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剧情片 海边的曼彻斯特

    海边的曼彻斯特

    评分:
    0.0很差

    分类:剧情片美国2016

    主演:卡西·阿弗莱克,卢卡斯·赫奇斯,米歇尔·威廉姆斯,C·J·威尔逊,凯尔·钱德勒,卡拉·海沃德,格瑞辰·摩尔,泰特·多诺万,埃里卡·麦克德莫特,希瑟·伯恩斯,蜜西·雅格,斯蒂芬·亨德森,本·汉森,玛丽·梅伦,安东尼·埃斯特拉,苏珊·波尔法,罗伯特·塞拉,卡罗琳·皮克曼,约什·汉密尔顿,肖恩·菲茨吉本,肯尼思·洛纳根,安娜·巴瑞辛尼科夫,利亚姆·麦克尼尔,马修·布罗德里克,Kt·巴达萨罗,威廉·博恩凯 

    导演:肯尼思·洛纳根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正片

      犯罪都市4

    • 更新HD

      海鸥来过的房间

    • 更新HD

      冷漠怪

    • HD中字

      1980

    • HD

      如果我能冬眠

    • HD

      冰下的鱼

    • HD

      神偷伊克巴尔

    • 正片

      恶魔来到堪萨斯城

     剧照

    海边的曼彻斯特 剧照 NO.1海边的曼彻斯特 剧照 NO.2海边的曼彻斯特 剧照 NO.3海边的曼彻斯特 剧照 NO.4海边的曼彻斯特 剧照 NO.5海边的曼彻斯特 剧照 NO.6海边的曼彻斯特 剧照 NO.16海边的曼彻斯特 剧照 NO.17海边的曼彻斯特 剧照 NO.18海边的曼彻斯特 剧照 NO.19海边的曼彻斯特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李(卡西·阿弗莱克 Casey Affleck 饰)是一名颓废压抑的修理工,在得知哥哥乔伊(凯尔·钱德勒 Kyle Chandler 饰)去世的消息后,李回到了故乡——海边的曼彻斯特处理乔伊的后事。根据乔伊的遗嘱,李将会成为乔伊的儿子帕特里克(卢卡斯·赫奇斯 Lucas Hedg es 饰)的监护人,李打算将帕特里克带回波士顿,但很显然帕特里克并不愿意离开家乡和朋友们,但李亦不愿在这片伤心地久留。  原来,曼彻斯特埋藏着李的一段绝望的回忆,他的过失使得三个孩子葬身火海,妻子兰迪(米歇尔·威廉姆斯 Michelle Williams 饰)亦因此而离开了他。此次重回故乡,李再度见到了已经再婚并且即将做妈妈的兰迪,与此同时,帕特里克那失踪已久的母亲艾丽斯(格瑞辰·摩尔 Gretchen Mol 饰)亦联系上了帕特里克,希望他能够成为她的新家庭中的一员。

     长篇影评

     1 ) 再漫长的冬天都总会过去

            本次电影节最喜欢的电影就是这部《海边的曼彻斯特》。一部情节非常简单的影片:凯西阿弗莱克饰演的物业维修工人Lee Chandler接到了哥哥去世的消息,从波士顿赶回家乡曼彻斯特处理后事,却得知哥哥在遗嘱里让他做侄子Patrick的监护人,影片一条线索讲述Lee如何一点点和Patrick敞开心扉,互相了解,一条线索通过闪回讲述Lee在曼彻斯特的一段伤心往事。仔细想来,故事真是不能更简单,但是在各个元素都配合得完美无缺的情况下,本片有笑点又有泪点,有煽情却不滥情,频繁的闪回丝毫不影响故事连贯性,观影体验几近完美。
            凯西阿弗莱克在本片中的表演受到了媒体的一致好评,我自己在看完电影之后也觉得本次奥斯卡至少应该给他一个提名作为肯定。Lee Chandler这个角色本身就是我非常喜欢的类型——少言寡语、不事张扬,有伤心往事和不愿面对的过去,眼前的生活也不缺少压力,偶尔会有情感爆发的瞬间,但大多数时候却是把所有的喜怒哀乐放在心底,有挺多不靠谱的时候,但作为Patrick的监护人却从来都是把侄子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凯西阿弗莱克的诠释下,这个台词不多、表情不多的角色的每一点细微的情绪变化都被到位地传达出来,在看本片的时候,时常有想要拥抱一下屏幕里这个男人,告诉他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冲动。
           但是本片最打动人的地方就是在于它并不圆满的结尾。“一切都会好起来”很多时候并不适用于现实生活。如果本片来了一个大团圆的结局——Patrick接纳了Lee,而Lee走出过去的阴影,重新开始新生活——那么几乎毫无疑问本片也将沦为一堆平庸的温情戏中的一个。但在本片的最后,一切似乎又回到了从前——Patrick没有离开曼彻斯特,在Lee的安排下到了爸爸的朋友家寄住;Lee并没能走出过去的创伤,依旧选择回到波士顿,用远离曼彻斯特的方式逃避自己的过去。可是温情与滥情的区别,也就体现在这里:虽然似乎一切都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进展,但是就像春天到来、寒冬过去一样,总能感觉到细微的变化与温暖——Patrick和Lee,由影片开始时在车上的争执,到最后一起走在回家路上的默契,并没有哪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改变二人的关系,但就是相处、陪伴和静水流深的爱与关心使得两个人逐渐向对方走近。Lee走出了波士顿的地下室,希望Patrick即使住在曼彻斯特,也能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Patrick即使一开始对搬到波士顿有再大的抵触,却在得知自己不能和Lee搬走时很是伤心。真的是从最绝望的深渊,都能一点点走出来,窥见生活里新的希望与意义。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配乐。全片统一配乐风格都是悠扬的小提琴曲,不管是多么撕心裂肺的伤痛画面,背景音乐都是自顾自地婉转优美。放映后去参加了一个导演Q&A,果然有观众问起配乐,导演自己的解读是配乐,就如同曼彻斯特的美丽风景一样,是和男主荒凉绝望的内心世界形成对比的,Lee的内心就像是他在波士顿所居住的那间地下室一样,与世隔绝、单调颓败,而外界的美似乎永远无法走进他的世界。但是在观影时我自己并没有看出导演这层用意。配乐与环境,给我的感觉都是更加积极的,就算片中的角色经历了再大的痛苦、再绝望、再悲伤,与他们的情绪形成巨大反差的配乐和风景,就仿佛是在提醒着观众,这些看似走不出的低谷,不过是这些角色人生中的一个片段而已,眼前生活的痛苦折磨,他们也终会在某一天能够平静地回忆,甚至可以为这些曾经痛不欲生的片段,加上最优美的配乐。

