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战争片 猎鹿人

    猎鹿人

    评分:
    0.0很差

    分类:战争片美国1978

    主演:罗伯特·德尼罗,约翰·凯泽尔,约翰·萨维奇 

    导演:迈克尔·西米诺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中字

      猎杀T34

    • HD

      猛龙行动之绝密代码

    • 更新HD

      1864国语

    • HD

      极地重生

    • 更新第40集

      跨过鸭绿江

    • HD中字

      辛亥革命

    • 正版货

      霸王花遇鬼

     剧照

    猎鹿人 剧照 NO.1猎鹿人 剧照 NO.2猎鹿人 剧照 NO.3猎鹿人 剧照 NO.4猎鹿人 剧照 NO.5猎鹿人 剧照 NO.6猎鹿人 剧照 NO.16猎鹿人 剧照 NO.17猎鹿人 剧照 NO.18猎鹿人 剧照 NO.19猎鹿人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越战期间,美国克莱顿镇5个经常一起打猎野鹿的好朋友中的三人尼克(克里斯托弗•沃肯 Christopher Walken 饰)、史蒂芬(约翰•萨维奇 John Savage 饰)和迈克尔(罗伯特•德尼罗 Robert De Niro 饰)即将奔赴前线。离开前夕,史蒂芬和另一个好友兼女友安吉拉结了婚,婚礼就是他们的告别会。三个年轻人在战场上被越军俘虏了,残忍的越军逼他们玩“俄罗斯轮盘”游戏,迈克尔乘机夺了越军士兵的枪。虽然顺利三个好友逃了出来,但在逃亡过程中他们失散了。迈克尔和史蒂芬最终顺利回到了美国,但史蒂芬终身残废了,住在疗养院不愿回家拖累家人。越战结束前夕,迈克尔从史蒂芬处得知他经常受到从西贡寄来的匿名的汇款,迈克尔断定一定是尼克。为了找回好兄弟,迈克尔决定再次冒险闯荡越南。

     长篇影评

     1 ) 《猎鹿人》中的《Cavatina》:远去的伤逝

    (芷宁写于2008年11月11日)
       在由罗伯特·德尼罗、梅丽尔·斯特里普、克里斯托弗·沃肯等演技派主演的老片《猎鹿人》里,有两首十分经典的配乐令人难忘,一首是结尾时人们同声轻吟的影片主题曲《上帝祝福美国》,另一首便是不时于适宜情节处缓缓响起的经典吉他曲《cavatina(卡伐蒂那)》。
       30年前(1978年)的51届奥叔颁奖礼上,片长不短的《猎鹿人》不客气地拿下了9项提名中的5个,另一个赢家是题材类似的《返乡》,这两部影片之所以在当时备受瞩目,一方面是时机和心态问题,彼时恰逢美国人对心中永远的痛——那场拖了近20年才结束的越战做出反思的时候,另一方面是这些反战影片本身所具有的特质,就《猎鹿人》而言,不论反思的角度还是反省的深度都颇入人心,对特殊心境和细节的描述和深挖,更是令观众在感同身受的压抑中,揪心不已。
       影片的精髓在于淡化了战火纷飞的大场面,而着墨于战争对人所产生的异化,细致刻画了战争对人物内心所造成的永久创伤以及那日久弥深的阵痛。同时,在这部注重描摹战争于心境深处淤痕的影片中,配乐起到了相当精妙的辅成作用,令这种着墨和刻画更入骨髓。如果说,片尾人们在哀伤之余吟唱的《上帝赐福美国》起到了“散淤”与“歌外音”的作用的话,那么,出现在上战场之前于家乡猎鹿和回忆往事时的配乐《Cavatina》,则起到了梳理、牵动甚至抚慰心绪的作用,仿佛借助于如此恰如其分的听觉方式,以忧伤动听的旋律笼罩了那种无奈而凄楚的境况,不仅具有观影带入性,且回味悠长。
       《Cavatina》可谓是当今最受欢迎的吉他名曲之—,其原为一种音乐形式的名称,即抒情的短歌或音乐小品,19世纪时为歌剧中咏叹调部分的称谓,后被广泛运用于各种器乐的演奏中。就吉他演奏形式而言,最著名的当属波兰作曲家汤斯曼所作的吉他独奏《Cavatinra》(此曲分四个乐章,题赠给吉他大师塞戈维亚)。《猎鹿人》的这首配乐出自英国作曲家斯坦尼·麦尔斯(Stanley Myers)之手,担任编曲和演奏的则是著名的约翰.威廉斯(John Williams)。
       较之影片,这首配乐诞生的较早,乐谱于1971年就已出版,1978年经由《猎鹿人》这个介质,人们充分领略到了它的唯美和惆怅,继而被人们以另一支吉他曲《爱的罗曼斯》相提并论,不过,这首《Cavatinra》虽然貌似结构也很简单,但在演奏技法上,要难于《爱的罗曼斯》。
       事实上,这两首吉他曲确颇有相似之处,都是那种既有艺术气息又具传播特点的耐听型音乐小品,也都是籍由电影而得以“乐飘四海”的。《爱的罗曼斯》原为西班牙传统民谣,由西班牙吉他大师西索·叶佩斯(Narciso Yepes)将其改编而成并亲自弹奏,继而作为法国影片《被禁止的游戏》(1952年)的主题音乐而为人所称道。
       具有极佳演奏效果的《Cavatinra》常被选为吉他演奏会的惯用曲目,那简约的形式却似饱含着极深情的情愫,在柔和的分散和弦的伴奏下,舒缓而怡人的旋律便汩汩而出,加以丰饶而变换的和声,配以略略起伏的琶音为底,衬托出了委婉而缠绵之极的主旋律,整个乐曲意境纯然而恬美,轻柔而浪漫,充满遐思,又引人怀想,最后,全曲在难舍难弃的依恋和莫可名状的无奈中终了。
       于《猎鹿人》一片中,《Cavatinra》那柔曼而质朴的一面于光影间隐约闪现,而那温和流畅的旋律和玲珑精致的编曲,结合片中曾经悠然时光下美好的个体生活以及残酷的战争环境,产生出了强烈的反差,观影点也仿佛触及了一种远去的伤逝,既诱人沉思,又散发出碰触泪腺的凄美。
    (若听Cavatina,可去http://nicolew.blog.hexun.com/25622692_d.html

     2 ) 被摧毁的,不仅仅是生命——[猎鹿人]

