对于亲情的诠释,那种抛弃自我彼此承诺彼此依赖的感情堪比坚石,更表达出来对自己感情寄托的一种美好。电影的故事情节在时间线上虽然有一丝混乱,但仔细的分析与比对之后才竟然发现,导演对于打乱剧情描述的手法上,是下了如何一般的苦功夫。
     
        电影的画面精美细致,配乐优美,继承了吉卜力工作室的一贯谨慎精良的作风,不但生动的刻画出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也将剧情编排的无懈可击,电影对于镜头的掌握以及对布景的运用都达到了精益求精的地步,让人感受到的不止是唯美的画面背后,还有那深刻而又有力的人性思想,从感情出发,还原整个故事过程真相的同时,也表达出来了人们对于爱与呵护的羁绊,虽然有点超脱于人们的想象空间,却带给我们了一系列的温情感动,让我们在潸然泪下的同时,对于那份亲情的真挚更是肃然起敬。

     2 ) 《记忆中的玛妮》是一部关于记忆和疗伤的心理片

    《记忆中的玛妮》是一部关于记忆和疗伤的心理片

    这是一部关于记忆和心理疗伤的电影,奔着故事去看这部片子的人要大失所望了,因为要刻画人物心理是很难展开太多剧情的。就本片译名来说,应当体现在“记忆”而非“回忆”。“回忆”是针对有意识状态下曾发生过的事情的回想,而“记忆”,按照弗罗伊德的理论,它的内容还可以是潜意识状态下的存在,而且通常以梦的形式呈现。根据本片所展示的情节,小杏柰甚至认为外婆玛妮是她捏造出来的人物,事实上,玛妮不仅真真切切存在过,而且完全留在了她的记忆(潜意识)中。

    为什么说它是有关记忆和疗伤的片子?弄清楚了以下三个问题便明了一切:(1)杏奈是怎么成为一个孤独内向的孩子;(2)外婆玛妮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让她改变的;(3)她的幸福感最后又是如何获得的。当然,这几个问题是穿插在一起的,难以截然分开。

    对于第一个问题,我们先要明确一点,即杏奈现在的状态以及她的所有情绪几乎都与她的早期记忆有关。杏奈之所以表现孤独内向,她的心门之所以向所有人关闭,都缘于她非常早就已记事了。当外婆玛妮离世,她的家族是有人可以照顾她的,但她最终还是被抛给了社会。那是电影中的一段灰色影像。无论那个自称自己没几天活的老人是她的曾祖父,还是她外曾祖父,老人带她去理论的那些人应当是她的近亲属。而且,老人是以什么理由去理论呢?似乎不是以“亲情”,因为从两个男人的话语“怎么还在说那件事,那件事早就已经解决了”,“我已经说过好几次了,这不是钱的事”可以推断,他们争论的应当是遗产与抚孤的事,似乎遗产被瓜分了,但孤儿却无人愿意抚养。

    这段记忆她现在依稀还有印象,这种被遗弃的感觉直接导致她讨厌她自己:“我就是我这副样子,又丑、又笨,不开心,又令人不悦”。以致于因此又迁怒别人,进而刻薄,比如叫养母“阿姨”,认为养母唠叨像山羊,把十一先生比作熊或海狮,骂信子为胖猪。一个孩子可以内向,但不能没有朋友。从她生病,有同学给她送回书包看,她没有朋友的原因是她拒绝接纳别人而非相反。原因当然还是那段灰色的记忆,她害怕朋友知道她是孤儿,是被亲人抛弃的孩子。同样的心结,如果无法打开,她可能就要孤独终老。然而,人是需要被关注的,不能获得任何关注的人几乎无法生存的,这是人的社会性决定的,因此自我拯救便开始了。她大致通过三种方式达到目的,一是生病,影片刚开始不久,由于老师关注转移,她哮喘病便发作了;二是逃避,虽然有点矛盾,但逃避往往会带来更多关注,她在邮桶边逃离信子反而引起了信子的注意;三是寻找能保守秘密的朋友,和她一般大的玛妮便成了她臆想的对象。