     2 ) 孤独的幸存者

    李第一次在酒吧跟人干起来的时候,充满了“瞅啥瞅”的啼笑皆非。当他第二次出拳挑衅时,观众才知道这哥们儿犯的这是哪门子邪——他在惩罚自己。像那些用烟头烫手臂、用刀片划胳膊的自残者一样,用疼痛来冲淡内心更剧烈百倍的痛楚。他甚至可能希望被群殴至死,以得到自己心目中的“解脱”。为了那无法原谅的错误,为了那永远鲜血淋漓的伤疤。

    那种伤口是不可能完全康复的。就像被截掉的肢体、被割掉的耳朵,再也长不回原样。在巴尔扎克的小说里,写过一位叫姚第的老军人,就这样“一辈子心头藏着隐痛,嘴角上挂着温柔而又苦闷的笑容”,孤独终老,留下一万法郎积蓄给了朋友的养女。在没有心理学家的年代,这种人只能向上帝求安慰。实际即使现在有了心理疏导,效果也很不好说。毕竟在几个月的疗程结束后,当事人还有大半个人生的道路要走。那是谁也无法为之绝对负责的。

    幸而时间的自愈能力仍在。李卖掉了哥哥的枪,而不再想着给自己的脑袋来一下。结尾处他又跟侄子出海钓鱼。只是从程度上说,他还接受不了一个跟自己死去的孩子年纪相仿的少年在眼前转悠。对过往的恐惧,让他不得不回避代行“父亲”的角色。但他最终还是为这个少年留出了一份空间,允许他细水长流地靠近自己的生活。相比之下,侄子少年丧父,也是一种打击。但他还年轻,还有一整份的人生在等待着他。就算没有这个不靠谱叔叔的帮助,爱情、友谊和未来也会将他从眼下的哀痛和茫然中拉出来。最后,他还理解了叔叔为什么会这么不靠谱——因为他曾被那般可怕的雷霆劈过。

    在赞美大城市的人眼中,这种几千人的海边小镇,估计乏味到可以从地图上抹掉了。但它对李的治愈其实功不可没——经常与大海打交道的人,更能洞悉命运的偶然。在海上,没有什么完全在人的掌控中,再熟练的老手也可能一去不返。因此那个与李爸爸下象棋的老头淡定地讲起了自己父亲的失踪。这场戏似乎在说明,李的错误并不比大海犯下的那些更糟糕。生活击沉一个人的方式,远不止八百万种。而一个人如果一直走不出来,乃至陷入了习得性无助,也不过是那八百万种之一。这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

    无论怎样,一个被如此雷击过的人,脸上失去了欢乐,也不再有心情闲聊。他们再也不是那个跟朋友喝酒飞叶子到半夜的人。父亲有位朋友,自失独后就彻底从同学聚会上消失了。多年后在朋友圈里,偶尔也会晒出在各地旅游拍下的风景照。但他们夫妇俩到底过得如何,没人愿意去深究或探问。也许他们暂时走出来了,但每个人都知道,越来越近的高龄,无法回避的种种困境,可以轻易让所有的治愈前功尽弃。到那时,即使你想与过往的不幸和解,各种冰冷的现实也会残酷地拒绝你。

    所以,请不要打扰他们。让他们以最能让自己舒适的方式,多呆一会儿吧。

     3 ) 走不出悲伤的人

    这是一部非常“丧”的电影。时隔四五个月终于下定决心重看,还是被悲哀击溃。

    故事是很典型的美国独立电影感觉的:Lee(卡西·阿弗莱克)独居在波士顿做公寓大楼勤杂工,得知哥哥Joe(凯尔·钱德勒)因心脏疾病去世的消息,他驱车赶回家乡曼彻斯特。Joe的16岁儿子Patrick(卢卡斯·赫奇斯)的监护职责同时也落在了Lee的头上,需要他一并解决。其实最早在圣丹斯首映后看到这个剧情介绍的我,内心是拒绝的。这种中产疗伤电影,主角无非就是以下几种情况,1和前任重修旧好,2遇见新的爱情,3和侄子冰释前嫌,甚至4得到上帝的救赎。有太多太多这样的电影了,多到觉得没有再看的必要。而看毕才知道这部《海边的曼彻斯特》是完全相反的:走出过去、遇见新感情、冰释前嫌这里一个都没有,它说的是一个被悲伤击垮再也回不去的人,它说的是一个活着仿佛死了的人,它说的是死亡的力量——死亡不仅带走生命,更给生还的人留下痛苦,而这痛苦可以有多大呢?

    肯尼斯·罗纳根一共三部自编自导的长片(他写了更多话剧),无一例外都跟死亡有关。第一部《你可以依靠我》上来就是一对姐弟的父母出了意外,导致他们成了孤儿;第二部《玛格丽特》故事起因是主角间接制造了一起车祸导致路人重伤去世;这部《海边的曼彻斯特》又是以死亡开始,全程用回忆的形式介绍了其他的人物,以及——更多的死亡。

    很难不注意到本片最大的特点是毫无征兆地不断插入多断闪回,没有任何字幕或效果提示时间跳到了哪里,有些甚至很短只有一个镜头。起初我对这种做法不甚适应,直到影片的情节慢慢开始才发现是这样:Lee驾车回曼彻斯特,看见海对面隐约的房屋和树木,闪回一个他坐在船尾吹着海风的镜头;Lee感到医院,无奈还是晚了一步,到达时被告知哥哥已离世,和医生乘电梯去底楼太平间,这时候突然切回哥哥被确诊的时候,一家人在病房里五味杂陈演变为争吵。我想这些闪回就真的像是人很自然的思维体现:或许Lee已经有一阵没有和哥哥联系,或许他们联系了但哥哥身体听上去还稳定。但看见好久没见过的熟悉的海面,会想起几年前的夏天自己享受的片刻宁静;看见医院冷冰冰的天花板和白炽灯的时候,才会突然一下想起医生告诉他们坏消息的那一天。其实从确诊那天起,这悲哀的一天就已是注定,只是没有人知道它什么时候到来。Lee早就预知到了这天,所以似乎是很平静地接受了这个现实。