        用六分之一的机会,轰掉全部希望。
        一击即中。
                                                       ——题记
        在mike拿枪对着自己脑袋看着nick眼神坚定地说i love u的时候,倒下的并不是他,而是坐在对面,刚刚回忆起共同打猎同上前线,在嘴里喃喃说着“一击即中”的nick。
        鲜血就这样如片里的暴力一样在瞬间迸发。mike冲上去手忙脚乱地试图堵住自nick太阳穴源源不断涌出来的红色液体,当然我相信他和我们一样知道这个人是再也挽回不了了。导演很聪明地在这里没有用任何声乐处理,这样一来,这个场景虽然煽情,却不突兀,不造作,一切都正正好。人的内心在这种时刻往往可以得到最真实的一次释放。
        电影始于盛大的婚礼——热闹,好看。新娘之外还有一大群着粉色纱裙的伴娘,linda是其中之一。那个时候是傻子也看得出来mike凝视着她的眼神带着多少温柔,可惜,那是他最好的朋友nick的未婚妻。在那个婚礼上,linda答应了nick的求婚,但一切又充满了未知,男人们即将前往战场,谁知道谁能活着回来呢。说实话,我实在不喜欢streep的长相,也不认为她有多么了不起的演技。但既然选她演了linda,我们就忍受吧,继续。
        猎鹿的场景只出现两次,但和俄罗斯轮盘赌一样,有呼应,有隐喻,既是电影的中心,又是高潮部分。最初的mike见到丛林中的鹿时可以做到毫不犹豫的射杀,枪法之准,神情之果断,令人侧目;但自从他战场归来后,枪端起几次,却仍选择了放弃。这是导演的妙处。正面描写战争残酷的场景几乎没有,但一前一后对于同一件事的不同反应,却预留了不少空间。有幸活着且毫发无伤地从战场上归来,对于“生存”这个词当是怀有相当强烈的赞同意识的,那时的mike,已经体验到活的艰难与宝贵,对人对动物其实都是相同的。这种放生的举动,正在于对所有生命的尊重。虽然不落任何评论,但暗中已有了对战争的态度。
        而俄罗斯轮盘赌却是整部电影最惨烈之处,也正是对这种虚构情节的处理,从另一个侧面烘托出战争于人各方面的摧残。第一次赌出现在三个好友被俘后。由steven的茫然失措直接引发了朋友们的恐惧。这种对死亡的害怕同样映射了先前三人在婚礼上的喧闹及对将来的迷惘,这也正是战争在人身上、精神上、灵魂上的投影之一。
        mike显然是三人之中的主心骨。steven依赖他,nick更是全身心无条件地信任他。这种彼此之间亲密的感情在[猎鹿人]一片中是渲染的重点,但在导演的镜头里却又无比真实而流畅,并不曾多添加几分刻意。然而活跃的steven最终却只能在轮椅上过完后半生,nick更是完全失去了自我,沦为彻底的玩物和牺牲品。
        表面看mike的结局是最乐观的,其实并不。战争的创伤要比在mike脸上投下的印痕深得多也重得多,只不过以本性内敛的mike来说并不会过分表达罢了。两个细节颇有玩味之处:其一是mike回家时特地让司机开到旅馆,刻意避开了为他大肆欢庆的朋友,夜晚的灯光打在他脸上,虽然看不清表情,但完全不难想见那种寂寥和苦涩。这是只有亲历过战场的人才能体会的;其二是linda试图留下他,说,难道我们就不能相互安慰?mike暗恋linda是众所周知的事,我想当然也包括linda自己。这里有意思的在于,linda直接说出了“我们可以上床”的请求,但后一句话却是“彼此安慰”,是相当实际、决不遮掩的意图——人内心的空虚在此表露无疑。但mike拒绝了。与其说是他出于对nick的责任而拒绝,不如说战争的洗礼让他整个人生步骤错乱无章,以至于那瞬间他并没有办法确切看清自己需求的究竟是什么。
        而在最后部分,当mike重新见到nick时,后者早已不复当年意气风发、俊朗挺拔的模样。那种空洞的眼神,呆滞的肢体动作,机械一样的表情都可谓是战争遗留下的杰作。他并不记得mike,却仍然会固定给身在远方、已残疾的steven寄钱,那一具行尸走肉般的躯壳在mike的呼唤中刚刚醒来旋即又再度离去。但谁都无法否认,死亡在此处固然是一场触目惊心的爆发,对于nick来说却反而是最好的结局。从此他将不带任何阴霾,再无须为各种折磨而留下累累伤痕。反而,从来不与他人分享内心的mike将注定背上那种沉痛生活一辈子。这并不是爱情或者其他什么感情能为他解决的难题。
        虽然结尾部分被导演处理得很冷静,带着极分明的哀而不伤的氛围,但那种明显的大美国主义人文之气却让我不舒服。越战对于两国人民都可谓是噩梦一场,但最大的受害者毕竟还是越南。但[猎鹿人]对越南人凶狠野蛮一面的处理显然过于一相情愿了,就这点来说,西米诺与库布里克及奥利佛·斯通的差距显而易见。
        另,题外话是,这部片子的音乐相当棒。相信所有看了这个片子的人在听到的一刹那会有“哦,原来就是它啊”的想法。
    http://spaces.msn.com/raeadi/blog/cns!76C98477DE2F939E!921.entry

