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剧情片 生生2017

    生生2017

    评分:
    0.0很差

    分类:剧情片台湾2017

    主演:鲍起静,吴至璿,严艺文,蔡亘晏,孙可芳 

    导演:安邦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神秘窥视

    • 更新HD

      苦笑人生

    • 更新HD

      风流夜合花

    • 更新HD

      风中的花瓣

    • 更新HD

      迷惑

    • 更新HD

      防不胜防

    • 更新HD

      阿尔玛穆拉

    • 更新HD

      跑道终点

     剧照

    生生2017 剧照 NO.1生生2017 剧照 NO.2生生2017 剧照 NO.3生生2017 剧照 NO.4生生2017 剧照 NO.5生生2017 剧照 NO.6生生2017 剧照 NO.16生生2017 剧照 NO.17生生2017 剧照 NO.18生生2017 剧照 NO.19生生2017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什么是死亡?”这个问题对于刚失去哥哥的小孩子生生(吴至璿 饰)来说可能太难回答了。他拿到了哥哥的手机,发现他一直在关注一个网络直播,名叫“活过一百天”。这个直播间的明星一位叫莉莉(鲍起静 饰)的老奶奶。老奶奶被诊断出肺癌晚期,但是在很努力地生活,且已经超出了医生的预期。这两人将一起去探索到底什么是死亡这个问题……

     长篇影评

     1 ) #电光幻影# 《生生》,生生不息就是一种念想,我们都明白,终有一日,尘归尘,土归土。

    #电光幻影# 《生生》,生生不息就是一种念想,我们都明白,终有一日,尘归尘,土归土。

    一部电影可以有很多种思想,有时候是积极的一剂强心针,有时候是悲情的狠狠一戳,有时候只是陈述事实,可是却令人百感交集。

    电影《生生》的剧情来得比想象中得要缓慢许多。就好像生活,看似弹指一挥间的人生,可是当日子一天一年,一分一秒的过下去时,每一个停留都是过程,都需要去感受。而生命在原则意义上的不可逆,就像是一道无法回头前行路,终会把人推到一个终点,不能选择。那最后一刻的纵身,说不清楚是无畏的坚定,还是无奈的顺从。电影从一开始就把重要的故事情节给透露出来了。关于生死,每个人都存在于其中,有期待,有混沌,晃晃悠悠的过着日子,尽力而为的成为自己。

    电影的名字《生生》,一语双关。以为是生生不息,生存的意义或者生活的压力,又有可能是生的凝视,但影片中的小男生本名就是生生。孩子的视角成为了其中一个线索的缺口,嫁接起了故事的串联,也用那颗童稚的心,伴着年少时的困惑的心,审视和面对了这一切。

    小男孩生生失去了哥哥。他成为了哥哥手机的新主人,在哥哥留下的手机里,他关注到了直播间的莉莉奶奶和她的直播系列节目“活过一百天”。莉莉奶奶被诊断出肺癌晚期,医生给出三个月的预期,而她说她要活过一百天。在努力的生活的记录里,好奇的心,和顽强的人,他们遇见了。一老一小度过的一段特别的时光,生命的味道会一直推进的方式,莉莉奶奶与女儿的相处,以及生命最后阶段的那一场心情之旅。人生,终是有许多遗憾的,尽力,不一定就是无憾的人生。

    影片很平淡,像是絮絮叨叨的碎碎念,铺展了一个人最后的时光。开始时没有太多的痛苦,一切都是欢笑和努力,谁还不是想尽量的好好的活下去呢。莉莉奶奶的振作为的就是最后时光的美好,一切都是在最大的努力之下去获得的。可是病痛会慢慢侵蚀,再好的精神状态也会在病痛的折磨之下慢慢消磨殆尽,肉体皮囊的苦,有时候是精神所无法助阵的,当精神喊着口号期待顽强的时候,真正感受痛苦的那一面是肉身,仔细想一想,皮肉之苦也许更来得真实可怕一下吧。影片用了人与人之间不同方式的道别,把人世间的离别用不一样的语言感悟了起来。能够好好去道别的人们,纵然遗憾,也是最大的完整了。可是有多少再见还没来得及说出口,心已经飘远,身都不会再出现了。