    曼彻斯特是一座位于波士顿东北约40公里、人口五千、有着三百多年历史的小镇,也曾出现在其他的电影里,比如《情声深诉》(1970)和《假结婚》(2009)。它是一个普通的风景秀丽的麻省海滨小镇,有度假旅游闻名的海滩。这里的居民生活安稳富足,许多人家还有小船以供夏天出海。曼彻斯特作为影片的标题,不仅是一个地名,同时也像是一个角色,而导演镜头下的曼彻斯特是灰蒙蒙的。电影里,天空和海的界限模糊不清,不知道那一大片灰哪里是空气哪里是冰冷的海水。连街道建筑都显得普通冷清,没有特点。这个镇子也小得不可思议,似乎所有的居民都互相认识——Lee所到之处,人们窃窃私语:这就是那个Lee吗?是他,就是他。人们投来复杂的神色,而Lee也习以为常似的全部接下。或许Lee已经很久没有回曼彻斯特了。他记忆里的曼彻斯特,有轻风徐徐的夏天。兄弟二人带着Patrick一起出海,阳光洒在波光粼粼的海面。

    但现实似乎永远是冬天。东海岸的冬天,寒风刺骨,阴冷无尽。曾听过无数的年轻人半开玩笑地说,我现在努力工作存的钱,都是为了退休搬去加州晒太阳。东岸的冬天一来就是半年,在这样的天气里,似乎连悲伤都会被无限放大。

    回忆的片段慢慢拼凑成整体,Lee和Randi(米歇尔·威廉姆斯)是如胶似漆的年轻小夫妻,三个孩子个个可爱,房子看上去舒适温暖,很有家的感觉。Lee也有一群狐朋狗友,大家没事就聚在一起喝啤酒打乒乓球,一大屋子人吵吵闹闹。很简单但是幸福的普通人家生活。电影进行到这个时候,Lee的过去到底发生了什么,让观众们的好奇心达到了峰值。所以随着谜底揭开,我们和Lee一起陷入大型崩溃。这样的一个连正面镜头都没忍心给的悲剧,普通人要怎么才走得出来?

    罗纳根是一个纽约上西区犹太家庭中长大的的剧作家,父母都是心理咨询行业人士,条件优渥。这让他非常擅长描写人物心理的同时,也有着不可避免的中产知识分子视角——“人的生存状态取决于自己的选择”。他的几部前作故事和人物在这方面的设定都比较明显,其实这种完全围绕单个人物思考和纠结的故事很容易陷入影响叙事的怪圈(比如《玛格丽特》),因为纯粹依靠角色的内心活动和道德判断,能说的还是有限的。就算《玛格丽特》设定在导演最熟悉的上西区,也不觉得纽约这座城给故事的重量增添了筹码;主角虽然出于道德纠结忙忙碌碌做了很多事,我感觉最终的刻画还是归于单薄——不仅仅是因为我对主角的行为没有认同。

    环境和社会是人物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于是很聪明地,电影的创作者们(不仅是导演,故事最初的想法是来自麻省本地人马特达蒙和约翰卡拉辛斯基)把角色的身份置于了普通的海边小镇的家庭,让他自带一种工薪阶级的接地气气质。虽然最终因为罗纳根的视角问题,电影仍旧没有把矛盾集中在外界条件上,比如Lee的老板虽有台词但只是拌嘴,不制造麻烦;Lee的哥哥虽然不希望他走,却什么也不多说随他去;Lee似乎没有经济上的压力,没有误工的压力,就算要抚养侄子也没有钱方面的压力,等等,这些琐事电影选择不去提及,所有的矛盾完全是来自Lee的内心的,是他自己的选择。其实我想Randi经历的痛苦不会比Lee少,甚至更多,但是电影没有给她更多的描写,而是让她直接选择了改嫁、释怀,重新建立家庭。而Lee选择去做一个公寓维修管理员,因为这份工作要求他投入许多体力劳动,每天打扫前门、去不同的人家检查漏水,跟不同的脾气各异的住户接触,在这种条件下,一个人忙得团团转连坐下的时间都没有,自然被回忆缠身的时间会相对少些吧,他是在用辛苦而消耗体力的工作麻醉自己。选择离开自己以前的工作、选择离开曼彻斯特去波士顿,都是同样的原因:他可以过得更好,但他一心只想离开自己过去所有经历过的人和事,用余生惩罚自己。

    但因为故事悲剧的特殊性,观众会本能地产生更多情感上的认同。除了各位配角同样也写得很好以外,最重要的是卡西阿弗莱克把Lee这个角色诠释得非常棒。在警局试图自杀那段令人动容,我想Lee本来是做好自己这辈子都要在监狱里度过赎罪的打算,没想到警长直接对他说“这是意外,你回去吧”,他才一下子觉得天塌下来,自己连最后赎罪的机会都被剥夺了,不如一死了之。而除了警局那场戏稍微动作大些,其他时候几乎都算是收着演的。不是有个说法是现在的人表面看上去平静但内心其实已经崩溃了吗?Lee应该说是他的心早就碎成渣了,碎成灰了,没有了,什么都找不回来了——“哀莫大于心死”。我想他无法跟任何人诉说的原因是,他自己仍旧处在矛盾的漩涡里:内心深处他不知道自己是否应该对火灾负责,可能是也可能不是,他不知该向谁道歉,Randi吗?还是说谁应该向自己道歉?这是一个痛苦的不上不下的状态,而Lee选择了全盘由自己接受。

    Lee回到曼彻斯特以后,工作也暂时做不了了,每天带着侄子在熟悉的镇上处理各种事务,见到过去每天见到的景色和人,回忆就像开闸泄水一样自己再抗拒也阻止不了它们扑面而来。在闪回中,Lee是一个朋友很多,性格外向甚至大大咧咧的人。而现在的他,变得脾气喜怒无常,和别人说话的时候喜欢双手插兜眼睛盯着自己脚趾。生活的悲剧能多么彻底地改变一个人,卡西的表演让我有了最深切的认识。

    侄子Patrick是戏份第二多的角色,小帅哥Lucas演活了一个正处叛逆期想保持自己酷酷形象但父亲意外离世不得不藏起内心波澜的高中生形象。“我在冰球队,有两个女朋友,还有个乐队,我不能离开我的朋友们”,他这么说道。罗纳根笔下的青少年似乎都是这样,脾气臭,脸更臭,说话冲,不知道他们到底想怎样。但这次的青少年形象比《玛格丽特》里那个女高中生要来得层次丰富很多了。Patrick和父亲平时的关系是怎么样我们并不知道,想必和普通高中生一样矛盾不少;他肯定也很久没有见到叔叔,两人相见甚至都不太聊起父亲的过世。他的行为举止早就褪去了同龄人的稚气,像个小大人一样强忍着悲伤也要照做每天安排好的事。只有在看见冰箱里速冻鸡的那场戏他崩溃大哭,才会想起他毕竟只是个16岁的孩子。罗纳根说过,自己喜欢刻画青少年的形象,因为生活中很多事情对他们来说是第一次,和大人的反应自然会很不一样。Patrick这个角色,和Lee一样,既有本身故事背景的悲剧笼罩,又维持了人物自己的性格,电影里他们会和身边的人开开玩笑,有一些很有趣的台词。观众们不会陷入巨大的悲悯,也不会把故事完全变成喜剧看待:缜密而丰富的对话下,是苦涩也要坚持的生活本身,它不能用任何一种单一的情绪来解释。电影的在悲和喜之间达到了很好的平衡。