    这就解释了第二点,为什么本来是外婆的玛妮成了她梦中的朋友。电影在表现她与玛妮的事好像是她的梦、她的臆想或幻像,其实这与她外婆曾给她讲述的经历有关,这些经历也被记录在“玛妮的日记”当中,被幻想或被捏造的人恰恰是她自己,玛妮的经历反而是真实的。当外婆跟她讲述经历时,她还幼小,所以即使长大了也无法真实还原,但所有事件都进入了她的潜意识,只不过需要合适时机碰到合适的刺激才能被释放出来,那栋湿地大宅便是恢复她潜意识记忆的刺激物。纵观她和玛妮的所有“交往”,与其说是玛妮改变了她,不如说是她自己改变了自己。她因此获得了第一个“朋友”,而且相互约定保守秘密;玛妮让她找到可以交朋友的重要感觉,那就是她也是个有担当的人,也可以成为别人的依靠,一个自我感到自己无用且自尊心较强的人,一般不会主动交朋友的。当她听玛妮说起曾被强迫带到谷仓时,她表现义愤填膺;当她和玛妮在谷仓时,她分明在照顾玛妮;她之所以要带玛妮去谷仓,是因为玛妮说她无法忍受谷仓的恐惧,她想帮助玛妮克服,她对玛妮说的话,其实正是外婆曾对她说过的:“我克服了很多可怕的事物,杏奈一定也可以的,因为杏奈是我唯一的孙女啊!”正是汲取了外婆给予她的力量,她有了梦里的第一个“朋友”,正是有了跟玛妮梦中交往的经历,她结交了第二朋友彩香,以及第三个朋友十一先生,还有久子和信子。另外,她在交往中还学会了宽恕,原谅了玛妮的不告而别,也理解了“离开”并不意味着背叛,这些都为她放下心中对亲人的怨恨,重新接纳养母的感情提供了帮助。可见,杏奈克服交往障碍,树立自信,恢复健全人格不能不归功于记忆中的玛妮。

    杏奈幸福感的有无取决于她受伤心灵能否得到救治。潜意识中记忆的部分恢复虽然让她得到了友情,有了可倾诉的朋友,从此性情大变,对他人也愿意接纳和原谅,但她早期记忆里那被遗弃的感觉是刻骨铭心的,因此带来的心灵创伤并不是靠向朋友倾诉就能抚平的。养母家庭抚养她是接受了政府补贴的,这让她感到自己的“与众不同”,她希望每天过得“普通”,而不会因此感到受歧视和“区别对待”。即使养母已经不再向她隐瞒实情,她也因体会到养母的“爱”而原谅这种“隐瞒”,但这种“爱”弥补不了亲人的“爱”,她接纳养母“爱”也一定是有限度的。在她潜意识里,她仍然感到自己是被遗弃了,所以对于父母和外婆的死,她仍然说“我不原谅他们……留下我一个人”。直到她在梦里原谅玛妮的不辞而别,直到她最后将玛妮的友情与对外婆的亲情合一时,她才真切地体会到了被爱的感觉。当亲人“爱”在她记忆中恢复,她才能真正放下怨恨,重新接纳养母的亲情。她的幸福感不仅在于她无意中得知自己的身世,也在于她体会到,“爱”从来就不曾远离。(作者:石板栽花,转载请保持文章完整 2015-04-24)

     3 ) 埋在心底的东西

        那些遇过的人,经过的事,也许会暂时忘记,但不会消失,它埋在心底,让我成为现在的我。也许在某个时间、某个地点,它会被再次触发,安慰我,治愈我,拯救我。
     
        《记忆中的玛尼》里的Anna在亲人离去后变得敏感忧郁,不愿相信别人,在札幌,似曾相识的老屋渐渐触发出她关于童年的睡前故事的记忆,幻想出一个金发碧眼的朋友Marnie,和Marnie一起玩耍聊天,互相安慰,彼此治愈。Anna从Marnie身上学会了理解与原谅,终于能坦诚面对自己和养母。她离开札幌前,才发现,Marnie是自己早已离世的外婆。
        治愈Anna的,是童年模糊的记忆,是外婆的爱。
        Anna初时说,不原谅父母外婆把自己一个人留在世上。
        然而,
        就算离开了,外婆的爱还在,借助幻想陪伴她。
        就算忘记了,记忆仍埋在心底,等待时机醒来。

        有些东西,死亡无法阻隔,时间无法超越,金钱无法消费,它埋在心底,静静地陪伴着我。

     4 ) 廉颇老矣?