    鲍起静的诠释带给了这部电影特别的智慧感。并不是角色的优异,可以站在多么高的层面上看问题,而是因为人物的安排更生活化,无比的接地气。生老病死,人生无可避免的过程,一旦开始,总有离去,不能因为太难面对而避开面对。鲍起静的表演基本上一个人撑起了大半个屏幕,色彩鲜明的服装搭配,在色调里染了一抹热情,就好像她对生活的态度和对生命的眷恋一样,浓重的色彩,努力的挽留。生的希望,不是为了生,而是对人间的留恋,对这世界上的人的牵绊。

    我还是更多的感慨在鲍起静饰演的莉莉奶奶,留给了自己的女儿很多录像内容,里面絮絮叨叨的说了很多话,嘱咐了很多事。包括,婚不一定是要结的,但是谈几个男朋友还是有必要的。活来活去,人最后都很简单。这个世界跟我们要什么,不重要。社会的条条框框其实没什么意思。重要的是我们自己到底想要什么,真正能够获得快乐的方式到底是哪一个。金钱,地位,情感,美色,其实说白了欲望都是为了快乐,快乐才是本质,什么可以让一个人自己感到开心,什么才是自己内心的诉求。

    影片应该留了一些温馨,但是温吞的调子里,平淡中带着一丝可回味的苦涩。生活的本质也不该是甜的,只是我们想活得频频可以要糖。可是美好的味道人人留恋,而苦涩本身呢,就会让人惧怕了,但那终究是原本的味道呀。

    像是投入了一层被深埋的沉默,让人心冷静下来。虽然节奏缓慢,内容生活化,几位主角没有格外的求颜值,但是平静中的演绎,还是莫名感人的。

    也许那不是感人,而是在生活里的无奈和努力的样子,像极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吧。

    道理有很多,但我们自己,只有一个。

    排片太少了,看到就是赚到。感谢自己,我没错过。

    作者:小佛搞特

     2 ) 学习如何死亡的电影

    电影的首映时间放在清明假期就很应景…

    节奏很慢,但是每一幕都挺有回味感的,毫不觉得冗长。鲍起静等一众演员的演技给力,很好地表现了故事情节,各种细节也很细腻真实,连肯德基的广告植入都显得自然亲切。没什么地方玩但又不想回家的小朋友,确实是会在肯德基、麦当劳这种地方待着消磨时光,想到了我小时候也曾在这样的地方和同学一起放学后写作业,等家长来接。

    又比如说奶奶吃饭时总是把肉剪成小块,最后泡点热水把饭菜泡烂,也很符合体力虚弱的老年人生活习惯。我的婆婆吃饭时也喜欢用汤(或者没有汤就将就着用热水)把饭泡烂了吃,小孩子牙口不好,所以我小时候也喜欢跟婆婆一样吃这种泡饭。其实长大后是吃不惯这种味道了,这个细节让我觉得导演编剧们想得真周到。

    讲得好的故事,大概就是这样勾起观众的认同感,不知不觉中观众就被带入到情节中。

    电影开头是奶奶去世后的情景,镜头目送着那辆黄色的出租车被拖走,搬家前的有中介过来,自然话题谈到了去世的奶奶,后面开始打出电影标题,“生生”,开始从头叙述。先揭晓死亡的结局,再看到奶奶乐观精彩的生活;先看到屋子最终破败荒凉的样子,再看到曾经温馨满满的家庭布置,于是看到有趣搞笑之处,也伴着些许苍凉的感觉。