    总的来说,《海边的曼彻斯特》是罗纳根三部长片中最完整也最能让人产生情感共鸣的一部。虽然还是留着莫名其妙的配乐和令人出戏的导演自己客串(那个穿蓝颜色加拿大鹅羽绒服的就是他,那场戏真的太奇怪了),以及一些看似可有可无的配角戏份,还有略显奇怪的女性角色刻画,但故事整体真诚动人的光芒是无法被掩盖的。卡西这个角色太好了——我想不到任何近些年的电影有比这部更丰富的人物肖像。罗纳根的故事都有个激发一切发生的突发事件,比如《你可以依靠我》、《玛格丽特》中的车祸,和《海边》中的火灾。这种大型变故,甚至都不能让观众产生“感同身受”的想法,谁会真的制造一起车祸导致路人在自己面前断气,或者不当心一把火把自己家房子烧了一屋几命全没了呢?或许我们不能“感同身受”,甚至假如真正认识Lee这样一个人也完全不知如何宽慰他,因为任何人都做不到。《海边的曼彻斯特》传达的是一种“无能为力”的感觉,我们只能任由卡西这样用悲伤惩罚自己的余生,任由曼彻斯特冰冷的海风深入骨髓。

    罗纳根的前作因为和制片人、发行公司的意见不一致,被雪藏在剪辑室五六年之久,并在上映后两周就销声匿迹,还差点因此被告上法庭。他本来顺风顺水的职业生涯一度被此事打击至谷底。这次由一个讲述死亡的故事来宣告自己回归,此时竟像是一种命运的轮回。

    奥系最佳提名9部电影如果只选一部观看,我会推荐《海边的曼彻斯特》,虽然它没有华丽的镜头,抓马的表演,也完全没有疗愈作用,甚至致郁。小时候我住一楼,一个小姐姐住六楼,我们时常一起玩。突然在有一天她爸爸患急病去世后,这段友谊也随之结束了。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她,想起那些被悲伤和变故击垮后消失在我生活里的人。现实不是电影,没有那么多美好的人和事让人走出来,很多人或许永远都走不出来了。《海边的曼彻斯特》就是描绘了这样一个永远走不出悲伤的人,并且拍拍他的肩膀说:"It's OK"。


    拓展阅读:

    1 New Yorker关于罗纳根的一篇人物小传:THE CINEMATIC TRAUMAS OF KENNETH LONERGAN

    这篇提到了一些他的前作《玛格丽特》和制片人、发行方的纠葛

    2 The New York Times的影评,关于电影深处体现的阶级、种族隔离问题有不少提及,对这方面内容有兴趣的朋友十分推荐阅读。

    Review: ‘Manchester by the Sea’ and the Tides of Grief

    3 关于麻省小镇曼彻斯特的简单介绍来自wiki 页面:Manchester-by-the-Sea, Massachusetts


    wx/blog: 米粒电影院

    http://emilyliangfilms.com/blog/

     4 ) Lee与前妻重逢戏的解读

    全片最令人心碎,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场景可能就是影片后段,Lee和前妻在街角的偶遇。这场戏非常关键,对故事和人物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而且从技术到情感,难度都很大,对演员的要求也高。从剧本来看,两个人的台词都不是完整的句子,而是各种停顿和省略。而且Kenny是以“synchronized”同时进行的方式分栏并列写出来,所以具体两个人台词的先后顺序和节奏,都需要演员的高度默契。更不用提对两个人情感和动机的理解和把握。 刚刚看完剧本,小米就对这场戏格外重视,也一直在做着准备。用她的话说,就是一直期待着拍摄的到来,可以早点完成高难度的挑战,但临近拍摄时,又特别紧张焦虑,特别担心这一天。而对于这一天的拍摄,小米自己说因为太过重视,所以每一个细节都记得清楚。毕竟小米戏份并不多,用来展示角色的机会也不多。而且她并不是常驻剧组,所以每次进组,都要临时进入角色,达到和其他人同样的情感和精神状态。反倒Casey并没有对这场戏特别在意,毕竟他几乎每天的表演,都要在这种纠结抑郁的状态下。 第一次看的时候,我就觉得这场戏非常难于理解。后来又看了很多相关分析和采访,这里就借着剧本台词,按照我自己的理解,分析下两个人的心理和情感。 首先,先回顾下这场戏的背景,以此分析两个人的动机。Randi这边,她其实已经move on,再婚同时也生了小孩,总之就是开始了新的生活。但当她看到Lee这么多年还依旧没有改变,背负着重责,她想要帮助Lee走出来,所以她要接近他,同时也为自己当初对Lee的责罚道歉,告诉Lee他已经获得自己的原谅,以此告诉Lee他也可以原谅自己。所以她是主动开启对话的一方。

    这里Randi非常的小心谨慎,不敢多说,怕他会拒绝,所以开始说“don’t have anything big”,没有什么特别重要的东西,放低姿态;同时“I know you been around”,来解释自己没有更早来找Lee的原因。接着,她先避开重点,从Patrick来聊起。 而反观Lee,其实这场戏之前,Lee已经达到了在发生意外后,个人情绪的最高点。刚刚卖掉哥哥的收藏枪支,给船换上了新马达,带着侄子和小女友出海,甚至流露出难得一见的笑容(可能是影片中“意外”后的唯一一次)。可能在那一瞬间,他暂时忘记了自己的罪责,放宽了自己获得快乐,享受生活的权力,甚至对未来有了信心,觉得自己真的可以走出阴影,重新开始,成为Patrick的监护人,以此纠正之前的过失和失败。但再次见到前妻,其实反而又在提醒他,将他从飘飘然中拉回现实,所以对于这次对话他是被动的,抵触的,想早点抽离,但又怕伤害到对方的好意,所以都还是礼貌性地回复。