    Ghibli的作品画面、音乐、人物造型甚至配音都一如既往地让人倾心。这部玛丽在这些方面也保持了Ghibli的一贯水准,但故事精髓却拉低了分数,算不得一部上乘作品。

    故事前三分之一非常地难挨,边看边想如果不冲着ghibli的名头我早弃了。一部细腻忧伤的作品并不意味着沉闷无聊,而且反复烘托的女主性格实在太矫揉造作,令人生厌。

    在女主用铅笔戳穿了笔记本时我就有了不好的预感,等她妈妈第一次说普通这个词我就更加确定Ghibli这次劲使大了。其实在哈尔的城堡里Ghibli这种矫揉伤情的叙事就已经很明显,到了这部玛丽感觉像集中爆发了。(我还没翻原著,很想看看原著用的什么词。但就汉语语境来说他妈妈这样说非常地造作和不明所以。)

    之后多次女主本人也提到普通一词,真的很费思量。她的生活其实非常普通:同学很友善,主动送书包去她家;老师也一碗水端平,对这个别扭的小孩同样关爱;爸妈虽然是养父母但非常疼爱她;连她自己也很普通,虽然极力压抑自己显得很狷介,但老师一向她伸手她就羞怯兴奋地脸红了,说明她内心还是很渴望关爱也喜欢他人的关爱。本就普通的她却希望自己普通,就变成了追求“遗世独立”“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介。

    再之后女主又有了"我又丑又笨"的评价,这就更奇怪了。首先每个人对自己相貌都有自知,Ghibli向来追求俊男靓女,这“丑”字就来得蹊跷。再者细节体现女主不笨且有才艺,情商低并不是笨,这点女主也应有自觉。关键的关键,没任何人说她丑、笨诋毁她,她何来这样的自怨自艾?这样的想法不但莫名其妙而且如何让人对她喜欢得起来。

    再有女主最过分甚至是没心没肺的几处:
    一、小姑娘自己在家里是非暴力不合作的态度,养母送她去乡下休息也是医生提议,在她嘴里明显就变味了。一副把恩人当仇人的姿态。
    二、养母的朋友好心义务照看她并出借衣服让她认识新朋友,她一出门就怪对方多管闲事(此处我又想翻原文怎么写的了,因为这几个字眼在汉语中分量很重,已经属于骂人的范畴),简直有点恩将仇报的味道。
    三、女伴看了她的祈愿纸。这种事情太常见了,一般人虽然心里不乐意,也就盖过不提,最多抱怨几句怎么偷看然后一把抢过来,因为实在不是什么大事。女主的做法却非常具有侵略性,而且是在对方诚心诚意夸赞她漂亮之后。对方后来主动寻求和好她又打开别人的手负气而走,到此处,女主的性情只能用“乖张”二字形容。

    总之,如果Ghibli是要塑造一个令人反感的女主,那它成功做到了,真的是一个让人实在爱不起来的小女生。

    熬过了沉闷又让人激愤地三分之一,接着开始她跟祖母的奇遇。这里的感情处理也欠妥当。小姑娘周围都是亲切友好的长辈、女伴,她偏偏一副生人勿进的模样;一看到阔绰的别墅、精致的贵族小姐就立马倾心不已了。显然她不光对自己、对他人也极为苛刻,等闲不配做她的朋友、亲人。到此女主的性格性格刻画更趋阴暗。

    日本评论人提到《冰雪奇缘》,那我也以二者比较:冰雪里面的公主虽然犯了错误但还是让人觉得鲜活可爱,这里面的女孩则是实实在在令人厌恶,人物刻画高下立现。

    不过也亏得女主和祖母的奇遇,故事终于从沉闷、矫情转向了悬念丛生。不过很多地方还是让人觉得匪夷所思。

    很明显祖母和大宅是幽灵和鬼屋,如此瘆人,女主也有自觉但竟然毫不在意,很不合常理。
    后来跟大宅里的眼镜小姑娘认识后女主又直言一切只是自己的幻想,明明有日记为证,怎么又是幻想?
    到最后玛丽和情人走出仓库女主怨恨她抛弃自己,导致高烧不退,既然自认是幻想干嘛要跟幻想中的人置气?
    最后谜底揭开,我终于理解女主为什么说自己笨了。生活在一起的祖母她连名字都不知道?玛丽是名不是姓,嫁人了也不会变,真亏她还如此思念祖母。自己的身世自己最清楚,看电影的早就猜到了,女主自己却一直懵懂无知,实在不符合影片要塑造的纤细敏感的个性。