     3 ) 逐鹿生命

    逐鹿生命
    ——评《猎鹿人》
    1978年,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迈克尔•西米诺凭借一部《猎鹿人》获得奥斯卡十一项提名,最终折桂六项大奖。该片不仅成就了天才导演西米诺的名声,更重要的是带出了一批新星:日后在好莱坞叱咤风云的罗伯特•德尼罗,梅丽尔•斯特里普和克里斯托弗•沃肯,在《猎鹿人》中早已一试身手。当然,1978年奥斯卡的评委们不会知道,《猎鹿人》仅仅是西米诺短暂灵感的昙花一现;更不会预见,《猎鹿人》的成功,成就了电影史上一个崭新的题材——越战片。或许只是因为越战和每个美国人的伤痛都息息相关,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通过电影回味它,感悟它,佳作迭出。无论是另一位天才斯坦利•库布里克的《全金属外壳》、或是动作片权威奥利弗•斯通的《野战排》,抑或同样耐人寻味的《现代启示录》和《生于七月四日》,都是奥斯卡的一时经典。连肌肉男史泰龙都借越战之名彪悍地玩了一把《第一滴血》。但是,《猎鹿人》依然是独特的,它对人类情感心理的准确把握,它在故事情节上的丝丝入扣,它恰当好处的背景音乐,以及通过三位男主角展现出的战争最本质的那一面,都表明了六项奥斯卡大奖的实至名归。它受到广大影迷的追捧,电影专家的研究,相关学者的思考,绝对不是一种偶然。
    在虎年新春的爆竹声中,坚持把这部略带冗长(三小时),伤感(读下去你会知道),悲情(三个男人最后只有一个平安回家)的电影原原本本地看下来,对于我不能不说是一种挑战。值得庆幸的是,我最终还是看完了,没有快进,也没有倒带换盘。奇迹般地佩服自己的定力(连Nicky最后一枪爆头的时候眼角也没有湿更没有尖叫)。然而,当影片结束,Cavatina的旋律再次响起的时候,泪水却早已无声地流了下来。
    《猎鹿人》讲述的是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故事发生在越战期间,美国“钢都”匹兹堡附近的一个由俄裔美国人组成的小镇Clairton。小镇上5个爱好猎鹿的朋友中,Michael,Nicky和Steven即将奔赴越南战场,离开前,Steven和女友Angela举行了热闹的婚礼,然而,热闹之后,便是三人无言的告别。直升机翼声隆隆,他们已经来到了越南的雨林和稻田中间。
    一次战斗中,三人被越南军队俘虏,残忍的越军逼Michael和Nicky玩“俄罗斯轮盘赌”。一番惊心动魄之后,Michael夺下了越军的枪,三人成功脱逃。但在逃亡过程中,Steven的双腿永远留在了越南,从此终身将在轮椅上度过;Nicky更是和Michael及Steven失散了。当Michael看到从西贡寄来的匿名汇款,冒险起身寻找Nicky时,曾经单纯,害羞的Nicky早已自暴自弃,陷身西贡的“俄罗斯轮盘赌”赌场。
    为了劝说Nicky回家,Michael不惜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和Nicky又玩上了一局俄罗斯轮盘赌,但这在心如铁石的Nicky面前根本难以奏效。只听一声枪响,Nicky的身躯慢慢倒下,鲜血从他的太阳穴缓缓流出,作为生命,他已经不存在了。
    Nicky的死亡,恰好发生在越战结束前夕。ABC富有历史感的报道,加上痛失亲人的哀伤,使得片尾朋友们齐唱的《God bless America》显得是那样真挚动人。歌声中,几个声音陆续响起“To Nicky”,影片在Cavatina汨汨的音乐声中就此定格。
    看完《猎鹿人》,我想,我们已经不必去追索美国发动越战的正义与否;已经不必再去探究当时的越战是多么地不得人心;不必再去理会某些影评家的政治化批评:“越军是否真的这么残忍?”“俄罗斯人怎么会如此爱美国?”。这些问题的确很尖锐,可惜与影片主题无关,影片并不能完全真实的反映历史,何况越战的缘起,发展,伤亡,都不是这些普通人所能决定的。正如三十年后重新以六项大奖折桂奥斯卡的伊战片《拆弹部队》一样,《猎鹿人》的主角,仅仅是战争中的普通人,它揭示的,仅仅是寻常的生活,寻常的苦难。
    政治上的歧见,在人性挣扎的宏大叙事面前,显得黯然失色。
    况且,那些苦难,早已摧残了整整一代人。

    Cavatina
    这是一曲贯穿全片的音乐,片首是它,片中有它,片尾还是它。
    这是一首不只被西米诺看中的音乐,还包括史蒂芬•斯皮尔伯格。在另一部巨作《辛德勒的名单》中,它的名字叫做《Give me your Names》。
    Cavatina原本是意大利文,意思是“小曲,谣曲”,特指短小的抒情歌曲。在器乐意义上,Cavatina指的则是一首旋律优美动人的弦乐小品。片头,曲子在轻柔和弦的伴奏下缓缓如歌,不乏一丝温情,一丝浪漫;可是在片尾,同样旋律的Cavatina渲染的却是一种无言的悲情,一种哀而不伤的眷念,影片的主题,在这里被音乐发挥得淋漓尽致。
    影片的线索,也正是在这种哀而不伤的氛围中渐次展开的。开头的一个小时,我们看到的,也许只是Clairton小镇上的宁静生活,生活安详而快乐。婚礼上的气氛则是热闹非凡,上百个宾客伴着《喀秋莎》的乐曲翩翩起舞。唯一的例外可能就只有酒吧里一位美军大兵对越战经历的感受——“Fuck it”。当时这位大兵面对的是三个即将开赴越南战场的男人。
    完全可以认为,这就是西米诺对越战的真实看法。
    战争悄然降临,镜头切换到越南的雨林和田野。美国大兵在丛林间艰难跋涉,枪声毫无预兆地响起,许多人倒下,还有一些人受了伤,剩下的人当了俘虏。在越南军营,一种叫“俄罗斯轮盘赌”的东西使他们第一次意识到,死亡,远没有他们之前想象的那么轰轰烈烈。
    One-shot kills,毫无预兆,却结束了永远。
    Michael和Nicky也就这样被推到了赌桌前。短短的几分钟,他们经历了有生以来最深刻的心灵体验:侮辱,恐惧,权衡,逼迫,每一样都刻骨铭心。输赢与自己无关,但在输赢之前,自己的命运已经注定,你只是猎人手下待宰的猎物,死亡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更重要的是,你余下生命的每一秒钟,生不如死的恐惧都将如影随形。
    在越南军营里,Cavatina是寂然无声的,骂声,枪声已经充塞了整个天空。
    Michael脱险回到家乡以后,人们着迷于它的军服,贝雷帽和勋章。但Nicky的未婚妻Linda却更进一步,Nicky留下的心理空挡使她对Michael产生了爱意。黑暗中,Linda悄悄入房,吻了吻熟睡的Michael的脸颊,尔后和他紧紧拥抱。
    这时,Cavatina的旋律再次响起。它咏叹的是什么呢?生活的曲折,还是重逢的喜悦,抑或感情的波折?也许三者兼有吧,也罢,对于孤独的Linda,Michael的归来是一种弥补;对于仍然是单身汉的Michael来说,Linda何尝不是另一种弥补?于是,两人靠拢,对话,拥抱。这只是一种相濡以沫,而绝非两情相悦。从影片中不难看出,担忧和恐惧,仍然伴随着这两个人。他们的感情能持久吗?这并非影片的主题,导演也没有说。我们只看到了,爱情在战争的大背景下,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助和珍贵。
    第三次Cavatina将要出现时,Nicky已逝,Steven已残,Clairton被一种莫名的悲哀笼罩。几个昔日的朋友坐在餐桌前,没有寒暄和笑脸,有的只有大家哽咽的“To Nicky”和“God bless America”,轮椅上的Steven若有所思,Michael表情凝重,Linda的脸庞显得更加苍白。许多观众的泪水就是在这一刻流下的,我也不例外。影片结束,Cavatina的旋律缓缓响起,荧幕转为黑暗,然后是演员表和一张张的剧照。Michael,Nicky,Steven,Stanley,一个个熟悉的身影从眼前晃过,好像就在昨天。然而物是人非,战争改变了一切。作为个体,他们渺小,卑微,不值一提,然而正是这些渺小的悲喜剧映照出了一个时代的沧桑巨变。他们的生命,一如这首在影片中反复出现的Cavatina,短小精悍,几乎不加修饰,更没有华丽的伴奏和回旋,然而在越战这个宏大的背景下,却显得是那么曲折动人。