    她也接着解释自己和Joe保持着很好的关系。这里侧面体现出两个人这几年应该都没有任何交往,而Lee也很少再回到Manchester,所以Randi完全不了解Lee的近况(以及Lee知道她和Joe保持联系)。同时也可能Randi在暗示Lee,自己并没有一直记恨着Lee,而是和Lee的家人保持的很好的关系。当然这里Randi也说自己在Joe去世后都没有再看到侄子,这也是暗示她知道Lee在这里,怕打搅到Lee而做的选择。Lee也马上说Randi可以来看Patrick,不用担心自己。这里两个人还是互相试探,非常小心客气,毕竟这么多年过去没有交流。同时也都避重就轻。

    借着Lee的友好,Randi更加主动,邀请Lee吃午饭。注意这里是Lunch,不是随意的coffee或者正式的dinner。明显Randi想更深入的交流,但又不想给Lee压力,或者传达错误的信息。Lee这里的疑问,其实和最初对他有好感的业主有异曲同工之处,明知故问,或者选择不愿相信,其实表现的就是内心的拒绝。接下里Randi直入主题,但又怕旧事重提给Lee刺激,所以各种省略和停顿。后来看过Kenny的访谈,为了让演员更理解角色,所有的省略他都给演员讲清楚了,尤其这个模糊的”terrible things”,其实就是Randi当年指责Lee是“murderer”(凶手)这样的话(访谈中提到的,Casey和导演就这方面沟通过)。Randi可能认为当初自己的指责,是让Lee陷入了这么多年的自我封闭与惩罚而不能走出的一大原因,也是她想解开Lee心结的突破口吧。但这些对于Lee都是无济于事的,Lee目前的状态,他的痛苦更多的还是对自己的苛责,他自己无法原谅,也不愿原谅自己,所以才故意放逐而离开小镇,过着最基本而艰苦的生活,最小程度地他人交流,保持这种封闭、孤独、抑郁的精神状态,这是他给自己精神上的无期徒刑,与Randi和其他人并无关。所以他一直否认Randi的道歉。但Randi的出现和一番话,又提醒到了这点,甚至让他联想到自己在Patty的影响下不知不觉地开始感受到生活的欢乐,这是他无法接受的,因为他觉得这样是对逝去子女的亵渎。 这里Randi的“表白”,“I love you”很容易给观众误导,包括前面的邀请吃饭,而后面被拒绝的崩溃,至少我一开始理解为Randi对Lee还有着爱情。这里两个人为了不刺激到对方,说话都小心翼翼而不完整。但后来重看电影,包括一切访谈,才觉得这里的“爱”只是相对于之前Randi的“恨”的反义词,她想清楚的告诉他自己不恨他,而是关心担心他。而说出来后,又立刻道歉,也是怕勾起他们之前曾经的爱情回忆,再伤害到他。Lee为了顾及Randi的感受,嘴上还说着“没关系”,但心里早就波澜汹涌,痛苦难当。他已经无法想之前礼节性地回复,而是试图赶紧结束对话,抽身离开。所以面对Randi的再次询问,他给出了确定的回答。他知道,现在的他,还不足以承受与Randi的交流。

    这是这段最难的地方,剧本其实就是这样分栏呈现出来,但电影中两个演员处理得格外自然合理,感情掌控得也很到位。Randi在这里点出了关键,她不想看着Lee就这样行尸走肉般,再也享受不到生活的阳光,永远现在死结中,在自我惩罚中死去。Lee也能够体会她的好意,也为她能走出来感到欣慰,可是他自己不能够也不可以(这里can’t两重意思,表不能够,而不愿意)走出来。“there’s nothing there”,这是他全片第一次直面自己的感情和心理,之前一直是逃避在封闭,不能够明确说出,欲言又止。这也是他最终接受自己永远无法与过去释怀,无法完全地走出来,将带着罪责和痛苦一辈子的开端。他已经心如死灰,这是他无法接受Randi道歉的理由。他这么说对于Randi也很残忍,Randi真的关心他,希望他能好,也是下了决心再回顾过往,来道歉,为了解开他的心结。Lee却在告诉他,一切都没有希望,Randi的努力终于事无补。 这让Randi难以接受,但Randi也是能够理解的,因为她也曾经痛苦懊恼,愤怒悔恨。这时的Lee已经濒临崩溃,一直以来压抑着的痛苦与罪责都被掀起,难以遏制。他无法顾及Randi更多的感受,只好决然离去,否则可能再也无法控制自己。这个离去,就是他处理痛苦时一贯的方式,看过删减片段,对于孩子的葬礼,他也是这样逃避的,也包括哥哥去世后他的反应(纠结于葬礼和logistic的细枝末节)。

    与前妻的这次相遇,包括后来的烧焦引发火警,让他意识到继续在这个镇上生活,故人旧物总会不时地提醒着他的罪孽,唤起难以回首的过去,让他陷入自责痛苦无法自拔。这他也明白,过去的一切永远不可能真正的放下,这份罪责他必须也将要始终承担下去。于是他不再纠结于赎罪和宽恕自己的矛盾,接受了自己无法beat it的事实,也做出了离开小镇,将Patrick托付给George的决定。 关于这段的表演,我还是觉得小米演的有点过。毕竟就像之前说到,她太重视这个角色,尤其这段戏,这让她会用力过猛。可以说,这场戏是我见过小米显得最不自然的表演,当然这和电影克制的基调有关,而这个基调又是Casey的表演所决定的。Casey的角色太过压抑克制,表演又如此自然真实,使得任何激动的表演都显得有些刻意(包括George和Patrick各自的breakdown)。不过好在,这场戏的重点是两个人地位的不对等,一个已经走出,一个无法走出,一个想要道歉,另一个无法接受,一个主动想要交流,另一个被动只想赶快抽身,所以两个人表演强度的不统一反而加剧这种矛盾感和割裂感,达到了电影索要表达的效果。

     5 ) 悲伤逆流成河

    喜欢这种阴冷、无力却又幽默的调调!也喜欢结尾男主角的决绝,生活里没那么多让人幡然醒悟的事情,太dramatic,电影里的lee始终没法和自己的过去和解,所以才不断逃避。曼彻斯特的短暂经历,也不足以改变什么,即便有侄儿和故人的不舍!
    电影色调如同曼彻斯特这座海边城市一样冷咧阴朦,颓丧的男主也是一身晦气,隐忍的悲伤小心翼翼地防备着。人声合声与管弦乐的配乐,极富感染力地渲染着男主哀痛无助的过往,在Lee处理哥哥葬礼的主线上,每一个主要时间点的往事插叙也是十分精心合理,让人逐渐深同感受Lee负罪彻骨的丧气以及为何害怕女人恐惧抚养等反应。该片的写实风格打动人心,没心没肺的侄子在父亲去世后还能泡两个女朋友,但想到父亲躺在冰柜时情绪的崩溃,无所谓的逃避下是内心极大的煎熬,而Lee即使得到前妻的原谅,依旧要将悲痛藏身,伤一辈子也好不了。没有上帝般怜悯,没有鸡汤般的大团圆,只有冷酷的现实向,这就是电影的难能所在。主角和配角演技也是开挂,卡西自身切合人物的气质演起来游刃有余,米歇尔凭借着极少的戏份能够提名奥斯卡最佳女配,可见她那段OscarMoment有多惊艳。给予悲剧充分的尊严,时间无法愈合的人生常态。
    不用逼自己接受,放下,与过去握手言和,可以不再挣扎还手,被回忆虐打成狗。不一定与往事干杯,也可以被往事干翻,慢慢享受。不要怜悯,救赎,更不屑快乐,幸福。承受,上路。