    至于她疏远养父母的理由也非常做作。
    首先补助这个事情在欧美非常普遍,所有小孩成年以前政府每月都有补助;而且欧美人每年要报税,这就意味着凡有符合要求的补助退税项能申请则申请,不申请才是大傻子。原作者是英国人,拿这个说事有点说不过去,不知是不是ghibli动刀改了;若这放到中国更不是个事,中国人出了名的有便宜就占。日本国这个需要公布个人财产实行报税并有良好福利的资本主义国家实情怎样还望清楚情况的高手赐教。
    其次,女主去新家庭的时候年纪很小,从回忆能看出来。按理说这么小的孩子改口叫父母不算是特别难的事,但是女主看上去都小学高年级或者初中生了,仍一口一个阿姨,反而指责养父母领补助,真的是冷面冷心、让人亲近不起来。

    最后女主的自我成长也非常奇怪,从她向玛丽喊"我原谅“开始就看开了,能原谅玛丽的抛弃,也能原谅受父母和外貌不漂亮的女伴了,因此也成长了。真是可笑!人家有什么需要她这个思想狭隘、偏激、处处与人不痛快的小孩原谅的?

    Ghibli改编的是儿童文学,画面也是一贯的清新、美好,我相信它的创作初衷也是要刻画一个敏感孤独惹人怜爱的小姑娘敞开心扉大胆成长的故事。但是这样一个女主,你能说她惹人怜爱吗?她的成长能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成长吗?虽然票房不代表一切,但日本本土的评价和反应倒真的很中肯。希望这部缺憾多多的作品不是伟大的Ghibli的告别之作。

     5 ) 说说我对回忆中的玛妮剧情的理解,本片催泪但烧脑,不少东西得研究心理学(剧透)

    说说我对回忆中的玛妮剧情的理解,本片催泪但烧脑,不少东西得研究心理学(剧透)
    安娜父母死的早,安娜那时才一岁多,对父母和父母对她的爱是一点印象都没有的,外婆玛妮在安娜1岁-2岁的时间段抚养她,那时的安娜虽然还不记事,但安娜照顾她生活的点点滴滴已经深入到她的潜意识里,也就是灵魂深处,这也是安娜对于亲情的最早的记忆。安娜在婴儿床上听玛妮给她讲了很多自己少女时代的事,但安娜能记到潜意识里的只剩下海里月下泛舟、舞会、和卖花小孩跳舞、在谷仓和未来的丈夫增进了情谊,肯定还有别的故事,但她太小,能有印象的就这些了。另外外婆给安娜的别墅的照片她婴幼儿时视为宝贝,(继母说她刚来家时就握着这照片),这别墅的形象也进入潜意识,另外,大家注意到没,片中数次出现外婆刚去世,安娜还没被领养时的情景,幼小的安娜都在怀里抱着一个穿蓝裙子的金发洋娃娃,这个洋娃娃是关键,后面会讲,外婆给婴儿床上的安娜哼婴儿曲入睡,这声音是安娜小时候听了最有安全感的音乐,是对亲情的美好记忆也进入潜意识。总之,这些事长成少女后的安娜平时是记不清的,只在灵魂深处藏着,在特定的环境下才会激发出来,但命中注定的是,安娜来到了外婆给他讲的那些故事的发生地,在灵魂深处里的故事便思如泉涌,这时的她还没有将这些记忆和幼儿时期,和外婆联系起来。安娜是个性格孤僻、自闭、自卑的孩子,她坐在海边、在别墅里、在谷仓里,深深的陷入到自己编织的梦里,把自己代入到故事中,和玛妮一起经历那些故事。注意,玛妮少女时代的形象安娜是不知道的,安娜是用幼儿时的洋娃娃形象代替的,金发碧眼和玛妮很像。安娜和玛妮在月光下跳舞的音乐也是玛妮在婴儿床上给安娜哼唱的,安娜在自己编织的世界里找到了精神的寄托,但现实中的悲惨结局也影响着她的虚构世界,她虚构出来的玛妮也会像真实的玛妮外婆那样离她而去,安娜不能释怀,她让玛妮在虚构的世界里请求她的原谅,她也原谅了玛妮,她说她最喜欢她了。其实,这也是潜意识活动,她最爱外婆,她原谅外婆离开她。后来,她找到了她幼儿时代拿着玩的别墅的照片,明白了一切。本来她那时太小,对外婆的爱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模糊,只存在于灵魂深处了,但通过这次旅行,外婆和她的亲情变得无比清晰了,安娜对自己说,她会思念外婆一辈子的。另外,她也找回了自我,本来她的状态有变成她亲生母亲的趋势了(问题少女),她以后会好好的生活,她已经没有亲人在世上了,爱着她的继父继母就是她的亲人,她会好好珍惜她,最后,祝愿安娜长大成人后找个好老公,有自己的家庭,孩子,这样她就又有真正的亲人了!!热泪中。。。