    鹿的隐喻
    第一次猎鹿,射技精湛的Michael一枪击中麋鹿腹部,麋鹿应声而倒。
    越战归来的第二次,Michael举枪瞄准,然后放下;三次重复之后,他最终选择了放弃。
    第一次和Nicky被逼上“俄罗斯轮盘赌”,Michael的勇气尚存,斗志未丧;一番激烈搏杀之后,终于成功带领Nicky和Steven逃出了越军军营。
    然而,Michael第二次的俄罗斯轮盘赌上,再多的勇气,斗志,友谊,甚至是兄弟之爱,都以无法挽回Nicky的死亡。One-shot kills,就是这么干净、利落、残酷。
    BBC对此的评论是“俄罗斯轮盘赌,是对现实的一种隐喻”。鹿,又何尝不是?
    在东方文化中,鹿的意思一般都被引申为权力,利益,乃至于天下。“鹿死谁手”,“逐鹿中原”,都表明了这种意涵。而在西方文化中,鹿的形象很简洁,很单纯。鹿象征着美好,纯洁与生命。到底我们该采用哪一种?见仁见智。不过说老实话,两种看法我都不愿意放弃。或许,在西米诺的脑子里,鹿的形象也就是一种东西观感的融合吧。
    如果说,Michael第一次射鹿,还有一种“雄心勃勃”,“一箭封喉”的英雄情结蕴含在内的话,那么在第二次猎鹿时,鹿的形象几乎可以和他心中潜藏的美感,纯洁画上等号。你心中的那份纯洁还好吗?这是Michael向他自己,也向我们提出的一个问题。
    越战使他长大了,然而并不是没有代价。Michael变得愈发安静,愈发沉默寡言,这看似是一种成熟,其实又何尝不是一种自我保护?性情中的外在锋芒已经被战争打磨得干干净净,取代它们的是内心世界的波澜壮阔。什么是战争?什么是生命?Michael渐渐明白,然而什么也没有说。他心中的那一头鹿其实还在,只是早已隐没在万花丛中,旁人根本看不见。正因为看不见,鹿才避免了被射杀的危险,只是因此鹿的美丽也就无法为世人所知。出于对战争的本能恐惧,Michael将心中的美好和纯真深深包裹,这并没有错,正是这样使他避免了如Nicky一样最终的心灵崩溃。只是Michael激扬的青春也就这样被掩藏起来了。他再也不能像往常一样从容扣响扳机,和伙伴一起扛着野鹿满载而归了。
    第二次上山猎鹿,也许只有和Stanley的那一场交锋可以看做是Michael真性情的大表露。同伴之间发生了小小纠纷,Stanley竟拔出枪对准了Axel。在这时刻,Michael挺身而出,近乎蛮横地用“俄罗斯轮盘赌”的亲身经历告诉Stanley,生命其实很宝贵。也许只有在这一刻,我们才能看到Michael的真实内心。其实,他心中的鹿还在,他依然品格高尚,为人正直。
    ——只是,他已永远不再纯洁。

    逐鹿生命
    我爱你,爱你,真的。
                                 ——Michael,越南西贡赌场,Nicky自杀前一分钟
    当Nicky在俄罗斯轮盘赌中亲手结束自己生命的时候,美国电视机里播发的是这样的一则新闻:“美军在越南作战的最后一章结束了,这也是美国历史上最具规模的一次军事行动。海莉•布朗,ABC广播公司”,背景是南中国海面上的美国军舰和直升飞机。记者平缓,镇定的语调很容易让人忽略这个消息对于五万美国大兵的真实意义:战争终于结束了,神经紧绷,提心吊胆的日子已经成为过去,他们总算可以回家了。当然,这不包括葬身越南的五万美国大兵,也不包括Nicky,在他的肉体被自己的最后一枪消灭之前,他的魂魄早已在越南的炮火下随风飘逝。
    当然,我们可以说,每个人都受到了摧残。越战归来,Steven发现,自己已经没有脸面面对家人,因为他的肉体只剩下了一半。Linda是Nicky的未婚妻,Nicky的死亡对她心理上的打击自不待言。连内心坚韧的Michael的性格也发生了突变:当Linda向他表示爱意的时候,内心含情脉脉的他并没有立即答应;阿巴拉契亚的狩猎场上,鹿已走入瞄准镜,可当时的他,最后却朝天放了空枪。这早已不是往日生龙活虎,在狩猎场上大显身手的Michael了。
    但尽管如此,他们终究还活着,活着就有希望。换句话说,他们熬过来了。
    尼采有一句名言:“没让你倒下的东西,会使你变得更坚强。”
    在生命的逐鹿中,他们到底还是赢家,即使已经多多少少地受了伤。
    最终逐鹿生命生存下来的典型,无疑是穿越战火后的Michael。
    越战归来,眼望着一步步远离自己视野的麋鹿,Michael情不自禁地大喊:“OK?”
    山谷中传来一声回音“OK?”
    Yeah, he’s still OK.
    那天晚上,当Stanley向同伴举起猎枪的时候,Michael用轮盘赌的方式告诉这位朋友,要好好活着,生命只有一次。这次猎鹿,他没有一个猎物。然而,那时的他已经经历了一次心灵洗刷,对生活和世界有了愈来愈深刻的感悟与体验,这也正是他变得更为坚强,更为成熟的原因。也正是从那一次猎鹿开始,他拥有了更为完善和坚韧的人格。
    战场上轮盘赌的生死搏杀中,Michael是赢家;战后的生活中,尽管不无代价,但他同样是。无论是从残障疗养院苦口婆心,劝回身心濒临崩溃的Steven;还是后来孤身独创越南,试图从赌场接出失魂落魄的Nicky的时候。一个声音始终在提醒他:逐鹿生命不容易,每一刻都值得珍惜。珍惜身边的人,这个世界,以及独一无二的自己。Michael凭借着强大的内心力量,忠于自我的坚韧,最终生存了下来,并使他成为了Steven和Nicky的拯救者。
    越战摧毁了许多东西,包括Steven的双腿和Nicky的肉体,Michael也同样深受打击。但心灵还在,魂魄未散。战争把他性格原有的模子打碎了,Michael凭借自身的顽强意志重新塑造了一个。我们不能说这个新的Michael比原先的那一个更加完美,但是Michael生存下来这一基本事实,却已经让我们看到了他的不平凡。更何况,不仅他自己活了下来,也拯救了高傲虚荣的Stanley和痛苦不堪的Steven,差一点还拯救了Nicky,实现了自己灵魂的升华。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说Michael是这场生命逐鹿的赢家,当然是不为过的。
    不在逐鹿中毁灭,就在逐鹿中升华。
    要知道,他们最终追求的东西只有一样——生命。