     6 ) Manchester by the Sea 我最愛的十組戲

    看了兩遍Manchester by the Sea 覺得是近年來少有的優秀劇本 真實 幽默 克制 感人 但是寫了半天寫不出什麼影評 就選出了自己最喜歡的十組戲

    ————————————嚴重劇透分割線——————————————

    10
    房客對質

    Lee給一位中年女房客修水管 只想quickly get things done 他告訴房客 不知道什麼原因會漏水 希望能讓她洗一下澡 看看漏水的原因 房客敏感多疑 不懷好意地質問道 你居然敢讓我在你面前沖涼(你不過是一個修水管的 好大的膽子)? Lee的憤怒被瞬間點燃 為什麼人會這麼自戀? 憑妳的姿色 誰想看你沖涼? 於是兩人就不可開交的吵了起來 事後老闆讓Lee道歉 Lee說我又沒錯 有誰的活幹得比我好? 老闆無語 說 行 我去道歉(真拿你沒轍)

    9
    I’m alright

    Patrick想和女友have sex 讓Lee和女友老媽聊天拖著她 Lee不善言辭 女友媽無論問什麼(Patrick是個好孩子哦 你渴嗎之類的) 他都一句話回應回來 典型的conversation killer 女友媽實在忍受不了尷尬 結束了Patrick和女友的session 事後Patrick十分憤怒 泄憤到 為什麼你就不能聊聊成人的bullshit interest rate AAA membership啥的 Lee不說話 只是接著開車

    8
    My Heart was Broken

    Lee巧遇前妻 前妻的朋友見到他仍然擺脫不了偏見 有些憤怒 前妻想和Lee單獨聊聊 說 我一直很想見你 我知道我當時對你非常狠 但是我的心完全碎了啊 我也知道你的心也碎了 我們能和好嗎 我們能吃個午餐嗎 我很想你 我還愛著你 面對前妻一系列的懺悔之辭 Lee完全招架不住 因為這把他也帶回了那段心碎的時刻 他也還愛著前妻 但是現實就是there’s nothing to be done了 後悔又能怎樣 雙方仍然愛著對方又能怎樣 生活仍要繼續 仍要move on 雖然他也是這麼想的 回絕了前妻的請求 但是糾結 懊惱 憤怒 無助 一樣不缺地都回到了自己的身邊 他在酒吧裡 又打了一次架 打得頭破血流

    7
    警局審問

    在警局審問期間 Lee生無可戀的敘述著悲劇發生的經過 門外坐著陪了他一整夜的哥哥 當警察通知他可以回家的時候 他十分驚訝 因為良心也讓他覺得自己的罪過不可饒恕 無奈之下他突然間奪過警察的槍想自己了斷餘生 然後命運讓他存活了下來 等待他的贖罪之路還很長

    6
    Why do you care where you live?

    Patrick一直對Lee執意要搬去波士頓不肯忘懷 終於 就像在預告片裡看到的那樣 他爆發了 I’m in a band, I have two girlfriends, all my friends live here, you are a janitor in Quincy, why the hell do you care where you live? 這是本片中最撕裂的一次爆發 不成熟的Patrick終於一吐他的不快 想必Lee也意識到他在Patrick心底裡多少是有些被輕蔑的 內心也是十分痛傷的 但他依然保持著沈默 說時間不早了 你先睡吧

    5
    添置傢俱

    哥哥和Patrick來看搬到新家的Lee 家裡空空蕩蕩 哥哥說 我們去買些家具 被Lee拒絕了 氣氛變得有些無奈 但是哥哥還是淡淡的說了一句 Let’s go 不是命令 也不是懇求 而是哥哥對弟弟的最普通的一句關懷

    4
    I can’t beat it

    Lee因為自己的又一次過失爾決定放棄監護權 他說出這個事實 有些必然 但是想必沒人能夠接受 叔侄倆人經歷了那麼多 從父親和哥哥逝去的痛苦中互相攙扶著走了出來 眼看就要過上正常的日子了 生活卻又來了這麼一出 此時才更能體會到Lee所說的I can’t beat it的意味

    3
    屍間送別

    Lee 走入停屍間 時間被刻意拖長 他注視著被拖出來的哥哥的屍體 眼神裡含著無限憂傷 他慢慢走到屍體前 有些不知所措 最後低下身來 抱著哥哥 一時間 完全不想鬆開手 只想時間無限延續下去 這是這世上最愛他的哥哥 在自己遇難時給了無限關懷 陪自己到天亮 幫自己的破房間添置傢俱 然而他現在真的走了 有多少個不捨得啊 他終於深情的給了哥哥最後一吻 然後黯然離去

    2
    Panic attack

    Patrick在某夜午夜突發Panic attack Lee在安慰他的同時調侃他 如果每次見到冷凍雞肉都會Panic attack 那就真的要去看醫生了 但當Patrick說出真相後 Lee對自己的不合時宜的玩笑有些小小的自責 他陪著Patrick 直到他漸漸睡去 屋外下著小雪 也在安靜祥和的陪伴著叔侄倆人

    1
    不忍直視

    父親的葬禮之後 Lee陪著Patrick走了一段路 隱約間有點像自己陪Patrick的最後一段 其間 兩人玩著棒球 裝著不經意的聊著之後的打算 Lee告訴Patrick 他留了一間屋子給他 希望他上大學的時候能來住 Patrick告訴Lee 他沒有想上大學的打算 Lee強忍著淚水 苦笑到 那我只能在那間房放我自己的垃圾了 他往Patrick那邊看去 Patrick避開了他的目光 兩人在離別之際不忍直視 只有棒球的拋接仍訴說著兩人之間的情誼

     7 ) 痛苦有时是一剂慢性毒药(关于米歇尔·威廉姆斯)