     6 ) 和外婆的一场跨时空爱恋

    《记忆中的玛妮》,也被翻译成《回忆中的玛妮》。吉卜力又一治愈系佳作,入围了今年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12岁的杏奈居住在城市里,她经常独处,躲在别人看不到的阴影下,她把自己称为“圈外人”。在同学和老师看来,她是一个内向,甚至有些社交障碍的人。在家长眼中,她是一个冷漠又爱生病的小孩。在邻里中,她是一个缺少家教无端发脾气的怪人。没人知道杏奈十分渴望融入“圈内”,她最大的愿望就是可以过“普通”的生活。但是她做不到,对自己身世的疑惑,被领养的身份,以及养父母由于抚养她可以得到政府补贴都带给她极大的不安,而这种不安像一只猛兽吞噬着她,让她变得沉默寡言,阴晴不定,圈内对于她来讲愈加的遥不可及。
     



    与玛妮的相遇,是杏奈重新认识自己,救赎自己的过程。年幼的杏奈坐在角落里,看着亲人互相推诿。她十分惧怕的紧紧的抱住洋娃娃,像是一个快要被淹死的人抓住岸边的一根稻草。那么多亲戚,在父母和外婆相继亡故后,居然没有人愿意收留她,所以杏奈很自然觉得一定是因为自己又丑又蠢导致她特别让人讨厌。一切这之前的回忆变成了她不会愈合的伤疤,她把这些记忆埋到了最深的地方,不愿再触碰。
     



    玛妮的出现给杏奈的生活点亮了一盏微弱的灯,她与杏奈聊天,野餐,很快她们就变成了无话不谈的密友。其实杏奈知道玛妮只活在她的想象里,玛妮只不过是她当年唯一可以依靠的那只洋娃娃。但是她仍然要继续下去,因为她太寂寞了。由于杏奈的生活里只有玛妮,当她看到玛妮和另外一个人笑逐颜开并翩翩起舞的时候,她嫉妒也很失落。杏奈极度敏感的内心告诉她玛妮有可能像其他人一样离她而去,而自己会再次陷入黑暗中。但当玛妮轻轻哼唱着并带着杏奈跳起舞时,杏奈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安宁。“她不会离开我,玛妮永远和杏奈在一起”。
     



    随着交谈的深入,杏奈向玛妮倾吐了她深埋在心中的记忆:父母很早就离世,而且杏奈觉得这没准是和自己有关系;抚养自己的外婆也在她很小的时候撒手人寰;亲戚没有任何一家对她敞开大门,所以她被分配到了一户人家抚养,但是前一阵她发现养父母在领取政府的补助。这让她觉得世界上没有一个真正爱她的人,即便是抚养她也是因为可以得到钱。杏奈觉得一定是自己有点什么问题,才会被全世界都抛弃。这时玛妮也讲起了自己的故事:父母常年不在家,她经常遭受仆人的欺辱,在她很年幼的时候仆人带她去谷仓把她吓的半死,外表光鲜亮丽的她其实生活的并不快乐。她们为彼此打开了大门,两颗冰冷的心依偎在了一起,直到和彦的出现。又是那个跳舞的人,杏奈曾经担心过玛妮最终会和他走,现在这个噩梦终于变成了现实。
     