    想看这部剧源于我的观念和奶奶相同,如果死亡预计将近而无法避免,即使再先进的医疗技术也无法延长多少寿命时,不如回家过得自在一点,有尊严地死去。虽然肺癌晚期的奶奶在家也会有呕吐、咯血、疼痛,但是止痛等姑息治疗使得这个过程并不比在医院更痛苦。而且如果长期拖着子女、伴侣来把屎把尿地照顾自己,被病痛折磨得丧失了为人的尊严,即使面对的是亲人也会很有愧疚和耻辱感。我爸妈有时也会开玩笑说“有命吃饭,没命滚蛋”(往往发生在劝我爸不要喝酒的时候),然后就另外一个人开玩笑地反驳“真到没命的时候你就想活,不想滚蛋了”。

    我一直觉得活到一定岁数,就会看开点、对世间的牵挂少了,当死亡来召唤的时候就更容易接受这个必将到来的结局,不做不必要的治疗(当然如果预后好的病还是应该积极治疗的)。所谓“喜丧”,我觉得是生前有质量地活着,对家庭、对社会有所助益,病痛来临时也不要“久病床前”考验“孝子”,只是临终时有机会和自己在乎的都见上一面,让子女也完成尽孝的心愿,就够了。有活到如此岁数的境遇和勇气,死亡似乎也可以是“喜”,而不那么悲。但是莉莉奶奶在病床上和女儿表露自己内心想法的那场戏,她也抱着女儿哭“我好怕”,梦到“我已经死了”,让我觉得原来她也不是那么勇敢的。自己的心意并不是完全由自己掌控啊,虽然希望能精彩地活过一百天,但是想到死亡可以来得那么突然,完全没有预料,自己对此毫无控制和抵抗能力,还是会很恐怖吧。心里决定的应然,和实然还是有差异的,让我体会到死前真实的想法。希望死前,能得到在意的人的理解、支持,让我有勇气面对。

    还有奶奶向女儿表达一直没机会表达的歉疚:没有让女儿学喜欢的专业,而是逼她学管理。女儿也选择和解:学管理正好遇到***(大学时的恋人)。奶奶迫不及待追问“他现在呢?”,女儿淡淡说句“小孩都上国小了”。和奶奶对女儿的期盼相映:希望女儿能通过婚姻和另一个人相互扶持地生活,生不生小孩倒是另一种经历(不是必须要选择生育)。由电影想到令年轻人头疼的“催婚”,也是父母的美好期盼啊,希望有一天自己不在了,还有一个人在意、照顾自己的子女。

     3 ) 在尚未到来的未来面前,再老的人可以是小朋友,将死之人可以是新生儿

    同样是癌症病人的故事,如果说《小红花》太热,《小伟》太冷,那么《生生》这部电影是把温情的火候拿捏得恰到好处,是令观众心心相印的传统台式风情,不止于暖黄的色调、道具的重复、有东方寓意的长镜头。在相斥后复相吸的母女关系、疏离过又和解的母子关系之外,也有素昧平生的陌生人之间幽微的烛照关系,而大量合乎情理的细节事实,让微澜略起于平实,不过分戏剧,也不过分乏味。

    鲍起静无疑掌控了强大的角色魅力,她用直播记录生命的结束,也记录生命的延展,在生命最后的一百天,六十八岁高龄的她穿着色彩明艳的花衣裳,抹着精致的口红,戴着墨镜开计程车,打桌球,学跳舞,画漫画,捡宠物,一个人生活。她有开放的身心,告慰女儿“结婚并无必要,但热烈的恋爱谈一谈更好,至于生不生小孩,那是另一种体验”,告慰女儿“各有各有的人生,彼此应该放手”,开放到甚至和女儿因为亲情的样子总是拘束而发生争执。奶奶烛照的小男孩,因为刚失去了哥哥而对她产生心灵依赖,男孩幼无所依的生活状态撼动着她的开放,让她也会恐慌死亡的到来。