     4 ) 猎鹿人

        好久都没有这样耐着性子看完三个小时以上的片子了,尤其是情节发展如此缓慢;然而我却能静下心来一个人把它到最后一行字幕的消失,《猎鹿人》自然也是有它吸引人的地方,并不仅仅是因为该片在1978年囊括了奥斯卡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在内的5项大奖。
        影片的整个故事可谓平淡无奇,描写包括罗伯特德尼罗在内的三名炼钢工人参加越战,被俘,逃脱,回家的故事。虽忝列战争片的经典之作,却几乎没有太多战争场面的铺张,而且整个描写战争的剧情加在一起,也没有占到影片时间的六分之一。然而它所反映的战争对人性的扭曲,对生活的破坏,以及影片强烈的反思主题却深深地打动了我,尤其是影片以越南军人所玩的一个游戏“俄罗斯轮盘赌”作为贯穿整部电影的细节之一,残酷地揭示了战争对人精神上的摧残远甚于肉体上的伤害。所以,尽管我从前也看过很多反战题材的作品,却唯独对冗长的《猎鹿人》感到触目惊心。如果要问我此时最大的感受,那便是一个永远的心愿:天下太平!
        所谓“俄罗斯轮盘赌”,就是越南军人在左轮手枪里只装一颗子弹,然后命令德尼罗他们轮流往自己头上开枪,其残酷性若非亲眼所见,是不可想象的。更要命、也是影片最发人深思的是,三人中的一个后来却被这种游戏所吸引,留在越南以此谋生,就像有了毒瘾一样,无
    法自拔,最终泯灭了人性,在这场以生命作注的赌博中,输掉了自己的全部。
        看到最后,我甚至有些觉得导演赋予一个赌博游戏如此沉甸甸的份量,是不是在告诉我们,其实战争原本就是一场游戏?一次赌博?一场可笑的游戏,一次最终都会输掉的赌博。战争之中,似乎永远没有赢家!
        难得的是,如此残酷的电影,却拥有一首舒缓柔曼到美仑美奂的主题音乐,让我在影片结束之后一直陶醉在黑黑的屏幕之前。想来,这应该也是导演追求的一种效果吧,反差,强烈的反差。(强烈推荐这首曲子!)

     5 ) 导演音轨中提到的一些故事

    基本上导演全篇都在强调一个“real”,拍的婚礼是真的,超市是真的,约翰住的那个军人疗养院是真的,一直出镜的演员几乎只有麦克,尼克,史蒂夫,斯坦利,琳达,其余角色大部分都是普通群众,甚至称不上群演。导演的理念大概是把角色放入真实,让他们发生化学反应,制造新一轮真实。

    其中史蒂夫住在退伍军人疗养院的戏,除了史蒂夫其他所有人都是真实的,他们根本不知道这是在拍戏。史蒂夫对麦克说“麦克,把尼克带回来。”(电影里删了这句)时,身后一个没有胳膊、没有腿也没有眼睛的残疾军人喊道:“回去吧!把尼克带回来!”这段场面给导演留下十分震撼的印象。

    从电影中可以看到,这些退伍军人有些年纪很大了,可能是二战或朝鲜战争的军人。导演说他们每天吃非常多的药,有些整天只能躺在床上,护士按时给他们吃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样过去二十多年。

    还有一个故事是导演说他去看一个瘫痪在床上的年轻军人,有非常漂亮的蓝眼睛和温柔可亲的嗓音,和导演一样也叫麦克,他们愉快地聊了五分钟后发现这个军人连眼睛也是瞎的。

    片子里麦克回越南时有一段纪录片一样的场景,的确就是当时被扔在伦敦档案馆中废弃的新闻录像。当时导演找来一群已经被战争打击到沉迷毒品、酒精中的战地记者放映这个片子,出现这些新闻录像时突然有人欢呼“这是我拍的!”有个记者冲上去指着荧幕“这是我!这是我!”场上这些记者接二连三地发现自己拍的录像出现在画面上,他们欢呼雀跃,乐得像个孩子。