    杏奈愤怒的站在窗下质问玛妮“为什么离开我!为什么背叛我!”玛妮无法给出原因,能说的只有她现在不得不离开,并恳求杏奈的原谅。看着玛妮饱含泪水的双眼,杏奈决定原谅她,这个世界上她最喜欢的人,一定是有什么不得已的苦衷。杏奈对玛妮做了最后的道别“当然,我原谅你。我喜欢你,玛妮。我绝对不会忘记你的”。这时乌云散去,杏奈原谅了玛妮,同时也原谅了所有离她而去的人。她终于意识到两个喜欢的人不一定会永远在一起,无论他们多想陪伴在她身边,由于种种缘故他们被迫退出了她的生命。这不是她爱的人的问题,更不是由于她自身的原因,命运安排了他们的相遇然后在某一个时间又将他们分离。虽然杏奈还没有意识到玛妮就是外婆,但是她已经释然了。她原谅了玛妮,也原谅了自己。
     




     


     

    整部电影最感人的一幕其实到最后几秒钟才出现,当杏奈用目光告别老宅时,玛妮再次出现在了蓝色的窗前。与之前脸上时刻被淡淡的忧伤所笼罩不同,在阳光下玛妮笑意盈盈的向杏奈挥着手,那笑容跟洒在玛妮身上的阳光一样明媚。
     



    史蒂芬柯维曾经说过原谅的第二层是原谅父母,而最高境界是原谅已故的父母。我们大多数人都被父母的行为影响着,随着个体不断成熟,我们觉得自己身上很多不足甚至不如意的人生都是由于父母错误的行为错误的决定造成的。我们会责怪父母,但是对于那些父母已不在世上的人,他们的脑中会一直盘旋着“你们凭什么.... 你们怎么会....如果,那我现在就不是这样...”。他们在黑暗中不停的兜圈,陷入痛苦无法自拔,就像杏奈一开始在回忆起幼年时,她能想到的全部是灰色的令人痛楚的画面,而外婆的床边小故事,外婆的安眠曲,外婆慈祥的笑容完全被这些灰尘所掩埋。一如两个在一起一年两年甚至十年,分手后大部分人想的都是分开时的感受,几年的美好回忆只会让分离显得更凄凉,人们不愿意去触碰与这个人的任何回忆,把它打上永世不得翻身的标签藏在最深处,有时不小心稍稍一触碰便伤心愤怒。
     



    其实仔细想想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至始至终陪我们走完人生,父母会提前退场,即便伴侣都对彼此忠诚不二,也绝少有人有足够的运气和爱人相伴到最后一天,孩子会陪伴我们十几年,挚友会由于种种原因淡出我们的生活。人生不是竞技场,过程来的比结果重要的多。既然每个出现在我们生命中的人都只会陪伴我们走过一段旅程,对于渐行渐远和已经离我们而去的人,我们能做的,和杏奈一样,在心里好好的跟她们道别,原谅她们,并带着最美好的记忆继续前行。

    “谢谢你,外婆,让我想起了我曾经被关爱,有过如此幸福的时光。我现在又找到了感受爱和去爱的力量,我很幸福,你是我最喜欢的人,我会永远记住你,玛妮。”
    “我的宝贝孙女,是你没有放弃自己,是你找到了我。外婆之前克服过很多恐惧,相信我的杏奈一定也可以做得到,因为杏奈可是外婆唯一的孙女。你要记得外婆永远和杏奈在一起。”
     



    So I just sit in my room after hours with the moon
    And think of who knows my name
    Would you cry if I died
    Would you remember my face