    电影里有老与少的对应,生与死的合流,一日与千秋的辩证,科技工具木乃伊式的画面记忆和“搬家了,哥哥快不见了”的空的互补,而电影的解释不失新颖——在尚未到来的未来面前,再老的人可以是小朋友,将死之人可以是新生儿,正如奶奶对女儿说,“我也只活到这个年纪,未来的事我也不知道,如果你知道了,一定要告诉我。”而奶奶也把因直播而相识的小男孩亲切地唤作“小男朋友”。让死亡轻柔地滑进未来,能无端收获地久天长的希望。

     4 ) 老年版《送你一朵小红花》,属于鲍起静

    这几天是清明节假期,我出去走了走,当然也看了电影,发现这三天时间里就有九部新片上映,清明节,俨然成了一个电影的小档期。(文末有福利哦~)

    比起一个需要缅怀死亡的日子,它已经有了假期轻松愉快的一面,这种共存的反差让我觉得挺有意思的,也算是现代人生活多义化的一面吧。

    所以也就想来讲讲《生生》,在这个档期里它不是那么受关注,排片率不到0.1%,但还是觉得它值得一说,一个比较私心的原因是,它的主角是拍戏时近70岁的鲍起静。我们总在说要给国产电影的女性角色提供更多机会,可是当这种老年女性挑大梁的时候,怎么市场和观众都不给反馈了呢?

    不过今天这篇文章要说的并不是国产电影里“中老年女性”这个问题,而是《生生》里更重要的部分——它关于“死亡”的态度和多义性。

    从片名里的“生生”你也能看到这种多义性,用“生”,来让人看到“死亡”。

    更具体一点,《生生》说的是绝大多数人都会有的“怕死”的情绪。

    影片是那种非典型的绝症故事。鲍起静主演的莉莉奶奶是个出租车司机,得了癌症,医生说她只能活三个月,但她不服气,非要活过这个时间,就开了一个名为“活过一百天”的直播,在上面分享自己的生活日常。

    她,是一个在死亡边缘徘徊的人。

    男孩生生刚刚经历了哥哥壮壮的去世,他在哥哥的手机里看到了莉莉奶奶的直播,也开始好奇起她的生活,还有哥哥为什么会成她的粉丝。在跟莉莉奶奶成为朋友的过程里,他会帮她录下死后要上传的影片,也开始慢慢明白哥哥离世的意义。

    他,是一个正在学习死亡是什么的人。

    谈《生生》就不得不提到之前的“绝症电影”,像是《送你一朵小红花》、《滚蛋吧!肿瘤君》,某种程度上,你可以说《生生》是老年版的《小红花》。

    从质感上来说,《生生》的松弛就和它们的类型化不太一样。不过《生生》更不同的一点在于,它很直接、残酷、白描地把衰老这件事,和绝症摆在了一起。

    当创作者要拍绝症故事的时候,青年人会成为一种很好的主角选择,因为他们本身的年轻、鲜活、美丽、生命力就会和绝症产生冲撞。

    可当放到一个衰老的角色身上时,这种冲撞就会很容易变得“顺拐”。

    但《生生》把这变成了另一种力量。

    你甚至能很直接地在鲍起静的呼吸中,感受到那种临近死亡的气息。

    片中那个有一场戏是莉莉奶奶的女儿担心她的安危,给家里装了监控,她在工作的时候通过监控看到妈妈坐在沙发上一动不动,你也会跟着有点担心。

    随即镜头转到房间内,我们也“看到”了莉莉奶奶的静止,但更具有冲击力的,是我们“听到”的,莉莉奶奶那潮汐一般的、缓慢的、特属于老年人的那种熟睡后的呼吸声。

    在那个时刻,关乎死亡的恐惧也就从屏幕和人物中溢出,来到了作为观众的我们面前。

    我们,也很怕影像中的那个老人停止呼吸。

    就是这一幕

    我觉得这一幕拍得很大胆,但又显得那么的波澜不惊。

    它在那一瞬间让我们意识到,原来绝症与死亡,并不完全是包裹着年轻的惋惜,而也同样可以是散发着衰老、腐朽气息的必然。

    死,是个很宏大的话题。由此《生生》也触及了这个话题面前最基本、最原始的一种情绪。

    那就是害怕。

    影片并没有直接讲死亡,却让我们看到了每个人的“怕死”。

    男孩生生和莉莉奶奶是年轻与衰老的对照体。生生的妈妈和莉莉奶奶的女儿,是失去了儿子和即将失去母亲的对照体。这对母子和母女,同样也构成了对照关系。在这三组关系里,我们也看到了不同人群对于死亡,对于怕死的不同态度。