    从某种意义上说,《海边的曼彻斯特》是一部反鸡汤电影。影片中的天空是灰蒙蒙的,地面覆盖着皑皑白雪,人与人之间的对白平淡简洁,舒缓的配乐中透露出一丝伤感,故事中没有救赎,也没有解脱,但这种遗憾恰恰是本片最好看的地方,因为这才是人生啊。


    和很多人预想的一样,2017年奥斯卡的重量级奖项呈三足鼎立之势。 最佳影片给了《月光男孩》;影帝为《海边的曼彻斯特》男主卡西·阿弗莱克;影后为《爱乐之城》女主艾玛·斯通。 其中影帝卡西·阿弗莱克可谓风光无两,包括金球奖、英国电影学院奖在内各大奖项的影帝拿到手软,和去年烂片无数的哥哥本·阿弗莱克形成强烈反差。

    和另外两部获奖作品相比,《海边的曼彻斯特》稍显低调,但不平庸。影片凭借细腻的表演和情感共鸣,在这个过于政治化的电影评选时代犹如一股清泉,以不圆满的结局诠释了人性的纠结和生活的遗憾。 有人用一句话总结了本片的主题:“我们都有权利不与自己的过去和解。”

    《海边的曼彻斯特》有两条时间线,一条是男主经历哥哥去世的现实线,另一条是男主触景生情进入的回忆线。表面上是讲述水管工李(卡西·阿弗莱克 饰)与侄子(卢卡斯·赫奇斯 饰)之间的叔侄情,实际上随着回忆的展开,揭示了李在曼彻斯特小镇经历的悲惨过去——因他的过失导致三个孩子死于火灾,妻子(米歇尔·威廉姆斯 饰)也因此与他离婚。

    关于亲情,卡西·阿弗莱克在现实中也有叔叔的身份,他和哥哥大本都已结婚,各自都有孩子,但为了带入感情去表演,卡西在片场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来酝酿感情。 而我更想说的是影片的女主,饰演前妻的米歇尔·威廉姆斯,她凭借在本片中的表演也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女配角的提名。拍摄时,米歇尔由于档期原因不能常驻剧组,只在有戏份的时候赶回片场,但她每次都能马上进入角色,我觉得这可能和她的个人经历有关。 有媒体曾如此评价米歇尔:“她曾是《断背山》里的沮丧妻子,也曾是好莱坞最悲伤的女人,她一直是狗仔们最关注的对象,更是一位渴望真爱的单身母亲。”

    2004年6月,米歇尔·威廉姆斯和希斯·莱杰因拍摄李安的电影《断背山》相识,虽然影片中两人饰演的夫妻因丈夫的性取向而磕磕绊绊,但现实中的米歇尔和希斯·莱杰很快擦出爱火。据《断背山》的另一名男主演杰克·吉伦哈尔透露,在片场排练时,米歇尔和莱杰常常眉来眼去,浓情蜜意藏都藏不住。

    (《断背山》四名主演合影,左起杰克·吉伦哈尔、安妮·海瑟薇、希斯·莱杰,前为米歇尔·威廉姆斯) 2005年,米歇尔怀孕了,她挺着大肚跟着莱杰迁居布鲁克林。当时的米歇尔说:“在那里我们的生活非常非常甜蜜,我最希望就是能够保持这种甜蜜。”2005年底,米歇尔生下女儿玛蒂尔达。次年3月,米歇尔和莱杰凭《断背山》双双获得奥斯卡提名,两人一起盛装走上红毯,手挽着手,满面春风。

    (《断背山》中的希斯·莱杰和米歇尔·威廉姆斯,因为是同性片,很多人忽视了这对现实中的真爱) 2007年,就在希斯·莱杰离世的4个半月前,米歇尔与他分手了。知情人说,分手原因是莱杰对药物的依赖越来越严重,到了米歇尔无法忍受的地步。但她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不久后莱杰就与她天人永隔了。 希斯·莱杰的英年早逝,对影迷来说是一个巨大损失,对于米歇尔就是天翻地覆。有朋友说:“那是她生命中一个极度黑暗的时期。她是个浪漫而感性的人,她总是认为自己对未能帮助莱杰负有部分责任,这给她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 而希斯·莱杰生前的一些朋友也认为,米歇尔是造成莱杰死亡的重要原因。有人说:“在希斯·莱杰生命的最后时期,他的情绪接近崩溃,因为米歇尔在和他分手之后带走了女儿玛蒂尔达,这实在让他感到撕心裂肺。”

    自责加上怀念,让米歇尔无法走出希斯·莱杰的阴影。她说,希斯·莱杰走后,她觉得自己如同把伤口暴露在空气里听之任之的行尸走肉。 但作为一名单身母亲,米歇尔没有让希斯·莱杰的形象在女儿的成长中缺席。 在她位于布鲁克林的家中,依然摆放着希斯·莱杰的照片,莱杰送给女儿的毛绒玩具也完好无损,就连米歇尔那一头标志性的精灵短发也是为莱杰而留的。她说:“我为了那个喜欢短发的男人剪了这个头发,我现在留着它,就是为了表示对那个人的怀念。”

    影片《海边的曼彻斯特》中,我们也能注意到李每次搬家都要精心包裹的三个相框。导演自始至终也未给这三张相片一个正面镜头,但每名观众都可以在欲言又止的镜头中猜出相片的真正内容:李死去的三个孩子。

    影片最后,侄子帕特里克在看到叔叔房间内的三个相框,终于理解叔叔为什么无法继续在小镇生活,决定尊重叔叔的选择。 失去亲人的痛苦往往并不在一瞬间爆发,而是在亲人离开后的日常生活中,每当看到熟悉的景物,感受到熟悉的气息,都会睹物思人,回想起亲人陪伴的日子,突然地心如刀绞。 影片中李失去孩子时,侄子得知父亲的死讯时,都没有失声痛哭,或者默默流泪,但导演运用大量白描去铺陈情绪,让我们能够感受到人物内心的真实痛苦,这种无处发泄的痛苦比大哭一场更显压抑,也更加折磨。 侄子在父亲死后一直没有哭,直到他见到父亲在停尸柜中被冰冻的尸体,又见到冰箱里的冻鸡肉,突然崩溃痛哭,压抑的情绪才宣泄出来。