     6 ) Nick的两次死亡以及鹿逃走了

    我打赌,如果不是Robert DeNiro 和Meryl Streep,以及《The Godfather》告诉我七十年代的影片的画质并不是我想象中的糟糕,那么我在近两年内是绝对不会对这种越战类影片感兴趣的。无奈豆瓣上甚至没有一篇能够看得入眼的影评,没有了所谓的peer pressure,我反倒有了写一篇影评的强烈念头。 越战对于死不起的美国人来说是一场持续了近二十年的阴霾。无论是兴起于加州大学伯克利的反战游行,还是John Lennon蓬乱着头发,穿着白色睡衣和洋子躺在阿姆斯特丹的大床上供人们拍照围观七天七夜对越战控诉,都能看出越战如同梅雨时期的雨滴,淋潮了美国人对“拯救、和平”这样伪善的词语的信任,于是多少人心中的角落生出了苔藓,六万人的牺牲可不是小数,再加一句,那死去的六万人,可都是嚼着口香糖吃着罐头坐着直升飞机的美国大兵啊。 反战、嬉皮、自由精神这样的词语在我越来越深入美国文化的时候以极其缓慢的速度重塑着我的人格,从约翰列侬到鲍勃迪伦,我承认自己只是摸到了那个时期精神内核的一个边缘,纪录片与唱片远不能使我深刻的理解上个世纪支撑着从东海岸到西海岸的年轻人们的精神力量,但听了列侬的Imagine: Imagine there’s no heaven It’s easy if you try No hell below us Above us only sky Imagine all the people Living for today… Imagine there’s no countries It isn’t hard to do Nothing to kill or die for And no religion too Imagine all the people Living life in peace… You may say I’m a dreamer But I’m not the only one I hope someday you’ll join us And the world will be as one Imagine no possessions I wonder if you can No need for greed or hunger A brotherhood of man Imagine all the people Sharing all the world… You may say I’m a dreamer But I’m not the only one I hope someday you’ll join us And the world will live as one 无比美丽的畅想,没有国家,没有杀戮,没有贪婪者和饥饿者,没有痛苦。 如果说人都必须有一些信念,很牵强也很不完善的说,我,一个刚刚满十八岁的独立灵魂,我的信念就是希望我自己过得愉快,希望所有人愉快。我的愉快建立在精神满足上,建立在他人的满足上,有人死去就有哀嚎,《辛德勒的名单》和《卡萨布兰卡》是我心里的胜过于《闪灵》一万倍恶毒的恐怖片。战争是什么?我不知道。有人告诉我需要用critical thinking来思考战争的意义,可是当你连critical的c还未在脑海中拼写出来就被AK-47轰烂脑门,那么任何的辩证思维都是扯鸡巴蛋,像珍爱自己的生命般珍爱别人的生命,这是每个高尚者,每个内心丰盈者,每个正常人,每个地球人所该恪守的。“你”这个个体所存在的基础是他人,于是在我混乱但执着的角度下,《猎鹿人》引起了我内心火山爆发般的共鸣。 影片始于一个宾夕法尼亚州的小镇上的一个炼铁工厂,主角是三个工人,Steve、Nick、Michael。平凡而繁琐,精力旺盛的年轻炼铁工人们有的是时间恋爱,泡吧,小镇坐落在偏僻的山谷中。这样的场景就算是放在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间段都是平淡无奇的,下班时间,工人们脱去肮脏的工作服换上平常穿的衣服,拉帮结伙地走在路上,偶尔开两个黄色玩笑,在平日里经常小聚的酒吧里打开一台小小的电视,拉开啤酒拉环,打赌自己热爱的球队准赢。除去清贫而单调的日常生活,他们甚爱在休闲时刻在深山中捕猎野鹿。Michael是猎鹿高手,他有自己的打猎哲学,“只打一枪”,在这样古怪的哲学中,他每次都能开着绑着野鹿的汽车满载而归。 Steve将要迎娶有孕在身的女朋友了,在老母亲的不情不愿中,婚礼开始。梅里尔·斯特里普饰演的Linda以一个伴娘的身份出现,她是小镇上典型的美丽忧郁的女孩子,父亲是个常常不省人事的酒鬼还偶尔家庭暴力,而Linda的大眼睛永远是红红肿肿的而又不失神彩,和她几秒钟的凝视仿佛就能窥情她所有的简洁单调的苦楚。这样符号化的形象是如此熟悉,接下来的戏码就是所有小镇青年都对她爱护有加,两个最优秀的青年Nick和Michael为了她,开始有些出离于友情上的尴尬与疏离。 婚礼开始,Linda和Nick的伴娘和伴郎的地位揭示了他们两人相互心仪的关系。(一开始Nick的扮演者克里斯托弗·沃肯出现的时候,我始终没有认出来他就是那个出演过《猫鼠游戏》和《低俗小说》的老戏骨,四十年代出生的影人不仅有超脱众人的长相,更有从影几十年的历久弥新,那些不受时间影响的特质在好多影星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原来这次婚礼不仅仅是一场婚礼,也是整个小镇为应召入伍即将去越南的Micheal、Nick以及新郎Steve的送别仪式。在举办舞会的小礼堂中,墙上悬挂的几幅军人照片能够看出小镇的居民对军人怀有极其崇高的敬意。 整个舞会冗长而疯狂,其中值得玩味的是Michael对Linda发出的信号强烈的好感,其中有个镜头,michael靠在大堂的门边喝着酒,安静的注视着跳舞的Linda,而Linda也感受到了他的目光,频频回头与他对视来回应。此时的镜头中虽然并不完全是Linda一个人,而是热闹的舞会中的许多人,但是观众却奇怪地能够将焦点一直集中在Linda身上,不得不说这是一种奇妙的镜头语言,或者说梅里尔·斯特里普天生就有着能够释放几十年的磁性,把人们的吸引力从无序拉入有序。 这三个未经历过战场的年轻人对越南怀有不切实际的期待与畅想,他们高昂的情绪和愉悦放纵到极致的婚礼把影片推向了一个情绪上的高潮,接下来血淋淋的战争镜头才是镜片的情节内核----镜头已到达东亚的越南。 我不知道别人是否有这样的感受,但是当我从平静的Clairton小镇的过渡到硝烟四起的湄公河畔,我能够感受到一种“撕裂感”。