    作为一个男孩,生生的“怕死”是懵懂的。

    你会觉得这个孩子好童真,因为他还不太理解哥哥的去世,隐隐觉得哥哥的灵魂会回来,还会去漫画屋帮哥哥租漫画。

    但你同时也会发现这个孩子很清醒,他不愿意搬家,甚至因此和妈妈吵架,因为他明白,这个房子并不仅仅是个普通的房子,而是承载了哥哥记忆的空间。搬走,就等于要承认死亡,要放下过去了。

    他很怕这种承认和放下,因为承认了、放下了,哥哥也就真的死了。

    旁观莉莉奶奶“活过一百天”的直播,才让他真正明白了死亡的意义。一方面,他是在观看莉莉奶奶的“活着”,一方面,他又是在哥哥的离世之后,再度全程体验一个人“离去”的过程。当生生最终和妈妈一起搬家,也就是真正接受了哥哥的死亡和莉莉奶奶的离去。

    比起生生的“懵懂”,莉莉奶奶的“怕死”则是隐藏起来的。

    影片的绝大部分时间,她都有超于常人的积极乐观,她做饭,上直播,坚持出车,帮客人养小狗,甚至会为了上舞蹈班不去医院做复诊。你也渐渐被这个人物骗了,好像她真的不怕死。

    但在影片的最后时刻,我们也看到了她的情绪崩溃,因为她抱着女儿说“我好怕”。

    这么积极地活过医生预言存活期的她,也是会怕死的。她还同样害怕伴随着死亡的尊严丧失,因为曾经照顾过去世丈夫的她很明白,没有人愿意把屎把尿。

    她也怕女儿因为自己身处这样的局面。

    这种害怕也同样在生生妈妈和莉莉奶奶的女儿身上体现。

    生生妈妈想搬家,是要赶快走出这段记忆,带着剩下的儿子进入新的生活。莉莉奶奶的女儿则寄希望于现代医学手段,一直催促妈妈去医院接受化疗。

    这都算某种程度上的用“逃避”去试图抵抗自己对死亡的害怕。

    影片也就由此把家庭内部、亲人之间要经历的那种死亡阵痛,放到了更加广阔的社会语境下。

    莉莉奶奶——女儿——去世丈夫,生生——妈妈——去世的哥哥这两组关系,都是家庭结构和亲情关系中的死亡。因为亲密关系、成长记忆,这样的死亡带来的伤痛是更直接、更绵长的,也更容易让人有共鸣。

    而生生和莉莉奶奶这组关系,还有那些观看莉莉奶奶直播的粉丝,上门采访的记者,则说的是陌生人之间也会经历、见证的死亡。

    死亡不再仅仅是亲密关系中害怕面对的课题,而也是放大到整个社会语境下,人人都会经历的必然。

    在看《生生》的时候,我总是回想起那些关于死亡的电影。

    怎么说呢,“死”这件事,我们都是听说、观看、见证,先于自己体验的。它好像是一件没有办法用过来人立场,来进行经验之谈,从而贴近、复刻真实的事。

    但有的部分是不用体验死也能感知到的,比如亲人离世后,还活着的人经历的痛苦。比如看到病人临死前,为了活下来努力抗争遭受的痛苦。比如看到一些死亡时刻所传达出来的黑暗、破裂,冰冷。

    死亡,始终在恐吓着我们。

    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不少讲“死亡”的电影都会用积极的、乐观的甚至喜剧的态度去解构死亡,去消解死亡背后的恐慌。