    Yes, I will always remember~

     7 ) 我们都曾有过的那些年少心绪

    怎么说呢,大概粗略的看了下几篇影评,普遍反映似乎是换了导演,终是在利益和风格上有着微妙的不同等等

    不过就我个人而言,我并不讨厌这样的改变。
    以往的吉卜力,无论是凄惨的身世还是恶劣的环境,清一色主角都是正能量满满的,就算是绝望,也只是一时的。宫崎爷爷大概就是想借由所谓孩童梦幻般的天真,来给与我们面对现实世界的勇气。至于环境保护之类,此处按下不表。
    而这部动画大概是吉卜力历史上第一次使用如此阴郁的主角设定吧。一个养女,因为自己的哮喘,偷偷发现的政府补助金等等,自顾自的开始怀疑起自己的存在,否定父母,否定他人,甚至否定自己。我不得不承认,这种心理设定虽然让人总有点嗤之以鼻,未免小题大做,但却实实在在的存在在很多孩子的童年当中,包括我自己。
    小孩子的心思是很细很小的,一点点蛛丝马迹就能引起莫大的不安。而失去了安全感的小孩,很多也会在下意识里,进行掩饰。恶性循环,自然会越陷越深,最后形成一种自我厌恶的性格。我倒是觉得这次的性格塑造明显变得接地气了,从反观自然,到反观社会,吉卜力是在进化还是在退化,现在仍不好妄下定论。
    看到中段的时候,我曾猜测这只是纯粹叫做“童年玩伴”的心理现象,这种情况很多都发生在缺少陪伴或者自卑,丧失安全感的孩子身上。他们会幻想出另一个玩伴,一般都会是同年龄且一切和自己截然相反的对象,从而来弥补心理上的缺失。金发碧眼又拥有着值得骄傲的家庭的玛尼,很符合对此类症状的描述。
    只可惜,我猜得到开始,却猜不到结尾【笑。事实上,玛尼更像是“童年玩伴”和被爱的记忆所结合而出现的幻象。主角虽然自我厌恶,否定他人的关心和爱护,但其实潜意识中仍然渴求着被爱,被理解。而在被遗忘的孩童时期的记忆里面,对于大宅的印象和曾经被玛尼深爱的感觉,最终促成了“玛尼”的出现。【每次都会下意识打成尼玛。。好痛苦。。。

    最终,通过各种摸索,求证和旁人的叙述,终于还原了当年的故事,也从此打开了主角的心结,让她再一次能够坦诚的接受他人的爱意,并真实的感受到被爱。
    这种事情,说来容易,在现实当中,操作起来却非常困难,并且很容易适得其反。因为很多小孩在封闭自我的同时,会刻意回避或者曲解他人的爱意,甚至拒绝去理解他人对自己关心的背后的含义。而这个时候,正面引导则会变得困难重重,甚至加深误会。但如果就此放任不管,很有可能会造成成人后性格的缺失,并丧失在某些方面去爱别人的能力,因为无法感到被爱。

    当然,以上都是我这个非专业人士的一点点小小的见解,如果有什么不同的意见,自当可以提出来~
    总而言之,我很喜欢这部作品,也在结尾处哭成傻逼。。。
    吉卜力的这次尝试我觉得不能称之为失败,在新老交替的时候,改变是喜闻乐见的,如果能够完美的继承宫崎骏爷爷的风格,我觉得才有点小可怕呢。。。
    最后说一句,这次也打着“吉卜力最后之作”的旗子,我怎么总觉得这词我听过好几次了呢。。。求不闹,求再接再厉。。。。

     短评

    我左边的人看得哭哭啼啼 右边的人困得前仰后合 某种程度上已经说明了这部电影

    6分钟前
    • カピバラ
    • 还行

    其实我想说,小女孩真是病得不轻啊~~ (╯﹏╰)b 吉卜力最后一部动画居然是百合百合百合百合百合百合百合百合百合百合百合百合百合百合百合...

    7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制作还是很精良 故事说的有点差

    8分钟前
    • い银蛊
    • 还行

    好一段祖母与孙女情

    9分钟前
    • Vini_Kazma
    • 还行

    回忆中的money……尼玛啊

    11分钟前
    • 听霜书生
    • 力荐

    我喜欢这位导演的前作《借物小人》,而同样是改编自欧美儿童文学、移植到日本背景的本作,叙事节奏出了很大的问题,人物的成长轨迹没有交代清楚,“成长”的主题,不比Frozen,比《侧耳倾听》也是差了十万八千里。真相很惊人,倒是有欧美文学的风范。大概是吉卜力的拙作之一了。

    15分钟前
    • Andre
    • 还行

    教科书般规整的女孩电影,给走不出自己圈子的未长大的困惑迷茫孤独的女孩子看最佳。米林的感觉整体都好喜欢,很优雅。片子缺少大众共鸣,毕竟女孩多善遗忘和撒谎,很快就会忘记孤独是什么了。新年快乐。

    20分钟前
    • 团小纸
    • 还行

    主角大概算是吉卜力负面人格之最了,礼貌冷漠又自我厌弃。在我看来,人生中缺失的部分是一种“诅咒”,太过渴望某种东西又无法得到,于是开始自我伤害和伤害他人,从而陷入一种“被诅咒的人生”。有过这种缺失感的人或许更能体会这部作品传达的情感。