也许这个影片并没有刻意去激发观众的这种情绪,但是犹如从一个温暖的屋内瞬间走向零下几十度的户外,你唯一的直觉就是“这很荒谬”。在《西线无战事》里面,主人公在血肉横飞的战场中受了伤,恢复中却意外地得到了两周的休假时间,他可以从前线退下回家看望亲人。可是当他回到自己熟悉的城镇,看到亲人,他反而生出了一种巨大的不适感,“前线有人拎着自己的头颅在浴血,而这里竟然还有人喝咖啡?!”主人公陷入了现实的悖论中,他的这种不适感就是我说的“撕裂感”,它不亚于从地狱到天堂,反之亦然。 当前一幕还是平和的Clairton镇,后一幕就是那个皮肤黑黄的越共士兵把炸药扔进躲藏着满是妇女儿童的地窖。然后一队美国大兵被俘,像牲畜一样捆绑着,浸在雨水和泥水和血液与泪水混合的湄公河中。那个著名的赌博游戏要来了。 不停地吼着听不懂的越南话,面无表情,愚蠢,那个越共头子正带领他的手下乐此不疲的用人命赌着钱,在东南亚人难听的笑闹声中杀死一个又一个战俘。不难总结,在许多欧美导演的执导下,亚洲人往往是这个形象,愚蠢,面无表情。相比于罗伯特·德尼罗和其他几个说英语的美国人们那生动的嘶吼和求救,那几个越南人像是不懂得语言、音乐、艺术的劣等战争动物,玩着最最低级的把戏。于是成了这样一个局面----哪怕美国人成为了越南人的战俘,但美国人的“境界”也远胜于越南人,难听来说,把越南人别看成是人就行了。反观记录一战或是二战的影片,即使是丑恶的纳粹也是举止文雅,行为彬彬有礼,敌与我在形象上是对等的,在道德上我是远超于它的。这也算是一个悲哀,贫困与肤色注定了越共是一个野蛮的集体,而俄罗斯轮盘这种赌博游戏反倒是美国人给越共涂饰的亮色。 在残酷的轮盘游戏里,Michael像是一个稳操胜券的疯狂赌徒,安慰着Nick,狂笑着把六个弹孔上了三发子弹。这是怎样的赌注,六分之一陡然变成了二分之一,那个扳机扣动下去都可能是脑浆飞溅。在这里,也是我认为的全片的最最最出彩的地方,Nick的扮演者克里斯托弗·沃肯迸发出了他最痛苦、最耻辱、最崩溃的一段情绪,他那挤到眼眶的泪水和额头与手背爆出的根根青筋----与Michael不同,他怕死,他怕的要命,他不但不敢尝试三颗子弹的博弈,他连六分之一的死亡概率都难以承受。“ca、ca、ca”,看起来他的运气不错,放了几次空枪,他在艰难地玩了好几轮后还活着。但是在我看来,Nick在心里狂烈的矛盾中扣动扳机的一刹那已经死亡了,他的怯懦也呼应了他之后在西贡沉迷于这个游戏的终极原因,经历了亦生亦死的那一刻,以后的生命状态便永远停留在了混沌的不生不死,于是没有人能够唤醒他,带他走出这个木然的桎梏,因为Nick的灵魂早就在他的极度怯懦中逃离了他的躯壳。他极度忧虑失去生命的时候,潜意识就会保护他,扭转生死观的时候从而造成另一个极端。 再说Michael,他的确是一个上帝屡屡垂青的胜者,狂笑和大骂那个越南男人:“You son of bitch, you're gonna to die!”,当他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凭心而论,我觉得这就是世界上最性感的男人,罗伯特·德尼罗独特的气质在笑声骂声里恶狠狠的击中了我这颗21世纪少女的心,虽然是几十年之后,但那种性感不会因为时间而失色,或者说罗伯特·德尼罗就是有这样的力量而不受时间的控制,反而历久弥新。我的英雄在绝好的手气中赌了一把,他赢了,于是魔鬼般残忍尸体般呆滞的越共轻易的被干掉了。他们三人顺利逃生,但由于Steve的腿伤,在之后惊心动魄的直升机营救中只有Nick一个人走了,三人在自我拯救与拯救他人中分离,走散在这样一个诡异又贫穷的国度。 之后影片的另一个部分开启了。越战暂时藏匿了身影,取而代之的是数不清的棺材和尸体的镜头,以及肮脏但是依旧歌舞升平的西贡街景。Nick在医院里的迟钝和呆滞以及他在西贡妓院里慌乱的逃窜,注定了他的迷失,就像我之前说过的,他“失了魂”,于是他无法安放自己的身体,也找不到回家的路,他成了一个游走在西贡的幽灵。 Michael在回到Chairton和Linda顺理成章的走到了一起,此时Linda这个人物的厚度就开始慢慢展开。她是那个在婚礼上兴奋地答应Nick求婚的女孩子,也是那个日日夜夜担忧Nick和Michael的女孩,也是那个不甘寂寞,渴求男性的关爱的女性。前面一笔带过的她那个爱喝酒打人的父亲绝不是无用之笔。一个缺乏父爱的女人,最有效的弥补心灵空白的方式就是对男性的爱的病态的索取。可能有人质疑说美国的开放远远超过中国,不会有什么所谓的等到白头这样的情况出现,而且Nick和Linda的关系也是明确中有些许的模糊。但是Chairton的小镇性质打破了我的顾虑,这样的小镇像是《廊桥遗梦》中的爱荷华州的麦迪逊郡,在这样的小环境中,人人都相识且相知,猜忌,八卦,绯闻,暧昧等等,一切秘密在一个小群体中都不算是秘密。实际上在Chairton镇上,Linda和Nick是大家公认的情侣,也是大家笃定的认为将要结婚的一对。可是此时,Nick生死不明,Michael却带着勋章回到故乡,Linda在没有探清Nick在何地做何事的时候就与Michael暧昧不明,不得不说这是一种父向的俄狄浦斯情节。因而Linda对Michael只有精神和肉体的索取,而没有真正的爱情,Michael对Linda的感情始终是单方向的。 影片在到达尾声的时候,Michael又回到了西贡寻找Nick。其间,直升机从船上扔入海底的、难民疯狂的向美领馆涌进、伤残士兵登机返回美国,那些镜头告诉我们这场无意义的、残酷的、冗长而辛苦的战争接近了尾声。然而留给我们的是什么?曾经目光炯炯要娶邻家少女的Nick变成了一具面无血色的躯壳,额头上那红色的条带是他身上唯一鲜活的色彩,但是那是血液,是死亡。狂呼的越南赌博动物乱叫着,赌桌的负责人眯着眼睛,将子弹放入左轮手枪中,那熟悉的转轮声响起。“Michael who,Michael who”,Nick呢喃着,在被唤醒的最后一丝生命火焰中,他仍将生命交给了战争教给他的赌博。Nick终于迎来了六分之一中的一,将他彻彻底底从世界上抹去,剩下的只有Michael的呐喊和越南人愚蠢之极的唏嘘。 Steve失去了双腿,Michael失去了挚友,Linda失去了未婚夫,小镇失去了那个热乎乎的酒吧与曾经的嬉笑,Nick承受了两次难忍的创痛,一发灵魂的子弹,一发真实的子弹,他失去了所有。 最后,又是Michael狩猎的场景。曾经的“只放一枪”成了他的负担。仿佛他的灵魂不再能够承受精准的一枪,于是他只是跟着那头鹿,像个第一次狩猎的新手一样笨拙地跟着,像是嘲讽似的,他也没有把猎枪装满子弹,而是听候命运,放出来是却是发悲情的空枪。 鹿逃走了。