    这是一种优秀的创作手法,但并不是我们面对死亡的唯一态度。

    《生生》也不提供唯一答案,它要说的,就是不管我们用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死亡,都是可以的、被允许的,能够走向未来的。

    像莉莉奶奶那样积极,简直是种超人般的能量。但我们也可以像生生妈妈那样用逃避来保护自己,用远离过去来接受和面对事实。

    我们当然也可以害怕,可以恐慌。因为这,就是人面对死亡,最正常、最原始的情绪。 +++++

    本文首发于我的公众号,关注我呀。 传送门:https://mp.weixin.qq.com/s/2qd9sEJN98VLFSLb6-B1sw

     5 ) 让死亡轻柔地滑进未来,能无端收获地久天长的希望

    同样是癌症病人的故事,如果说《小红花》太热,《小伟》太冷,那么《生生》这部电影是把温情的火候拿捏得恰到好处,是令观众心心相印的传统台式风情,不止于暖黄的色调、道具的重复、有东方寓意的长镜头。在相斥后复相吸的母女关系、疏离过又和解的母子关系之外,也有素昧平生的陌生人之间幽微的烛照关系,而大量合乎情理的细节事实,让微澜略起

    于平实,不过分戏剧,也不过分乏味。 鲍起静无疑掌控了强大的角色魅力,她用直播记录生命的结束,也记录生命的延展,在生命最后的一百天,六十八岁高龄的她穿着色彩明艳的花衣裳,抹着精致的口红,戴着墨镜开计程车,打桌球,学跳舞,画漫画,捡宠物,一个人生活。她有开放的身心,告慰女儿“结婚并无必要,但热烈的恋爱谈一谈更好,至于生不生小孩,那是另一种体验”,告慰女儿“各有各有的人生,彼此应该放手”,开放到甚至和女儿因为亲情的样子总是拘束而发生争执。奶奶烛照的小男孩,因为刚失去了哥哥而对她产生心灵依赖,男孩幼无所依的生活状态撼动着

    她的开放,让她也会恐慌死亡的到来。 电影里有老与少的对应,生与死的合流,一日与千秋的辩证,科技工具木乃伊式的画面记忆和“搬家了,哥哥快不见了”的空的互补,而电影的解释不失新颖——在尚未到来的未来面前,再老的人可以是小朋友,将死之人可以是新生儿,正如奶奶对女儿说,“我也只活到这个年纪,未来的事我也不知道,如果你知道了,一定要告诉我。”而奶奶也把因直播而相

    识的小男孩亲切地

    的希望

     6 ) 生老病死,一叶千秋

    千禧年伊始,台湾著名编剧吴念真(《一一》当作洋洋父亲的扮演者)带着杨得昌最新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的作品《一一》来到大陆做文化交流访问,在记者会上,面对媒体的某个问题,吴念真先生给出了这样一个回答:生老病死,一叶知秋。

    英国社会学家卡尔·波普尔在《the poverty of historicism》一书中提出:只有少数的社会建构是人们有意识地设计出来的,而绝大部分的社会建构只是“生长”出来的,是人类活动的未经设计的结果。

    这段话,放在《生生》这部影片当中的解释就是,有机体生命的消逝其实并不是有意设计的过程,而是自然主义学说的衍生品。鲍起静老师所扮演的奶奶,在得知自己命不久矣的时候,便将直播这一年轻的生活方式纳入自己生命中最后的时光。而与此同时,一个名叫生生的小男孩,他的哥哥前不久刚刚因为一场意外交通事故而离开了这个世界,母亲整日郁郁寡欢,冷落了他。他翻开哥哥生前的手机,发现哥哥在生前很喜欢看一位老奶奶的直播。于是呼,他便追寻这位老奶奶的踪迹,与她在物理世界里产生了交集。