    25分钟前
    • 李彬BinLee
    • 力荐

    作為吉普力工作室的送客戲,《回憶中的瑪妮》或許不是個能令人聯想到該公司有多麼狀業宏偉的闊氣大作。這是一齣淡淡的戲:少子淡淡的叛逆,養子淡淡的孤懷,獨子淡淡的鬱悶,皆在兩位少女的邂逅中傾洩流出,彼此淨化。不過,拾起尾棒重擔的米林宏昌監督,著實在本作中充分展示了有別於宮崎的觀點

    27分钟前
    • 焚紙樓
    • 还行

    一开始都以为是《花与爱丽丝》似的女生拉拉片吧,没想到结局竟是……没有这个结局或许只能给到3星,但是吉卜力永远不会满足于平庸,在一切都有了解释的时候,最击中内心。片尾曲“Fine On The Outside”很好听!

    29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看过了,不好看。和五郎不相上下。斜前方的大叔睡着了还一直打鼾。。。

    30分钟前
    • 秦桑
    • 还行

    发现所爱之人居然是外婆时,本应五味杂陈的感受仅化作幸福的眼泪,并不是简单的将好感归结于亲情,而是结合杏奈先前对亲人死得早的埋怨,表达出的“能重新认识你,真好”的幸福感,这种双重意义的爱慕比单纯的百合来得更甜更美。

    31分钟前
    • 爱的镇魂歌
    • 推荐

    意外的看哭了,大概因为我对亲情故事泪点很低,途中一度发散把剧情猜测得很复杂,拨云见日的时候心变得软塌塌。伏线埋得很好,旁人眼里云淡风轻,当事者独自跨越万千桎梏。一个人的战争,谁都不知道她心里存在过一大片泥沼。

    35分钟前
    • 137710
    • 力荐

    每个孤单寂寞的人内心都有看似解不开的节,说开、解开也便烟消云散了……米林的作品总是很少女心,如涓涓细流般淌着淡淡的哀伤……很有意思的叙事,很细腻感人的作品,耐心看到最后你会不虚此行……片尾曲真好听啊……

    40分钟前
    • 20个小明≯
    • 推荐

    故事是个好故事,好到我认为交给Ghibli全年龄改编反而丧失了叙事的犀利性——而这直接导致影片前半段被当作有着严重社恐症的蕾丝边的大胆恋情故事【。如果交由今敏,恐怕更为适合。不过好在当悬疑和真相揭晓,结局传达的力量令人十分动容。米林宏昌比借物小人时有所长进,但这一次是原作和改编的胜利

    42分钟前
    • D I D A
    • 力荐

    这样的故事确实注定了日本本土票房和受欢迎度难以企及米林宏昌的处女作《借东西的小人阿莉埃蒂》(我都觉得现在不太适合推荐给上小学的小朋友们),但依然看得挺舒心,感觉挺喜欢。而且观影过程中还联想到好多吉卜力作品:杏奈像翔一样体弱多病、坐车去乡下路上像千寻搬家、买花的小魔女像琪琪、……

    44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不懂日語, 一個人觀影. 原本想吐槽"這是百合片吧," 在知道如此溫柔的真相之後, 一行眼淚掉下來. 在北海道看著發生在北海道的奇妙物語, 大概對這片土地的情誼也更深了.

    45分钟前
    • YuRAY
    • 推荐

    一个有点忧伤但又很美好。。。。复杂的故事(原本觉得百合真好最后觉得百合不了)+ +

    46分钟前
    • 御姐控_光崽
    • 推荐

    听说是吉卜力最后一部动画电影,女主的性格不算讨喜。她不能与别人好好相处又觉得难过,可是别人友好的和她说话 她又一副谁都欠了她的样子。各种纠结~ 而且这部动画的百合部分也没能戳中百合控的我的萌点……不过外婆说什么“我遇到过的所有女孩里,我最喜欢你了。”我还是有点在意!(偷笑)

    48分钟前
    • Ying_0111
    • 还行

    看预告就知道吉卜力的百合绝对不输迪士尼的百合!(而且都有一个安娜~)看完正片才知道不是百合,是一部最不像吉卜力工作室出品的吉卜力作!以及让人非常惊喜在善于进步创新的米林宏昌!~一阵乱想去看原著小说!

    52分钟前
    • 久光耀一郎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