     短评

    层层递进,典型的三段式,战前战中战后分别用大段篇幅叙述,看到结尾再回想起开头几个年轻人在小镇上的美好时光,对比效果分外强烈,战争给每一个平凡人带来的巨大创伤展露无遗。“俄罗斯轮盘”那一段看的好紧张。梅姨年轻时候真美啊,仿佛仙女下凡般。猎鹿人,不知是森林的猎手还是战争的猎物。

    7分钟前
    • Odair
    • 推荐

    三人都是战争和国家意志的牺牲品,但是德尼罗会因为其表演风格而显得更像英雄一些,致使批判力度减弱。但这不是什么大问题,作为穿针引线的人物,麦克出色的完成了任务并赋予了自己极高的戏剧性。不能满分的问题在于前后不一致的节奏,以及结尾尼基的死。前面节奏较慢,娓娓道来,耐心铺陈,转到越南后却突然加快了,中间还刻意隐去一些链接,反而没了厚重感。尼基的死编排的有些草率,艺术逻辑或叙事逻辑都不够完美。如果安排成他盯着麦克,朝自己连开三四枪死去,我认为会更有力量。结尾唱上帝保佑美国也是败笔。

    8分钟前
    • 王写写
    • 推荐

    陪上性命不足6/1的生还可能,最后总会遇到那颗逃不掉的子弹

    12分钟前
    • Over5
    • 推荐

    开头的婚礼无疑是场面中的经典片段

    13分钟前
    • 力荐

    8.2/10 69,298 votes Top 250: #138

    15分钟前
    • Max
    • 还行

    又臭又长

    18分钟前
    • 𝐓
    • 还行

    缺点和优点同样突出 背景和铺垫冗长 叙事角度主观片面 切换生硬缺乏技巧 但是意象设置实在牛B 几乎任何一个段落都是大师级水准 两段轮盘戏神作 与猎鹿构成强悍对比呼应 音乐佳表演佳 沃肯之惊艳秒杀老罗和梅姑 和这些令人津津乐道的优点比起来 那些缺点算得了神马呢 只能让他难言完美吧?

    19分钟前
    • 周鱼
    • 力荐

    “导演想说的是:你可以远离越南战场,却无法彻底摆脱它。它深刻触及了美国社会的每个角落。此片并未像通常的反战电影那样将立场落足于政治谱系的自由主义那边,而是对于将自家子弟送往战场的保守的美国工人阶级的立场予以了尊重。”……与简方达的恩怨或源于此。“ 方达是荣归的制片人,当时和胡志明拍过片。”西米诺回忆说,“她有较强的反美情结。奥奖当天,她都没正眼瞅过我,因为我早被贴上了极右的标签。我们曾搭乘同一部电梯,我试图向她道贺,可她转身就走开了。就我所知,荣归那片的原始剧本结尾被改动过,方达希望表现出美国的原罪。她有这个权力,她是制片人。……颁奖夜后我们从未说过话。 ”

    23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片段式的叙述,截取出战前-战斗-战后每个时期最强力的节点,我们看到战争改变了每个参战的个体,战争改变了小镇这个群体,所以战争改变了整体——美国;那场宏大的婚礼乍看或许只是一场华丽的展示,但看到结尾会发现那其实是一部反色的预言,就如同俄裔大兵死在俄罗斯轮盘赌下一般宿命。

    27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美国七八十年代的经典电影全让罗伯特德尼罗给演了

    29分钟前
    • 我做导演不为艺术只为潜规则
    • 力荐

    @SIFF2020。片尾德尼罗收获了单独的一次掌声,但其实沃肯演得也很棒。开头接近一个小时的小镇婚礼狂欢更像是绝望来临前最后的欢乐,每个人都极尽所能地放纵着,越南被俘那段濒临死亡边缘的焦虑感非常折磨人。一枪毙命的对照让人心碎,片尾的葬礼反而不是很喜欢,但瑕不掩瑜。猎鹿人无法再扣下扳机,挚友逝去,创伤永存。

    34分钟前
    • uncannyblue
    • 推荐

    1.战前、战斗、战后,这才是一场完整的战争;2.狂欢、友谊、未知、期待;恐惧、决断、背叛、绝望;疏离、内疚、畏惧、遗忘。有人因为战争成了英雄,有人渴望战争,但是更多的人厌恶、恐惧战争,更多的人不愿意在战后提起战争,那是一段不堪回首、渴望遗忘的回忆;3.战争,摧毁了人性中最温柔的部分。

    36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战前人猎鹿,美国美如画。战后人如鹿,命如轮盘赌

    39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看了一晚,碉堡啊。很多场景单独拎出来都是格外震撼(猎鹿、俄罗斯轮盘、最后一场戏,等等)。当然加起来真的是很长。。猎鹿人最后都成了战争的猎物。沃肯大叔年轻时候美少年啊我勒个去,清秀得跟个女孩子似的

    41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好吧!没想到这也是部战争片。……可惜!最爱的战争电影《拯救大兵瑞恩》没能拿到奥斯卡最佳影片。……我想如《巴顿将军》《猎鹿人》这样漫长的战争电影,要在电影院大屏幕看才能让我更有耐心认真看完吧?……原来那首<Can't Take My Eye Off You>不是「Muse」原创的歌曲啊!在影片听到惊喜了一下。

    42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还行

    【B】还好我是ipad看的,不然肯定又是无数次暂停,铺垫实在是长啊……但后两个小时就很精彩了,俄罗斯轮盘等几场戏特别棒。导演想说的很多又处理的比较隐晦略过很多东西,导致我看不太懂ORZ。本来是想围观年轻的梅姨的,结果被年轻的沃肯大叔惊艳了,翩翩美少年啊

    43分钟前
    • 掉线
    • 推荐

    像《飞跃疯人院》一样,我竟然不愿意再看第二遍。

    44分钟前
    • 小易甫
    • 力荐

    看的时候很折磨人

    49分钟前
    • 安蓝·怪伯爵𓆝𓆟𓆜
    • 推荐

    糟乱、吵杂、冗长…要战争没战争,要越南没多少越南,哪里冒出来的名不见经传的导演,竟然拍出了另一部《好家伙》+《美国往事》!欢乐的极致,痛苦的极致,创伤的极致。战争回来后回避参加欢迎宴、再次猎鹿最佳时机选择空枪、葬礼后魂不守舍的悲伤…等片段堪为永不过时的影史瞬间。3小时前后观感反差最大的一部,结尾难受到瘫在影院座椅,后劲太大。如此难以遏制痛哭的结局,上一次看到还是《断背山》。

    52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我很想知道越南人当时是不是真把那游戏当娱乐了。片子太主观,但不是错。前戏虽然太长,但看20分钟就知道是好片子。克里斯托弗明显演得比德尼罗好,而片子开头把德尼罗的名字放在导演前面,就说明是靠他老人家赚票房的,因此硬汉形象从头撑到尾,审美疲劳。音乐好,但最后GOD BLESS AMERICA太好笑,弄半天是美国人被欺负了啊……

    55分钟前
    • 丁丁|刘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