    虽然本片讲述的是一老一少两个人的生活琐事,但在主客体方面,则是通过另外两位配角来推动故事的发展。生生的母亲在自己的大儿子意外去世之后,慢慢地不愿意在家中长呆,而是通过上夜班的方式来试图抚平自己的伤痛。这一举动无疑冷落了小儿子生生。而在某日清晨她回到家中找不到生生时又表现出来了诚惶诚恐,说明她内心深处始终是不安的。片中的台词很好的作出了解释:现在,我只剩你了。

    这不禁让人想起前不久已故香港著名男演员廖启智。廖先生生前有过三个儿子,但不料小儿子五岁时便因病去世了。如果原来没有得到过,或许并不会有所感受。但世界上最疼的无非就是让人曾经拥有,而后又硬生生给夺取。

    影片的另一条线索则是鲍起静老师扮演的奶奶的角色跟其女儿以安之间的互动。以安是一位三十八岁的单身女子,一个人在台北工作生活。平日里最放心不下的便是生病的母亲。跟大多数中国母亲不同,鲍起静老师所扮演的母亲非常独立,并且从不参与女儿的私生活。年轻时一个人从香港嫁到台湾,人到了中年又一个人把丈夫伺候离世,一个人养活女儿读大学。现在也是一个人面对着生老病死。很多观众都不明白为什么这个奶奶会如此抗拒女儿的提议,女儿回到家乡,她不同意,让她搬到台北与她同住她也不同意。一直到她昏倒在家,在病床上奄奄一息的时候,她才道出了真相。因为在十多年前,在她丈夫快要离世的时候,她一个人照顾自己心爱的人。那个时候,她就明白,没有人愿意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人,即便是自己的亲人,即便是自己的女儿。看到这一幕,我真的泪流满面。原来,普天下的父母尽管做错过很多事情,但随时随地都在为自己的子女设身处地地着想。

    影片的最后,奶奶活过了一百天,离开了人世。以安将母亲生前的东西收拾好,准备将房子卖掉。生生也与母亲搬离了原来的住所,开始了崭新的生活。

    生来病死,一叶知秋。

     短评

    「我也只活到這個年紀, 以後的人生, 我也不知道應該怎麼告訴妳. 如果有一天, 妳知道了, 妳一定要告訴我.」

    5分钟前
    • Q·ian·Sivan
    • 推荐

    莉莉奶奶在片中唯一软弱的一刻,就是抱着女儿说“我好怕,我也很怕”。有些人不敢死害怕死,可能也是太心疼留下来的人,就想狗狗不想让主人看到自己的死亡。

    7分钟前
    • 焦糖爆爆D
    • 推荐

    時空環境意外精準,65歲後不得駕駛的法規和租書店的租片廣告(《全面攻佔2》等)都與行事曆的日期能夠貼合。不過還是台片老毛病,場景都「乾淨」的的不太自然,例如一個忙到沒時間接小孩的夜班單親媽是怎麼有辦法維持自家房子一塵不染無衣不折?

    11分钟前
    • 焚紙樓
    • 还行

    三星的电影。但我还是觉得应该给四星,给的是题材,是主题,是生死,是母亲,是鲍起静。

    14分钟前
    • 不良生
    • 推荐

    拍出了生命的洒脱和随心,也克制了煽情,比较节制且有控制力的表达。

    16分钟前
    • 华盛顿樱桃树
    • 还行

    杂音太多了

    18分钟前
    • 还行

    太真实了,老人的固执,与儿女的无奈。台湾电影特有的细腻感和娓娓道来的叙事,不是给人猛的一击,倒是让我隐隐难受许久。到底要如何面对生老病死,或者说面对老人弥留之际我们该如何陪伴,我想我该做些思考了。

    22分钟前
    • Xl
    • 推荐

    3点5星。生老病死,一日千秋。四个人,四份孤独的灵魂,因为相识而改变,适合与《又见奈良》对比观看。

    26分钟前
    • 奇爱博士
    • 推荐

    鮑起靜小姐在香江首映後大駕親臨映後談, 在很親切地回答了影迷問題後, 又大合照, 榮幸的我和影后距離只有 0.0004公里......影片不知是否有真人改編, 幽默感人, 各演○演出太自然.....鮑姐也說要被比下去.....