    而失去孩子的李,早已将自己活成了一具行尸走肉,甚至失去了哭的权利,他在不顺心时只能用暴力行为自残,或者在酒吧滋事斗殴。

    如果说《海边的曼彻斯特》中,米歇尔饰演的妻子兰迪在失去三个孩子后选择重组家庭,开始了新的生活,那现实中的米歇尔则更像卡西·阿弗莱克饰演的丈夫。

    治愈伤痛的良药只有时间和新欢,米歇尔也曾尝试用恋爱把自己从回忆中拯救出来。她先后和《云端情人》导演斯派克·琼斯、《简爱》导演凯瑞·福永、演员杰森·席格尔等人产生恋情,但全都没能走到最后,其中不乏因对方无法接受女儿玛蒂尔达导致的分手。 如今的米歇尔似乎已经适应了单亲妈妈的生活,独自一人将女儿养大,有媒体拍到女儿玛蒂尔达的照片,发现其长相已经与希斯·莱杰有几分相似。

    有媒体评论,《海边的曼彻斯特》不谈理想也不商业,是一部讨论人生遗憾的严肃艺术。它从生活的细节出发,讲述了一个个人的悲剧和大部分失意者的真实状态——他们跌倒后并没有再爬起来,遗憾大约占了他们人生的一半长度。 从某种意义上说,《海边的曼彻斯特》是一部反鸡汤电影。影片中的天空是灰蒙蒙的,地面覆盖着皑皑白雪,人与人之间的对白平淡简洁,舒缓的配乐中透露出一丝伤感,故事中没有救赎,也没有解脱,但这种遗憾恰恰是本片最好看的地方,因为这才是人生啊。

    其他影评推荐:

    同为面瘫脸,蝙蝠侠大本像纵欲过度,影帝卡西是丧气十足

    票房惨败、被迫改名,“杀破狼”系列的前世今生

    《二十二》: 当“精神日本人”越来越多,“慰安妇”幸存者越来越少

    大厦将倾、修罗战场,细数《绣春刀2》的阴谋与伏笔

    《冈仁波齐》:朝圣并非一些人想象的那样落后愚昧

    看不懂《异形:契约》,因为导演把这些关键片段都删了

     短评

    人生的伤口,二十五岁之前怪父母,二十五岁之后怪社会,最惨就是巨大伤口摊开在那里,腐臭流脓永不愈合,然而,无人可怪

    8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我冷漠的躯壳里,是抚不平的伤口和解不开的死结。

    11分钟前
    • toska
    • 力荐

    破碎的我怎么拯救破碎的你,阴冷肃杀的冬日海边,冷意钻入骨子无可避退,人生中的低谷寒潮已无可能褪去,不如全力拥抱破碎的自己;多处人物台词重重叠叠,我们从未打算走入他人生活,只愿守住自己的孤岛,沉沦在自己的泥淖。

    16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音乐略满,阿弗莱克妥妥的影帝提名;作者应该受过女性伤害,女性角色都有点怪。

    21分钟前
    • Meng
    • 推荐

    我和我不想要的后半生,我和我不愿意和解的自己。你们都朝春天去,就留我在破碎里又丧又美丽。

    26分钟前
    • 哪吒男
    • 力荐

    四星半。如果被生活判了死刑,还有什么值得留恋?一场死亡揭开了旧伤,也把最暖的亲情带到面前。细碎的拥抱和拍抚,像零星的火种,终于点燃了男主的心中余烬。即便他心里藏着全世界的冰雪,那也会慢慢溶解,丧门星也会有春天。凯西表演冷静震撼直让人心痛心怜,用幽默外壳下的重度悲伤直指人心。

    27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Lee说话是不是美国周杰伦

    31分钟前
    • 张维托
    • 力荐

    人与人之间最艰难的永远是交流,所以才亿万年来一直在谈话、争吵、道歉和喋喋不休。

    33分钟前
    • 不良生
    • 推荐

    有時關不上冰箱的門 腳趾撞到了桌腿 臨出門找不到手機 嚎啕大哭 你覺得小題大作 只有我自己知道為什麼

    35分钟前
    • momo
    • 力荐

    生活流,如何绕过苦难,丧到骨子里的卡西,绕不过去的苦难。

    3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我们都有权利不与自己的过去和解。#2016TIFF

    41分钟前
    • 布鲁斯老师
    • 力荐

    消耗着耐心看完了满心期待的《海》。朋友说好片,我说没感觉。她说我就是日子过得太顺了,我想可能真实是相反面。丧上加霜的PTSD患者和他最后的倔强。有没有同给一星的?想聊聊

    43分钟前
    • ALittleSerina
    • 很差

    这几年奥斯卡颁奖季不错的电影,剧本都不能用麦基的《故事》来判断好坏了,《海边的曼彻斯特》就是,从那套“好”剧本的标准看李这个人物,它的塑造方式犯大忌,但作为生活流的故事,正是这些所谓的“坏”让这个故事变得不一样,有了一种新鲜的感觉,李这个人物的丧和悲伤反而变得不狗血,更生活了。

    44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又名《回忆杀》。有遗憾和失望,二刷后感觉对角色的好感甚于电影,卡西的角色写得演得太饱满了,让我对这个角色产生了依恋感。

    47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典型的“中产阶级伤痛故事”通过穿插的剪辑打碎了压抑的情绪,喜忧参半的剧本看得出非常花心思,不是暖心的鸡汤,也没有让人沉浸在心碎中,度把握得很好,两个多小时不显漫长。而且算是卡西的独角戏了!他真是个气质独特的演员,没有所谓的“夺金时刻”,却把情绪慢慢渗透到了每一个镜头里

    50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那些劝我们向前看的朋友,“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和过去和解”

    53分钟前
    • 11km
    • 推荐

    葬礼进行的时候,他听着宝宝的哭声,与那个试图安抚婴儿的男人共享着眼底羞为人察觉的一丝焦虑。他想伸手接过孩子,用他或许尚未消散的那种魔力让宝宝平静下来,又旋即意识到自己不能,也没有理由去为旁人阻止这种连锁的消耗。他累了也尽力了,相信所有人都是一样。

    55分钟前
    • CharlesChou
    • 力荐

    我最怕的就是这种电影,看完以后什么都讲不出,就想静静地待着,静静地沉溺在挥之不去的抑郁中。结局仿佛看到了光,又好似什么都没有。

    58分钟前
    • 是心
    • 力荐

    最好的生活流电影,难得的是叙事手法又带着变化。叔侄俩各自面对各自的失去,亲情恬淡而走心。没有刻意追求正能量,但曼彻斯特阴冷的海,就这样被琐碎和小幽默一点点填满。——就像全世界的雪,最终会带来全世界的春之苏醒。毫无疑问我的年度最佳。

    60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最后乔在帮老人修锅炉时,老人说自己的父亲在95年出海突然消失。看似突兀的这场戏其实也是电影的主题:世事无常的生活不过只是一成不变的插曲,日子始终在继续,渔民依然每天出海,候鸟迁徙南飞,乔还是乔。

    1小时前
    • 品客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