    27分钟前
    • 影毒肥佬
    • 推荐

    3.5。平铺直叙,但还是值得去电影院看一看吧。

    29分钟前
    • 阿卜
    • 还行

    生生不息,必有回响。噢,记错了,似乎是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唉,不管怎样,有回响就可以了,还要什么自行车呢。

    33分钟前
    • 张翔森
    • 还行

    很有意思,生活物品因为它被谁所有而具有一种生命,如果人去世了,除了让人趋之若鹜的财物,其他东西的生命也随之黯淡,变得多余,甚至也同时具备死亡的气息,令人避之不及。。。

    38分钟前
    • luer..一串字母
    • 推荐

    20200213:一個年輕的小孩追隨過世至親活過的痕跡,與一個將死的老人邂逅。生生這個名字也暗示了這種人際關係互動中生命的延續。有意思的命題和故事。但劇作本身問題太多。只有老人一廂情願的鏡頭的展示和傾訴,缺乏小孩/女兒/媽媽的反打,關係的交匯完全沒有拍出來。

    43分钟前
    • 露丝玛莉很悲伤
    • 还行

    迷路大宝终归主,母女同鞋合脚穿。缸内假鱼游不断,活过百日赛网红。抖音和漫画贯穿始终,用属于年轻人的娱乐项目连接起一老一少两个“生”:面对生命将至的生 与 经历生死离别的生。片名好像杨德昌《一一》,叙事节奏也略平缓和单调。这种描写生死的简单小品是不会出错的保险题材,用来展现演员表演恰好,遗憾本片拍得温吞水、琐碎化,变成了催眠电影。

    44分钟前
    • 科林
    • 较差

    如何面对亲人的死亡,尽量在不滥情,鲍起静演得还是好。只不过她拒绝化疗拒绝女儿的原因,还是很中国式的“我是为你着想”才做的这些,让我天然带有不适感。“生生”是里面小男孩的名字也挺拉胯的。有很多地方声音做得不太好,就算开那么多电器,也没必要有这么多杂音。

    47分钟前
    • kakakarl
    • 还行

    非常一般的一部电影小品,虽然不至于很差,但总觉得导演可以打磨的再精致一些,现在看起来还是个半成品。所幸的是包括鲍起静在内,无论是扮演女儿的,还是那个小孩的,都极有质感,算是在总体上用表演挽救了这部电影

    50分钟前
    • 满江红
    • 还行

    生和死的讨论总是相辅相成。湾湾电影的细腻、生活化。郊区的鸟应该向这一部学学如何低调又不容忽视地体现地域特征。鲍起静衣服颜色饱和度好高,像童话里的仙女一样安祥。

    51分钟前
    • 我呼吸的空气
    • 推荐

    “我也只能活到这个年纪,以后的人生,我也不知道怎么告诉你,如果有一天,你知道了,你一定要告诉我。”一部平平淡淡毫无戏剧矛盾的电影,却能让你在最后半个小时疯狂流泪。很少能在市场上看到把老年人当主角还能把她刻画得如此可爱、生动、独立的电影,整个故事就四个人物,痛失大儿子的妈妈,懂事的小儿子,身患绝症之后开始努力把握人生的母亲和外地工作的忙碌女儿,从头到尾没有贩卖任何的现实痛点,而是平铺直叙地建立着一段忘年交,由此串起了两个家庭的温情故事。即使乐观人生依然会害怕死亡,即使不忍失去也要勇敢放手,生活如此,生命也是如此。

    52分钟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推荐

    这是一首关于爱的小情歌。If you love me,tell me when I'm still alive;if you need me,tell me before I die.I'll disappaer but love forever.

    56分钟前
    • prost
    • 还行

    只能说,这种温吞水般的台式小品对于鲍起静这种老戏骨来说,太简单。

    60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还行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